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LASIK屈光矫正中应用超薄型角膜瓣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15例(230眼)中高度近视患者LASIK中应用超薄型角膜瓣,对比术前术后患者的视力及角膜地形图变化情况,观察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患者的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术后角膜地形图图形以平滑型(64.5%)为主;中央岛和偏心切削发生率分别为6.29%、5.03%;SimK值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SRI和SAI值较术前显著增高(P0.05);术中无游离瓣、纽扣瓣及角膜瓣破裂出现,术后角膜瓣对位良好,无角膜瓣融解、上皮植入现象发生。结论 LASIK中应用超薄型角膜瓣疗效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角膜地形图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角膜地形图的动态变化特点。方法 对 14 3例 (2 0 6眼 )近视患者手术后 1,3,6个月进行角膜地形图随访。结果 Simk的差值较术前降低 ,术后 6个月切削形态呈平滑型87 3% ,切削形态随术后时间延长而逐渐变规则。术后偏心切削占 34 9% ,偏心切削在 1mm以内对最佳矫正视力影响不大。结论 角膜地形图的检查可准确显示LASIK术后角膜的形态变化 ,对手术设计的改进和手术疗效的预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角膜地形图引导的准分子激光角膜磨镶术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 与传统的LASIK 在矫正远视及远视散光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5例患者 110 眼分为2组,分别行角膜地形图引导的个体化切削治疗(topography-guided customized ablation treatment,T-CAT)引导的LASIK(25例50眼)和传统LASIK(30例60 眼).比较2组术后视力变化、屈光度变化、偏中心切削并发症.结果 2组患者术后视力均明显提高,屈光度均有不同程度回退,T-CAT引导的LASIK组与传统LASIK组比较,术后裸眼视力更好,6个月时屈光度更稳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AT引导的LASIK组术后偏中心切削发生率明显少于传统LASI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CAT引导的LASIK手术治疗远视预测性和术后视力更好,术后并发症更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二次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手术(LASIK)治疗残余近视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30例(36只眼)LASIK术后残余近视的患者行二次手术。两次手术间隔时间为6~36个月,随访6~12个月。结果:二次LASIK手术后在各随访时间平均裸眼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无显著差异;术后近视屈光度平均在±0.50 D以内,二次手术后,未见角膜后表面中央前凸的地形图改变。结论:二次LASIK手术治疗残余近视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一次性90刀头联合分区切削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欲行LASIK手术的20例(40只眼)近视病人用90刀头制作角膜瓣后再行分区切削,随访6个月.结果 术后第1天裸眼视力均达到或超过术前预期矫正视力;术后1个月裸眼视力≥术前矫正视力者36只眼(94.7%);术后半年裸眼视力仅3例5只眼下降1行,且矫正视力较术前无下降.结论 一次性90刀头联合多区切削LASIK手术可安全有效的治疗高度近视,最大限度的保留角膜基质床的厚度,防止医源性角膜扩张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米生健  贾丽  李金科  李敏  张玉萍 《医学争鸣》2004,25(10):940-941
目的:评价使用飞点扫描技术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首次术后残余近视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对75例93眼LASIK术后残余近视的患者行二次LASIK手术,全部采用掀瓣的手术方式,两次手术间隔(7.2±3.6) mo. 术后平均随访超过6 mo. 采用配对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二次LASIK术后平均裸眼视力较术前显著提高(P<0.01),术后裸眼视力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术后6 mo时屈光度在±0.5D以内者为96.8%(90眼),有21.5%(20眼)的术后裸眼视力大于术前矫正视力. 无危及视力的并发症出现. 结论:使用飞点扫描技术的准分子激光设备行二次LASIK治疗残余近视安全、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薄角膜中度近视患者行LASIK和LASEK手术后远期的相关指标,以探讨不同术式对于薄角膜中度近视患者远期疗效.方法:按不同的术式将38例患者分为LASIK组和LASEK组,随访术后远期(3年以上)裸眼视力、屈光度、眼压、角膜地形图(其中CIM、SF、TKM)、眼轴、手术并发症等情况,并对各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术后屈光度LASIK组为(0.16±0.27)D,LASEK组为(0.10±0.25)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角膜地形图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术后未发现圆锥角膜,CIM术后较术前增加,SF、TKM术后降低,术后角膜地形图不规整度LASIK组比LASEK组增加.结论:LASIK、LASEK手术对于矫正薄角膜中度近视,远期都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但从远期安全性考虑,建议对薄角膜中度近视患者行LASEK手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计算机辅助的角膜地形图仪对飞点扫描LASIK手术前后角膜形态进行分析,评估LASIK术后角膜形态改变情况与临床效果的关系。方法对29例(58眼)高度近视 (-6.00~-10.00DS)患者行LASIK手术,观察术前和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裸眼及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角膜地形图形态、模拟角膜曲率计度数(Simk)的改变。结果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角膜地形图平滑型分别占82.76%、89.66%、93.10%,且相对稳定,其他形较少,无中央岛形成,切削形态随时间延长逐渐变规则。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裸眼视力≥1.0的百分比构成分别为100%、96.55%、96.55%。屈光度较术前明显改善并且在术后6个月基本稳定,术后模拟角膜计度数(Simk等效值)及Simk差值较术前明显降低,并随时间延长有逐渐增加的趋势,术后3~6个月基本稳定。结论角膜地形图的检查和分析能清楚地显示LASIK术角膜表面形态变化,有利于个体化实施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获得更完美的视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小光斑飞点扫描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多区切削治疗角膜厚度较薄中高度近视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德国Schwind公司生产的Esiris第六代小光斑飞点扫描激光系统,法国Moria公司生产的气动平推式微型角膜板层刀对39例(70只眼)角膜厚度较薄的中高度近视患者(-5.00~-16.00D)行LASIK多区切削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分析术后4个时段视力的变化及术后相关并发症.结果术前矫正视力在1.2以上,术后第1天裸眼视力<0.6、0.6~0.9、>1.0的分别为2.9%、55.7%、41.4%,术后1个月视力在1.0以上的为68.6%.左右眼对比,术后1个月左眼视力较术后第1天有明显变化,右眼术后4个时段无变化.术后1个月双眼视力均趋向稳定,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在1.0以上的达72.9%.术后并发症有近视欠矫和回退4例,占10.2%,其中1例为角膜辨移位导致Ⅱ级Haze;近视过矫1例,占2.5%;其余为少量角膜瓣下异物和Ⅰ级Hage 5例,均不影响术后视力恢复.结论应用小光斑飞点扫描准分子激光系统行LASIK手术治疗近视眼,因其带有红外线制导的自动跟踪系统准确跟踪眼球急动,使切削不偏中心,使切削面更加精细光滑,术后疗效良好.尤其对于近视度数较高、角膜厚度薄的患者,术后视力恢复快、稳定快,无偏心切削.但少部分近视欠矫和回退与切削直径小、角膜瓣愈合复杂有关.  相似文献   

10.
LASIK术后角膜地形图形态变化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63例124只眼LASIK术后角膜地形图的形态特征。方法:选择LASIK术后角膜地形图资料完整的患者63例124只眼,分析术后3个月及6个月时的角膜地形图变化。结果:术后角膜地形图以平滑型居多,6个月时为72.6%;在近视高度组,角膜地形图形态不同,而其最佳矫正视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偏心切削在1.0mm以内对最佳矫正视力无明显影响。结论:LASIK手术后角膜切削形态较规则,疗效可靠、稳定性好。激光切削偏离中心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儿童高度近视性屈光参差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LASIK)后视力、屈光度及角膜地形图的动态变化.方法 对41例患儿(6~14 岁)42只高度近视性屈光参差眼LASIK术后1、3、6及12个月进行视力、屈光度及角膜地形图的随访.结果 术后各阶段的平均裸眼远视力和平均矫正远视力都明显好于术前;模拟角膜镜度数(simulated keratoscope reading,Sim k)的等效值和球镜屈光度术后第1 个月较术前分别平均减少6.50 D和8.25 D,术后3 个月之内均表现一定的回退,在术后3~6 个月仍见部分回退,在6~12个月才趋于稳定;Sim k 的差值与柱镜屈光度的变化相符:术后较术前明显减少,术后各阶段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LASIK矫治儿童高度近视性屈光参差术后恢复快、疗效可靠,角膜地形图的检查可准确显示术后角膜的形态变化:在成人LASIK术后角膜地形图的形态变化基础上具有一定的自身特点,掌握这些特点对手术设计的改进和手术疗效的预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及评价角膜地形图引导的近视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方法 对48例近视患者的95眼实施角膜地形图及ORK—CAM软件引导的LASIK手术。按术前屈光度分为低度、中度、高度三组,分别与术前自身眼高阶像差、最佳矫正视力比较。结果 术后1个月时与术前相比:彗差在低度组降低9.8%,差异无显著性;中、高度组分别增长68.6%及136.5%,差异有显著性;球差在低、中、高三组分别增长21.1%,119.4%及126.5%,差异有显著性;均方根在低、中、高三组分别降低2.0%、61.8%及60.9%,在中、高度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角膜最适不规则指数在低、中、高三组分别增长4.8%及47.5%,66.9%,仅高度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总体彗差增长70.6%;球差增长115.1%;均方根下降59.8%;角膜最适不规则指数增长45.2%。好于及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占总例数的66.3%,略差的占31.6%,差1行的占2.1%。结论 角膜地形图+ORK—CAM软件引导的LASIK手术后均方根值总体下降,对根高视常后量右希.  相似文献   

13.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前后角膜地形图形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前后角膜表面的性状变化与疗效关系。以探讨角膜地形图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计算机辅助的角膜地形图分析系统(TMS-1 computed Anatomy Inc.New York,NY)对70例(137只眼)LASIK术前后角膜地形图的形态进行检测。并比较分析其与手术前后视力及视觉质量的关系。结果术前角膜地形图的形态呈对称和非对称领结形者占81.8%,圆形和椭圆形占13.1%,不规则形占5.1%;术后1个月均匀型占89.8%,蝴蝶结型占8.0%,钥匙孔型占1.5%。中央岛型占0.7%;术后3月均匀型者90.5%,蝴蝶结型占7.3%,钥匙孔型占1.5%。中央岛型占0.7%:切削区形态随时间延长,蝴蝶结型有向均匀型发展的趋势;手术前后角膜地形图形态对术后视力有一定影响。结论LASIK术前后角膜地形图的检查和分析能清楚地显示角膜表面形态变化,有利于个体化实施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获得更完美的视功能。  相似文献   

14.
李德全  邬永娟  罗毅 《河北医学》2013,19(3):386-388
目的:对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随机选取31例(62眼)高度近视患者,对其用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进行治疗。结果:31例高度近视患者经过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治疗后,上皮愈合的平均时间为(3.56±1.5)d,术后第1天0级疼痛的眼数为25,占40.32%;Ⅰ级疼痛的眼数为18,占29.03%;Ⅱ级疼痛的眼数为16,占25.81%;Ⅲ级疼痛的眼数为3,占4.84%。术后半月平均裸眼视力为0.80±0.15;一个月后平均裸眼视力为0.93±0.2;三个月后平均裸眼视力为0.95±0.31。结论: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可广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非球面引导的LASEK及LASIK治疗近视散光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近视散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43例86眼行非球面引导的LASEK手术,45例90眼行非球面引导的LASIK手术。对所有患者术后1周、术后1月、3月裸眼视力达到1.0的比例进行比较,对术后1月、3月残余屈光度、角膜像差结果按屈光度分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LASIK组患者术后1周、1月裸眼视力达1.0比例者较LASEK组多,术后3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1月及3月残余屈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高度近视组两种术式在术后1月、3月角膜像差两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低中度近视组患者两种术式在术后1月角膜像差均有所增加,术后3月LASEK组像差有所恢复,较LASIK组像差值有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球面引导的LASEK及LASIK治疗近视散光患者术后视力及屈光预测性良好,利用LASEK治疗低中度近视患者较LASIK手术更有利于角膜像差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LASIK与LASEK治疗近视的临床效果和不同手术方法的优点。方法:回顾分析LASIK和LASEK矫正近视的2140例4236眼,观察2种手术方法的效果和主要并发症。结果:LASIK术后3个月有92.6%的患者裸眼视力可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LASEK组为93.2%,两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LASIK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88%,其中角膜瓣相关并发症为0.16%;LASEK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8%,其中角膜瓣相关并发症为0.12%。LASIK组患者的术后满意度93.2%,有4.12%主诉暗光下出现眩光、重影、夜视力差;LASEK组患者的术后满意度97.3%。结论:LASEK手术角膜瓣并发症少,安全性高,术后视觉质量好,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术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微型角膜刀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 LASIK)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矫治高度近视的疗效。评估两种术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采用美国VISX StarS4激光机,Epi LASIK组采用Moria平推型微型角膜上皮刀制作角膜上皮瓣,用浸有0.02%丝裂霉素C的海绵片,LASIK组采用Moria旋转型角膜板层刀制作110 μm厚度角膜瓣。随访6月以上,对两组术后症状、视力、屈光等进行比较。 结果: 术后1周Epi LASIK组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0.8眼数比例(47.8%)明显少于LASIK组(9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056,P=0.000);术后1、3、6个月Epi LASIK组UCVA≥0.8眼数比例(分别为95.7%、97.8%、97.8%)与LASIK组(分别为97.9%、97.9%、9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两组屈光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23,P=0.000);术后1、3、6个月两组屈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LASIK手术仍是目前治疗近视的主流,Epi LASIK治疗高度近视安全、有效,虽然视力恢复较LASIK慢,但手术矫治范围广,长期疗效尚待观察。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RK术后欠矫的患者经LASIK手术后的角膜知觉改变。方法对16例21眼RK术后残留近视患者(RK术后组)和52例104眼未经RK的近视患者(对照组)行LASIK治疗,分别在术前、术后1周、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及半年时,使用CochetBonnet角膜知觉计对角膜中央、中央外3mm的鼻侧、颞侧进行角膜知觉检查,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LASIK术后各个时间点,两组的3个测量位置的角膜知觉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到术后2个月时基本接近术前水平(t检验,P>0.05),组内相同时间点不同位置间差异无显著性(t检验,P>0.05)。在LASIK术前及术后的各个时间点,RK术后组的中央角膜知觉值均比对照组低,但组间无显著差别(t检验,P>0.05);鼻侧和颞侧的变化与中央区域的一致,组间无显著差异(t检验,P>0.05)。结论LASIK可以有效地治疗RK术后欠矫,不影响其角膜知觉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