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Plet  De  Donker  陈明亮 《中国乡村医生》2006,22(24):19-19
讨论 抗真菌药物的效果,决定于其直接抗真菌效力及其在感染部位的药效。因此。人们提出了更为合理的剂量方案,将过去连续服药数月改为服药3个月。最近,又提出了间断冲击疗法的新概念,在开发甲真菌病治疗药物方面,伊曲康唑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已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比较了伊曲康唑与特比萘芬和氟康唑在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方面的区别,从而引出不同的治疗甲真菌病的方案。  相似文献   

2.
新一代广谱抗真菌药伏立康唑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综述第二代三唑类抗真菌药伏立康唑的作用机制、体内体外活性、药代动力学、药物相互作用、临床疗效、安全性等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广谱、高效的抗真菌药物,伊曲康唑广泛应用于临床,具有独特的药代动力学及良好的抗真菌活性,对其化学结构、体外抗菌活性、药代动力学及检测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越来越有必要性。现就伊曲康唑在临床、药理以及实验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予以总结,认为伊曲康唑在临床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药代动力学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卡泊芬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临床上可供选择的抗真菌药非常有限,直到酮康唑问世后,才相继有氟康唑、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等药上市,为临床医生治疗浅、深部真菌感染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近年来,又研发出了更多的新型抗真菌药物,如专用于局部给药的阿莫罗芬、舍他康唑、利拉萘脂、氟曲康唑等;作用于系统的如伏力康唑、普沙康唑、拉夫康唑等,以真菌细胞壁为作用靶位的棘白菌素类(echinocandins)抗真菌药,卡泊芬净(caspofungin)[1]、米卡芬净(micafungin)和阿尼芬净(anidulafungin)等,这些药物的抗菌谱和抗菌活性均优于氟康唑和伊曲康唑[2],在强大的杀菌活性的同时又大大降低了系统的不良反应[3].  相似文献   

5.
目前,伏立康唑是临床抗真菌的常规用药之一,但伏立康唑体内代谢呈非线性药动学特性,CYP2C19遗传多态性以及多种药物与伏立康唑合用时均可影响伏立康唑药物浓度因此伏立康唑受CYP2C19基因多态性等多因素影响个体差异较大,不良反应严重,传统的给药模式已满足不了临床的需求。本文对基于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伏立康唑药代动力学研究现状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曲霉菌临床分离株的分子鉴定及体外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 采用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及β-tubulin基因部分测序对临床分离的53株经形态学鉴定为曲霉的菌株进行分子鉴定,并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推荐的M38-A2微量液基稀释法测定唑类(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泊沙康唑),两性霉素B和棘白菌素类(米卡芬净、阿尼芬净和卡泊芬净)共7种抗真菌药物对所有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或最低有效浓度(minimum effective concentration, MEC)。结果 53株曲霉菌包含烟曲霉复合体22株(烟曲霉21株和仑图卢斯曲霉1株),黑曲霉复合体23株(塔宾曲霉16株、黑曲霉5株和百岁兰曲霉2株)及土曲霉和黄曲霉各4株;米卡芬净、阿尼芬净、卡泊芬净、泊沙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对曲霉菌株的MIC90为0.031、0.031、0.25、0.5、0.5、1、2μg/mL。除1株烟曲霉对伊曲康唑(MIC≥16μg/mL)和伏立康唑(MIC为2μg/mL)耐药及1株仑图卢斯曲霉对两性霉素B耐药(MIC为8μg/mL)外,其余菌株对7种药物均敏感。4种曲霉复合体对7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棘白菌素类药物体外抗曲霉菌活性最好,两性霉素B体外抗曲霉菌活性相对较差,唑类药物介于以上两者之间。不同种曲霉菌对不同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存在差别。  相似文献   

7.
扈颖超 《安庆医学》1994,15(4):41-41
<正> 抗真菌药物自1903年Beurmann等报告了口服碘化钾治疗孢子丝菌病,在此后的数十年间又开发出了不少抗真菌药物。90年代初,研制出氟康唑、伊康唑、硫康唑、丁康唑、丙烯胺类萘替芬、三并萘芬,以及二性霉乙脂质体、联苯苄唑等新一代抗真菌药。常用抗真菌药物分为两类:抗真菌抗生素及合成药物。现分述如下。一、抗真菌抗生素目前国内常用的抗真菌抗生素有局部及全身用药两类: 1、局部类药:制霉菌素、曲古霉素、克念菌素、金褐霉素等,均对白色念珠菌、新生隐球菌、荚膜组织胞浆菌、曲菌及孢子丝菌等有抑制作用,对阴道  相似文献   

8.
《中国乡村医生》2003,19(20):15-16
一般而言,评价某种给药方法是否为最优,应满足以下几个条件:良好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疗效、安全性、费用一疗效比和依从性。使用口服抗真菌药,治疗甲真菌病和其他皮肤真菌病,包括间歇给药和持续给药。间歇给药可以每月用药1周、每周用药1天或作为一个单一剂量使用。本文综述了关于各种口服抗真菌药在治疗浅表真菌感染方面的文献,就几种口服抗真菌药物的给药方式予以介绍和评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评价我院2010—2012年抗真菌药物利用情况。方法通过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对我院2010—2012年抗真菌药的销售金额和数量进行统计分析,并计算用药频率(DDDs)及药品日均费用(DDC)。结果我院2010-2012年抗真菌药物总销售金额逐年增加。销售总金额前2位的是伏立康唑和氟康唑,DDDs排序靠前的主要是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DDC呈逐年下降。结论我院抗真菌药物临床应用较为合理,三唑类是临床使用最广泛的抗真菌药。部分品种存在不合理使用现象,需加强监管。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揭示国内烟曲霉临床分离株对目前常用及新型抗真菌药物敏感性及不同地区烟曲霉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特点。方法 实验室保存的分离自2011—2015年中国不同地区的159株临床烟曲霉菌株为试验菌株。采用美国标准化实验室与研究所(CLSI)推荐的M38-A2微量液基稀释法为药敏方法,按规定的标准进行。结果 12种抗真菌药物伊曲康唑(ITC)、伏立康唑(VRC)、泊沙康唑(POS)、里氟康唑(RAV)、艾沙康唑(ISA)、氟康唑(FLC)、米卡芬净(MCF)、阿尼芬净(ANI)、卡泊芬净(CBF)、两性霉素B(AMB)、特比萘芬(TBF)和5-氟胞嘧啶(5-FC)对159株烟曲霉菌的MIC90分别为1、0.5、0.25、0.5、1、64、0.063、0.063、0.5、2、4、64mg/L。烟曲霉唑类耐药率分别为: ITC为4.4%,ISA和RAV均为3.77%,POS为3.14%,VRC为1.9%。除VRC、FLC和5-FC外,烟曲霉临床分离株对其他9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在不同地区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唑类(除FLC外)和棘白菌素类体外抗烟曲霉菌活性较高,优于AMB和TBF;烟曲霉在体外对FLC、5-FC表现为高度耐药。目前我国烟曲霉临床株唑类耐药率相对较低。烟曲霉株体外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存在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抢救2例百草枯中毒患者的经验教训。方法1例中年女性患者采用右股静脉-右腋动脉(V—A)插管,另外1例青年男性患者采用右股静脉-右颈内静脉(V—V)插管,采用德国MAQUETRataFlow装置和血液管路套包进行ECMO支持。结果两位患者在ECMO期间患者神智清楚或间断镇静,前者不需呼吸机辅助支持(V-A),后者需要呼吸机支持(V—V)。中年女性患者因处于经期,ACT数值维持在120—160s,ECMO4天后发生脑栓塞继发脑出血,被迫中止ECMO治疗。青年男性患者ECMO支持10天,肺部发生条件致病菌感染和真菌感染,抗细菌和真菌感染治疗无效,放弃ECMO治疗。结论应遵循ECMO的使用指征,对于不可逆的肺部病变,尽量减少ECMO的应用,避免给患者和家属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相似文献   

12.
目的:监测抗真菌药应用的合理性,发现药物不良反应,研究用药流行趋势及医师处方习惯。方法:调查我院1996年1~6月份住院患者抗真菌药的应用情况,采用WHO推荐的“限定日剂量”方法及Ghodse教授建议的“药物利用指数”方法,对抗真菌药物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抗真菌药使用基本合理,但真菌感染与广谱抗生素的滥用有相当密切的关系。抗菌谱广而毒性小的抗真菌药将取代毒性大的药物。结论:应提倡合理应用抗生素以减少真菌感染的发病率。真菌感染的诊断和治愈应以临床和真菌检验为依据,使抗真菌药的使用更趋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分析总结体外膜肺氧合(ECMO)在心脏移植围术期的支持策略。方法自2008年9月至2014年7月武汉协和医院共行150例原位心脏移植术,其中1例为心肝联合移植。在围术期因严重心肺衰竭使用ECMO辅助11例,其中1例患者在等待供心期间急性左心衰行ECMO过渡后行心脏移植,4例边缘供心移植术中低心排中转ECMO辅助,5例心脏移植术后右心衰行ECMO辅助,1例移植术后左心衰行ECMO辅助。ECMO辅助主要采用静脉-动脉(VA)模式,温度维持在36~37℃,流量维持在2.5~3.5 L/min,全血激活凝固时间维持在160~180 s,转流过程中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参数平稳。结果 11例心脏移植围术期ECMO辅助后8例脱机,脱机率72.7%。ECMO辅助时间15~1 532 h,平均315 h。ECMO期间患者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正性肌力药物用量减少。ECMO期间1例出现插管远端肢体缺血,经远端血管插管供血后缓解。此外,出血2例,溶血1例,肾功能衰竭2例,经积极对应治疗后6例ECMO辅助患者痊愈出院。结论 ECMO能对心脏移植围术期的心肺功能衰竭提供强有效的支持治疗,并且提高"边缘供心"的使用成功率,扩大了供心来源。  相似文献   

14.
严重烧伤病人多脏器功能衰竭治疗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重烧伤病人容易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MOF),常常是烧伤病人死亡的原因。为了探讨MOF治疗有效方法。本文总结了3例MOF病人的治疗过程,重点在镇痛镇静和阻断自主呼吸对气道压和肺功能的影响,呼气末正压(PEEP)在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治疗中的意义和体外膜肺(ECMO)的应用,心脑功能的保护,高血压的控制。结果表明:镇痛镇静药的应用和阻断自主呼吸能改善病人呼吸,降低气道压,减少肌体氧耗,提高血氧分压。PEEP对于减轻肺间质水肿,改善肺功能有良好效果。ECMO是ARDS晚期病人治疗的有效手段。在脑水肿的病人应正确认识脱水与补液的关系,要在维持有效循环血量的基础上使组织脱水。本文还探讨了硝普钠在降压中的应用和美托洛尔在控制心率方面的应用,强调了足够的舒张期在心功能保护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描述小儿体外膜肺氧合(ECMO)患者进行低温治疗的方法,比较低温和常温患者ECMO及低温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研究ECMO期间低温治疗和院内死亡率及长期生存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至2011年ECMO患者临床资料,包括ECMO前情况、ECMO建立及管理信息、ECMO和低温的治疗过程以及相关并发症和预后。根据ECMO期间是否进行低温治疗分为常温组及低温组,并将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提示两组间不一致的变量(P0.1)纳入逻辑回归以评估低温治疗对院内死亡率的影响。在成功撤除ECMO的患者中,重复上述单因素分析。组间不一致的变量(P0.1)纳入Cox回归以评价低温治疗对长期生存的影响。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210名患者,其中70名接受了低温治疗。低温治疗可以有效地通过膜肺整合的变温器进行。逻辑回归不能证实低温治疗和院内死亡相关(比值比0.85 95%置信区间0.30~2.39,P=0.762)。Cox回归分析提示,校正ECMO前葡萄糖浓度(风险比0.92 95%置信区间0.85~0.99,P=0.040)和ECMO期间高血压(风险比2.59 95%置信区间1.23~5.46,P=0.013)后,低温组患者显示更高的长期生存率(风险比0.40 95%置信区间0.17~0.92,P=0.032)。结论 ECMO期间可以方便地进行低温治疗。低温组患者具有较好的长期生存率。在缺乏随机对照研究的情况下,尚无证据支持低温治疗在ECMO患者中的常规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对行心脏术后难治性心源性休克外周体外膜肺氧合(ECMO)循环辅助患者大脑血流量(CBF)的影响。方法选取北京安贞医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12月间10例冠脉搭桥术后心源性休克接受静脉-动脉(V-A)ECMO联合IABP辅助治疗患者,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测定开/关(暂停15 min)IABP情况下大脑中动脉血流流速,评估CBF变化。根据脉压大小将CBF数据分为两组(脉压10 mm Hg为P组和脉压≤10 mm Hg为N组)。结果所有患者成功脱离ECMO辅助,其中6例存活出院(60.0%)。ECMO联合IABP辅助时大脑CBF为(240.30±73.03)ml/min,暂停IABP单独ECMO辅助时CBF为(239.75±74.24)ml/min,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894)。N组中与单独ECMO辅助大脑血流量(246.56±91.19)ml/min相比较,ECMO联合IABP辅助时CBF较低(229.50±90.32)ml/min,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0)。P组中与单独ECMO辅助相比较,ECMO联合IABP辅助时CBF较高[(256.23±77.62)ml/min vs(238.91±42.16)ml/min],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0)。结论 ECMO联合IABP辅助,心脏功能状态决定IABP对大脑血流量影响。心肌顿抑时IABP减少CBF,心脏功能有所恢复情况下,联合IABP治疗可明显增加CBF。  相似文献   

17.
The use of extracorporeal life support i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 of adult patients experiencing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by the application of veno-arterial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ECMO) during cardiac arrest has been increasing over the past decade. This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encouraging results of extracorporeal CPR (ECPR) in multiple observational studies. To date, only one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has compared ECPR to conventional advanced life support measures. Patient selection is crucial for the success of ECPR programmes. A rapid and organised approach is required for resuscitation, i.e. cannula insertion with ECMO pump initi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aspects of post-cardiac arrest care such as targeted temperature management and early coronary reperfusion. The provision of an ECPR service can be costly, resource intensive and technically challenging, as limited studies have reported on its cost-effectiveness.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29):164-168
妊娠妇女是胃食管反流病的高发人群。质子泵抑制剂是目前治疗反流症状和食管炎最有效的药物。然而质子泵抑制剂在妊娠期的应用并没有H_2受体拮抗剂普遍,安全性资料非常有限。本文结合近年来可靠的临床研究数据,认为质子泵抑制剂在妊娠期的应用相对安全,不应被过度限制。同时,质子泵抑制剂在哺乳期胃食管反流病中的使用资料更加有限,考虑到其可能分泌入乳汁,在哺乳期不建议使用。  相似文献   

19.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感染导致的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已引起全球大流行。人群对SARS-CoV-2普遍易感,儿童也不例外,但病情相对较轻。与确诊或可疑COVID-19患者接触史或聚集性发病等流行病学证据及临床表现是COVID-19诊断的主要依据。儿童COVID-19多以发热、咳嗽为主要症状,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胸部影像学以间质性肺炎为特征,与其他呼吸道病毒感染及肺炎支原体感染相似,确诊有赖于实时荧光PCR等方法检测呼吸道标本病毒核酸。临床处理强调早识别、早隔离、早诊断及早治疗。轻型和普通型患儿以对症治疗为主;重型和危重型患儿应根据病情给予吸氧、抗病毒药物、抗菌药物、糖皮质激素、机械通气及体外膜氧合等治疗,严格掌握指征与时机,并通过多学科协作诊疗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小檗碱类抗微生物化合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檗碱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且大量应用于临床的季铵类异喹啉生物碱。近年来,小檗碱类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受到广泛关注,且逐渐成为一个发展迅速、充满活力的领域。通过结构修饰所得的小檗碱类衍生物具有良好的抗细菌、抗真菌及抗病毒活性,可通过多种靶点对微生物发挥抑制作用。本文综述小檗碱类衍生物在抗细菌、抗真菌及抗病毒方面的研究与开发进展状况,为进一步研发小檗碱类抗微生物药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