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先天性椎体发育异常可导致各种脊柱畸形,包括先天性脊柱侧凸、先天性后凸畸形或侧后凸畸形.Putti于1910年首次描述了先天性脊柱侧凸畸形.先天性脊柱侧凸按照Meo分型方法可分为椎体形成缺陷(Ⅰ型),分节缺陷(Ⅱ型)和混合型(Ⅲ型)三类.前两型是脊柱侧凸畸形的基本类型.Ⅰ型包括:半椎体和楔形椎体;Ⅱ型包括:椎体融合、不对称的骨桥以及严重骨桥合并半椎体畸形.先天性脊柱侧凸中椎体异常大约80%属于Ⅰ型和Ⅱ型,剩余20%不能进行明确分型.其中半椎体是先天性脊柱侧凸最常见的类型(占46%),起初发展缓慢,青春期可达到进展高峰.  相似文献   

2.
脊柱侧凸是一种常见的畸形 ,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 ,我院自 1983~ 1996年采用Harrington加Luque节段性固定矫正脊柱侧凸畸形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脊柱侧凸患者 36例 ,男 2 8例 ,女 8例 ,年龄 11~ 2 8岁 ,特发性脊柱侧凸 30例 ,先天性  相似文献   

3.
我院脊柱外科自 1 996年以来 ,先后收治脊柱侧凸患者 9例 (含特发性和先天性半椎体畸形 ) ,早期采用单侧哈氏棒矫正 ,效果不理想 ,改用单侧哈氏棒直接加用节段椎板下钢丝矫正固定后 ,内固定物的稳定性和矫正度均明显提高。通过复习有关论文资料 ,分析病例 ,对此种术式进行分析 ,并探讨可能的改进措施。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 9例 ,其中男 7例 ,女 2例 ,年龄 1 2~2 5岁 ,平均 1 5 .3岁 ,其中先天性半椎体畸形所致脊柱侧凸 2例 ,特发性脊柱侧凸 7例。术前均进行 1~2周牵引。手术方法及矫正情况 :早期 3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 ,行单侧哈氏棒矫形…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后路半椎体切除、器械矫正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器械矫正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畸形15例。术中咬除半椎体的后部附属结构,沿椎弓根外侧壁剥离至椎体前缘,切除半椎体、上下椎间盘及邻近椎体的软骨面,通过内固定器械凸侧加压闭合畸形椎切除后所致的间隙,矫正脊柱畸形。术后定期门诊复诊,观察脊柱融合、畸形矫正率和内固定稳定情况。结果本组1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4个月。术前侧凸Cobb角35°~78°,平均57°,术后Cobb角15°~36°,平均25°,矫正率54%;术前后凸Cobb角22°~65°,平均45°,术后后凸Cobb角8°~36°,平均18°,矫正率60%。术后未发现脊髓、神经损伤,无内固定松动,无切口感染。结论后路半椎体切除、器械矫正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矫正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半椎体切除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30例先天性脊柱侧后凸合并半椎体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单纯半椎体、无结构性弯曲患者12例,行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合并前凸、半椎体凸向腹侧患者3例,行前路半椎体切除合并植骨融合固定术;合并结构性代偿弯患者15例,行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长节段矫形代偿弯固定融合术。对所有患者手术治疗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后凸术后平均 Cobb 角、末次随访平均 Cobb 角分别为(8.6±3.14)°、(11.2±7.23)°,脊柱后凸最终矫形率为58.6%;侧凸术后平均侧凸 Cobb 角(12.8±5.47)°,末次随访平均(16.2±6.24)°,脊柱侧凸最终矫形率为66.5%。脊柱后凸、侧凸手术治疗后平均 Cobb 角明显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柱后凸、侧凸均明显好转,术后未出现明显并发症,患者较满意。结论半椎体切除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效果显著,脊柱侧后凸矫形率高,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后路半椎体切除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儿童先天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以后路半椎体切除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半椎体畸形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儿童15例,均为完全分节性半椎体畸形。其中2例行凸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其余均行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后随访,摄脊柱正侧位X线片,比较手术前后冠状面Cobb角及后凸角度矫正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25个月,平均17个月。脊柱冠状面平均Cobb角由术前47.5°矫正至16.1°,矢状面平均后凸角由术前31°矫正至12.7°。末次随访矫正效果无丢失。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内固定无松动。结论:后路半椎体切除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半椎体畸形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安全、有效,矫正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先天性脊柱侧凸分为椎体形成缺陷(Ⅰ型)、分节缺陷(Ⅱ型)和混合型(Ⅲ型)三类,Ⅰ型包括半椎体(完全性)和楔形椎体(部分性)。其中半椎体是指一侧椎体发育形成障碍而起的畸形。半椎体畸形是先天性脊柱侧凸最常见的原因,所致脊柱侧凸约占先天性脊柱侧凸46%。由于完全分节的半椎体具有正常的生长能力,所以产生的畸形具有进展性,  相似文献   

8.
1998— 2 0 0 0年 ,我们在脊柱侧凸畸形矫形术中应用异丙酚全麻配合低浓度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 ,术中唤醒试验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全组患儿 15例 ,男 9例 ,女 6例 ,年龄 10~16岁 ,体重 2 7~ 5 0kg ,ASAⅡ~Ⅲ级 ,其中特发性脊柱侧凸 7例 ,先天性半椎体畸形并脊柱侧凸 8例。手术方式为脊柱多段椎体截骨U形棒固定或后路哈氏棒固定法。术前训练患儿唤醒试验 ,以争取充分合作 ,要求听到动脚的指令时活动足趾 ,以检测脊神经是否损伤。1.2 麻醉方法 术前肌注阿托品 0 .0 1mg/kg ,鲁米那纳 1.5~ 2 .0…  相似文献   

9.
后路脊柱截骨矫形治疗重度僵硬后凸型脊柱侧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应用后路脊柱截骨矫形治疗重度僵硬后凸型脊柱侧凸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自2005年3月至2006年9月应用后路脊柱截骨矫形治疗重度脊柱僵硬后凸型侧凸11例(平均年龄11.2岁),其中神经纤维瘤病3例,先天性脊柱侧弯5例,脊髓灰质炎1例,特发性脊柱侧凸2例.11例患者的Bending像脊柱活动度均小于25%.平均随访时间1.3年(0.5~2年).结果:术中1节段后柱楔形截骨3例,2节段后柱楔形截骨2例,3节段后柱楔形截骨2例,经椎弓根截骨2例,椎体切除+后柱切除2例.术前后凸畸形平均108°(87°~135°),侧凸畸形平均97°(65°~135°),术后后凸畸形平均矫正至49°(改善率55%),侧凸平均矫正至37°(改善率66%).术后身高平均增加4.7 cm.11例矫形手术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 结论:应用后路脊柱截骨矫形治疗重度僵硬后凸型脊柱侧凸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重度脊柱侧凸是指侧凸角度、椎体旋转度大且往往合并其他器官系统异常的脊柱侧凸,国际上尚无统一的标准,一般认为冠状面cobb角(上端椎体的水平线向下和下端椎体的水平线向上各画一垂直线,此两条垂线相交的角度即Cobb角)大于70.称为重度脊柱侧凸[1].随着年龄的增长,脊柱畸形会逐渐加重,畸形严重者会影响心肺发育,长期的肺功能不良会引起呼吸功能衰竭及肺源性心脏病.  相似文献   

11.
完全分节的半椎体在先天性脊柱侧凸畸形比较常见,半椎体切除可有效矫正脊柱畸形、恢复脊柱平衡,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胸椎半椎体合并脊髓纵裂的病例较为少见,此类手术有其特殊性且难度较大。我科2001年1月~2009年6月应用一期后路骨嵴、半椎体切除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青少年胸椎半椎体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患者15例,效果较好,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回顾分析14例青春期严重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采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加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探讨青春期严重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采取此手术的可行性和相关手术处理技巧.方法 2004年10月~2011年3月,通过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加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矫治14例青春期严重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男9例,女5例,年龄12~18岁,平均14.3岁;其中单个半椎体10例,多个半椎体2例,半椎体合并对侧骨桥或肋骨融合2例;病变位于胸段(T4、T5、T7、8、T9)4例、胸腰段(T11、T12各2例、L1、2、L2各1例)6例、腰段(L3、L4各2例)4例.术前脊柱侧凸Cobb's角63°~105°,平均76°;脊柱后凸角42°~83°,平均56°;躯干偏移3.0~31.5 mm,平均14.1 mm.内固定使用CDH 3例,TSRH 9例,中华长城2例.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7~72个月,平均36.4个月.手术时间147~428min,平均221min;术中出血210~1 860mL,平均860mL.固定融合节段7~13个椎体,平均9.6个.术后脊柱侧凸Cobb's角13°~45 °,平均31.2°,平均矫正率58.9%;术后脊柱后凸Cobb's角11°~39°,平均26.5°,平均矫正率59.0%;术后躯干偏移0~10.3 mm,平均为4.3 mm.随访中脊柱侧、后凸和躯干偏移无明显矫正丢失.手术并发症包括术中加压时椎弓根切割1例,代偿弯加重1例,术后切口渗液1例.结论 采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加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矫形青春期严重先天性脊柱侧后凸是一个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其矫形效果满意、固定可靠.  相似文献   

13.
胸腰段角状后凸畸形的病因及病理胸腰段后凸畸形病例临床并不少见,其病因主要有先天性脊柱畸形(如半椎体、分隔不全等)、胸腰段脊柱骨折、脊柱结核椎体破坏、强直性脊柱炎、scheuemann’s病、老年性脊柱后凸、椎体肿瘤等。其中脊柱骨折、脊柱结核以及先天脊柱畸形是导致胸腰段角状后凸畸形的三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脊柱侧凸是一种由于椎体序列复杂移位而导致的三维脊柱畸形,即冠状面上的侧凸,矢状面上胸后凸减少或加大,胸腰段后凸或腰前凸消失以及轴状面上的旋转畸形。单纯冠状面的矫正是不够的,不仅不能有效地矫正矢状面畸形,而且冠状面上的畸形矫正也将随时间延长而发生丢失,甚至超过矫正前的畸形,故三维矫正更加合理。Cotrel等首先报告应用CD系统,从三维空间上矫正畸形。  相似文献   

15.
张小卫  尹战海  张银刚  王金堂 《陕西医学杂志》2010,39(11):1467-1468,1471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先天性脊柱侧凸畸形患者24例,其中完全分节性半椎体16例,半椎体伴对侧分节不全8例。手术采取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矫正。结果:23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年6个月至7年8个月。术前侧凸Cobb’s角30~90,°平均66,°术后Cobb’s角10~28,°平均16,°矫正率为58.5%;术前后凸25~68,°平均46,°术后后凸7~16,°平均14,°矫正率为62.6%。22例均无并发症,1例半椎体切除患者术后出现同侧下肢股部麻木,伸膝肌力Ⅳ级,经营养神经等治疗1月恢复正常。结论:先天性脊柱侧凸大多数都进行性发展;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矫正,固定节段短,创伤小,可以起到很好的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5):58-62
目的评估老年性骨质疏松胸腰推压缩骨折后凸伴侧凸畸形采用术前垫枕复位,术中过伸、侧屈位整复,依据骨折特点个体化椎体后凸成形术治行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12例13椎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腊椎压缩骨祈后凸伴侧凸畸形患者,术前CT或X线片证实椎体前方伴侧方压缩,MR提示推体新鲜骨折,采用术前垫枕复位、术中透视下过伸侧屈位整复,根据复位椎体的形态进行个体化椎体后凸成形,由脊柱侧凸崎形的凹侧椎弓根进针穿刺球囊扩张后凸成形术。比较术前、术后伤椎高度和脊柱崎形Cobb's角,日常生活恢复程度采用O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westry Disability Inckx,OD1)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手术前、后疼痛比较。结果 1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脊柱后凸及侧凸崎形Cobb's角、伤椎前绿、中部、侧方高度与术前比较,伤椎复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与术前患者疼痛VAS评分比较、疼痛缓解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可在术后次日行走,ODI评分术后与术前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神经损伤等手术并发症。结论对于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后凸伴侧凸畸形,根据充分体外整复后的伤椎形态行个体化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能够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脊柱侧凸是由多种因素联合作用引起的脊柱三维平面的畸形,其不仅在脊柱冠状面表现为脊柱的侧向弯曲,且往往合并矢状面生理曲度的异常及横断面上椎体的旋转。由于病理解剖特点,脊柱在发生侧凸后和矫治术后的生物力学变化较正常生理曲度的脊柱复杂得多,本文就目前国内外在脊柱侧凸生物力学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经一期后路截骨椎体切除、矫形内固定治疗胸腰段侧后凸畸形的手术效果。方法对8例各种原因引起的侧后凸畸形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矫正程度由术前平均侧凸47°、后凸60°改善至术后15°和17°,平均矫正率分别为68%和71%;随访获初步或坚强融合,无永久性神经系统损伤。结论由半椎体或者楔形椎所引起的脊柱侧后凸畸形可经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和节段矫形内固定术而获得满意的矫形效果,特别是上胸椎段和严重侧后凸脊柱畸形,但该术式对术者手术技术和麻醉技术要求极高。  相似文献   

19.
研制一种经椎弓根脊柱侧凸体外矫正系统并初步用于临床。方法:常规方法处理脊柱侧凸病变后,在上端中立椎体之上一椎凹侧椎弓根与下端Harrnigton稳定区的一椎弓根安置椎弓银钉,其尾部露天皮外,以器械逐渐矫正畸形。结果:经3.5-4年随访,3例先天性脊柱侧凸,Cobb50°-90°效果满意。1例退行性腰椎侧凸获得症状改善。结论:经椎弓根外矫正固定术矫正力强,符合脊柱结构的生物力学特征,安全,避免了再次  相似文献   

20.
特发性脊柱侧凸是一种三维的畸形,特征性的表现为脊柱向侧方凸出以及椎体的旋转。尽管早在Hippocrate时代对此病就有了描述,而且对其临床表现的描述已经是尽善尽美,但是无人能够确切指出该病的病因以及发病机制。近年来,脊柱结构的元件、椎旁肌、胶原结构、内分泌系统、血小板钙调蛋白、褪黑素、中枢神经系统以及基因成为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病因学研究的焦点。本文就特发性脊柱侧凸病因学研究的不同方向进行回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