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川崎病冠状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在川崎病所致的冠状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82例川崎病患儿进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检查,测量各支冠状动脉内径及显示长度,观察冠状动脉内膜及腔内透声情况,冠状动脉扩张内径为4~8 mm,或冠状动脉内径与主动脉根部内径比值(CA/AO)>0.3为冠状动脉瘤;巨大冠状动脉瘤内径>8 mm,或CA/AO>0.6.结果:冠状动脉病变63例,其中冠状动脉瘤16例,巨大冠状动脉瘤6例.累及左侧冠状动脉33例,右侧冠状动脉9例,双侧冠状动脉21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瘤的诊断及随访具有安全、简便、可靠、迅速、定位准确、重复性好的优点,为最佳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超声心动图在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动态变化中的价值。方法:对64例川崎病患儿的冠状动脉进行超声检测。结果:检出冠状动脉病变28例,冠状动脉病变常发生在病程第3天~1.1年,以冠状动脉内径≥3mm,冠状动脉/主动脉根部内径比值≥0.3,为冠状动脉扩张,对临床诊断治疗有指导意义。结论:超声心动图是监测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如何早期诊断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扩张,并对其进行随访,方法:收集23例川崎病,其中并发症状动脉扩张5例(21.7%),依据日本MCLS研究会制订的标准确定诊断,超声心动图主要测量左,右冠状动脉起始部内径及左心室收缩/舒张末内径,计算EF,FS值,并利用超声心动图进行常规随访,间隔时间为3-6个月。结果:一般的实验室检查及X线在有无合并冠状动脉扩张间无明显差别;EKG异常与超声心动图得到的EF,FS之间关系一致;超声心动图多在发病1-4周发现冠状动脉扩张,结论:发现EKG可能对并心肌炎等心肌功能受损的诊断及随访有帮助,而超声心动图检查仍是川崎病并发冠脉扩张诊断及随访的最佳手段。  相似文献   

4.
超声心动图对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评价超声心动图在川崎病所引起的冠状动脉的损害造成冠状动脉扩张以及冠状动脉瘤形成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利用二维超声(2DE)、脉冲多普勒(PW)、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l)检测受累冠状动脉开口、内径、追踪其走行及扩张处血流特点。结果 本研究共45例患者,男36例,女9例,年龄1个月~12岁,临床上被明确诊断为川崎病。超声分别测量其冠状动脉内径,根据冠状动脉损害的严重程度可分为0~Ⅲ级。每例患者至少行两次检查,并比较其用药前后的冠状动脉扩张程度。15例属0级,26例属I级,3例属Ⅱ级,1例属Ⅲ级,治疗后扩张的冠状动脉内径有缩小的趋势。结论 超声心动图诊断川崎病并发心血管损害对判断病情、指导治疗和估计预后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对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形成的诊断具有特异性,能清晰的显示冠状动脉内径、扩张程度,但对检出冠状动脉远端的损害有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5.
目的:1)评价术前超声心动显像诊断冠状动脉瘘的准确性。2)评价术中冠状动脉瘘异常结构的病理类型。方法:1985年2月-2001年6月在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外科手术证实证冠状动脉瘘的79例患者,其中41例术前经升主动脉造影或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及心导管检查明确诊断。术前全部患者有常规经胸超声心动显像结果,结果:79例术中所见,累及右冠状动脉58例(73.4%),累及左冠状动脉者21例(26.6%)。瘘入右心腔51例(64.5%),瘘入左心腔20例(26.4%),瘘入肺动脉8例(10.1%),多数为单个瘘口占93.6%,多个瘘口少见仅占6%,2例并发巨大冠状动脉瘤,伴其它先天性心脏畸形14例(17.7%),继发冠心病者3例(3.7%),伴有高血压病1例,合并瓣膜病1例,术前41例经升主动脉造影或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51.8%),其中仅1例法乐四联症合并左冠状动脉瘘入肺动脉,造影误诊为左冠状卢源于肺动脉,前常规经胸超声心动图显像68例与手术结果一致,11例术前超声心动图显像检查未描述冠状动脉。漏诊和误诊率13.9%,9/11例仅诊断合并畸形和并发疾病(法乐四联症3例,肺动脉瓣狭窄1例,室间隔缺损1例,冠心病3例,瓣膜病1例),2/11单纯冠状动脉瘘误诊,1例仍为主动脉窦瘤破裂,1例误诊为动脉地管未闭,结论:冠状动脉瘘的异常冠状动脉结构累及右冠状动脉多于左冠状动态,多数瘘于右心腔,其次左心腔,瘘于肺动脉较少,当有合并畸形时,术前超声漏诊较多,术前超声心动显像显像如能提供满意的冠状动脉解剖结构,患者可不必要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而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超声心动图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方法结果(35.5%),结论评价超声心动图对川崎病造成的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技术检测川崎病患者冠状动脉的开口、内径、近段走行及其血流特点。本组109例患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者31例(28.4%),其中左冠状动脉病变18例(58.1%),右冠状动脉病变11例左、右冠状动脉病变2例(6.5%)。治疗后,27例(87.1%)冠脉扩张者恢复正常。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技术可以比较准确地诊断川崎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但对远端损害的检出有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7.
儿童经胸多普勒超声检测冠状动脉血流储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应用经胸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小儿冠状动脉血流储备的可行性,正常儿童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5例正常儿童和32例川崎病者经静脉注射ATP160ug/kg/min,共6分钟,测量用药前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舒张期峰值及平均流速,计算其比值作为冠状血流储备指标,结果:ATP灌注时,LAD彩色血流显示率舒张期50%,频谱多普勒显示率舒张期100%,正常组儿童CFR95%可信区下限分别为:D/R PDV>3.0,D/RMDV>2.0,川崎病冠脉血流储备指标D/R PDV及D/R MDV均明显低于正常儿童,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5)。结论:经胸多普勒超声结合ATP静脉灌注检测儿童冠状动脉储备安全,可行,对研究儿童冠脉循环的功能,动态观察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进展均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分析心脏超声高频探头及低频探头在儿童冠状动脉检查中的应用,包括图像质量、冠状动脉内径测量的精确度以及冠状动脉扩张及冠状动脉瘤的诊断等,以期为临床提供更为准确的辅助诊断方法。 方法选取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诊断为川崎病的215例患儿行心脏超声检查,每例均对左、右冠状动脉进行测量,包括左冠状动脉主干(LM)、前降支(LAD)、回旋支(LCX)及右冠状动脉(RCA),其中12例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检查,并对比分析高频探头(S12-3)、低频探头(S5-1)及CTA所获得冠状动脉图像的清晰度,冠状动脉内径及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的数量。 结果采用心脏超声高频探头较低频探头所获得的图像对比度强、分辨率高,左、右冠状动脉开口及近端走形显示清晰,内膜图像均匀无颗粒感,而低频探头对低龄儿尤其婴儿图像显示欠佳,内膜模糊,边界不清;运用高频探头测得的冠状动脉内径值与CTA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低频探头测得冠状动脉内径值(LM、LAD、LCX、RCA)分别为(2.95±1.36)mm、(2.24±1.27)mm、(1.89±2.63)mm、(2.35±2.89)mm,与CTA测值[(2.67±0.42)mm、(2.03±0.64)mm、(1.56±0.48)mm、(2.07±0.47)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TA检查发现冠状动脉瘤个数最多,低频探头次之,高频探头最少。 结论高频探头更适合婴幼儿川崎病冠状动脉的检查,超声图像更为清晰,所获得的数据更为可靠及准确,且无创,方便,更适合川崎病急性期诊断及门诊随访时使用。  相似文献   

9.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超声监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超声检测的价值。方法: 对58 例川崎病患儿的冠状动脉应用超声检测。结果: 发现冠状动脉病变28 例。以内径> 3m m 为冠脉扩张, 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结论: 超声是检测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超声心动图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及心功能变化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诊断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及心功能变化.方法超声心动图检查76例川崎病患儿,测量冠状动脉内径,是否存在冠状动脉瘤、血栓和冠脉狭窄,测量房室内径,计算心功能,观察是否有瓣膜返流.结果在受检的76例川崎病患儿中有冠状动脉损害的29例,其中单纯左冠状动脉主干病变16例,双支病变9例,7例发生冠状动脉瘤,1例冠状动脉主干血栓形成.川崎病患儿的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可实时观察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其进展及转归,是检测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及心功能变化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扩张的64排螺旋CT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9年10月—2010年12月之间经MDCT诊断为冠状动脉扩张的患者13例,分析病变发生的部位、大小(横径)、病变范围(长度)、血管腔内有无血栓形成、数目以及是否合并心肌缺血。结果在13例患者中共有15个节段可以评价,其中病变发生在单支血管者11例,病变发生在两支冠状动脉者2例。弥漫性冠状动脉扩张10例,局限性冠状动脉扩张3例(2例为球形动脉瘤,1例为梭形动脉瘤)。扩张率为1.5~2.8,发生部位为:RCA 7例(7/15),LM 1例(1/15),LAD 3例(3/15),LCX 3例(3/15),Ramus 1例(1/15);9例伴硬化斑块形成,1例缺血性心脏病。结论冠状动脉扩张的多排螺旋CT表现具有其特征性,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状动脉扩张的一种良好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心功能严重低下的冠心病患者的经验。方法:2005年9月-2007年9月共有37例射血分数(EF)〈30%的高危冠心病患者采用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其中男性31例,女性6例;年龄27—76(平均61.6±7.8)岁。冠脉造影提示双支病变2例,多支病变35例,左主干病变10例。术前射血分数0.18~0.29(平均0.24±0.031)。合并心肌梗死史22例,支架植入治疗史6例。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Ⅱ级11例,Ⅲ级23例,Ⅳ级3例。合并轻、中度二尖瓣返流11例,合并室壁瘤5例,左室血栓2例。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3~76mm,平均(61.3±4.2)mm。结果:平均体外循环时间(41±15)min,平均远端吻合口(3.7±1.1)个,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3例,均在手术中安放。住院治疗期间病死2例,脑梗死导致左侧肢体偏瘫1例,肺梗死1例。在出院后随访2—21个月中,有3例病死。3例慢性心衰需长期药物治疗。其余患者心功能良好。结论: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能避免低射血分数冠心病患者术中的缺血损害,治疗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以可脱性球囊闭塞载瘤动脉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技术要点、远期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颅内动脉瘤行可脱性球囊闭塞载瘤动脉术,其中19例第1枚球囊同时闭塞了动脉瘤口.结果 24例中21例病情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全组术后并发脑缺血和脑梗死3例, 其中1例死亡;术中及术后均无动脉瘤破裂出血.结论以可脱性球囊闭塞载瘤动脉是治疗某些不可手术夹闭或因故不能行瘤腔栓塞的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方法;但闭塞载瘤动脉后有可能导致脑缺血及其他并发症,故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7例川崎病患儿的冠状动脉进行超声检查,并对伴有冠状动脉损害者进行随访。结果 47例川崎病患儿中,冠状动脉损害19例(19/47,40.4%),其中左冠状动脉扩张10例(10/19,52.6%),左、右冠状动脉均扩张4例(4/19,21.1%),右冠状动脉扩张2例(2/19,10.5%),冠状动脉瘤3例(3/19,15.8%)。经治疗后随访发现18例患儿冠状动脉内径能恢复正常,其中2例冠状动脉瘤患儿均为1岁以下婴儿,瘤体较小,瘤径分别为4.2mm和4.6mm,前者随访18个月恢复正常,后者随访2年恢复正常。结论超声心动图能动态观察冠状动脉病变,是目前随访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害最具价值的手段,但对冠状动脉远端损害的检出有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15.
亢君  郝春雨  董小玲 《护理学报》2005,12(12):34-36
总结5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并发冠状动脉穿孔患者的护理经验。除加强PCI常规护理外,重点强调了血液动力学以及心肌损伤标志物和心电图变化的监测。本组3例患者并发急性心包填塞,其中2例为术后迟发性心包填塞;3例并发急性非Q波性心肌梗死,其中1例出现心力衰竭。5例患者经积极处理,未发生Q波性心肌梗死、需紧急冠状动脉搭桥或死亡。冠状动脉穿孔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少见而严重的并发症,加强术后护理对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种并发症、减少不良心脏事件发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成功介入治疗单支冠状动脉慢性闭塞(CTO)病变的临床体会。方法回顾分析经桡动脉成功介入治疗单支CTO病变10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03例患者中不稳定型心绞痛57例,稳定型心绞痛12例,陈旧性心肌梗死34例;病变闭塞时间≤6个月83例,病变闭塞时间〉6个月20例;(2)103例患者的介入路径血管均无严重迂曲及解剖结构变异,左前降支闭塞51例,左回旋支闭塞25例,右冠状动脉闭塞27例;慢性完全性闭塞24例,慢性功能性闭塞79例;边支无闭塞病变91例,无侧支形成87例,病变长度〈15mm67例,锥形病变81例;(3)最终完成介入术的Judkins、XB、EBU导引导管所占比例分别为37.86%、30.10%、29.13%;(4)成功通过病变的PILOT系列导引钢丝为64.08%;(5)首次通过病变并成功实施预扩张的1.25mm直径系列球囊57例(55.34%),1.5mm直径系列球囊38例(36.89%)。结论在术者经验丰富的基础上经桡动脉介入处理单支CTO病变可行,其成功介入与介入路径畅通无阻、靶血管具备特征性病变特点及合理选择器械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诊床旁超声心动图检查在急重症心血管疾病诊断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8例行急诊床旁超声心动图检查的急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超声心动图诊断与临床诊断相符161例,其中单纯急性心肌梗死14例,非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功能不全44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心功能不全20例,心包积液47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7例,A型主动脉夹层4例,肺栓塞11例,主动脉瓣狭窄2例,心肌炎2例,肥厚型心肌病6例,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左心房血栓3例,主动脉窦瘤破裂1例,诊断符合率为85.6%。结论急诊床旁超声心动图在急重症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回顾性分析1997-01/2007-06收治孤立性骼动脉瘤患者共33例,男19例,女14例,其中单侧髂动脉瘤29例,双侧4例.均在全身麻醉下行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移植血管重建.结果显示4例双侧病变中,主动脉-双侧股动脉人工血管移植1例,丰动脉-双侧髂总动脉人工血管移植3例:29例单侧病变中,主一髂总动脉人工血管移植1例,骼-股动脉人工血管移植3例,髂总-髂外动脉人工血管移植21例,髂总-髂外动脉转流4例.移植后3,6个月,1,3,5,8,10年行彩色多普勒和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或DSA检查,平均随访5年.2例分别于移植后3年和6年死于急性脑梗死和心肌梗死,1例移植后2年死于交通事故,余健康存活,无复发,无吻合口狭窄或下肢缺血表现.提示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移植是治疗孤立性髂动脉瘤的良好措施,仍然是目前医疗条件下有效治疗孤立性髂动脉瘤的主要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report we describe a patient who died during programmed ventricular stimulation due to a rupture of the left ventricular free wall at the site of a recent myocardial infarction. The patient was a 75-year-old male who presented with an extensive anterior wall myocardial infarction complicated by sustained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occurring 8 days after admission. Cardiac catheterization revealed total occlusion of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coronary artery and an anteroapical aneurysm. The patient died due to electromechanical dissociation during electrophysiological testing 11 days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Postmortem examination showed a rupture of the left ventricular free wall at the site of th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distant from the site of catheter placement. It is suggested that caution be taken in choosing patients for electrophysiological studies who have had recent large myocardial infarctions with ventricular aneurysm.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应用斑点追踪成像(STI)技术评价冠状动脉不同狭窄程度患者左室扭转运动的特点及规律性.方法 临床拟诊为冠心病患者117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CT结果分成心肌梗死组(60例)、心肌缺血组(31例)及对照组(26例),常规超声测量左室收缩及舒张末期内径(LVDs,LVDd)、容积(LVVESV,LVEDV)及射血分数(LVEF),组织多普勒测量二尖瓣后瓣环收缩期峰值运动速度(S')及Tei指数,运用STI技术分析左室二尖瓣水平与心尖水平旋转运动、整体扭转运动,测定旋转角度/率、扭转角度/率.结果 与心肌缺血组及对照组比较,心肌梗死组LVDd、LVDs、LVEDV、LVESV及Tei指数均增大,LVEF及S'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心肌梗死组及心肌缺血组左室心尖水平旋转角度/率、二尖瓣水平旋转率、扭转角度/率均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心肌梗死组减低更为显著(P<0.01).左室整体的扭转角度与LVEF呈较强的正相关(r=0.618,P<0.001).结论 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越严重,左室整体的扭转运动受损越明显,以心肌梗死组减低更为显著.应用STI评价左室的扭转运动与常规超声参数相比较,能更好地反映心肌缺血患者的左心室收缩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