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 比较3DCT、4DCT和CBCT增强扫描图像测量的正常食管壁厚度,为食管癌靶区的勾画提供参考。方法 对2009—2016年间50例肺癌或转移性肺癌患者行胸部增强3DCT、4DCT模拟定位扫描,并于首次3DCRT时进行增强CBCT扫描。分别在3DCT、4DCT呼气末时相(4DCT50)、4DCT最大密度投影图像(4DCTMIP)及CBCT图像上勾画正常食管,逐层测量各段食管壁厚度取平均值。对同段食管在不同CT图像上管壁厚度的比较行成组t检验,对不同段食管在同种CT图像上管壁厚度的比较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3DCT与4DCT50图像间胸段及腹段食管壁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550);3DCT与4DCTMIP、CBCT图像间胸段和腹段食管壁的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4);4DCTMIP与CBCT图像间胸上、中段食管壁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0.001)。在3DCT、4DCTMIP、4DCT50图像上,胸下段食管壁均较胸上、中段厚(P=0.008~0.041),腹段食管壁较胸段厚(P均=0.000);在CBCT图像上,胸上、中、下段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88~0.945)。结论 在3DCT、4DCT50图像上勾画胸段食管原发肿瘤GTV时正常食管壁厚度的判断可以使用同一标准,但在4DCTMIP、CBCT图像上采用5 mm作为勾画GTV时正常食管壁厚度的判定标准尚需谨慎。  相似文献   

2.
罗辉  张莉 《实用癌症杂志》2012,27(2):177-178
目的探讨食管癌3DCRT中CT与吞钡检测GTV-T长度差异的临床意义。方法 23例食管癌患者,按CT模拟定位体位,在模拟机下进行吞钡透视,确定病灶上下界,并用铅笔标记并固定于皮肤上行CT模拟定位扫描,传输图像至TPS计划系统。勾画GTV-T时,按食管壁厚度>5 mm来计算病变长度,并计算用铅点标记的食管病变长度。结果根据CT检查得出的GTV-T长度与吞钡检查结果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勾画GTV-T时,不能简单按CT图像上食管壁厚度>5 mm来计算病灶长度,而应结合胃镜、吞钡检查、PET-CT及EUS结果。  相似文献   

3.
食管癌三维立体适形放疗和束流调强放射治疗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引言三维立体适形放疗(3DCRT)和束流调强放射治疗(I MRT)是近年开展的新技术,使靶区受到精确剂量照射,保护周围正常组织。目前食管癌3DCRT和I MRT国内外尚无成熟经验,文献报道也较少,其剂量学方面如最佳剂量分割模式、最大耐受剂量的研究也未达成共识,而且目前的影像学检查对于准确地勾画食管癌CTV还不能提供满意的答案,仍在探索之中。现将食管癌的三维立体适形放疗和束流调强放射治疗有关物理和临床治疗现状、进展及其存在问题综述如下。1食管癌靶区的确定和勾画1.1GTV的勾画放射治疗计划中最重要的是靶区的确定和勾画,ICRU50号和62号报告中对肿瘤区(GTV)、临床靶区(CTV)、计划靶区(PTV)的概念均有明确的规定。食管癌GTV包括食管原发肿瘤和肿大的淋巴结。一般认为CT模拟后靶区勾画需要结合多种影像学资料如食管造影、内窥镜检、PET或超声内镜(EUS)等共同决定。正常食管壁在CT层面上厚度≤3mm,当食管壁厚度>5mm时则被认为是异常[1,2],因此通常认为食管壁厚度超过5mm时应将其包括在GTV范围内。但此条件下能否真正反映食管肿瘤病变长度目前报道较少。Konski等[3]采用不同诊断方法比较食管...  相似文献   

4.
李建成  张和平  刘迪  陈诚 《中国肿瘤》2010,19(11):758-759
[目的]分析不同部位正常食管壁厚度的CT测量结果,为勾画食管癌肿瘤靶区提供参考。[方法]用CT扫描福建省肿瘤医院160例成人正常食管,其中男女各80例。选取食管壁最厚处测量其厚度,用SPSS17.0软件包分析。[结果]男性颈段食管壁比胸上、中、下段厚(P=0.000),胸上段与胸中、下段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女性颈段食管壁比胸上、中、下段厚(P=0.023,P=0.042,P=0.001)。胸上段与胸中、下段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男性胸上段食管壁比女性厚度(P=0.011),其余各段无统计学差异。各段食管壁最厚处〉5mm的达60%以上。[结论]不同段正常食管壁的厚度是不同,颈段较厚。各段食管壁最厚处〉5mm的达60%以上,明显影响对CT上食管癌肿瘤靶区的判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PET-CT在食管癌临床分期诊断和三维适形放疗靶区勾画及治疗计划制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7-2008年经病理证实的食管癌患者20例人组,其中2例接受手术治疗,18例行三维适形放疗.患者疗前行PET-CT模拟定位,比较食管镜、食管钡餐造影、CT、PET-CT_(SUV2.5)、PET-CT_(40%SUVmax)图像上的病变长度及最大横径,观察CT与PET-CT对临床分期诊断的差异.依据CT、PET-CT_(SUV2.5)和PET-CT<40%SUVmax>勾画靶区并制定治疗计划,评价3套计划受量情况.结果 食管镜、食管钡餐造影、CT、PET-CTS_(SUV2.5、PET-CT_(40%SUVmax))所示病变长度分别为4.93、5.06、6.67、5.89、4.84 cm,CT、PET-CT_(SUV2.5)、PET-CT_(40%SUV)所示病变最大横径分别为4.05、3.38、2.95 cm.CT图像诊断31个淋巴结转移,PET-CT图像诊断21个淋巴结转移,共同诊断14个,17个淋巴结CT诊断阳性而PET-CT为阴性,7个淋巴结CT诊断阴性而PET-CT为高代谢.5例患者经PET-CT模拟定位后M分期由Mn期改为_1期,1例经PET-CT模拟定位后由M_0期改为M_1期,1例CT和PET-CT M分期一致.依据CT和PET-CT_(SUV2.5)勾画的GTV基本相等2例,CTV_(CT)GT_(SUV2.5)者13例,GTV_(SUV2.5),相似文献   

6.
赵瑾  李慧芳  史展 《癌症进展》2021,19(10):1023-1026
目的 探讨基于CT模型的三维重建技术对食管癌瘤体解剖结构及毗邻结构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经消化道内镜病理诊断的食管癌患者112例,根据胃镜检查通过情况将患者分为可通过组76例和不可通过组36例.通过基于CT模型的三维重建实现病变食管的可视化,对瘤体的长度、厚度及体积进行测量,分析不同病理T分期及淋巴结阳性和阴性患者的三维重建测量数据.结果 112例食管癌患者均进行胃镜检查,内镜测量食管病变长度为(4.47±1.91)cm,病理测量食管病变长度为(4.61±1.61)cm,三维测量食管病变长度为(4.62±1.88)cm,三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维重建结果显示,T2、T3期食管癌患者的瘤体体积、三维测量食管病变长度、三维测量食管病变厚度均大于T1期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阳性患者的淋巴结CT值大于淋巴结阴性患者,淋巴结长径、短径均长于淋巴结阴性患者,淋巴结体积大于淋巴结阴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食管癌进行CT三维重建能够较为准确地判断病灶的大小、位置及T分期,对于淋巴结阳性也具有较好的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7.
应用CT勾画胸段食管癌肿瘤靶区准确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 通过CT诊断胸段食管癌病变长度与其他检测方法、相关因素分析的比较,了解CT测量食管病变长度的准确性,为精确勾画食管癌放疗靶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术前未行放疗或化疗、不含其他癌成分、无多原发胸段食管鳞癌、首程治疗(颈、胸、腹3个野根治术)的患者598例,对CT诊断食管癌病变长度和其他检测方法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手术标本、固定后标本、X线钡餐、CT显示的病变长度分别为(5.22±1.94)、(4.28±1.71)、(5.12±1.92)、(6.71±2.52)cm,手术标本与固定后标本和CT病变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01,P<0.01;t=-15.54,P<0.01),手术标本与x线钡餐病变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2,P>0.05),病变长度从大到小顺序依次为CT、手术标本或X线钡餐、固定后标本.不同临床病理学分型、不同T分期手术标本与X线钡餐病变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它们与CT病变长度比较腔内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CT测量食管病变长度较手术实际长度长,X线钡餐稍偏短,固定后食管病变有一定程度回缩.建议在应用CT勾画食管癌肿瘤靶区长度时,应综合参考X线钡餐等其他检查.  相似文献   

8.
钡餐造影结合CT评价食管癌放疗近期疗效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食管钡餐造影结合CT综合评价食管癌放疗近期疗效新标准的可行性。
方法 2004-2010年经病理证实的食管癌患者 189例,放疗前后均行食管钡餐造影及CT检查。通过测量分析放疗后CT示食管最大壁厚度及区域淋巴结体积变化,结合钡餐造影的近期疗效评价标准及随访结果,探讨新的疗效评价标准。
结果 钡餐造影评价标准依然有指导意义,但也有局限性。CT疗前 115例有区域淋巴结转移者放疗后造影评价CR组仅局部控制率高于PR组,生存率无差异;而 65例无区域淋巴结转移者CR、PR组局部控制率及生存率均有差异。综合分析认为放疗后造影评价CR、CT最大管壁厚度≤1.20 cm且放疗后残存淋巴结体积≤1.00 cm3者为CR;造影评价PR或CT最大管壁厚度>1.20 cm者、造影评价CR且CT最大管壁厚度≤1.20 cm但放疗后残存淋巴结体积>1.00 cm3者为部分缓解;造影评价NR或疗末CT有新发病灶者为无缓解或病情进展。新标准的CR与PR组局部控制率及生存率均有差异。
结论 单纯应用钡餐造影评价食管癌放疗近期疗效存在局限性,应以食管钡餐造影结合CT综合评价较为客观。  相似文献   

9.
CT判断食管癌切除可能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管癌向管壁及壁外的广泛浸润是影响手术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由于CT判定食管癌外浸范围缺乏统一的标准,所以其临床价值尚不能充分肯定。因此,本文通过术前CT测量食管壁的厚度,术后做相应平面管壁的病理组织学观察研究,旨在探讨食管癌管壁增厚程度与癌浸润之间的规律,为临床正确估价食管癌手术切除可能性、选择术式和开展综合治疗提供一个CT方面的判断依据。临床资料和方法全组共30例,为我院1990—1992年手术治疗食管癌并资料完整的病例。病例均限于鳞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CT扫描、食管造影和内窥镜测量食管癌病变长度的差异及其一致程度.方法:应用CT扫描、食管造影和内窥镜等不同检查手段测量74例食管癌病变长度,以食管癌病理标本根据收缩比回推至人体内实际长度为标准进行比较,分析各检查方法测量食管癌病变长度的差异并进行一致性分析,探讨各诊断方法在判断食管癌病变长度方面的价值.结果:①食管癌病变长度从小到大依次为镜检长度、实体肿瘤长度、食管造影长度和CT扫描长度,其中镜检长度和造影长度与实体肿瘤长度较为接近.②CT扫描与食管造影对病变长度判断存在一致性(P=0.032),但一致性差(Kappa=0.152);CT扫描与内窥镜、食管造影与内窥镜对长度判断结果均不一致(P:0.914和P:0.456).结论:三种检查方法测量食管癌病变长度存在一定差异,食管癌合理的病变长度要结合钡餐造影、内镜和cT等检查手段来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MRI)在食管癌大体肿瘤体积(GTV)勾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9例行根治性食管癌切除术的食管鳞癌患者术前行常规CT、T2WI下MRI及DWMRI (弥散敏感梯度b=400、600、800 s/mm2),分别在上述3种图像上勾画GTV。测量3种方法GTV长度并与术后标本上测量的病变长度比较,以确定最佳方法和条件,并计算该条件下外扩范围满足GTV照射要求的患者比例。利用放疗计划系统的图像融合功能将不同b值下DWMRI图像与CT图像融合,验证融合图像上勾画GTV的可行性。结果 CT和T2WI下MRI图像上测量的GTV长度和标本上测量的病变长度差值分别为3.368 mm和2.84 mm;b=400、600、800 s/mm2时DWMRI图像上测量的GTV长度和标本上测量的病变长度差值分别为0.47、-0.47、-1.53 mm,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28、0.927、0.938。DWMRI与CT图像在放疗计划系统中能很好融合,融合图像上食管癌病变两端分界清晰。结论 DWMRI能比较准确显示食管癌GTV长度和位置,利用放疗计划系统的图像融合功能可将DWMRI与CT图像进行融合并用于食管癌GTV勾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鼻咽癌调强放疗的患者,在调强放疗的计划设计中,分别以MR及CT作为标准,勾画腮腺,比较其所勾画的腮腺体积差别及其对三维调强适形放疗(IMRT)计划中腮腺DVH的影响.方法 2008年5月至2008年11月间,20例实施根治性调强放疗的鼻咽癌患者,在放射治疗前1周行MR及增强定位CT扫描,并输入OTP治疗计划系统.然后将20例患者的CT影像及MR影像随机分成4组,由4名放疗科医师分别勾画其腮腺范围.之后将同一患者的CT及MR图像进行融合,评价所勾画的腮腺的体积差异,以CT为标准进行调强放疗计划设计,然后对比两种影像所勾画的腮腺的DVH的差别.结果 以CT和MRI为参照标准勾画的腮腺平均体积分别为(24.53±1.96×7.23)、(31.75± 1.96×12.05)cm3 ;V30 分别为(39.29± 1.96×9.30)%、(47.73±1.96×9.54)%;D50分别为(2 716±1.96×220)、(3 000 ±1.96×339)cGy.结论 以MR为标准勾画腮腺范围及体积较为准确,其与CT之差异主要集中在腮腺深叶及腮腺管、副腮腺区.以CT为标准勾画腮腺可能"遗漏"部分腮腺范围,并可能影响IMRT计划中部分腮腺的V30及D50评价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食管超声下钛夹作为基准标记对食管癌病灶GTV确定的意义及钛夹标记的稳定性、安全性及不良反应。方法入组36例食管癌患者,放疗定位前行食管超声下钛夹标记,记录食管超声下T分期和内镜下临床分型。钛夹标记前后各采集CT定位图像一次,由同一名医生勾画钛夹标记前后采集CT图像的GTV,分别记录钛夹标记前后GTV体积,钛夹标记前后病灶上下缘最大差值的绝对值。结果①36例患者均完成试验,40个病灶,78枚钛夹被植入,CT观察到77枚(98.57%),钛夹脱落中位时间为23天,无Ⅲ度以上钛夹置入相关性不良反应。②钛夹基准标记后勾画GTV体积增大的有7例(19.44%),缩小的有23例(63.88%)。钛夹标记前后GTV体积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③内镜分型与超声T分期的病例分布经PERSON相关性检验显示有统计学意义(γ=0.928,P=0.000)。以上下界勾画误差绝对值大于1 cm为二分量计数标准,经多因素回归检验提示:内镜分型与勾画GTV上下边界误差有相关性(P=0.041),超声T分期与勾画误差无相关性。结论结论食管超声下钛夹定位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性强,可改善食管癌放疗靶区的勾画,内镜下临床分型对临床靶区勾画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研究直肠壁的自动勾画以及自动勾画直肠壁效果分析。方法:搜集2020至2023年在浏阳市人民医院接受放疗的191名宫颈癌患者的CT数据,由两位经验丰富的妇科医生进行直肠壁勾画,导出dicom数据及RT结构,运用nnUnetv2算法建立模型并进行训练,分析手动勾画与自动勾画的直肠壁戴斯系数和95%豪斯多夫距离,并且针对不同体积的直肠壁进行勾画效果分析。结果:自动勾画的整体直肠壁戴斯系数为0.85,内壁戴斯系数为0.92,外壁戴斯系数为0.94;整体直肠壁的95%豪斯多夫距离为3.03 mm,内壁为6.18 mm,外壁为4.99 mm,内外壁戴斯系数明显优于整体直肠壁系数,且外壁戴斯系数优于内壁,95%豪斯多夫距离整体直肠壁优于内外壁,对于有一定内容物(粪便或空气)的直肠壁,勾画效果比空直肠或者充盈的直肠要好;剂量学评估PTV的剂量参数,CI、HI以及直肠壁的V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直肠壁的V40及Dmea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自动勾画的直肠壁对PTV的剂...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胸段食管癌病变长度的不同检测方法进行分析比较,探讨CT测量食管癌病变长度的准确性,为食管癌放疗靶区的精确勾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598例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经CT扫描、X线钡餐造影测量的病变长度与术中手术标本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对其间存在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CT扫描、X线钡餐造影、手术标本的食管病变平均长度分别为(6.70±2.52)cm、(5.13±1.91)cm和(5.23±1.93)cm。CT扫描的病变长度与手术标本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X线钡餐造影病变长度较手术标本偏短,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6);病变长度从大到小顺序依次为CT扫描、手术标本、X线钡餐造影。结论CT扫描的食管癌病变长度较手术标本实际肿瘤长度偏长,而X线钡餐造影稍偏短。在应用CT勾画食管癌放疗靶区判定病变长度时,应综合参考X线钡餐造影等其他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MRI的T2WI-TSE-BLADE序列上测得食管癌肿瘤长度与手术病理标本长度相关性与一致性,探讨BLADE序列在确定食管癌放疗靶区范围的价值。方法 收集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6—2019年间经病理学证实为食管鳞癌并行术前食管MRI检查的 36例初治患者资料。将CT、DWI序列、BLADE序列图像导入Monaco系统,比较3种影像学基础上测量的肿瘤长度与病理长度间的相关性及一致性。采用ANOVA分析不同医师在不同影像学图像上勾画的大体肿瘤体积(GTV)的差异性。结果 基于CT、DWI、BLADE序列测量肿瘤长度与病理标本长度的R值分别为0.467、0.723、0.896。一致性分析显示BLADE序列与病理标本长度所有差值全部落在95%界限内。BLADE序列与实际肿瘤长度的一致性及相关性均优于DWI序列及CT (P<0.05)。4位医师使用DWI、BLADE图像得出的体积均小于CT图像(P<0.05)。不同医师在3种影像学图像上勾画的GTV相近(P>0.05),但4位医师在BLADE序列上勾画的GTV更接近(P>0.05)。结论 BLADE序列有助于临床医师更加准确地判断食管癌上下界以及减少不同医师之间勾画GTV差异,有效地提高个体对靶区勾画范围认识的统一性。BLADE序列可能作为放疗精准靶区勾画的重要影像工具。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千伏级锥形束CT (CBCT)进行心脏勾画的可行性,并探讨计划CT上进行心脏勾画的外放标准。方法 选取接受放疗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5例,每次治疗前拍摄CBCT进行摆位误差纠正,利用每位患者前10次CBCT进行研究。在每次CBCT图像上按照统一标准进行心脏勾画,比较基于计划CT和CBCT心脏勾画的差异以及不同扫描时机CBCT勾画心脏的重复性,测量基于计划CT获得心脏各个轴向外放距离。结果 15例患者计划CT获得的心脏体积均小于CBCT的(平均值为588、717 cm3,P=0.000),不同次数CBCT勾画的心脏体积基本相当(P=0.999),相同解剖层面与首次CBCT图像心脏范围的重复性达0.985±0.020,各套间也相似(P=0.070)。基于计划CT勾画心脏时外扩距离左、右方向分别为(10.5±2.8) 、(5.9±2.8) mm,上、下方向分别为(2.2±1.6)、(3.3±2.2) mm,前、后方向分别为(6.7±1.1)、(4.5±2.5) mm。结论 基于CBCT进行心脏勾画是可行的;未配备CBCT进行心脏勾画时建议在计划CT基础上对心脏左、右侧外放11、6 mm,上、下方向外放3、4 mm,前、后方向外放7、5 mm。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CT扫描在确定食管癌病变长度方面与实际长度上的差异及其符合程度.方法 采用病理大切片技术对52例食管癌行肿瘤组织标本固定后收缩比研究,得出换算实际长度的收缩比.137例患者术前行螺旋CT扫描并在CT图像上行食管癌靶区勾画和长度测量,术后测量食管癌标本固定后长度,根据收缩比回推实际长度,比较两者差异和符合率.结果 食管癌平均收缩为术中长度的90%±10%.食管癌实际长度为(4.1±1.8)cm,CT长度为(5.8±2.4)a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8,P=0.000).CT长度与实际长度相符者56例,仅占40.9%(56/137).结论 食管癌CT长度与实际长度相比存在一定差距,确定合理的食管癌病变长度要参考食管钡餐造影、食管镜等检查结果来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MRI)技术在食管癌精确放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0—2011年经病理证实食管癌患者 37例,放疗前均在CT机及MRI机下定位并靶区勾画。比较DWMRI与食管钡餐造影、食管镜、CT所示食管病变长度差异及CT与DWMRI所示病变最大横径、体积差异。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资料用方差分析和配对t检验。结果 食管钡餐造影、食管镜、CT、DWMRI所示病变长度分别为5.70、6.06、7.97、5.79 cm,CT与其他3种方法所示病变长度均不同(F=4.88,P=0.003);DWMRI、CT所示病变最大横径分别为3.79、3.81 cm (t=-0.32,P=0.751),所示大体肿瘤体积分别为45.75、38.05 cm3(t=5.30,P=0.001)。CT与DWMRI共同诊断53个淋巴结转移,DWMRI排除25个CT诊断阳性的淋巴结,15个淋巴结DWMRI显示高信号而CT诊断阴性,其中6个为食管旁淋巴结。DWMRI使 6例患者的临床分期发生改变。结论 DWMRI所示病变长度与食管钡餐造影结果最为接近;DWMRI易发现与食管粘连的食管旁沟肿大淋巴结,DWMRI可使部分患者靶区范围和临床分期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提高食管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CT模拟精确定位的方法.方法:未经治疗的食管癌患者25例先X线透视,在体表用铅珠标记病变上下缘,然后经体位固定、模拟机定位、体膜上标记射野中心后进行CT扫描,通过局域网将扫描图像传送到治疗计划系统,另8例未经X线透视标记病变上下缘直接CT模拟定位.根据食管造影、纤维食管镜和CT勾画GTV、CTV.当照射剂量达30Gy时,重新行CT扫描定位,勾画靶区.观察扫描后GTV 长度、两次扫描后GTV最大横径、最大前后径、GTV几何中心点坐标及靶区移位情况.结果:不同定位方法肿瘤长度(8.23±2.43)cm与(6.48±1.73)cm有显著差异;两次定位后GTV 最大横径及最大前后径比较有显著差异;二次定位靶中心复查移位率达60.0%;二次定位等中心点位置在X、Y、Z 3个轴上分别相差(0.394±0.194)cm、(0.5872±0.3097)cm和(0.213±0.073)cm.结论:CT模拟定位能更充分显示肿瘤外侵范围并反映其非对称生长,但在确定病灶长度时不如钡餐透视,用CT定位时常规食管吞钡X射线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将二者结合,对提高定位精度有重要帮助.同时食管癌放射治疗中二次定位,可纠正靶中心的误差,提高照射剂量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