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肿瘤学   1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目的 观察T4N (+)Ⅲ期食管胸中下段癌IMRT长期生存情况及不良反应。方法 2004-2010年间300例T4N (+)Ⅲ期食管中下段癌患者采用3DCRT 202例、IMRT 98例,常规分割照射剂量60 Gy。比较两种不同治疗方式的长期生存情况及不良反应。Kaplan 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Logrank法检验。结果 5、7年样本量分别为239、120例。3DCRT和IMRT组1、3、5、7年LC率分别为64.4%、40.6%、38.3%、34.2%和68.3%、55.3%、51.9%、51.9%(P=0.048),OS率分别为54.5%、19.8%、14.7%、10.9%和63.3%、34.7%、24.4%、20.3%(P=0.013)。分层分析显示年龄>65岁、放疗前食管造影长度>8.0 cm、CT最大横径>4.6 cm、GTV>60 cm3、邻近组织或器官受累、非手术 N2期、未行化疗者,IMRT组OS率高于3DCRT组(P=0.022、0.003、0.022、0.034、0.016、0.044、0.047)。IMRT组GTVDmin、GTVD100高于3DCRT组(P=0.000、0.000),脊髓Dmax低于3DCRT组(P=0.000)。IMRT组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明显高于3DCRT组,以轻度(1-2级)食管炎为著(P=0.000)。3DCRT组死于肿瘤局部因素的比率明显高于IMRT组(P=0.039)。结论 局部晚期食管胸中下段癌IMRT安全有效,LC率明显提高,正常组织保护良好,长期生存获益显著。基于回顾分析结果还有待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证实。  相似文献   
2.
杨学敏  赵艳  任雪姣 《临床荟萃》2010,25(7):638-641
高血压病在成年人群中非常普遍,尤其是中老年群体。它通常与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共存,如肥胖、糖尿病、血脂异常和胰岛素抵抗。抗高血压治疗可使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卒中的发病率显著下降。有效控制高血压对男性和女性患者均可防止冠心病的发生,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效果更为突出。目前,由于规范性抗高血压治疗的知识不够普及,只有50%的患者接受了有效的抗高血压治疗。多沙唑嗪是选择性α1受体阻断剂,通过拮抗去甲肾上腺素激动。受体的作用,可降低血管平滑肌张力,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从而降低血压。多沙唑嗪治疗高血压有效且患者对其耐受性好,在抗高血压和降脂预防心肌梗死试验(ALLHAT)结果公布之前,多沙唑嗪的临床应用持续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根据食管癌放化疗前后磁共振扫描结果,结合临床疗效评估,对食管癌原发灶进行疗效判定,并结合原有CT及造影的评价标准,验证磁共振在食管癌放化疗近期疗效评价的可靠性。方法 2010年5月至2014年3月采用三维适形或调强放疗的83例食管癌患者,处方剂量50~64 Gy,中位剂量60 Gy,单次1.8~2.0 Gy,其中34例接受了FP或TP方案的同期化疗,放疗前后均行食管钡餐造影、胸及上腹C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依据1989版和2013版食管癌近期疗效评价标准进行疗效评价和比较,同时依据患者疗末病变区域DWI高信号表达情况进行疗效界定和亚组分析。结果 依据1989版及2013版近期疗效评价标准,全组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分别为:45例(54.2%)和38例(45.8%);35例(42.2%)和48例(57.8%)。两种评价标准中完全缓解组1~5年的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均好于部分缓解组。治疗后病变区域DWI高信号完全消失者48例(将其界定为完全缓解),呈稍高信号表达者25例、高信号表达者10例(部分缓解),前者1~5年的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均好于后者(χ2=6.125、11.652,P<0.05)。与2013版近期疗效评价标准相比,一致性为中等(Kappa值=0.478)。依据钡餐造影、CT扫描、DWI检查综合评价,3项均达完全缓解标准者25例,部分缓解为58例,前者1~5年的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均高于后者(χ2=5.559、10.014,P<0.05)。结论 基于钡餐造影和CT扫描的近期疗效评价标准可较好地提示食管肿瘤局部控制情况;DWI可为食管癌治疗反应评价提供直观、量化的参考信息,疗末食管病变局部仍有高信号表达预示极高的复发风险。用3种影像学技术综合评价疗效更全面、客观、准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胸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在肺癌精确放疗靶区勾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序贯入组的首程放疗患者47例,采用相同体位在CT及MR下定位并进行图像采集,在CT图像上勾画GTV-ct,在DWI图像上勾画GTV-mri,GTVct-mri为CT靶区除去CT和MR共同的部分体积。观察MR对TNM分期的影响;比较GTV-ct、GTV-mri的体积差异;测量肿瘤组织及转移淋巴结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比较GTV-mri与GTVct-mri ADC值的差异。结果:GTV-ct和GTV-mri的平均体积分别为142.7和101.1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397,P<0.001。伴有肺不张/阻塞性肺炎者的GTV-ct为173.6cm3,GTV-mri为117.8cm3,Z=-4.541,P<0.001。不伴有肺不张/阻塞性肺炎者的GTV-ct平均为115.3cm3,GTV-mri为88.8cm3,Z=-3.622,P<0.001。肿瘤组织和转移淋巴结ADC值为1.25×10-3和1.54×10-3 s/mm2。肿瘤组织的ADC值低于肺不张及阻塞性炎症的ADC值,Z=-6.237,P<0.001。MR中GTV高信号区与周边低信号区ADC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89,P<0.001。结论:DWI与CT显示的肿瘤体积有差异。DWI可区分肿瘤组织与肺不张、阻塞性炎症。DWI成像结合ADC值测量对肺癌靶区勾画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5.
目前公认的食管癌放疗后近期疗效的评价标准为食管X线钡餐造影三级分类法,但该方法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CT从形态学方面观察食管壁及转移灶的变化情况;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可观察病变组织的代谢活动;而磁共振的弥散加权成像可以通过组织内部水分子扩散运动的改变观察放疔后食管病变的坏死情况.综合多种手段对食管癌疗效评估已成为一种...  相似文献   
6.
CT结合DWMRI评价非小细胞肺癌放化疗疗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当前,肺癌非手术治疗后疗效评价主要通过观察肿瘤体积大小的变化来进行判断,但对于肿瘤细胞功能状态的改变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本研究旨在探讨CT结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WI)综合评价非小细胞肺癌放化疗疗效新标准的应用研究.方法 选取2010-09-01-2014-09-30河北医科大学收治接受三维放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48例,处方剂量58~66 Gy,单次2~2.2 Gy,同期1~2个周期化疗.放疗前、放疗末行CT扫描及DWI检查,应用CT标准、DWI高信号表达情况及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评价放化疗疗效,并与生存相结合进行预后分析.结果 (1)CT评价的CR、PR和NR三组无进展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06,P=0.001),三组原发灶放疗前ADC值依次逐渐升高,ADC值变化幅度逐渐减小,放疗末ADC值PR组明显高于NR组.(2)放疗末原发灶及淋巴结DWI高信号完全消失组生存情况明显优于部分消失组(χ2=7.521,P=0.006),高信号完全消失组放疗前原发灶ADC值较低,放疗末原发灶及残余淋巴结ADC值升高更显著.(3)CT疗效评价为PR的34例的患者中,放疗末有7例原发灶及淋巴结DWI高信号完全消失,无局部复发者;另27例原发灶及淋巴结DWI高信号未完全消失者,共有20例出现局部复发(0 vs 77.0%).(4)CT结合DWI综合疗效评价,完全缓解组与部分缓解组1、2、3、4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66.7%、33.3%、25.0%、25.0%和44.0%、4.0%、4.0%、4.0%,无缓解组生存期最长者10个月,χ2=13.896,P<0.001.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非手术N分期、CT结合DWI疗效评价为独立预后影响因素.结论 DWI能对肺癌放化疗疗效进行判断并预测预后.DWI检查可弥补CT在评价瘤细胞功能状态改变方面疗效的不足,二者相结合共同评价疗效可能更客观,更能提示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不同治疗模式及照射剂量下食管鳞癌患者的OS状况,探讨优选照射剂量及获益亚组人群。方法 选取2003-2014年本院接受3DRT的1387例食管鳞癌患者,分别对单纯放疗(780例)和同期放化疗(302例)不同照射剂量患者进行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和Cox多因素分析筛选优选照射剂量及获益亚组人群。结果 单纯放疗中照射剂量<60 Gy (91例)、60 Gy (429例)、>60 Gy组(260例)的中位OS期分别为9、20、23个月(P=0.000);60 Gy与>60 Gy组OS曲线相近(P=0.362),且均优于<60 Gy组(P=0.000、0.000)。同期放化疗中照射剂量<60 Gy (18例)、60 Gy (224例)和>60 Gy组(60例)的中位OS期分别为22、34、15个月(P=0.004);<60 Gy与>60 Gy组OS曲线相近(P=0.952),60 Gy组OS优于>60 Gy组(P=0.002)。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治疗模式食管鳞癌预后不同,但GTV与照射剂量为2种治疗模式共同的预后因素(P=0.045、0.001);单纯放疗时照射剂量为≥60 Gy为生存获益因素(P=0.000);同期放化疗时仅照射剂量为60 Gy是生存获益因素(P=0.050)。结论 单纯放疗时食管鳞癌患者照射剂量≥60 Gy为优选剂量,同期放化疗时建议照射剂量尽量控制为60 Gy。  相似文献   
8.
钡餐造影结合CT评价食管癌放疗近期疗效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食管钡餐造影结合CT综合评价食管癌放疗近期疗效新标准的可行性。
方法 2004-2010年经病理证实的食管癌患者 189例,放疗前后均行食管钡餐造影及CT检查。通过测量分析放疗后CT示食管最大壁厚度及区域淋巴结体积变化,结合钡餐造影的近期疗效评价标准及随访结果,探讨新的疗效评价标准。
结果 钡餐造影评价标准依然有指导意义,但也有局限性。CT疗前 115例有区域淋巴结转移者放疗后造影评价CR组仅局部控制率高于PR组,生存率无差异;而 65例无区域淋巴结转移者CR、PR组局部控制率及生存率均有差异。综合分析认为放疗后造影评价CR、CT最大管壁厚度≤1.20 cm且放疗后残存淋巴结体积≤1.00 cm3者为CR;造影评价PR或CT最大管壁厚度>1.20 cm者、造影评价CR且CT最大管壁厚度≤1.20 cm但放疗后残存淋巴结体积>1.00 cm3者为部分缓解;造影评价NR或疗末CT有新发病灶者为无缓解或病情进展。新标准的CR与PR组局部控制率及生存率均有差异。
结论 单纯应用钡餐造影评价食管癌放疗近期疗效存在局限性,应以食管钡餐造影结合CT综合评价较为客观。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DWMRI参数早期预测食管癌放化疗反应,寻找优选的预测时间点及预测阈值以指导临床。方法 2010—2011年间连续性入组38例食管鳞癌患者,均行3DRT 60 Gy分30次6周完成,辅以同期或巩固化疗(FP或TP方案)。患者于放疗前、放疗开始后第1—6周末共7个时间点行DWMRI扫描,对扫描所获ADC值及DWMRI序列肿瘤长度进行观察和分析。用成组t检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和多变量方差分析,用Logistic模型预后分析,用ROC曲线进行预测效能判断和阈值筛选。结果 全组CR 20例(53%),PR 18例(47%);二者放疗前及第1—6周末的ADC值分别为1.82、1.92、2.06、2.35、2.62、2.71、2.96×10-3 mm2/s和1.42、1.49、1.67、1.79、2.11、2.18、2.28×10-3 mm2/s (P=0.006、0.003、0.012、0.001、0.003、0.008、0.002),但二者△ADC相近。仅第3周末的ADC值为食管癌治疗近期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OR=0.134,P=0.007),ROC曲线分析同样提示以第3周末的ADC值曲线下面积最大,诊断效能最优(Az=0.857)。阈值为2.02×10-3 mm2/s,敏感性为80.0%,特异性92.9%。8例患者在治疗结束1年内发生肿瘤未控或复发,其ADC值曲线在第5周末出现“回落”,且DWMRI序列肿瘤长度从第3~5周缩小幅度明显减慢。结论 DWMRI可作为一种有效功能成像手段用以监测食管癌放化疗反应,放疗第3周末的肿瘤ADC值大小可能为优选疗效预测时间点,患者治疗后程ADC值降低或DWMRI序列肿瘤长度不再缩小提示复发高危倾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预测食管癌放疗反应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人食管癌Eca-109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实验组(14只,接受单次剂量15 Gy 6 MV X射线照射)和对照组(10只,无治疗),均在实验组照射前及之后的1、6、13 d行DWI检测。比较不同时间点两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及体积差异。结果 两组ADC值在第1天均下降,在第6、13天时实验组逐渐升高,并高于照射前,而对照组持续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178、16.181、58.733,P<0.05),且ADC值的变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038、12.360、35.140,P<0.05);而照射前两组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移植瘤体积在照射前及照射后的前4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第5天开始增长明显慢于对照组(F=28.587,P<0.05)。对照组移植瘤实验前的ADC、实验后第1天的ADC与其体积的后期变化存在线性相关关系,放疗后0~24 d,r值从-0.118逐渐升高至0.896。结论 磁共振ADC值可在食管癌移植瘤受照射后早期先于形态学发生变化,并且与肿瘤后期的体积变化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