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正>颈椎后路手术常需要俯卧位颈后部平直显露及插管全麻下操作,头面部需要一可调性支撑架,即头架.因常用手术床无固定的头架配备,为配合该类手术,我们自行设计制作了一种简易多功能头架,经临床36例颈椎管扩大成型及椎弓切除手术使用,个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凝胶头托在俯卧位手术中面部压疮的预防效果。方法将脊柱后路手术患者1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对照组在面部采用传统马蹄形头架保护,观察组在面部采用凝胶头托保护。术后评估两组患者头面部皮肤压疮发生情况,术后3d患者清醒后行头面部并发症及满意度调查。结果术后观察组头面部压疮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满意度调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俯卧位手术中应用凝胶头托较传统马蹄形头架更能有效地保护患者头面部皮肤,防止面部压疮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石亚灵  鲁华  敬洁 《海南医学》2012,23(3):100-101
目的 探讨凡士林油纱在俯卧位颈椎后路手术中对头面部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我院施行的全麻下俯卧位颈椎后路手术82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1例,为避免常见的头面部压伤,在马蹄形头托上再用棉垫包裹使承重面平整、松软后,对照组患者常规轴线翻身至手术床;实验组患者在翻动体位前用凡士林油纱覆盖额部、双侧颧骨和双眼以及下颌并固定,以并发症发生率为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实验组的皮肤和眼部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油纱在俯卧位颈椎手术中对头面部的保护作用明显,能减少受压皮肤的损伤,减少眼部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三种手术入路的疗效。方法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118例下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A组(36例)行前路手术、B组(42例)行后路手术、C组(40例)行前后路联合手术,对比三组患者手术前后相关参数。结果各组术后Cobbe角、椎体间滑移距离、JOA评分均有所改善(P0.05),且C组Cobb角、椎体间滑移距离、JOA评分改善幅度大于A、B组(P0.05)。结论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临床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状况,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可调节式头部固定器在颈椎后路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颈椎后路手术患者,采用信封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术中采取传统头架,观察组术中采取可调节式头部固定器。对比两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住院时间等手术指标,统计并对比压疮发生率,比较手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的颈椎障碍功能指数NDI评分、颈椎生理曲度值及颈椎JOA评分。结果:观察组的平均手术时间(71.14±11.30)min,住院时间(8.70±1.04)d,短于对照组的(99.22±15.70)min、(11.89±2.10)d;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65.67±16.95)ml,低于对照组的(179.15±28.08)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压力性损伤发生率3.33%,低于对照组的2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颈椎障碍功能指数NDI评分、颈椎生理曲度值及颈椎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观察组颈椎障碍功能指数NDI评分低于对照组,颈椎生理曲度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颈椎JOA评分及JOA改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调节式头部固定器在颈椎后路手术中应用,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患者颈椎功能障碍及颈椎生理曲度值改善更明显,压疮发生率更低,建议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抗压凝胶体位垫对颈椎后路术患者头面部压疮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0月于本院行颈椎后路术治疗的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术中给予头架固定器自带海绵垫,试验组术中给予抗压凝胶体位垫。比较两组头面部压疮发生情况、血流动力学、红肿最大直径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头面部压疮严重程度均为Ⅰ、Ⅱ期。试验组恢复体位时与术后24 h头面部压疮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试验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与中心静脉压(CVP)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红肿最大直径小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椎后路术术中采用抗压凝胶体位垫有助于降低患者术后头面部压疮发生风险,可稳定患者血流动力学,减少术后不良反应发生,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HaLo架目前在国内外广泛用于各种类型颈椎不稳定的治疗 ,与其它颈椎外固定方法相比 ,具有体积小、透气性好、病人配戴时翻身活动方便、并发症少、便于功能锻炼、护理省时省力等优点。我院自1993年来 ,将Halo架用于不稳定型颈椎损伤 56例 ,在可靠固定下行颈椎前后路减压手术 ,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56例 ,男 31例 ,女 2 5例 ,年龄 2 5~ 68岁。截瘫病人 37例 ,未截瘫病人 19例。颈前路手术 2 9例 ,后路手术 2 7例。本组 4 8例入院后即用Halo架固定 ,8例术前 1dHalo架固定。术中及术后均用H…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在经皮穿刺颈椎后路内镜下髓核摘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7年11月我科收治的拟行经皮穿刺颈椎后路内镜下髓核摘除术颈椎病患者42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安慰剂组(N组)。D组术中泵注右美托咪定,N组泵注生理盐水;两组术中均予利多卡因局麻。记录基础值(T_1)、建立工作通道(T_2)、打磨椎板、显露神经根(T_3)、取髓核(T_4)、术毕(T_5)时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_2)及警觉/镇静(OAA/S)评分,记录术中的不良反应、手术配合情况和患者满意度。结果 D组T_2、T_3、T_4时的HR、MAP和OAA/S评分,与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T_2、T_3、T_4时的OAA/S评分与T_1、T_5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无不良反应发生。D组患者手术配合情况和患者满意度与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用于经皮穿刺颈椎后路内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4):82-84
目的 研究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颈椎管狭窄并颈椎损伤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颈椎管狭窄并颈椎损伤患者,将60例患者应用计算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其中,实施单纯颈前路减压手术治疗为对照组,采用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为观察组。对比两组颈椎管狭窄并颈椎损伤患者的JOA评分和脊髓功能改善率。结果观察组颈椎管狭窄并颈椎损伤患者术后1个月和术后1年的JOA评分、术后6个月和术后1年的脊髓功能改善率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更具优势(P0.05)。结论对颈椎管狭窄并颈椎损伤患者应用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有利于其颈椎功能和脊髓功能的改善,效果较为理想,适合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对于颈椎多节段损伤、传统前路内固定失败的颈椎损伤的患者,手术方式常为前后联合减压固定,即从前入路进行减压,后入路使用椎弓根螺钉钉棒系统内固定,该术式手术时间、手术创伤大、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手术费用较高。与传统前路和后路手术相比,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ATPS)联合了颈椎前路和后路手术的优点:既可以从前路处理颈椎病灶,又可以提供椎弓根螺钉钉板系统的稳定性,仅通过一次前路手术即可解决减压和重建两个问题,具有较好的生物力学优势,而且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1.
冉波  曾勇 《中国现代医生》2022,60(10):77-80
目的:比较前路融合手术(ACDF/ACCF)与后路单开门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退变的效果。方法:选取2008-2018年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200例多节段退变性颈椎手术患者(≥3个椎体),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前路组和后路组,每组各100例。前路组行ACDF/ACCF手术,后路组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扩大成形手术,对上述两组患者进行比较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伤口情况、有无肺栓塞、有无DVT形成、神经并发症发生情况、吞咽困难占比、住院时长及手术翻修率情况、住院费用及保守治疗的费用等。结果:术后前路组的伤口感染占比、伤口裂口占比、伤口血肿占比、DVT占比、神经并发症占比、吞咽困难占比、住院时长占比、住院费用占比等指标均低于后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前路组吞咽困难发生率6%,后路单开门手术组为1%,后路组吞咽困难发生率明显小于前路组。前路手术1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的概率较低,其中伤口感染率为1%,后路手术伤口感染率为5%,前路组明显低于后路组。前路组的住院费用比较低,约(15 632±78)元,后路组住院费用较高,约(26 324±48)元。前路手术组住院时间较短约(8.7±1.2)d,后路手术组约(13.6±1.3)d。结论:就治疗多节段颈椎退变来说,前路ACDF/ACCF手术较后路单开门手术的优点更多,有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更短,住院费用更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俯卧位下脊柱后路手术患者面部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采用改善头托、适当调整体位、细致的术前评估等措施,加强对患者头面部护理,并对4例压疮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防范措施。结果对4例出现面部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加强护理之后,脊柱后路手术患者无面部并发症发生。结论恰当的体位安置及选择适宜的头面部体位架、枕,加上严密观察、精心护理可有效防止和减少面部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刘玉杰  杜洪印 《上海医学》2012,35(12):1001-1004
目的比较盐酸右美托咪定或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麻醉用于立体定向颅内血肿微创抽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麻醉效果。方法 4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年龄35~78岁,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为6~14分,美国麻醉医师学会分级Ⅱ或Ⅲ级。患者随机分入右美托咪定复合组和丙泊酚复合组,每组20例。患者均先静脉注射芬太尼1μg/kg,之后右美托咪定复合组以2μg·kg-1·h-1剂量经微量静脉输液泵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15min,丙泊酚复合组经微量静脉输液泵静脉注射丙泊酚6mg·kg-1·h-1,行局部麻醉安放头架,待自主呼吸平稳患者无烦躁可耐受头架后开始手术。右美托咪定复合组以0.5μg·kg-1·h-1的速度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维持麻醉至手术结束,丙泊酚复合组以3mg·kg-1·h-1的速度静脉注射丙泊酚维持麻醉至手术结束。若出现体动,两组分别追加右美托咪定5μg或丙泊酚20mg,暂停手术5min。比较两组间入手术室和钻孔时及组内安置头架前后的心率、平均动脉压(MAP)、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比较两组间安置支架后和钻孔时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记录围术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间入手术室时的心率、MAP、SBP、DBP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右美托咪定复合组钻孔时的心率显著慢于丙泊酚复合组(P<0.05),MAP、SBP、DBP均显著高于丙泊酚复合组(P值均<0.05)。右美托咪定复合组组内安置头架前后心率、MAP、SBP、DBP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丙泊酚复合组安置头架后的心率显著快于安置头架前(P<0.05),MAP、SBP、DBP均显著高于安置头架前(P值均<0.05)。右美托咪定复合组安置头架后和钻孔时的paO2显著高于丙泊酚复合组同时间点(P值均<0.05),paCO2显著低于丙泊酚复合组同时间点(P值均<0.05)。右美托咪定复合组术中躁动、低血压、心动过速及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丙泊酚复合组(P值均<0.05)。结论盐酸右美托咪定用于立体定向颅内血肿微创抽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镇静效果好,血流动力学较平稳,呼吸抑制较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与后路手术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患者生理曲度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9月至2018年8月该院治疗的MCSM患者98例,应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均49例。后路组接受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LP),前路组接受颈前路分节段减压内固定术(ACHDF)或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内固定术(ACCF)治疗。观察两组颈椎生理曲度及并发症。结果术前两组颈椎生理曲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前路组颈椎生理曲度较后路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CSM患者接受颈椎前路手术及后路手术均是安全、可行的,但前路手术更有利于促进颈椎生理曲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一期前后路联合减压手术治疗多节段前后受压脊髓型颈椎病(MCSM)的临床效果。方法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50例MCSM患者行一期前后路联合减压手术治疗,所有患者采用改良颈椎后路微创"双开门"椎板成形+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钛板固定手术治疗,手术前后按JOA评分评定神经功能,观察手术后改善效果。结果 50例患者术后随访6~24个月,术后1周、3个月、6个月JOA评分均较术前增加(P<0.05),38例为优,8例为良,3例为可,1例为差,未出现术后症状继续加重的病例。结论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减压彻底充分,能较好重建颈椎稳定性,可降低单纯前路手术损伤脊髓的风险,减少单纯后路手术的神经根麻痹及轴性症状发生率,是治疗MCSM可靠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1目的 通过量化计分 ,比较前路和后路手术治疗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症的近、远期疗效。 2方法 应用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 (ACDF)及后路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PCEML) ,治疗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合并颈椎间盘突出症各 12例 ,于术前 1d,术后 14,90 d及 2年进行了随访 ,对脊髓功能进行量化计分 ,并加以比较。 3结果 前路与后路手术术后 14,90 d及 2年的平均感觉障碍分值、肌力障碍分值及体征分值均逐渐下降 ,改善率相应逐渐增高 ,前路手术术后 14,90 d及 2年对感觉异常的改善率均高于后路手术 ;对肌力障碍的改善率除术后 90 d差别无显著性外 ,其他高于后路手术 ;前路与后路手术术后 14,90 d及 2年体征的改善率差别均无显著性 ,术后 14d前、后路手术总改善率差别无显著性 ,术后 90 d和 2年前路手术的总改善率均显著高于后路手术。 4结论 对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的病人 ,前路和后路手术均可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 ,但前路手术的远期疗效优于后路手术  相似文献   

17.
孙艳 《中国乡村医生》2007,9(17):148-148
资料与方法2004年5月~2006年5月统计脊柱手术2060例,其中颈椎后路手术216例,胸腰椎前路手术208例,胸腰椎后路手术1636例。其中前路采取侧卧位,后路手术采取俯卧位,使用相应体位的手术患者在术后有1例压伤眼部,后经加强术中观察和保护,至今无术中压伤。颈椎后路手术体位的摆放方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测试,评价新型可调控式颈椎椎管扩大成形微型钛板在颈椎单开门手术中重建颈椎稳定性的效果。方法实验材料取自意外死亡的成年男性新鲜尸体颈椎(C1~T1)6例,作自身对照性实验,在颈后路模拟临床术式行C3~6右侧椎板开门、左侧作为门轴的单开门手术方式。先后依次在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上对完整组、丝线组、丝线螺钉组、新型可调控式颈椎椎管扩大成形微型钛板组(微型钛板组)颈椎在屈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旋转6个运动方向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多节段的运动测量使用Motion Analysis运动捕捉分析系统。结果微型钛板组在后伸、前屈、左侧弯、左旋状态下的稳定性比丝线组好,在左侧弯、左旋状态下运动的稳定性比丝线螺钉组好;在前屈、后伸、右侧弯、右旋、左侧弯、左旋状态下的稳定性与完整组相似。结论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新型可调控式颈椎椎管扩大成形微型钛板固定开门侧椎板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好,可重建颈椎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颈椎的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术式包括颈前路、颈后路、前后联合入路及微创等。多年来,手术方式层出不穷,每种术式各有其优缺点和适应证,具体哪种术式更优目前尚争论。前路手术为直接去除致压因素,在维持或重建颈椎的前凸弧度方面的效果优于后路手术,同时前路手术可同期处理合并的如颈椎间盘突出等的疾病;但是前路手术技术难度大,对C2节段的后纵韧带骨化很难做到直接减压,术后假关节形成概率较高,前路手术可能出现吞咽困难及硬膜的撕裂。整体上,前路手术适用于骨化灶位置在C2以下,骨化灶最大长度<3个节段(节段型),椎管有效矢状径≥5 mm的OPLL[1]。颈椎后路减压手术通过切除椎板或椎板成形扩大颈椎管容积,使脊髓后移,实现神经的间接减压。后路手术难度较低,对前路手术难以重建的长节段OPLL具有独特的优势[2]。传统的颈椎后路手术方式包括全椎板切除术,椎管扩大成形术及选择性半椎板切除术等。一般认为,当发生广泛(累及>3个椎体)时,可优先选择后路手术,扩大脊髓活动空间,为脊髓间接减压。本研究将分析治疗颈椎OPLL的常用后路手术方式的优缺点,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超高龄多节段颈椎病患者的不同外科治疗方案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7月至201 5年3月四川省眉山市中医院收治的超高龄多节段颈椎病患者80例,将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ACCF)和经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CDF)纳入前路组,将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PCL)纳入后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术中术后情况及治疗前后的颈椎脊髓损伤评分(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NDI)指数、生理曲度及颈椎活动度.结果 前路组43例,其中优28例(65.12%),良5例(11.63%),可7例(16.28%),差3例(6.98%),优良率为76.74%;后路组37例,其中优24例(64.86%).良3例(8.11%),可6例(16.22%),差4例(10.81%),优良率为72.97%,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后路组(P<0.05),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后路组(P<0.05),两组患者的症状消失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JOA评分、NDI指数、生理曲度、颈椎活动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后路组患者的JOA评分、颈椎活动度明显高于前路组,前路组患者的生理曲度明显高于后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高龄多节段颈椎病的前路、后路手术均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但后路手术在改善患者远期颈椎功能方面优势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