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 了解加油站从业人员接触职业病危害现状, 为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抽样方法, 抽取中山市30家加油站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依据相关规范、标准进行检测, 并对436名从业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结果 对40份油品进行挥发性成分分析, 除了溶剂汽油外, 还检出不同比例苯、甲苯、二甲苯、乙苯、正己烷等成分, 40份油品苯检出率60.0%(质量分数0.03%~1.90%)、二甲苯检出率52.5%(质量分数0.6%~6.0%), 甲苯检出率80.0%(质量分数1.2%~16.0%), 正己烷检出率79.8%(质量分数1.2%~7.6%), 乙苯检出率57.5%(质量分数0.6%~2.6%)。对30家加油站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个体检测显示空气中苯、甲苯、二甲苯、正己烷、溶剂汽油和乙苯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TWA)结果均未超过限值, 其中苯、乙苯低于检出限, 甲苯检出率47.1%(0.1~14.7 mg/m3), 二甲苯检出率47.1%(0.1~8.4 mg/m3), 正己烷检出率63.9%(0.1~3.3 mg/m3), 溶剂汽油检出率51.8%(0.1~88.8 mg/m3)。定点检测显示空气中苯、甲苯、二甲苯、正己烷、溶剂汽油和乙苯短时间接触浓度(CSTEL)均未超过限值, 其中苯、二甲苯、乙苯低于检出限, 甲苯检出率14.3%(0.3~0.8 mg/m3), 溶剂汽油检出率42.8%(0.4~38.5 mg/m3)。加油站作业人员主要健康问题是心电图、血红蛋白、血红细胞异常率较高, 男性的红细胞、血压和心电图的异常率高于女性(P < 0.05), 工龄> 5年的加油站工作人员在血压、谷丙转氨酶和尿常规异常率方面均高于工龄≤ 5年的工作人员(P < 0.05), 加油工血压、尿常规和血糖异常率高于非加油工(P < 0.05)。
结论 加油站从业人员的苯、甲苯、二甲苯、乙苯、正己烷和溶剂汽油接触属于长期低浓度接触, 可能会对从业人员造成一定健康损害, 应加强加油站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某摩托车生产企业所有电焊作业岗位工人锰职业暴露情况,为开展工作场所电焊烟尘和锰危害干预提供基础资料。
方法 将2016年上海市青浦区某摩托车生产企业所有118个电焊相关作业岗位纳入调查,采用作业岗位劳动者佩戴个体空气采样器的方法测量工作场所空气中电焊烟尘和锰,并计算其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TWA)。
结果 118个检测岗位锰CTWA的中位数为0.04 mg/m3(P25=0.02 mg/m3,P75=0.10 mg/m3),上、下午锰检测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焊烟尘CTWA的中位数为11.25 mg/m3(P25=2.46 mg/m3,P75=20.52 mg/m3)。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工作场所锰和电焊烟尘浓度呈正相关关系(r=0.61,P < 0.01)。不同工种锰尘检测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手工焊岗位锰CTWA高于机器人焊和辅助工岗位(P < 0.01)。118个检测岗位锰超标20个,超标率为16.95%。不同作业特征、工种以及与污染源距离不同的作业岗位的锰超标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锰的超标率均以固定作业点、手工焊为高;离污染源越近,超标率也越高。
结论 该企业电焊作业场所锰危害不容乐观,有发生锰中毒的风险。减少固定点作业以及与污染源近的手工作业岗位可以作为电焊烟尘和锰危害干预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某蓄电池厂工作人员血铅、尿铅及指甲铅水平的分析, 探讨三者在职业病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留取该企业203名作业工人静脉血标本、尿标本以及指甲标本, 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血铅、尿铅以及指甲铅水平, 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该企业铅烟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TWA)为(0.31 ±0.37) mg/m3, 铅尘CTWA为(0.28 ±0.50) mg/m3。员工血铅均值为(280.37 ±164.86)μg/L, 异常率为22.7%;尿铅均值为(0.035 ±0.042) mg/L, 异常率为11.3%;指甲铅均值为(1 407.96 ±2 625.26)μg/g。男性工人血铅、尿铅、指甲铅水平均高于女性工人,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或0.05)。不同工龄组工人血铅、尿铅异常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铅、尿铅水平和指甲铅水平均存在相关关系(r=0.544、0.546, P < 0.01)。
结论 该蓄电池厂铅作业工人血铅、尿铅、指甲铅均有异常, 指甲铅和血铅水平有较好的相关性。指甲铅水平可作为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诊断的一个辅助指标, 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正己烷气体对苯检测管特异性的影响,为苯检测管的选择和快速检测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在30~200 mg/m3的范围内,通过动态配气仪分别设定4个不同质量浓度的苯或正己烷的气体环境,同时使用国家标准方法和检气管法进行检测,通过比较检测结果,评价苯检测管检测结果的准确度,并分析正己烷气体对苯检测管特异性的影响。
结果 和国家标准方法所得检测结果相比,4种苯检测管相对误差范围为12.1%~41.1%。正己烷设定质量浓度为30 mg/m3时,2种苯检测管发生显色反应;在50 mg/m3、100 mg/m3和200 mg/m3 3个设定的质量浓度进行检测时,3种苯检测管均发生显色反应,且随着正己烷设定质量浓度的增加,苯检测管检测到的质量浓度也随之增加。
结论 使用苯检测管应注意正己烷对其检测结果的干扰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一起群发性慢性正己烷中毒事件的深入调查分析, 了解该企业正己烷中毒原因, 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策略。
方法 基于职业卫生工程分析、毒物分析及工作场所检测, 分析相关数据, 找出关键控制点。
结果 13名工人被诊断为职业性慢性正己烷中毒。中毒工人使用正己烷体积分数为21.10%的"白电油"进行擦拭工作, 车间相对密闭且缺少通风排毒设施, 部分岗位正己烷检测结果超过国家标准, 最高达274.59 mg/m3。经替换清洁剂及设置局部通风等防治措施, 有毒有害物质的现场检测浓度低于国家相关职业卫生标准的要求。
结论 降低正己烷浓度的关键控制点是利用低毒或者无毒的清洁剂替代"白电油", 并在产生有毒气体的岗位设置通风设施。
  相似文献   

6.
某厂喷漆工业苯防护装置的研制与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制与评价喷漆工业苯防护装置,降低喷漆岗位空气中苯、甲苯、二甲苯(简称“混合苯”)浓度。我们采用半密闭罩通风、净化喷漆及空气幕屏蔽工业苯,使室内工人操作岗位混合苯浓度达到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结果表明,改装前喷漆岗位混合苯平均浓度分别为:苯74.07 mg/m3,甲苯106.50 mg/m3,二甲苯172.15 mg/m3。改造后混合苯平均浓度分别为:苯6.21 mg/m3,甲苯为22.28 mg/m3,二甲苯为48.19 mg/m3。改造前、后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5)。改造前尾气浓度分别为:苯5.70 mg/m3、甲苯328.80 mg/m3,二甲苯3.80 mg/m3。改造后尾气浓度分别为:苯、二甲苯未检出、甲苯28.80 mg/m3;甲苯净化效率为91.20%。改造后经对喷漆作业人员176人健康检查,无中毒发生,这也间接证明防护效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实施指南对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估的适用性。
方法 以某石化企业苯乙烯装置为调查对象, 对其职业病危害进行调查; 采用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实施指南确定各作业岗位、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风险等级。
结果 该单位工人接触苯、甲苯、乙苯、苯乙烯、噪声等职业病危害。苯乙烯装置巡检工、化验工和罐区巡检工为中度危害作业岗位, 内操和装卸工为轻度危害作业岗位。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风险等级为显著危险。
结论 采用该定量评估方法能够综合考虑各岗位所有职业病危害因素, 确定各岗位、作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风险等级, 该实施指南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抚顺市部分装修装饰居所的室内污染现状, 为该市室内空气环境污染物控制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60所精装修住房(30所为新装修, 30所为装修2年以上10年以下)进行了甲醛、苯系物(苯、甲苯、二甲苯)的浓度检测。
结果 新装修居室均检出甲醛; 装修2年以上居室和新装修居室相比, 空气内甲醛、甲苯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苯、二甲苯检出率均下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在新装修的居所中甲醛超标率达53.3%, 二甲苯超标率为6.7%, 苯及甲苯的检测浓度均在标准值以下。装修2年以上居所中, 甲醛超标率和新装修时相比有所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但仍高达13.3%, 而苯、甲苯及二甲苯的浓度均达到国家标准。
结论 大部分居室经装修装饰后普遍存在着严重的室内空气污染, 以甲醛污染情况最为严重; 随着装修后时间的延长, 苯系物的污染情况大幅降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某抽油机组装车间电焊烟尘职业接触情况进行分析,为同类企业通风设施设计提供依据。
方法 对该车间进行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检测作业场所空气中电焊烟尘浓度和通风设施风速,并对该场所粉尘作业进行分级。
结果 该车间电焊岗位操作人员电焊烟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为(5.75 ±2.35)mg/m3,短时间接触浓度为(8.7 ±1.37)mg/m3,超限倍数在1.6~2.9之间,12个焊接工位中9个不符合国家限值标准,超标率75%。排风口平均风速为(2.30 ±0.17)m/s,排风口距焊接工位平均距离(4.60 ±0.92)m,各焊接工位控制点平均风速为(0.30 ±0.08)m/s,8个工位粉尘作业分级为Ⅰ级(轻度危害作业)。
结论 该组装车间电焊烟尘浓度及超限倍数超过职业卫生接触限值的要求,超标主要原因是通风设施除尘效果较差,应对其通风除尘设施加以改造,并加强职业卫生管理,降低电焊烟尘对作业人员的损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某拉链制造企业接触甲醛作业人员致癌风险。
方法 通过对某拉链制造企业塑料拉链车间甲醛浓度的测定, 运用美国环境保护署吸入风险模型, 估算作业人员接触甲醛所增加的致癌风险。
结果 该企业塑料拉链车间树脂切片、注塑、组装岗位均存在甲醛危害, 其中树脂切片岗位甲醛超标率为75%, 岗位最高检测浓度为3.10 mg/m3, 致癌风险为7.97×10-4; 注塑、组装岗位甲醛浓度符合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 致癌风险分别为5.14×10-5和7.07×10-5。
结论 该拉链制造企业甲醛接触人员致癌风险较大, 尤其树脂切片岗位致癌风险高, 应采取更多措施以减少甲醛接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郑州市加油站职业病危害现状。
方法 选择郑州及所属周边县、市156家加油站进行现场职业病危害调查, 并分析320名加油作业人员的职业健康体检资料。
结果 加油站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汽油、苯、甲苯、二甲苯。加油工接触的毒物浓度均高于计量员, 加油机旁的毒物浓度均高于值班室,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或0.05), 但均未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作业人员职业健康体检结果:神经衰弱症状检出率6.3%, 血常规异常检出率16.3%, 尿常规异常检出率10.0%, 心电图异常检出率9.1%, 血压异常检出率6.3%, 肝功能及B超异常检出率各为12.2%, 皮肤异常检出率11.9%。11~15年工龄组血常规、B超、神经系统和皮肤异常检出率均高于1~10年工龄组(P < 0.05)。高血压、尿常规、肝功能、心电图异常检出率在2个工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现阶段加油站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较低, 但对作业人员健康仍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应加强监管。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初步在人群中论证外周血红细胞共价交联血影蛋白(Sp)作为正己烷神经毒效应替代标志物的可行性。
方法 选取15名职业接触正己烷的工人作为接触组,将其中神经-肌电图异常的5人分类为慢性正己烷中毒前期接触者,其余无神经-肌电图异常的10人分类为一般接触者;选取无正己烷接触史的10名身体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集所有研究对象肘静脉血并提取红细胞膜蛋白。聚丙烯凝胶电泳分离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膜蛋白后,分别用考马斯亮蓝和硝酸银染色分析蛋白交联情况,并用免疫印迹实验检测交联蛋白是否为Sp。比较不同组间共价交联Sp阳性率差异。
结果 所有膜蛋白样本电泳后经考马斯亮蓝染色均未显示高分子量交联条带,但部分蛋白样本电泳后经硝酸银染色显示交联条带,经免疫印迹实验证实交联条带为Sp。中毒前期接触者共价交联Sp阳性率(100%)高于一般接触者(10.0%)(P < 0.01)。
结论 外周血红细胞共价交联Sp有可能作为正己烷接触人群神经毒效应替代标志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高水平苯乙烯接触和噪声协同作用对职业人群纯音听力结果的影响。
方法 选择某运动器材企业同时接触高水平苯乙烯和噪声的114名生产工人为观察组,单纯接触噪声的97名工人为对照组。分析研究对象不同苯乙烯接触水平下的听力检查结果。
结果 观察组空气中苯乙烯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为(402.81±52.25)mg/m3,合格率为16.67%;对照组的空气中苯乙烯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为未检出。观察组噪声接触水平的8 h等效声级均值为(87.1±1.1)dB(A),对照组噪声接触水平的8 h等效声级均值为(86.7±1.0)dB(A),两组接触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听力损失检出率为19.2%,对照组的听力结果异常率为8.2%;观察组和对照组的高频平均听阈分别为(28.3±9.0)dB、(25.0±2.7)dB,观察组的高频听力损失检出率高于对照组,而且随着苯乙烯接触浓度(< 213 mg/m3、213~426 mg/m3、>426 mg/m3)递增,高频听力损失检出率分别为6.5%、25.0%、47.6%。
结论 高浓度的苯乙烯增加听力损伤的风险,可能与噪声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影响职业人群的听力神经系统。应把同时接触噪声和高水平苯乙烯的接触人群列为重点健康监护对象,实施以无毒或低毒物质替代苯乙烯和减少噪声接触时间等多种防治措施,保护工人听力系统的健康。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噪声作业工人听力损失情况,分析其相关因素,为噪声作业人群的健康监护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某医院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的噪声作业工人为研究对象。收集入选者的纯音测听结果及其他相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879名噪声作业工人平均年龄(36.51 ±4.12)岁,平均工龄(9.65 ±2.25)年;男性工人739人,女性工人143人。听力异常检出286例(检出率32.54%)。男性工人听力异常检出率(35.60%)高于女性(16.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随着年龄的增长,听力异常检出率及不同类型听力损失检出率均有逐渐增高趋势(P < 0.01);随着工龄的增长,听力异常检出率有逐渐增高趋势(P < 0.01)。
结论 接触噪声工人的听力损失较为严重,须采取严格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和分析噪声作业工人职业健康状况, 为噪声作业工人职业卫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选取某汽车制造厂662名噪声作业工人为研究对象, 对其进行问卷调查、职业健康体检, 调查噪声作业工人噪声声级、年龄、工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吸烟、饮酒和戴耳机听音乐的频率等指标, 分析在听力检测结果、类神经症检出情况以及血压检查结果方面, 不同工人间是否存在差异性。
结果 662名噪声作业工人个体噪声声级为80.1~102.0 dB (A), 均值为(84.1 ±2.5) dB (A)。高频听力损失检出率为20.2%, 类神经征阳性率为32.6%, 血压异常率为60.9%。听力正常组接触噪声声级低于高频听力损失组, 类神经症阳性组接触噪声声级大于类神经症阴性组,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或0.05)。不同年龄、接噪工龄、BMI, 以及戴耳机听音乐频率不同的接噪工人高频听力损失检出率不同(P < 0.01或0.05), 且随着接噪工人年龄的增长、工龄的增加、BMI的升高, 以及戴耳机听音乐频率的增多, 有升高的趋势(P < 0.01或0.05)。不同年龄、接噪工龄以及戴耳机听音乐频率不同的工人类神经症的阳性率不同(P < 0.01或0.05), 且有随着接噪工人年龄的增加、工龄的增加, 有升高的趋势(P < 0.01)。不同年龄、接噪工龄和BMI的工人血压异常率不同(P < 0.01或0.05), 且随着BMI的降低、年龄的升高以及接噪工龄的增加, 接噪工人血压异常率存在下降的趋势(P < 0.01)。
结论 该企业噪声作业工人职业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企业应当加强噪声作业工人职业卫生管理, 保护工人生命健康。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多壁碳纳米管(MWCNTs)职业接触对工人氧化损伤及炎症反应水平的影响,制定职业危害预防策略。
方法 分别选取广东省某MWCNTs生产企业不吸烟的长期接触MWCNTs的工人和不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行政管理人员各40人作为接触组和对照组。对工作场所中MWCNTs浓度进行检测。采集研究对象血样,检测氧化损伤和炎症反应指标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接触组在工作场所及个体接触的MWCNTs浓度分别为(41.5 ±18.7)μg/m3和(34.4 ±17.7)μg/m3,均明显高于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NIOSH)推荐的容许接触限值(7 μg/m3)。接触组8-羟基脱氧鸟苷(8-OHdG)、8-异前列腺素F2α(8-iso-PGF2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33(IL-3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骨桥蛋白(OPN)、嗜酸性粒细胞水平高于对照组,接触组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低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或0.05);两组其他抗氧化指标、炎症反应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高浓度的MWCNTs职业接触可导致工人体内活性氧水平增高,引发机体氧化损伤甚至是细胞脂膜DNA损伤,并可导致部分炎症反应细胞因子和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升高,加重呼吸道炎症反应和哮喘症状,对肺功能造成损害。接触MWCNTs的劳动者应注意加强个人防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对常熟市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结果的分析,了解其一般健康状况。
方法 取常熟市2018年接受职业健康检查的放射工作人员共481人为调查对象,对比常熟市2010年至2017年既往数据和2018年部分健康体检人员体检数据。
结果 481名放射工作人员中,医务工作者377人(占78.38%),企业劳动者104人(占21.62%,其中90%以上为金属加工行业工业探伤岗位);年龄最小19岁,最大76岁,平均年龄(37.30±10.51)岁;接害工龄最少1个月,最大48年,平均工龄(10.39±10.28)年。2018年个人剂量最大0.167 mSv,平均(0.053±0.022)mSv,处于历年较低水平。白细胞计数减少8例,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9例,血小板计数减少5例,晶状体浑浊42例,染色体异常10例。眼晶状体浑浊检出率逐年升高(P < 0.01),其他各项主要体检数据异常率逐年降低(P < 0.01)。2018年放射工作人员白细胞计数减少检出率低于对照组(P < 0.05);白细胞、血小板均值高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 常熟市放射工作人员电离辐射总体接触水平较低,但也应注意眼晶状体的保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二氧化钛粉尘对作业工人呼吸系统和血压的影响。
方法 选择某硫酸法钛白粉生产企业接触二氧化钛粉尘的在岗作业工人114名为接触组, 该厂不接触任何有毒有害因素的后勤岗位162名作业工人为对照组, 对其肺通气功能、鼻咽部疾病及血压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接触组个体接触环境中二氧化钛粉尘的浓度为(1.494 ±1.005) mg/m3(0.424~6.375 mg/m3), 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接触组限制性肺通气功能障碍检出率为9.6%, 混合性肺通气功能障碍检出率为10.5%, 高血压检出率28.1%, 慢性鼻炎的检出率为50.9%, 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接触组不同工龄段高血压检出率的增加与接触二氧化钛粉尘无直接关联(P>0.05)。接触组慢性咽炎的检出率为82.5%, 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长期低浓度接触二氧化钛粉尘, 可导致以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混合性肺功能障碍为主的肺通气功能损害, 且与血压改变、慢性鼻炎的发生存在一定关联。企业应积极做好防尘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电子厂接触噪声工人职业紧张和精神卫生状况。
方法 采用麦克林职业紧张问卷和一般健康问卷, 采取整群抽样调查法对某电子厂183名工人进行调查, 回收有效问卷172份, 其中95份问卷来自接触噪声工人, 为接噪组; 77份来自非接噪工人, 为对照组。
结果 噪声岗位噪声声级为85.0~89.5 dB (A)。接噪组工人精神卫生得分异常率为67.3%, 对照组为18.2%。接噪组在职业紧张问卷中的职业紧张程度、应付能力、工作满意感和普通健康问卷中的精神卫生等方面的得分异常率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接噪组精神卫生状况总得分为(28.9 ±3.7)分, 高于对照组的(25.9 ±3.8)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 工人精神卫生的可能影响因素为是否接触噪声和应付能力的大小(F=10.45, R2=0.362, P < 0.05)。
结论 噪声可致工人职业紧张, 同时引发工人精神卫生方面的负面影响, 应该引起企业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