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9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9篇
耳鼻咽喉   6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10篇
基础医学   12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88篇
内科学   28篇
皮肤病学   24篇
神经病学   14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177篇
预防医学   73篇
眼科学   9篇
药学   55篇
  1篇
中国医学   22篇
肿瘤学   1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改变对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的影响。方法:采集B-ALL患儿诱导缓解治疗前与完全缓解后及正常儿童的外周血,检测MDSC(CD11b+CD33+)的数量及其两个亚群[M-MDSC(CD14+CD11b+CD33+)与G-MDSC(CD15+CD11b+CD33+)]的相对比例,同时检测MDSC的主要功能性物质精氨酸酶Ⅰ(ArgⅠ)与活性氧产物(ROS)的表达情况,另按危险度分层进行比较。结果:诱导缓解治疗前,B-ALL患儿的外周血MDSC(CD11b+CD33+)数量比例显著大于正常儿童(P<0.01),诱导缓解治疗结束后显著降低(P<0.01),但仍显著大于正常儿童(P<0.01);诱导缓解治疗前,外周血MDSC细胞亚群以G-MDSC(CD15+CD11b+CD33+)为主,诱导缓解治疗后以M-MDSC(CD14+CD11b+CD33+)为主(P<0.01);诱导缓解治疗前,B-ALL患儿外周血ArgⅠ与ROS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诱导缓解治疗后(P<0.01),且诱导缓解治疗后仍显著高于正常儿童(P<0.01);MDSC数量及其相关功能物质ArgⅠ、ROS的表达水平均与B-ALL的危险度分层呈明显正相关(P<0.01)。结论:MDSC的G-MDSC亚群及功能物质ROS对儿童B-ALL发病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核心结合因子相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CBF-AML)c-Kit、FLT3基因突变发生情况及患者的核型特征。方法采用基因组 DNA 聚合酶链反应(PCR)法结合碱基测序方法,检测48例CBF-AML 患者初诊时 c-Kit、FLT3基因内部串联重复(ITD)突变和 FLT3第二酪氨酸激酶结构域(TKD)点突变发生情况及核型特征变化。结果48例 CBF-AML 患者中,13例(27.1%)出现 c-Kit 错义突变,包括8号外显子突变5例,17号外显子突变8例。 t(8;21)AML 患者 c-Kit 基因突变发生率高于 inv(16)AML患者[33.3%(9/27)比19.0%(4/21),P<0.05]。1例(2.1%)患者 FLT3-ITD 突变,3例(6.3%)患者 FLT3-TKD 突变。RUNX1-RUNX1T1阳性附加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达25.9%(7/27),其中性染色体缺失最为常见,CBFβ-MYH11阳性附加染色体异常发生率较低。结论在 CBF-AML 中 c-Kit 基因突变发生率高, RUNX1-RUNX1T1阳性的附加染色体异常易见,为研究个体化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外部验证比较"Mehran评分"和"国内评分"这两个造影后急性肾损伤(PC-AKI)预警评分预测的准确性,筛选出更适宜于国人的PC-AKI预警评分。方法连续性收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594例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PCI)的患者,通过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价两个评分的校正能力,应用接收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评价两个评分对PC-AKI的判别能力;比较分析两个评分危险分层后其相应的发病率以及与院内不良事件的相关性。结果 PC-AKI发病率为5.2%(31/594)。经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两个评分都有良好的校正能力,国内评分显示χ~2=5.98,P=0.43,Mehran评分显示χ~2=2.42,P=0.88;但国内评分预测能力优于Mehran评分,国内评分ROC曲线下面积为0.71(95%CI0.61~0.80),而Mehran评分ROC曲线下面积为仅为0.56(95%CI0.48~0.63)。并且按国内评分评估为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患者的PC-AKI发病率分别为2.1%、6.2%、18.4%和33.3%(P0.01);而Mehran评分的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患者的PC-AKI发病率分别为10.1%、13.2%、24.0%和25.0%(P=0.125)。此外我国评分还与术后院内不良事件发生相关(OR=1.20,95%CI 1.09~1.32,P0.01),而Mehran评分并未观察到(OR=1.06 95%CI0.99~1.14,P=0.061)。结论两个PC-AKI预警评分都有较好的拟合优度,但国内评分能更好的预测PC-AKI的发生,更适宜应用于我国行冠脉介入诊疗术的人群。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炎症细胞因子参与其过程的多个环节。实验拟验证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8因子在此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并分析其与药物干预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5-10/2006-11在新乡医学院形态学实验室完成。①实验分组:选择健康Wistar成年大鼠7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n=10)、模型组(n=30)和药物组(n=30)。后两组又分为缺血0.5h,再灌注2,4,8,12,24h6个时相点,每个时相点5只。对照组只设12h一个时相点作为总体对照。②实验方法:大鼠麻醉后,药物组在右股静脉注入甲泼尼龙(30mg/kg),对照组及模型组注入生理盐水(0.75mg/kg)。采用夹闭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对照组只开胸不夹闭。③实验评估:在各时相点观察各组大鼠缺血再灌注后的心肌细胞改变;血清学检测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8因子的动态表达。结果:①模型组缺血再灌注12h炎细胞浸润最显著,药物组炎细胞呈散在浸润。②模型组和药物组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8因子质量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缺血再灌注8h为例,白细胞介素1分别为(99.21±14.37),(85.77±11.31),(21.87±10.32)ng/L;白细胞介素8分别为(794.85±24.07),(536.95±19.72),(103.94±11.59)ng/L,P<0.05],峰值分别在缺血再灌注4,8h;同时相点药物组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8因子质量浓度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白细胞介素1和白细胞介素8因子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炎症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甲泼尼龙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实施胆囊切除术的围术期护理。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间收治的腹腔镜下实施胆囊切除术患者140例,对其进行围术期观察,总结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通过充分的术前准备,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术后积极观察并发症及做好相应的护理措施,有效促进了患者康复。结论在腹腔镜下实施胆囊切除术具有痛苦小、创伤轻,对腹腔内的其他脏器干扰较小,术后住院时间短,所留瘢痕较小等多项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中医食疗配合柴胡疏肝散对胃溃疡的疗效。方法临床纳入2017年1月—2018年1月间医院接收的胃溃疡患者共96例,采取数字表法随机分成两组各48例,对照组应用柴胡疏肝散,观察组在前者基础上辅以中医食疗,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治疗前,两组中医症状评分,P 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后,观察组中医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是97.9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42%,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胃溃疡患者应用中医食疗配合柴胡疏肝散效果显著较好,能改善其临床症状,促进其健康恢复。  相似文献   
7.
文章对印制电路板显影脱膜废水进行试验研究,提出采用曝气式微电解处理显影脱膜废水酸析后预处理的工艺,通过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试验相互验证工艺参数,并获得最佳工艺参数:铁炭比1∶1,pH值3.0,反应时间60 min,CODCr的去除率达到60%左右,重金属等指标低于检出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多巴胺联合纳洛酮治疗新生儿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01-2015-09收治的新生儿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71例患儿的临床资料,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6例,对照组应用纳洛酮治疗,观察组早期应用多巴胺联合纳洛酮治疗,观察2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大运动、适应性、个人社交、语言、精细运动各项神经行为发育指标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0%(7/35),观察组为22.2%(8/36),2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满意度62.9%明显低于观察组的88.9%(P0.05)。结论早期应用多巴胺联合纳洛酮治疗新生儿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突出,可有效改善患儿脑周围循环、神经系统呼吸衰竭,缓解神经细胞受损状态、脑水肿及昏迷等临床症状,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摘要:<正>1 病例资料患者,女,96岁,65 kg, 因"咳嗽咳痰1天"于2018年3月25日入我院综合医疗科。患者入院前1 d受凉后出现咳嗽咳痰,咳白色黏痰,无发热、腹痛等不适。既往有高血压病史3年,曾服用氨氯地平片5 mg·d-1治疗,近半年停药,血压控制可;阿尔茨海默病史6年,未用药;膀胱癌史43年,诊断初期曾行手术及膀胱灌注治疗。无传染病史、肝功能异常史、饮酒史、个人及家族食物药物过敏史。入院体检:T 36.5℃,P 90次/min,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