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16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33篇
药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报道1例储蓄员使用票据多功能鉴别仪致职业性急性电光性眼炎病例的临床表现及诊断过程,进一步认识该职业人群接触紫外线对健康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357例中毒性横纹肌溶解症与急性肾损伤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化学物中毒所致横纹肌溶解(RM)及急性肾损伤的临床特征,为职业性中毒性肾病诊断标准修订提供参考.方法 对近20年国内外文献报告的除药物、违禁药以外的急性化学物中毒所致RM病例进行收集,并着重对一氧化碳(CO)、有机磷、乙醇、甲苯及抗生素饲料添加剂所致RM及其肾损害的临床资料进行复习.结果 共收集急性中毒RM 357例,并发肾损伤172例.在CO和乙醇中毒RM中,受损肌肉发生部位与体位压迫因素关系更为密切.对25例急性CO中毒RM个案进行分析,见血清肌酐(Cr)水平与肌酸激酶(CK)呈直线相关(R2=0.899,P<0.001);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患者组与无ARF患者组间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RF患者中CK、血尿素氮(BUN)、Cr、K+及Ca2+各指标在死亡与存活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UN/Cr比值降低.结论 急性化学中毒性RM以CO、有机磷最为多见.随发病机制不同RM的临床表现也有差异.中毒性RM所致ARF的特点为病因清楚、发病急剧、病程短及呈高分解代谢型.建议标准修订时可借鉴近年国际上倡议的急性肾损伤(AKI)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38岁。入院前4 h自服二甲双胍100片,约10min后出现恶心、呕吐,并逐渐出现腹部不适、软弱无力、头晕、困倦、神志淡漠症状,遂于2005年1月10日21:00时急诊入院。体检:T 36·1℃,P 124次/min,R 30次/min,BP101/63 mm Hg(1 mm Hg=0·133 kPa)。神志淡漠,四肢冰冷。呼吸急促,  相似文献   
5.
目的修订、完善《职业性急性中毒性肾病诊断标准》。方法查阅文献、总结临床病例,探讨诊断标准的分级、诊断原则和治疗方法。结果引入了国际上急性肾损伤的概念和诊断分级标准,补充了新的病因,强调早期血液净化的重要性。结论《职业性急性中毒性肾病诊断标准》的修订与肾脏内科的新进展密切相关,早期发现肾脏损伤对于保护职业人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肾脏急性损害是临床最常见的危重急症之一,各种疾病及病因皆可引起。由于临床表现隐匿,特异指标匮乏,给早期诊断、及时治疗设置了巨大障碍。近百年来,临床一直用"急性肾功能衰竭"作为肾脏急性受损的信号,少尿、氮质血症曾是早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标志,问题不少;近几十年又流行用内生性肌酐清除率估计肾脏滤过功能来判断是否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实践亦显示此项检测比肾脏损伤的实际情况明显滞后,检测结果尚受不少因素影响。上述传统定义及判断方法,使肾脏急性损伤被赋予一个静态的、终点性定义,临床诊断亦陷入"有或无"的简单、绝对的概念,即便得到及时确诊,病情往往已达极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本文以近70篇最新文献为依据,深入分析了有关肾脏急性损害传统概念和经典指标的优劣,精炼地介绍了肾脏急性损害的现代概念"急性肾损伤"———AKI定义及其判断标准RIFLE和AKIN,并从临床视角论述了有关AKI的诊治进展及今后方向,为AKI的临床研究工作尤其是中毒性急性肾损伤国家诊断标准的制订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PDCA循环在提高职业病诊断质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9年1—12月职业病诊断情况,2020年1—12月在职业病诊断中运用PDCA循环采取干预措施,对比PDCA循环实施前后患者得到的职业病诊断所需时间、职业病鉴定率、职业病鉴定与诊断结论一致率。结果PDCA循环实施后,职业病诊断所需时间相比实施前缩短[(15.7±6.3)d vs.(19.6±8.2)d,P<0.05],职业病鉴定率相比实施前下降(1.47%vs.8.69%,P<0.05),职业病鉴定与诊断结论一致率从90%提高至100%。结论应用PDCA循环后,通过完善制度、梳理流程、规范管理,可有效提高职业病诊断及时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黄芩甙对油酸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RDS模型组和黄芩甙干预组(300 mg/kg),经股静脉注射油酸(0.12 ml/kg)复制ARDS模型,黄芩甙组同时腹腔注射黄芩甙溶液;在注射油酸后0.5及1、2、3、6、12、24 h,分别插管至腹主动脉采集动脉血进行动脉血气分析、血常规检查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结果模型组大鼠在注射油酸后30 min,动脉氧分压和氧合指数开始下降,氧合指数最低值平均为178 mmHg(1 mmHg=0.133 k Pa),达到了中度ARDS的诊断标准(<200 mmHg);黄芩甙治疗组的氧分压和氧合指数也有下降,但程度低于模型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和治疗组PH值均有明显降低,但模型组降低的幅度更大、持续时间更长。模型组的红细胞压积在各时间点均有明显升高,血小板在0.5、1、2和3 h有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的这两项指标与对照组差异较小。模型组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较对照组有明显升高,红细胞最大变形指数有明显降低;治疗组与模型组在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但程度明显减轻。结论 ARDS存在明显的血液流变学异常,黄芩甙可以通过抑制微血栓形成、降低血浆粘度、降低红细胞压积、提高红细胞变形性等几个方面使血液粘度降低,从而达到改善微循环、缓解低氧血症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对职业性铊中毒标准修订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提出职业性铊中毒诊断标准的主要修订内容。方法通过对铊中毒临床特点的简要复习,结合标准对修订内容进行讨论。结果职业性铊中毒诊断标准中急性中毒的分级由轻度、重度2级细化为轻度、中度和重度3级;提出尿铊的正常参考值和职业接触生物限值,引入急性铊中毒临床诊断参考值;将神经肌电图作为急性、慢性铊中毒的诊断起点条件之一,不再列为病情分级条款;根据国家药品管理的有关规定,将原标准正文中涉及药物改在附录中说明。结论根据上述结果对职业性铊中毒诊断及分级标准、有关辅助检查及处理原则的部分内容进行了修订。  相似文献   
10.
探讨职业性急性甲苯、二甲苯中毒的临床特点,为《职业性甲苯诊断标准》修订工作提供依据。收集并总结1974—2011年诊治的职业性急性甲苯、二甲苯中毒病例,共计85例,包括单纯甲苯中毒12例,二甲苯中毒41例,混苯中毒32例;其中65例经呼吸道接触,20例呼吸道合并皮肤黏膜接触。分析发现意识模糊、朦胧状态、谵妄、浅昏迷、中昏迷、深昏迷、哭笑无常、抽搐与中毒有相关性。提示职业性急性甲苯中毒应依据意识障碍程度进行诊断分级,精神障碍和抽搐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