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刘桂梅  陈毓雯 《天津护理》2011,19(5):297-298
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是国内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晚期淋巴瘤(NHL)的重要化疗药物,常见的副作用有过敏反应,肝功能损害和低蛋白血症,急性胰腺炎等。L—ASP相关性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率为0.7%~18%,其中出血坏死型胰腺炎发生率为0.96%。L—ASP诱发的急性胰腺炎虽然少见,但是一旦发生,可能会造成致命性后果。我院于2010年5月收治1例ALL患儿,在应用L—ASP治疗后第5天并发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经积极抢救和治疗痊愈,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对于淋巴系统恶性肿瘤,特别是急性淋巴细胞自血病(ALL)的诱导缓解及维持长期无病生存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L—ASP需要通过耗竭机体血液循环中的门冬酰胺(asparagines,ASN)来发挥其抗白血病细胞的作用,故ASN的耗竭可能会使某些代谢旺盛的正常组织细胞受损,导致各种毒副作用产生,甚至造成化疗相关死亡。为减少L—ASP毒副反应的发生,细心周到的护理,尤为重要。2009年1—12月我科共为20例ALL患儿应用L—ASP,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ATLS)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的发病率及临床分析,指导早期预防及治疗ATLS.[方法]回顾性分析265例初发初治ALL患儿的临床表现,化疗前、后血液生化指标等临床资料.[结果]265例ALL患儿中60例(22.6 %)发生ATLS,其中48例(80%)为实验室ATLS,12例(20%)为临床ATLS.临床存在纵隔肿瘤、脾大、年龄≥10岁、免疫表型为T-ALL、发病时高白细胞负荷(白细胞≥50×109/L)、乳酸脱氢酶(LDH)升高≥1000 U/L等表现为ATLS发生的高危因素.临床生化特点表现为高钾血症、高磷血症、高尿酸血症、低钙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和急性肾功能衰竭.本组并发ATLS的ALL患儿共死亡5例(1.89%),1例为高钾血症、1例为感染性休克、3例为ALL骨髓复发.[结论]ATLS是儿童恶性血液病比较危急的并发症之一,在ALL患儿中有一定的发病率,且实验室ATLS较临床ATLS发病率高,值得关注.对于初发ALL患儿全面的临床危险度评估,早期完善的血液生化指标检查和化疗过程中的动态监测,早期诊断和治疗ATLS是有效降低ALL患儿诱导缓解期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左旋门冬酰胺酶 (L ASP )是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ALL)及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的基本药物之一 ,它能明显提高患儿的缓解率及长期存活率。随着L ASP的广泛应用 ,其毒副作用亦逐渐显现 ,且为人们重视。 1997年 7月至2 0 0 3年 5月我院有 5 1例患儿应用L ASP治疗 ,现对其毒副作用情况作回顾总结分析。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ALL 44例 ,NHL 7例。男 3 8例 ,女 13例。~ 5岁 6例 ,~ 10岁 9例 ,~ 14岁 6例。全部患儿使用L ASP ,每天 5 0 0 0U/m2 ,肌肉注射 ,诱导期隔 1d1次 ,共 8次 ,巩固期及强化疗期 4次或 6次为 1个…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大剂量甲氨喋呤(HD-MTX)为主的HD-MTX-CF+VDT方案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髓外防治中的作用及意义,并分析HD-MTX的毒副作用及动态MTX血药浓度监测在该方案中的重要作用,以避免或减轻HD-MTX的毒副作用,及时调整亚叶酸钙(CF)的解救剂量或必要时与以血浆置换,保证化疗的安全性及降低患儿骨髓外复发的几率。对180例ALL患儿先后进行380次HD-MTX-CF+VDT方案的髓外防治,其中诱导缓解期患儿122例,维持期患儿58例;低危组68例、中危组80例、高危组32例。结果表明:HD-MTX的毒副作用包括皮肤黏膜损害、胃肠道反应、肝功能及肾功能受累、发热、骨髓抑制、感染、过敏反应、极少数心肌损害等,占36.3%,均为可逆性损害。本组患儿出现MTX排泄延迟者110例,24小时MTX浓度>10μm o l/L者3例、44小时>1.0μm o l/L者50例、68小时>0.1μm o l/L者57例,以合理调整CF解救剂量及对症治疗保护脏器功能均使MTX血药浓度降到0.1μm o l/L以下的无毒浓度,1例发生肾功能不全并治愈。结论:以HD-MTX为主的髓外防治方案对提高ALL患儿长期缓解及无事件生存率至关重要,但其相关副作用及风险性也随着MTX的剂量增大而增加,且MTX在体内代谢程度存在较大个体差异,因而在治疗过程中动态监测MTX的血药浓度,指导适时适量的CF解救是HD-MTX方案能够安全有效实施的前提和保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方法。方法:将15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使用L—ASP的患儿随机分为预防组82例(共完成140个疗程)和无预防组68例(共完成60个疗程),预防组给予预防过敏反应、胰腺炎、消化道反应、糖尿病、凝血异常、低蛋白血症及感染等护理措施;无预防组仅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毒副作用的发生率及预防措施的有效性。结果:无预防组1例并发绿脓杆菌败血症、3例并发DIC而死亡。预防组过敏反应、急性胰腺炎、消化道反应、糖尿病、凝血异常、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比无预防组低,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积极的预防护理措施可减少L—ASP的毒副作用,保证多数患儿顺利完成化疗,从而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正>白血病是儿童最常见的恶性肿瘤[1-2],急性白血病约占97%,其中2/3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儿童ALL发病率为4.5/10万,且呈逐年上升趋势[3-4]。目前,多药联合分阶段化疗是治疗ALL的主要方式[5]。ALL患儿的化疗周期长,一般为2.5~3.0年,包括诱导缓解期、巩固强化期和维持期[6-7]。尽管目前ALL患儿5年总生存率可达到90%[8],但由疾病本身、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导致的癌因性疲乏(cancer-related fatigue,CRF),  相似文献   

8.
左旋门冬酰胺酶不同用法副作用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比较国产与进口、连用与隔日使用左旋门冬酰胺酶 (L ASP)副作用发生情况。方法 采用病例分析方法 ,比较国产与进口L ASP以及L ASP连用与隔日使用肝功能、血尿酸、血糖、凝血三项 (PT、APTT、TT)、血浆白蛋白、血清钙以及纤维蛋白原的变化 ,所需输注的纤维蛋白原量。结果 国产与进口L ASP相比 ,国产L ASP所需输注纤维蛋白量高于进口L ASP ,副作用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 ,连用与隔日使用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①除纤维蛋白原降低外 ,国产与进口L ASP具有同样安全性 ;②连续使用与隔日使用L ASP治疗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ALL)同样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黄芪注射液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诱导缓解化疗期间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ALL患儿10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患儿均应用诱导缓解化疗方案治疗,观察组患儿同时加用黄芪注射液静脉滴注,对2组患儿化疗期间的医院感染发生率、发生部位及化疗前、后外周血白细胞(WBC)和中性粒细胞(NE)计数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儿化疗期间感染的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中各危险度分型患儿的感染发生率亦显著低于对照组中的同种分型患儿(χ~2=13.000、4.250、3.895、5.106,P0.05),观察组患儿化疗期间呼吸道、泌尿道、皮肤软组织感染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11.602、4.960、6.112,P0.05),化疗后观察组中各危险度分型患儿的外周血NE计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中的同种分型患儿(t=5.265、3.795、4.286,P0.05)。结论在ALL患儿的诱导缓解化疗期间,加用黄芪注射液能够缓解患儿的骨髓抑制,降低ALL患儿的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临床医护人员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化疗期疲乏症状的体验。方法:运用自制问卷对61名在广州市4家三甲医院儿科血液科工作的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ALL患儿化疗期间的疲乏发生率位居所有不适症状的第五位。认为患儿疲乏发生"经常"或"总是"的医务人员占71.6%,认为患儿"疲乏严重"者占63.9%,认为化疗第一、三阶段的疲乏最严重的比例分别为37.0%和45.7%。ALL患儿化疗期间疲乏的主要原因是化疗药物副作用(60.7%)和呕吐导致的营养不良(26.2%)。医护人员均表示尚未使用专门工具测量患儿的疲乏,而亟须此类量表的医护人员占55.9%。结论:医护人员认为ALL患儿化疗期疲乏症状普遍、程度严重,临床亟待引进或开发儿童专用的疲乏量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长春新碱、柔红霉素、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泼尼松联合方案(VDLP)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L-ASP的毒副作用及总结护理要点。方法2002年10月~2004年3月对18例初治ALL患者。采用VDLP方案化疗,观察其疗效及L-ASP的毒副作用,并给予治疗及护理。结果5例发生急性胰腺炎,10例发生肝功能损害。2例出现皮疹,1例发生继发性高血糖。治疗1疗程后完全缓解13例,部分缓解3例。死亡2例。结论L-ASP在治疗ALL联合化疗效好,但其毒性反应需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护理人员除了严密监控L-ASP使用过程,还应加强其毒副反应的预防和治疗,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及对症护理,可确保化疗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2.
魏辉 《临床荟萃》2014,29(10):1100-1103
联合化疗是目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治疗的主要方法.ALL的化疗分为4个部分:诱导治疗、巩固治疗、维持治疗和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预防.现已证实儿童ALL方案在成人尤其是青少年ALL的疗效要优于成人方案,未来成人ALL的治疗将更多的引入儿童ALL的治疗经验.ALL治疗领域的进展主要在两方面:一是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在Ph阳性ALL的应用.TKI在Ph阳性ALL治疗中的作用已得到证实,但最佳用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二是免疫治疗在ALL治疗中的应用,偶联毒素的免疫毒素治疗ALL的临床研究一直在进行中,而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的临床研究近年获得了突破性进展,CAR-T很可能成为未来ALL治疗领域革命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比较培门冬酶(PEG-ASP)与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临床效果及酶活性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初发的ALL病儿,在诱导缓解期中采用L-ASP治疗27例,PEG-ASP治疗27例,观察两组病儿骨髓抑制程度、恢复时间及临床缓解程度,比较两组病儿微小残留病(MRD)值及门冬酰胺酶的活性。结果两组病儿骨髓抑制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3.05,P〈0.05);低、中、高危组病儿骨髓抑制程度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L-ASP组低、中、高危及T系、B系ALL的临床缓解程度与PEG-ASP组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L-ASP、PEG-ASP诱导治疗后,两组MRD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L-ASP及PEG-ASP用药后活性均大于100U.L-1,且PEG-ASP活性持续2周。结论 L-ASP与PEG-ASP治疗儿童ALL疗效相当,但PEG-ASP的作用时间长,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对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病儿凝血功能的影响及处理对策。方法对6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病儿分别于使用L-ASP前后对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抗凝血酶(AT)、纤维蛋白原(Fg)及D-二聚体进行检测。结果L-ASP治疗8 d后,所有病儿均出现血浆PT及APTT延长,Fg及AT活性降低、D-二聚体升高,与L-ASP治疗前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3.67-20.44,P〈0.05、0.01)。采取特殊干预措施,可以帮助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结论L-ASP可引起ALL病儿的凝血异常,对其可能引发出血、血栓形成进行干预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张丽  冯波  陈猛 《华西医学》2014,(4):620-623
目的报道并分析1例以骨破坏为首发表现的费城染色体阳性(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采用伊马替尼为基础个体化方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采用病例报告及文献复习的方式对以骨破坏起病的ALL患者及Ph^+ALL治疗进展进行描述。结果患者诊断Ph^+ALL明确,经伊马替尼为基础治疗获得诱导缓解,维持分子学缓解17个月。结论对以骨破坏为首发表现者,应考虑ALL诊断可能;伊马替尼为基础的标准化疗方案有可能改善Ph^+ALL的治疗模式和预后。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探讨氟达拉滨联合阿糖胞苷(FA)方案对复发及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选择我院治疗的19例复发及难治性AML患者,应用FA方案:氟达拉滨25mg/(m2·d),静脉滴注,第1—5天;4小时后给予阿糖胞苷2g/(m2·d),静脉滴注,第1—5天。另20例选用对照方案:MAE或DAE方案化疗,MAE方案即米托蒽醌8mg/(m2·d),第1—3天;阿糖胞苷200mg/(m2·d),第1—7天;依托泊甙60mg/(m2·d),第1-5天。DAE方案即柔红霉素45mg/(m2·d),第1—3天;阿糖胞苷200mg/(m2·d),第1—7天;依托泊甙60mg/(m2·d),第1—5天。各组均重复2个疗程。结果表明:2疗程后FA方案组完全缓解(ca)9例(47%),部分缓解(PR)8例(42%);对照方案组CR5例(25%),PR6例(30%)。两组差异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FA方案组患者均发生Ⅳ级骨髓抑制现象,明显强于对照组(P〈0.05),其他非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粘膜炎、肝功能损伤;大多数不良反应能被患者耐受,FA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FA方案是复发及难治性AML的有效挽救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18.
本研究旨在探讨HLH-2004方案在继发性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secondary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sHLH)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对我科10例行HLH-2004方案化疗的sHLH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化疗中7例患者有临床反应,3例患者无反应。5例sHLH患者未完成8周初始治疗,其中4例死亡,1例因严重药物副反应改用CHOP方案,治疗4个疗程后获疾病缓解。5例患者完成初始治疗,3例获疾病缓解,2例疾病控制不佳。3例缓解患者中,1例死于疾病复发,另2例维持缓解;2例控制不佳的患者中,1例死亡,另1例出院后获疾病缓解。结论:感染相关的HLH(IAHS)患者予HLH-2004方案化疗联合有效抗感染治疗后缓解率高,而EB病毒相关的HLH(EBV-HLH)或淋巴瘤相关的HLH(LAHS)患者缓解率低、缓解后易复发。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评价联合伊马替尼的和常规的化疗方案治疗成人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了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2007年7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32例Ph^+ALL成年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G显带技术或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对核型进行了分析,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了细胞表面的免疫标记,对比了联合伊马替尼化疗组与传统的常规化疗组之间的缓解期、生存期及不良反应。结果表明:32例Ph^+ALL患者均表达B细胞及造血干/祖细胞免疫学标记;伴髓系抗原表达21例,占65.6%;遗传学分析显示,单纯Ph^+27例,伴附加染色体异常5例。联用伊马替尼化疗组的DFS期为(14.3±4.7)个月,OS期为(22.6±6.8)个月;常规化疗组的DFS期为(7.2±2.9)个月,OS期为(10.7±3.8)个月。两组间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结论:Ph^+ALL成年患者免疫表型均为B细胞,表达造血干/祖细胞抗原,常伴有髓系抗原的表达;遗传学上伴有附加染色体异常;联用伊马替尼化疗能够在不显著增加相关副反应的基础上延长非移植患者缓解期及生存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第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达沙替尼联合CCLG-ALL2008方案一线治疗儿童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施白血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4例应用达沙替尼联合CCLG-ALL2008方案治疗的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4例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均在达沙替尼应用4周-12周达到主要分子学反应,3例在4周-32周进分子学无法检测.1例完成全程达沙替尼联合高危化疗维持治疗18个月持续达分子学无法检测;1例在治疗第13周(HR-3'方案)出现严重感染,改为达沙替尼联合中危方案完成化疗,现维持治疗10个月持续达分子学无法检测;1例在治疗第24周(HR-3'方案)出现牙槽坏死放弃治疗,6个月后复发;1例达主要分子学反应后骨髓抑制重改为中危方案,化疗2周期后bcr-abl基因定量持续增高,行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达到分子学无法检测.4例均未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结论达沙替尼联合CCLG-ALL2008方案治疗儿童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可获得早期主要分子学反应;联合高危方案强化疗骨髓抑制重,降低化疗强度是否影响预后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