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颅磁刺激结合Frenkel体操训练对脑卒中后共济失调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该院收治的脑卒中后共济失调障碍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经颅磁刺激,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Frenkel体操训练。评定两组临床疗效、共济失调程度、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世界神经病联合会国际合作共济失调量表(ICAR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7.62%)较对照组(78.57%)高(P0.05);两组治疗后Berg平衡量表(BBS)、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高(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高(P0.05);两组治疗后各血液流变学指标测量值均较治疗前低(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脑卒中后共济失调障碍患者经颅磁刺激结合Frenkel体操训练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同时能明显改善患者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可有效调节血液流变学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动态矫正衣结合常规共济失调康复训练对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0例小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共济失调康复训练组(对照组)和动态矫正衣结合常规共济失调康复训练组(试验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共济失调康复训练,试验组在穿戴动态矫正衣的情况下进行常规共济失调康复训练,共观察6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世界神经病联合会国际合作共济失调量表(ICARS)、Berg平衡量表(BBS)、3m起立-行走测试(3m TUGT)、10m步行速度测试(10M WST)和MBI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结果:经6周治疗,两组患者的ICARS、3M TUGT、10M WST、BBS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后试验组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常规共济失调康复训练相比,动态矫正衣结合常规共济失调康复训练可更好地改善小脑卒中伴共济失调患者的共济失调症状、平衡及步行能力,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弹性绳带训练联合Frenkel体操对伴有共济失调的脑卒中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伴共济失调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绳带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的康复训练和站立平衡步行训练。绳带组采用弹性绳带加压下进行站立位平衡和步行训练方案。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进行Berg平衡量表(BBS)、10m步行测试(10MWT)、3米起立-走测试(TUGT)及共济失调等级评定量表(SARA)的评估。结果:治疗6周后,2组BBS和10MWT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TUGT和SAR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绳带组的BBS评分和10MWT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TUGT和SAR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弹性绳带训练联合Frenkel体操能显著提高伴共济失调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及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探索双重任务(DT)训练对脑卒中后共济失调患者的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40例脑卒中后共济失调患者随机分为DT组和单一任务(ST)组各20例,ST组接受常规运动训练,DT组在常规训练里的步行训练时接受DT训练。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对2组患者进行以下评定:单一任务模式的计时起立-走测试(TUG-S)、运动双重任务的计时起立-走测试(TUG-M)、认知双重任务的计时起立-走测试(TUG-C)、共济失调等级评定量表(SARA)、Berg 平衡量表(BBS)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结果:治疗4周后,2组的TUG-S、TUG-M、TUG-C时间及SARA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均P<0.05),BBS和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均P<0.05);与ST组相比,DT组的TUG-S、TUG-M、TUG-C时间及SARA评分治疗前后的差值均降低更明显(均P<0.05),BBS和MBI评分治疗前后的差值均升高更显著(均P<0.05)。结论:双重任务训练可提高脑卒中后共济失调患者的平衡及步行能力,有助于其参与日常生活活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Frenkel训练联合梅花针叩刺对小脑性共济失调障碍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 方法 选取小脑卒中共济失调患者4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康复组、梅花针康复组和综合康复组,每组患者15例。常规康复组采用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物理疗法、言语疗法等常规康复治疗方法进行干预;梅花针康复组在常规康复组干预方案的基础上增加梅花针叩刺疗法;综合康复组则在梅花针康复组干预方案的基础上再增加Frenkel疗法进行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世界神经病联合会国际合作共济失调量表(ICARS)、弗里德里希共济失调评定量表(FARS)、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分别对3组患者的平衡协调能力、共济失调严重程度和抑郁程度进行评价。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的ICARS、FARS、HAMD评分均显著改善,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梅花针康复组和综合康复组治疗后的ICARS、FARS、HAMD评分与常规康复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综合康复组治疗后的ICARS、FARS、HAMD评分分别为(27.23±10.31)分、(57.3±6.64)分和(8.57±0.62)分,亦显著优于梅花针康复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Frenkel疗法联合梅花针叩刺可显著改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的平衡协调功能和抑郁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步态联合平衡训练对小脑梗死伴共济失调患者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8例小脑梗死伴共济失调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训练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干预,训练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步态及平衡功能训练。于入选时及训练4周、8周后分别采用世界神经病联合会国际合作共济失调量表(ICARS)、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Berg平衡量表(BBS)、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入选时训练组和对照组患者ICARS、PASS、BBS、MBI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分别经治疗4周、8周后,发现训练组ICARS[分别为(45.8±9.2)分和(35.2±8.7)分]、PASS[分别为(25.6±2.2)分和(33.3±2.0)分]、BBS[分别为(26.2±1.4)分和(36.7±2.6)分]及MBI评分[分别为(61.7±6.0)分和(88.4±6.9)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水平,其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步态联合平衡训练能显著改善小脑梗死伴共济失调患者共济失调症状及平衡功能,对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良好的平衡功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交及娱乐活动等密切相关。对于脑卒中等偏瘫患者而言,恢复步行功能是他们最迫切的希望之一,而平衡能力的控制对于步行功能的恢复至关重要,其中因各种原因所致的共济失调综合征又是导致患者平衡功能受损的主要原因,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为探讨平衡训练及年龄因素对共济失调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与自理能力的相关性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摘要 目的:评估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以助于确定脑卒中严重程度、判断预后和制定康复方案。本研究观察Berg平衡功能评定表(BBS)和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定表(FM-B)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临床上的实用价值,并探讨平衡能力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相关性。 方法:将符合条件的38例住院脑卒中偏瘫患者纳入本研究,对其进行3周的康复治疗,于康复治疗前后分别采用BBS、FM-B以及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对所得资料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康复治疗后患者BBS、FM-B、MBI评分均有增加,治疗前后各评分差异性比较,其中FM-B为P<0.05,BBS和MBI均为P<0.01。患者康复治疗前的BBS、FM-B评分与康复治疗前MBI评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8和0.55(P<0.05);患者康复治疗前的BBS、FM-B评分与康复治疗后MBI评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5和0.69(P<0.01)。 结论:BBS与FM-B都可反映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平衡能力,在平衡功能评定上都有良好的一致性,但BBS对效果评定更为敏感,临床使用性更高;平衡功能与自理能力有较密切的相关性,平衡功能的缺失对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有显著的影响,可预测生存质量。 关键词 脑卒中;平衡功能;平衡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康复 中图分类号:R743.3,R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1242(2010)-02-0149-03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核心肌群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2年5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康复医学科进行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共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偏瘫康复综合治疗后增加一般肌力训练,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核心肌群训练,采用Berg平衡量表和Pro-Kin平衡测试仪评定两组患者的平衡功能。结果 Berg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前的Berg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erg评分均有显著提高,但治疗组的提高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轨迹长度及外周面积:两组患者治疗前运动轨迹长度及外周面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运动轨迹长度及外周面积均有显著减少,但治疗组减少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心肌群力量训练结合常规康复综合治疗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头针联合平衡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平衡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头针留针状态下行平衡训练治疗。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Barthel指数(BI)评定量表及Holden步行能力分级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平衡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行走能力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2组BBS、BI及Holden步行能力分级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显著(P0.05)。结论:头针联合平衡训练对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患者的平衡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步行能力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针刺疗法改善共济失调型脑性瘫痪平衡功能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针刺疗法治疗共济失调型脑瘫的疗效。方法将40例共济失调型脑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进行针刺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评定两组患者的平衡功能。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平衡功能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治疗能有效提高共济失调型脑瘫患者的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平衡仪视觉反馈训练对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4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视觉反馈组和平衡板训练组各20例;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视觉反馈组采用平衡仪提供的模式进行平衡训练;平衡板组应用平衡板进行平衡功能训练,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和 Holden步行能力评分在治疗前和治疗5周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BBS和Holden步行能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视觉反馈组改善的程度大于平衡板组(P<0.01)。结论平衡仪视觉反馈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距小腿关节(踝关节)强化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距小腿关节强化训练。评定方法采用Fugl-Meyer平衡功能量表。经过两个月的康复治疗后,两组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均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提示距小腿关节强化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急性脑卒中患者应用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和低频脉冲等综合治疗后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情况。方法将4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均接受脑卒中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在病情稳定后即开始以易化技术为主的早期综合康复治疗,两组均在治疗前和出院前两天用Barthel指数法平衡功能进行评定。结果康复组的平衡功能的改善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动态姿态平衡仪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使用动态姿态平衡仪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平衡功能训练的效果。方法:选取2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10)和对照组(n=10)。对照组进行传统的平衡功能训练,30min/d;治疗组根据动态姿态平衡仪评估结果采用内置的训练方案进行平衡功能训练,20min/d。两组训练时间均为5d/周,共2周。在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分别采用动态姿态平衡仪中的感觉整合能力试验(SOT)、Berg平衡量表(BBS)及"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进行定性、定量的评估。结果:两组受试对象的SOT指数、BBS和TUGT得分在治疗前后均有明显差异,但治疗组的改善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中SOT测试的闭眼、平台沿矢状面旋转(ECSS)、平台与视窗沿矢状面旋转(SVSS)程序下,治疗后的平衡指数与运动策略较对照组均有显著的改善(P<0.05)。结论:利用动态姿态平衡仪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平衡功能训练比传统训练方法能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太极拳对脑卒中患者恢复期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脑卒中患者48例随机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2组均进行常规的家庭康复训练和随访,而训练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简化的太极拳训练,2组均于治疗3个月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患者的平衡能力。 结果治疗3个月后,2组患者的BBS分值均有显著提高(P<0.01),训练组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太极拳对脑卒中患者平衡能力的改善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CVA),以突然发病、迅速出现局限性或弥散性脑功能缺损为其临床特征,为一组器质性脑损伤导致的脑血管疾病。其中平衡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问题之一,存在此问题的患者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移动能力都比较差,同时也伴有很高的跌倒风险。近些年,临床工作者对卒中后平衡障碍的研究越来越多,临床文献报道也越来越多,以下将近年来我国关于卒中后平衡障碍的现代康复治疗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周树国 《中国临床康复》2003,7(31):4253-4253
为探讨距小腿关节(踝关节)强化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距小腿关节强化训练。评定方法采用Fugl-Meyer平衡功能量表。经过两个月的康复治疗后,两组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均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lt;0.01)。提示距小腿关节强化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19.
骑马机治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骑马机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把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骑马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为期10周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同时进行骑马机治疗,对照组仅进行常规康复治疗.两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应用压力平板测试系统及Berg平衡量表进行平衡功能检测.结果 治疗10周后,治疗组睁眼时重心移动轨迹总轨迹长、单位轨迹长缩小(P<0.05).结论 骑马机治疗可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认知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4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评定成套测验(LOTCA)结果,发现所有患者均患有认知功能障碍,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所有入选患者均接受常规运动、作业等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认知干预,疗程为6周。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LOTCA、Brunel平衡量表(BBA)、Berg平衡量表(BBS)对患者认知功能及平衡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2组患者分别经相应治疗后,发现其平衡功能、认知功能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进一步分析后发现,治疗组患者平衡功能、认知功能的改善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认知是影响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认知干预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