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0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15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43篇
内科学   267篇
神经病学   162篇
特种医学   28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85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8篇
  1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4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急性脑梗塞患者脑脊液催产素和生长抑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利用人工智能系统建立一个有效的预测模型,对脑梗死静脉溶栓后的出血转化进行早期预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11月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前瞻性注册登记的静脉溶栓患者的资料.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临床、理化及影像学指标共53项,利用单因素判别分析建立单因素模型,利用逻辑回归(LR)、朴素贝叶斯(NB)...  相似文献   
3.
美国血管外科学会(SVS)任命了一个专家委员会制定颈动脉狭窄处理的循证临床指南。在制定临床实践推荐意见过程中,该委员会使用系统评价对当前最佳的证据进行了总结,采用GRADE标准对推荐意见的强度(强烈推荐为GRADEI级,一般推荐为GRADEⅡ级)和证据的质量(高、中、低和极低)进行了分级。对于轻度颈动脉狭窄患者(有症状患者狭窄程度〈50%和无症状患者狭窄程度〈60%),推荐进行最佳的内科治疗而非血管重建术(I级推荐,高质量证据)。对于有症状中到重度狭窄患者(狭窄程度〉150%),推荐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最佳的内科治疗(I级推荐,高质量证据)。对于围手术期风险高的有症状中到重度狭窄患者(狭窄程度≥50%),建议采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作为其替代治疗手段(Ⅱ级推荐,低质量证据)。对于中到重度狭窄的无症状患者(狭窄程度≥60%),只要围手术期风险较低,就推荐行CEA+内科治疗(I级推荐,高质量证据)。对于中到重度狭窄的无症状患者(狭窄程度≥60%),不推荐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I级推荐,低质量证据)。颈动脉狭窄≥80%但存在CEA高危解剖学风险的患者可能是一个例外。  相似文献   
4.
背景:近年研究证实嗅鞘细胞具有支持和促进多种神经元存活和轴突再生的作用,与其分泌的神经营养活性物质相关,如神经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等。神经营养活性物质在维持神经元存活、生长以及损伤后修复与再生方面的作用值得关注。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是否在嗅鞘细胞条件培养液的神经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对照观察,于2006-01/2007-03在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完成。 材料:成年SD大鼠30只用于嗅鞘细胞培养,出生24 h内的SD乳鼠60只用于脑海马神经元培养。 方法:采用差速贴壁法纯化大鼠嗅鞘细胞,添加Forskolin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细胞增殖,培养至10 d,取生长状态良好的细胞,按1×109 L-1密度接种,待细胞贴壁后加入含B27的Neurobasal培养基,48 h后收集上清液。待所有嗅鞘细胞条件培养液收集完毕后,将其混合,低温离心后收集浓缩的嗅鞘细胞条件培养液,-80 ℃保存备用。取体外分离培养的乳鼠脑海马神经元,设立正常组、谷氨酸损伤模型组、嗅鞘细胞条件培养液组、抗神经生长因子抗体+嗅鞘细胞条件培养液组。 主要观察指标:海马神经元活性,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浓度,神经元凋亡率。 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其余3组神经元活性均明显下降(P < 0.05或0.01);与谷氨酸损伤模型组比较,嗅鞘细胞条件培养液组、抗神经生长因子抗体+嗅鞘细胞条件培养液组神经元活性均明显增高(P < 0.01或0.05),且前者升高幅度大于后者(F=5.85,P < 0.05)。与正常组比较,其余3组乳酸脱氢酶浓度及神经元凋亡率均明显增高(P < 0.05或0.01);与谷氨酸损伤模型组比较,嗅鞘细胞条件培养液组、抗神经生长因子抗体+嗅鞘细胞条件培养液组乳酸脱氢酶浓度及神经元凋亡率均明显下降(P < 0.01或0.05),且前者下降幅度大于后者(F =5.04,F =5.16,P < 0.05)。 结论:嗅鞘细胞条件培养液可提高损伤海马神经元活性,抑制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释放和神经元凋亡;消除神经生长因子后,以上保护作用减弱,提示嗅鞘细胞条件培养液中存在多种营养物质共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尤以神经生长因子为重。  相似文献   
5.
纤维蛋白原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与痴呆的发生相关,可能与其作为凝血和炎性因子有关。文中拟探讨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血浆FIB水平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之间的关系,为VCI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提取符合血管性认知障碍无痴呆型(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no dementia,VCIND)患者246例,测定血浆FIB水平。将患者分为高FIB组(FIB≥3.0g/L,84例)和正常组(FIB〈3.0g/L,162例),运用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随访1年半时间,观察患者是否进展为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结果随访过程中有8例患者死亡,14例患者失访,64例患者进展为VaD;认知功能下降程度与血浆FIB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293,P〈0.001);高FIB水平是VaD的危险因素之一(OR=2.152,95%CI=1.266~3.658)。结论血浆FIB水平与VCI患者认知功能下降程度呈显著相关,血浆高FIB水平增加VCI患者进展为痴呆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Renal artery stenosis, RAS)是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AS)的一部分,在颈动脉狭窄人群中早期发现RAS患者,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文中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合并肾动脉狭窄(RAS)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 方法:对入选的126例经脑血管造影证实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同时行非选择性肾动脉造影,分析颈动脉狭窄和RAS及其程度之间的关系,并对临床指标和RAS之间的关系行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126例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患者中,RAS的发生率为21.4%.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颈动脉狭窄人群中冠心病和周围血管病对RAS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其OR值和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6.34(2.20~18.26)和3.67(1.29~10.46). 结论:对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冠心病和周围血管病可能是RAS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7.
脑血管病(中风)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而且其死亡率和致残率的攀升加重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因此国内外对中风的预防教育日趋重视,国外在教育方式、内容、人群和效果评价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我国近年来也作了社区健康教育研究,但仅刚起步。现将不同文化背景下社区健康教育的对象及内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半卵圆中心缺血与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并探讨半卵圆中心缺血发生的机制。方法研究资料来自南京卒中注册数据库,半卵圆中心缺血组46例,对照组29例,均经头颅MRI检查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验证。结果半卵圆中心缺血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及狭窄发生率为60.9%,对照组为27.6%,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粥样硬化及狭窄最常见的发生部位是颈内动脉,其次为椎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大脑前动脉、颈总动脉、基底动脉。不同年龄半卵圆中心缺血患者的脑动脉粥样硬化及狭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脑动脉粥样硬化及狭窄是半卵圆中心缺血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脑卒中是一个正在被认识之中的神经系统囊虫病(NCC)的并发症之一,NCC 引起的脑梗塞缘于宿主和寄生虫之间的免疫反应性炎症,导致颅内血管内膜炎性闭塞。临床上可表现为腔隙性脑梗塞、大面积梗塞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类型。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的鉴别有赖于影像学、脑脊液及免疫学检查。囊虫性脑梗塞的治疗应在应用皮质醇的基础上再使用抗囊虫药物。  相似文献   
10.
血管内介入技术在脑血管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血管内介入技术是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20世纪70年代以后,尤其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得到迅速的发展。近10多年来,血管内介入技术在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也有较快发展,现对血管内介入技术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作一简要回顾。1何谓血管内介入技术血管内介入技术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