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分析总结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听神经瘤的经验和技巧,以提高肿瘤全切率和面神经的保留率,预防并发症.方法对32例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听神经瘤的手术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肿瘤的全切率为93.3%(30),面神经解剖保留为90.7%(29),无死亡病例.结论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是切除听神经瘤的安全有效入路;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和局部显微解剖学基础知识是术中面神经保留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总结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听神经瘤的经验和技巧,以提高肿瘤全切率和面神经的保留率,预防并发症。方法对32例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听神经瘤的手术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肿瘤的全切率为93.3%(30),面神经解剖保留为90.7%(29),无死亡病例。结论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是切除听神经瘤的安全有效入路;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和局部显微解剖学基础知识是术中面神经保留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大中型听神经瘤术中面神经保护经验.方法 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切除大中型听神经瘤22例,均经病理检查证实.术中均行显微外科手术及面神经监护,术前1周内、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分别进行面神经功能分级评定.结果 22例患者行肿瘤全切除术19例,次全切除术3例.面神经解剖保留21例,1例未保留.面神经功能分级效果满意.结论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切除大中型听神经瘤,结合显微外科手术及面神经监护,面神经保留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切除听神经瘤术中神经功能的保护技术。方法:对22例听神经瘤采用显微技术条件下神经内窥镜辅助、配合术中脑干诱发电位实时监测技术,避免脑干不可逆性损伤,对患者面、听神及其血供经行解剖保留,进行肿瘤切除。结果:手术全切除率59,次全切41,术中面神经解剖保留17例(77.2),耳蜗神经解剖保留14例(63.6),术后12周面神经功能保留15例(68.2),仅3例患者术后2周保持听力。结论: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切除听神经鞘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入路;显微外科手术配合神经内镜辅助及脑干诱发电位实时监测技术,能最大限度安全地全切肿瘤,保留面听神经解剖结构,并最大程度保留面听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枕下乙状窦后小骨窗入路切除听神经瘤的手术经验.方法 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小骨窗入路对62例听神经瘤进行手术切除.距乙状窦后缘内侧1.5 cm作直切口,骨窗直径2.5~3.0 cm,暴露横窦与乙状窦交汇处.对小于3 cm的肿瘤先磨开内听道,切除内听道内肿瘤并分离出内听道端面神经及前庭蜗神经后,逐步切除颅内肿瘤;对超过3 cm的肿瘤先分块切除颅内肿瘤,找到脑桥端面神经后再逐步将面神经从肿瘤上分离,最后磨开内听道,切除其内肿瘤.术毕骨瓣复位固定.结果 本组听神经瘤全切48例,次全切14例;46例面神经解剖保留,10例听力保留;脑脊液漏2例,无死亡病例.术中无一例输血,无皮下积液.结论 枕下乙状窦后小骨窗入路可提供足够的手术空间进行听神经瘤切除,明显减少了医源性损伤,具备微创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听神经瘤,探讨提高肿瘤的全切率及面听神经高保留率的方法.方法 2009年1月-2010年4月对32例听神经瘤患者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均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全切肿瘤并保留面听神经.结果 肿瘤全切除31例,全切率为96.88%.面神经解剖保留30例,保留率为93.75%,手术3个月面神经保留29例;耳蜗神经解剖保留31例,保留率为96.88%,手术后1个月可测听力保留14例,有效听力保留5例,占术前有效听力的55.56%.结论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听神经瘤,肿瘤全切率高,面听神经保留率高,并发症少,是一种良好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分析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听神经鞘瘤的技巧及探讨术中面神经的保留。方法 我科1995年以来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72例听神经鞘瘤。大部分病人(93%)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4例病人(5%)采用经岩骨-乙状窦后联合入路;1例病人采用乙状窦前入路。中型肿瘤占51%;大型、巨大型肿瘤占49%。我们对其显微外科手术技巧、手术入路的选择和术中面神经的保留进行讨论。结果 全切除70例(97.2%);次全切除1例(1.3%);部分切除1例(1.3%)。术中面神经解剖完整保留68例(94.4%)。结论 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熟练的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和应用术中面神经监测可明显的提高肿瘤的全切除和面神经保护率。  相似文献   

8.
衣志刚  周志武 《陕西医学杂志》2007,36(7):824-825,828
目的:探讨大型听神经瘤显微外科手术中面神经保留技术。方法:采用枕下乙状窦后经内耳道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31例大型听神经瘤,对肿瘤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面神经与肿瘤的病理解剖关系以及显微手术技巧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肿瘤手术全切除26例,次全切除5例,面神经解剖保留24例,术后无死亡病例。结论: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切除大型听神经瘤,不仅能全切肿瘤,而且可以使面神经得到解剖与功能保护。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大型听神经瘤的手术体会,探讨如何全切肿瘤并避免对周围重要结构的损害。方法: 采用枕下乙状窦后经内听道入路及显微外科技术切除肿瘤。结果: 肿瘤全切21例(87.5%),次全切2例,大部切除1例;面神经解剖保留率为75.0%(18/24)。依据House-brackmann大型听神经瘤评定法评定面神经术后功能,其中Ⅰ~Ⅲ级10例(41.6%);术前患侧尚有听力9例,术后3例听力保留。结论: 熟悉大型听神经瘤的病理特点、局部解剖,通过枕下乙状窦后经内听道入路可以达到全切肿瘤并减少损伤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切除大型听神经瘤的经验和技巧 ,以提高肿瘤的全切率及面神经的保留率 ,预防并发症。方法 对我院自 1997年 6月至 2 0 0 2年 6月经乙状窦后入路手术切除 4 2例大型听神经瘤 ,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 本组肿瘤全切 38例 (90 .4 % ) ,近全切除 4例 (9.6 % ) ,面神经解剖保留 31例(73.8% )。结论 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对大型听神经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入路 ,熟悉桥小脑角区解剖和熟练手术技巧是术中保留面神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大型桥小脑角肿瘤经乳突后小骨窗开颅、骨片复位的手术方法 及其治疗效果.方法 18例大型桥小脑角肿瘤(听神经鞘瘤13例,脑膜瘤3例,胆脂瘤2例)均采用单侧乳突后小骨窗开颅,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进行肿瘤切除,必要时磨开内听道,术中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体感诱发电位(SEP)和面神经功能监测,肿瘤切除后严密缝合硬脑膜,骨片复位.结果 肿瘤全切除17例、次全切除1例.全组患者的面神经均得到了解剖保留.无手术死亡.术后复查MRI示17例肿瘤全切除者未见有肿瘤残留,1例听神经鞘瘤行次全切除者于内听道内可见少许肿瘤组织残留,术后3个月行伽玛刀治疗.术后有10例遗留轻度面瘫(口角稍有歪斜,眼睑闭合良好),均为大型听神经鞘瘤患者,余患者无脑神经功能障碍,恢复良好.结论乳突后小骨窗开颅术适用于不同大小的桥小脑角肿瘤,严格按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操作,结合术中BAEP,SEP和面神经功能监测,均可做到肿瘤全切除,并能有效地保护肿瘤周围的重要神经结构及其功能.严密缝合硬脑膜和骨片复位可消除局部皮下积液.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经枕下 -乙状窦后入路行枕骨区肿瘤的显微解剖 ,并初步探讨位于斜方肌区的浅筋膜和带血管蒂肌瓣转移重建硬脑膜的可行性。方法 :在枕外隆凸下缘中点处作 T字型切口 ,去除左侧枕骨。沿横窦、乙状窦下缘剪下硬脑膜 ,显微解其神经血管。剪下硬脑膜平放于斜方肌筋膜表面 ,比准大小、周围大于硬脑膜 0 .5 cm,(注意切取时无破损处 )。将切下斜方肌区的浅筋膜和带血管蒂肌辩逆行转移至重建区与硬脑膜缝合 ,硬脑膜缝合时应留余脑的空隙。并对90例成人头颈正中矢状切上肢标本进行定位、测量。结果 :枕外隆凸最高点至枕骨大孔后缘间的距离 ;男性为 (5 0 .1± 2 .2 ) mm。女性为 (4 8.4± 1.6 ) m m。枕外隆凸最高点下方 2 0 m m处骨板厚度 ,男性为 (9.5± 0 .5 ) mm。女性为 (9.2± 0 .5 )mm。枕外隆凸最高点下方 2 .5 m m处骨板厚度 ,男性为 (8.6± 0 .4 ) m m。女性为 (8.3± 0 .4 ) mm。枕外隆凸最高点下方 30mm处骨板厚度 ,男性为 (7.3± 0 .4 ) m m。女性为 (7.1± 0 .3) m m。结论 :枕颈融合术、螺钉固定深度在 5 mm内一般较安全。枕鳞区硬脑膜修复采用斜方肌区筋膜和带有血管蒂肌瓣转移重建硬脑膜从解剖基础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额筛窦肿瘤累及前颅底时的切口选择及肿瘤切除后的修复方法。方法:对29例额筛窦肿瘤累及前颅底的患者施行倒U形切口,正反S形切口,额瓣开颅 Weber-Fergusson切口,鼻内镜下径路,暴露肿瘤切除,切除后根据前颅底骨质、硬脑膜、脑组织的缺损情况,分别采用鼻中隔黏膜一软骨瓣、额骨骨瓣、骨水泥修补骨缺损;额部骨膜瓣、鼻中隔黏软骨膜瓣、鼻甲黏膜瓣修补硬脑膜;手术后对恶性肿瘤予以放疗和化疗。结果:术后颅面部切口愈合良好,脑脊液鼻漏1例,局部处理后愈合。良性肿瘤经随访未见复发,恶性肿瘤总5年生存率为54.55%(6/11)。结论:根据额筛窦肿瘤累及前颅底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切口,选择合适的组织瓣修补前颅底,恶性肿瘤采用放疗和化疗,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修复兔破损硬脊膜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穿刺抽取日本大耳白兔髂后上棘骨髓,分离BMSC,采用贴壁筛选法对分离的BMSC进行纯化,接种于人工硬脊膜上。16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成A组、B组,每组8只,制作L4椎板切除硬脊膜破损模型,A组人工硬脊膜敷贴裂口处,B组骨髓间充质干细复合人工硬脊膜敷贴裂口处。术后30天处死动物,取修复区域的组织行大体观察和病理学观察,并对成纤维细胞密度进行分析。结果B组成纤维细胞与胶原纤维丰富,细胞密度高于A组(P〈0.05)。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促进硬脊膜修复。  相似文献   

15.
神经内镜辅助听神经鞘瘤显微手术1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应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镜治疗听神经鞘瘤的效果。方法:对11例听神经鞘瘤交替使用神经内镜及手术显微镜,对(该区域神经内镜下解剖)手术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肿瘤均全切,全部面神经解剖结构完整,4例保留听力,无死亡病例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神经内镜在该区手术中明显改善深部术野的照明和显微解剖结构的识别,减少对小脑/脑干牵拉,弥补手术显微镜的不足,对显微手术起到重要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前颅底骨缺损是否必须重建。方法:随访50例病人前颅底缺损只重建硬脑膜不行骨移植,术后定期临床随访及CT、MRI检查。结果:前颅底骨缺损范围为:前后径2-6cm(平均3.5cm),左右径2-5cm(平均2.8cm)。按骨缺损左右径分:2-3cm为38例,3-4cm为10例,4-5cm为2例。随访时间为3个月至5年(平均2年)。结论:手术中只要将颅底硬脑膜妥善修复,再辅以带蒂颅骨膜瓣加强颅底重建,术后颅内压不高,在通常的颅底缺损范围内(缺损直径不超过4cm),一般不会发生脑膜脑疝出,不必行颅底骨移植。  相似文献   

17.
动眼神经损伤及再生的动物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 研究健康SD大鼠动眼神经颅内段的显微解剖特征,建立大鼠动眼神经损伤及再生研究的动物模型,为相关实验提供造模方法。方法 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经右侧颞底入路,显微手术解剖、暴露动眼神经海绵窦段或海绵窦后段,行动眼神经切断并通过动眼神经功能测定,研究手术入路和应用解剖以及降低动物死亡率和减少并发症的方法。结果 显微镜下可见动眼神经在岩尖部紧邻三叉神经半月节内侧进入海绵窦。在中颅底,动眼神经、外展神经和三叉神经位于海绵窦硬膜下方。动眼神经在海绵窦内位于三叉神经眼支内侧,其内下方是外展神经。全部实验步骤均能被SD大鼠耐受,所有存活鼠术后均生存良好,无感染和角膜溃疡等并发症,除动眼神经损伤所致的瞳孔完全散大和眼球运动障碍之外,无其它神经功能障碍征象。结论 应用该方法建立的鼠动眼神经损伤及再生的动物模型,可方便、安全地暴露鼠颅内段动眼神经,以备各种实验干预,动物死亡率低,并发症少,并可应用于三叉神经、外展神经和视神经等颅神经再生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8.
李亚雄  张跃康 《四川医学》2010,31(3):294-296
目的总结165例巨大听神经瘤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探讨巨大型听神经瘤显微手术治疗策略。方法165例巨大听神经瘤均采用枕下乙状窦后经内听道入路,在神经电生理监护下行显微手术切除肿瘤,术后随访时间6个月-4.5年。结果肿瘤全切151例(91%);近全切除14例(8.4%)。术中面神经解剖保留149例(90.3%),功能保留95例(57.2%)。结论巨大听神经瘤手术治疗是首选的治疗方法。根据术前和术中的策略,在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条件下,运用娴熟的显微外科技术可以提高巨大听神经瘤的切除率、面听神经的保留率。  相似文献   

19.
保存的硬脊膜修复周围神经缺损效果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进一步确定硬脊膜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效果,该文用酒精保存的硬脊膜桥接大鼠坐骨神经缺损,术后不同时间段的光镜、电镜、电生理等指标证实,硬脊膜管内有成功的神经再生,其质量早期不如自体神经移植,随时间的推移与后者相接近,明显优于带蒂的骨骼肌桥接,硬脊膜有可能成为新的神经修复材料而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20.
文旭东 《吉林医学》2010,31(6):727-729
目的:探讨超早期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96例高血压脑出血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48例,采用超早期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对照组48例,采用保守药物治疗,比较病死率、两组血肿清除时间、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情况。结果:观察组死亡率为16.67%。对照组死亡率为29.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肿清除时间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早期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能有效清除血肿、降低病死率、改善病后日常生活能力,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