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1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2篇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目的回顾分析颈椎前路手术早期常见并发症的发生原因,提出防治策略。方法对2006-06-2011-08我科开展的416例颈椎前路手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共发生早期并发症共29例,总发生率为6.97%。常见并发症为:咽喉部不适吞咽疼痛6例,颈脊髓损伤4例,喉上、喉返神经损伤5例;食管瘘2例;脑脊液漏2例;涎漏2例;气道阻塞3例;髂骨供骨区并发症4例。除喉头水肿、脑脊液漏患者死亡各1例外,其余发生并发症患者均逐渐康复。结论颈椎前路手术术后早期可能会发生多种并发症,充分的术前准备,熟悉颈前路相关解剖,熟练的手术操作,规范的术后管理,能够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修复兔破损硬脊膜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穿刺抽取日本大耳白兔髂后上棘骨髓,分离BMSC,采用贴壁筛选法对分离的BMSC进行纯化,接种于人工硬脊膜上。16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成A组、B组,每组8只,制作L4椎板切除硬脊膜破损模型,A组人工硬脊膜敷贴裂口处,B组骨髓间充质干细复合人工硬脊膜敷贴裂口处。术后30天处死动物,取修复区域的组织行大体观察和病理学观察,并对成纤维细胞密度进行分析。结果B组成纤维细胞与胶原纤维丰富,细胞密度高于A组(P〈0.05)。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促进硬脊膜修复。  相似文献   
3.
背景:针对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方法选择尚存在争议。目的:比较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2007-10/2009-06入选老年转子间骨折患者79例,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内固定34例,年龄65~81岁;人工股骨头置换45例,年龄67~94岁。对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固定/置换后并发症和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与结论:79例固定/置换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7.5±4.9)个月。两组在住院时间,固定/置换后并发症和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方面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较股骨头置换有较大优势(P手术时间〈0.001,P术中出血量〈0.0001),但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组下地时间较股骨头置换组晚(P〈0.0001)。结果表明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方法,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比较,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的优点,但卧床时间较长。应严格掌握病例选择标准,选用合适的技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修改斜"T"型锁定加压钢板在小儿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我科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对12例按AO分类为A型的桡骨远端骨折患儿,应用修改斜"T"型锁定加压接骨板进行内固定治疗。结果本级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9±5.8)个月,按改良M ebride腕关节功能评价标准进行功能评价,优10例,良2例,所有病例均无感染、骨不连、钢板松动、无愈合畸形等并发症。结论修改斜"T"型锁定加压钢板符合小儿桡骨远端背侧解剖结构,是治疗小儿桡骨远端骨折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颈前路钢板固定位置与相邻节段退变之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颈前路钢板固定的位置与术后相邻节段退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165例颈椎病行颈前路钢板固定融合术.术后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钢板至头、尾侧相邻椎间隙距离(PDD),据此分为A、B两组,A组PDD<5 mm,B组PDD≥5 mm.相邻节段骨质增生情况,据严重程度分为0级(无骨质增生)到2级(完全骨桥形成).手术前后...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性,39岁。因“摔伤后躯体及双下肢感觉运动障碍6h”入院。患者于6h前,采石时从山上摔下,致胸部以下及双下肢感觉运动障碍,胸闷。呼吸困难。无昏迷、恶心、呕吐,送往当地医院简单处理后转入我院。入院查体:BP50/30mmHg,神志淡漠,头部、胸背部、四肢多处皮肤挫裂伤,右侧胸廓塌陷,扪之有骨擦感,伴皮下握雪感,右肺呼吸音低,腹部平坦,腹软,叩呈鼓音。在T6-T7水平棘突出现阶梯样畸形伴压痛。神经学检查示双侧剑突以下感觉运动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7.
8.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26(MMP‐26)和基质金属蛋白酶4抑制剂(TIMP‐4)在退变髓核组织中的表达及与椎间盘退变(IDD )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RT‐PCR法分别检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A组,30例)以及胸腰段骨折患者(B组,10例)髓核组织中M M P‐26和TIMP‐4的表达,分析MMP‐26和TIMP‐4表达与IDD的相关性。结果 A组MMP‐26和 TIMP‐4的表达强度高于 B 组(P<0.01)。 MMP‐26、TIMP‐4的表达强度均与 IDD 等级呈正相关(P<0.01),A组MMP‐26与TIMP‐4的表达强度呈正相关(P<0.01)。A组 MMP‐26和 TIMP‐4 mRNA表达以及MMP‐26/TIMP‐4 mRNA比值均高于B组(P<0.01)。结论 MMP‐26和TIMP‐4表达强度与IDD等级呈正相关性。M M P‐26/T IM P‐4比值增大可能是导致IDD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奇正消痛贴治疗肘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肘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分别给予奇正消痛贴和双氯芬酸二乙胺乳剂治疗.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进行HSS评分。结果:试验组HSS评分由治疗前的平均(68.40±7.81)分提高到(81.48±11.08)分,平均提高了(13.08±4.14)分;对照组由(68.20±7.18)分提高到(77.70±9.55)分,平均提高了(9.50±4.21)分。两组治疗后HSS评分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优良率(82.5%)高于对照组(45.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x^2=15.40,P〈0.01)。结论:奇正消痛贴能够有效地治疗肘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改善关节活动功能。  相似文献   
10.
背景:目前的研究只是通过影像学测量指标及其他指标来预测颈椎术后前凸曲度丢失,汇总这些预测指标的相关文章尚少,此文旨在建立一个预测模型来汇总这些预测指标。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后路手术后颈椎前凸曲度严重丢失的危险因素,并建立与验证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颈后路手术并符合纳入标准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观察指标包括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手术方式选择、手术节段数、手术是否累及C_(2)或C_(7)、术前C_(2-7)Cobb角、手术节段Cobb角、C_(7)倾斜角、颈椎矢状面垂直距离、C_(2)-C_(7)曲率、伸展活动范围、屈曲活动范围,通过术前、术后颈椎C_(2-7)Cobb角差值确定颈椎术后前凸曲度变化(ΔCL),以ΔCL≤-10°为颈椎前凸曲度严重丢失组,ΔCL>-10°为无颈椎前凸曲度严重丢失组。对这些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相关的危险因素,以建立预测模型并验证。结果与结论:(1)共有117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其中男69例,女48例,随访时间12-26个月;(2)在117例患者中,发现术后颈椎前凸严重丢失者30例,没有颈椎前凸曲度严重丢失者87例;(3)统计学分析显示:术式的选择、手术是否累及C_(2)或C_(7)椎体、术前C_(2-7)Cobb角、C_(7)倾斜角、C_(2)-C_(7)曲率、屈曲活动范围是导致颈后路手术后颈椎前凸曲度严重丢失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增加术后曲度严重丢失风险最明显的是手术节段是否累及C_(2)或C_(7)节段(OR=3.524,95%CI:1.127-11.013)以及手术术式选择(OR=3.165,95%CI:1.013-9.889);(4)并进一步建立了临床预测模型(Nomogram)并进行验证,其内部验证C-index值为0.91,验证组进行外部验证C-index值为0.87,提示该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5)提示手术术式的选择、手术节段是否累及C_(2)或C_(7)节段、术前C_(2-7)Cobb角、C_(7)倾斜角、屈曲活动度是颈后路手术后颈椎前凸曲度严重丢失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