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椎板钩固定结合峡部植骨治疗青少年腰椎峡部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18年12月应用肌间隙入路钉钩固定结合峡部植骨治疗的青少年腰椎峡部裂患者38例,术前及末次随访进行VAS评分和ODI指数评估疼痛和功能障碍情况,采用Macnab标准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估,术后3、6个月复查腰椎CT评估骨融合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6~48个月的随访,平均24.76个月.所有患者末次随访的VAS评分和O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Macnab评分标准,手术优良率为95%;术后总融合率为92.1%,随访中无内固定断裂、脱钩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肌间隙入路钉钩系统固定结合峡部植骨治疗青少年腰椎峡部裂,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植骨加椎弓根钉-椎板钩系统固定治疗青年腰椎峡部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12月~2011年9月,应用植骨加椎弓根钉-椎板钩系统固定治疗青年腰椎峡部裂患者82例,患者均主诉反复腰痛〉3个月,非手术治疗3~6个月无效,术前腰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为7.9分。结果术后腰部疼痛症状明显缓解,VAS评分1.5分,根据Nakai评分标准,优良率为95%,随访12~48个月,除1例峡部裂植骨未愈合外,均骨性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结论腰椎峡部修复植骨、椎弓根钉-椎板钩系统单节段固定是治疗青年腰椎峡部裂的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避免了脊柱融合,应用时注意适应证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SOCON椎弓根钉钩系统治疗青少年椎弓根峡部裂.观察固定和融合效果。方法对16例青少年腰椎椎弓根峡部裂的患者行椎弓根钉钩系统内固定。结果全部病例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8个月,所有患者术前症状消失,植骨融合,内固定无松脱。结论SOCON椎弓根钉钩系统是精疗青少年椎弓根峡部裂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椎板钩系统在治疗青少年腰椎峡部裂时的临床疗效。方法从1999-02-2011-02,应用椎弓根钉-椎板钩节段内固定及植骨修复重建青少年腰椎峡部裂22例。保守治疗至少6个月无效,术前腰痛VAS评分8.1分,术中彻底清除峡部裂之间的纤维组织、瘢痕及增生组织,切除裂部骨端的硬化骨,至断面出现渗血为止,取自体髂骨条植骨,安放椎弓根钉-椎板钩系统。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9~48个月,平均24个月。术后恢复满意,无内固定断裂、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腰痛VAS评分降到2.1分,所有病例均获得骨性愈合。结论椎弓根钉-椎板钩系统及植骨修复重建青少年腰椎峡部裂效果确实,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椎弓根钉-椎板钩系统固定植骨治疗年轻人腰椎峡部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椎弓根钉-椎板钩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峡部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青少年峡部裂患者进行峡部修整,局部植骨,钉-钩系统内固定。结果30例经6-48月(平均26个月)随访,按Nakai标准评价,优良率97%。结论钉钩系统节段内固定治疗腰椎峡部裂固定可靠,植骨融合率高,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但应该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应用椎弓根钉-椎板钩系统结合植骨治疗青少年腰椎峡部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自2010年6月至2015年3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应用椎弓根钉-椎板钩系统节段内固定及植骨治疗青少年腰椎峡部裂16例,男性13例,女性3例;年龄14~32岁,平均19.5岁。L_46例,L_510例。所有患者均主诉有明确的持续6个月以上腰痛。采用后正中入路,暴露双侧椎板及两侧小关节外缘,将峡部裂病灶处的纤维瘢痕组织彻底清除,去除峡部裂骨面残端硬化部分至出血;髂后上脊取骨或病椎椎板取骨行峡部裂局部植骨。安放病椎椎弓根螺钉及椎板钩,放置连杆后将固定系统加压锁紧。分别对患者术前以及末次随访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患者术后疼痛症状明显缓解,随访6~24个月,平均14个月。14例峡部裂处已达到骨性愈合,另外2例斜位片可见无透亮线通过。未见骨不连及内固定断裂。末次随访VAS评分(1.78±0.19)分,应用SPSS 13.0中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t=25.29,P=0.00,配对差值95%的可信区间为(6.26~7.41)。结论对于青少年腰椎峡部裂患者可以采用椎弓根钉-椎板钩系统结合植骨进行峡部固定并修复,避免脊柱融合术。椎弓根钉-椎板钩系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内固定装置。  相似文献   

7.
椎弓根钉-椎板钩系统固定治疗单纯腰椎峡部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应用椎弓根钉-椎板钩系统固定治疗单纯腰椎峡部裂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2年6月以来.使用椎弓根钉-椎板钩系统治疗单纯腰椎峡部裂15例,均为男性,年龄19~36岁,平均27岁。L46例,L59例,均为双侧病变。所有患者均主诉明确的腰痛,持续6个月以上。术前腰痛疼痛评分(VAS)7.8分,采用后正中入路,暴露烈侧病灶,将峡部裂中的纤维瘢痕组织彻底清除,咬除骨残端硬化部分至出血为止,髂后上棘取骨行峡部裂局部植骨。安放病椎竹弓根螺钉及椎板钩,放置连杆后将同定系统锁紧。结果:术后疼痛症状明显缓解,VAS评分2.4分。随访12~26个月,峡部裂植骨均骨性愈合,末见骨不连及内同定断裂。结论:对于年轻的、单纯峡部裂患者可以采用椎弓根钉-椎板钩系统进行峡部修复,避免脊柱融合术:椎弓根钉-椎板钩系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内同定装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节段腰椎峡部裂伴腰椎滑脱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方式。方法回顾自1999年3月~2004年12月收治的多节段腰椎峡部裂10例。全部为L4、L5双节段峡部裂,4例伴L5椎体滑脱,6例伴L4椎体滑脱。3例术前没有发现滑脱邻近节段峡部裂。6例行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和双椎间融合手术,另4例行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滑脱节段椎间融合及邻近节段峡部与后外侧植骨手术。结果随访10~52个月。按Macnab评分标准,优2例,良6例,可2例。放射学检查显示10例腰椎滑脱复位良好,平均椎间高度由术前8.10mm恢复至术后13.11mm。本组未见内固定松动、断裂,无融合器塌陷,无滑脱复发现象。结论多节段腰椎峡部裂临床少见,术前漏诊率较高。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要综合考虑脊柱节段稳定性、椎间盘退变程度或突出情况等,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后路椎间融合或后外侧融合手术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TSRH钩钉系统对青年患者腰椎弓崩裂直接修复后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1年7月~2003年10月,对12例男性单纯腰椎弓崩裂患者(16~31周岁)行腰椎弓崩裂自体骨直接修复峡部裂后TSRH椎板钩、椎弓根钉固定术。术后随访,根据术后X线、CT结果评价修复效果,并根据MacNab's标准进行临床评价。[结果]经过6~19个月随访,所有患者腰椎弓崩裂影像学全部融合;临床下腰痛显著缓解,按MacNab's标准,优8例,良3例,一般1例;无手术及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直接修复后TSRH钩钉系统固定治疗青年性腰椎弓崩裂能充分保留腰椎运动节段,在减少融合节段的同时能有效恢复腰椎稳定,操作简便、安全,固定可靠,是一种合乎逻辑的治疗青年性腰椎弓崩裂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单侧关节突入路cage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与对侧峡部裂植骨融合治疗峡部裂合并轻度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1—2014-06经单侧关节突入路cage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与对侧峡部裂植骨融合治疗的41例峡部裂合并轻度腰椎滑脱。结果本组随访时间平均21(13~36)个月。末次随访时疗效采用JOA下腰痛评分标准评定:优33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95.1%。术后1周、1年JOA评分、椎间隙高度、滑脱角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周及术后1年各观察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单侧关节突入路cage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与对侧峡部裂植骨融合治疗峡部裂合并轻度腰椎滑脱能够提拉复位滑脱椎体,增加椎管容积,解除硬膜及神经根压力,椎间及峡部裂骨性融合增加了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椎弓根钉固定结合峡部植骨融合治疗青年腰椎峡部裂远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6年1月至2014年7月收治16例采用腰椎后路椎弓根钉固定结合峡部植骨融合术治疗的单纯腰椎峡部裂不伴有腰椎滑脱的青年患者,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18~21岁,平均19.3岁;病程12~26个月,平均22个月。所有患者存在活动后腰部疼痛,严重者下床活动困难,术前CT证实L5峡部裂12例,L4峡部裂4例,并在术后影像学证实植骨融合后取出内固定。采用腰痛视觉模拟评分法对术前、术后各时间点进行评分,采用腰椎CT检查评估腰椎峡部融合情况,采用腰椎MRI检查评估固定节段及邻近节段腰椎间盘退变情况。

结果:本组16例患者,13例26侧获得完整随访,平均96个月;手术时间80~105 min,平均95 min;术中出血量150~300 ml,平均225 ml。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完成,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较术前改善(P<0.01)。术后腰椎CT检查均获骨性融合,融合时间6~14个月,平均12个月;腰椎MRI检查无邻近节段退变及固定节段间盘变性、突出等改变,术后远期无症状复发及再发峡部裂。

结论:采用腰椎后路椎弓根钉固定结合峡部植骨融合治疗青年腰椎峡部裂,该术式安全、有效,融合率高,减少对正常生理活动范围的干扰,长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统计腰椎多节段峡部裂的患病率,评价CT重建对腰椎多节段峡部裂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04年1月至2012年3月间因腰椎峡部裂在北京积水潭医院骨科住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所有患者(312例),男147例(占47%),女165例(占53%);年龄12~76岁,平均44岁.对所有病例行腰椎正、侧位,过屈、过伸位、双斜位X线片和腰椎CT检查,统计入院手术患者中腰椎多节段峡部裂的患病率和患病节段,总结其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结果 所有腰椎峡部裂手术病例中共发现多节段峡部裂患者9例,占患者总人数的2.9%,男5例,女4例;年龄21~51岁,平均39岁.腰椎峡部裂节段分布,8例为L4、L5双侧峡部裂,1例为L4右侧峡部裂、L5双侧峡部裂同时合并L4左侧椎弓根基底处不连续和腰椎不稳定.9例患者中有3例可以通过腰椎正、侧位和双斜位X线获得正确的初步诊断,全部患者可以通过腰椎CT矢状位和峡部重建确诊.在CT峡部重建片可以观察腰椎峡部骨缺损的具体形态,及其周围骨赘、骨痂、纤维组织增生的情况;当单侧峡部裂时,能观察到健侧椎板反应性硬化的表现.结论 腰椎多节段峡部裂并不罕见,占全部手术病例的2.9%,受累节段均为L4、L5.腰椎CT矢状位和峡部重建能更有效地观察峡部裂的形态,以减少漏诊并指导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微创通道下节段间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并自体髂骨植骨治疗青年L5峡部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5年9月接受节段间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并自体髂骨植骨治疗的22例青年L5峡部裂患者临床资料。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价患者腰痛改善情况。所有患者术前,术后3、6、9和12个月均行腰椎正侧位、动力位、双斜位X线检查,术后6、9和12个月复查腰椎矢状位CT重建,评价峡部植骨融合情况及腰椎活动度。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患者随访6~36个月,平均13.2个月。22例患者共44处峡部裂,39处植骨融合,植骨融合时间为6~12个月,平均10.7个月;3例单侧未融合,1例双侧未融合,植骨融合率为88.6%。腰痛VAS评分,术前为(7.00±0.84)分,末次随访时改善至(1.20±0.81)分。术前、术后6个月、内固定器取出后的L5/S1椎间活动度分别为10.3°±2.4°,8.7°±3.0°和9.5°±2.8°。结论微创通道下节段间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并自体髂骨植骨治疗青年L5峡部裂,避免了常规开放手术对椎旁肌的广泛剥离,可促进患者早期恢复,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介绍全内镜下腰椎纤维环缝合术的技术要点,分析全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纤维环缝合术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18年11月采用全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纤维环缝合术治疗的50例非包含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病变节段选择经椎间孔入路全内镜下单针缝合术或经椎板间隙入路双针缝合术。术后第2天、3个月分别复查腰椎MRI及CT以评估突出椎间盘组织摘除的彻底性及神经减压的充分性。分别于术后第2天及3、6、12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100分制)评估患者疼痛症状缓解情况,于术后3、6、12个月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患者腰椎功能恢复情况,术后1年随访时采用Macnab评定标准评估腰椎功能,记录神经根功能(感觉、肌力及反射)恢复状况。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采用经椎间孔入路27例(包括L_(3,4)8例、L_(4,5)19例),经椎板间隙入路23例(包括L_(4,5)11例、L_5S_112例)。手术时间平均43.2 min。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无腰椎间盘突出复发。所有患者术后腰椎MRI及CT检查显示突出椎间盘摘除完全、神经减压充分,无突出物残留。所有患者术后腰痛、下肢放射痛明显缓解,ODI评分明显改善(P0.01)。术后1年随访时采用Macnab评定标准评估疗效,结果优17例,良29例,可4例。术后1年时受损神经根感觉、肌力明显恢复(P0.01),但腱反射无明显恢复(P0.05)。结论:全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纤维环缝合术是安全、有效的微创脊柱外科手术技术,能减少全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后腰椎间盘突出的复发概率。  相似文献   

15.
INTRODUCTION: A prospective analysis of 6 cases with multiple-level spondylolysis treated by direct repair with pedicle screw laminar hook is presented. The objective of the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outcome, plain radiographs, computed tomography (CT) scan,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to demonstrate the result of direct repair in the treatment of multiple-level spondylolysis. MATERIALS AND METHODS: Ten patients with multiple-level spondylolysis of lumbar spine were treated with segmental pedicle screw hook fixation and autogenous bone graft. Four patients had lost follow-up. Six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a minimum of 2 years (mean 34.3 mo, range 24 to 55 mo). Patient's average age was 22 years old (range from 20 to 25 y old). All lytic defects were bilateral and located at 2 different lumbar vertebras (levels). CT scans and MR images were obtained at the latest follow-up postoperatively to assess the healing of the bony defects and the adjacent disc conditions. Fusion was considered to be presented when trabecula across the lytic defect was detected. RESULTS: The union rate was 87% (21 pars/24 pars) on plain radiographs and 75% (18 pars/24 pars) on CT scans. Follow-up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f lumbar spine showed no disc degeneration. All patients were satisfied (either excellent or good) with the postoperative outcomes. CONCLUSIONS: Direct repair of multiple-level spondylolysis by pedicle screw laminar hook and autogenous bone graft would be the alternative of treating patients with persistent back pain after 6 months of conservative treatment The favorable clinical outcome was correlated with bony healing rate in this series.  相似文献   

16.
目的:椎弓根螺钉、椎板钩加峡部植骨术治疗腰椎峡部不连手术5年疗效随访研究。方法2006-2008,我院收治20例单纯腰椎峡部不连患者采用椎弓根螺钉、椎板钩加峡部植骨固定治疗术后5年随访。结果术前及术后5年随访VAS评分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5年CT断扫峡部裂植骨均骨性愈合。20例患者均未发生脱钩及临近节段退变(椎间隙高度丢失);2例诉腰椎活动度较术前轻度受限;6例出现腰椎间盘退变。结论与多节段固定融合术相比,椎弓根螺钉、椎板钩加峡部植骨术治疗腰椎峡部不连是对腰椎正常生理活动范围干扰小、临近节段退变率低的一种可靠、有效的单椎体动态固定术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腰椎椎弓根延长术对关节突关节生物力学的影响,分析关节突关节发生异常应力变化前椎弓根的最大延长长度。方法 取1名腰椎健康志愿者的CT图像,建立L3~L5正常腰椎的有限元模型,在其基础上构建L4椎弓根延长术后模型,L3椎体上表面均施加垂直于水平面400 N的压力,模拟正常人腰椎所承载重力,固定支撑L5椎体下表面。通过建立不同椎弓根延长长度的术后模型,分析在力矩为5 Nm时L3/4的应力分布云图及相应的应力-应变曲线,得出相同力矩下L3/4关节突关节应力极值随椎弓根延长长度变化的曲线图。结果 施加5 Nm力矩下,L3/4小关节左旋工况下应力先随延长长度的增加而增加,在椎弓根延长3.8 mm时达到最大,为9.133 MPa;随后,L3/4小关节的应力骤然减小,曲线发生不可逆变化。结论 力矩加载为5 Nm时腰椎弓根延长术的最大延长距离为3.8 mm,临床应结合腰椎管狭窄的严重程度,选择减压所需的延长长度,取得更好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