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研究维生素D缺乏对新疆地区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方法 收集自2016年12月~2017年7月收治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15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病例组,同期77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测定其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并进行NIHS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急性脑梗死患者及健康体检者血清25-羟维生素D差异,分析血清25-羟维生素D与NIHSS评分及脑梗死面积关系,同时建立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较健康体检组显著偏低(P<0.01);NIHSS评分与25(OH) D3水平呈负相关(P<0.01);与梗死面积不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25(OH) D3水平是影响神经功能缺损的独立危险因素(OR=0.94,95%CI:0.91~0.97,P=0.001)。结论 血清25(OH) D3参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25(OH) D3水平越低,神经功能缺失程度越重,可以作为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浙江省西南部(以下简称浙西南)青少年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态,为浙西南儿童合理补充维生素D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4年来笔者医院儿童生长发育专科进行25-(OH)D检测的3382例0~15岁健康儿童,均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结果 在2620例4~15岁儿童中,25-(OH)D缺乏517例(19.73%),亚临床缺乏1113例(42.48%),适宜水平990例(37.79%);在762例0~3岁婴幼儿中,25-(OH)D缺乏30例(3.94%)和亚临床缺乏者92例(12.07%),适宜水平640例(83.99%);两组血清25-(OH)D比较,4~15岁儿童组(28.04±9.37μg/L)明显低于0~3岁婴幼儿组(42.23±12.91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620例4~15岁儿童,中男童1444例,女童1176例,血清25-(OH)D水平分别为28.26±9.23和27.77±9.53μ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年12个月中,2620例4~15岁儿童冬春季组1193例,夏秋季组1427例,血清25-(OH)D水平分别为26.45±9.83和29.38±8.74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夏秋季组和冬春季组按不同年龄段分组,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4~6岁夏秋季组最高(32.32±9.17μg/L),13~15岁冬春季组最低(21.37±8.31μg/L)。结论 浙西南4~15岁儿童除夏秋季学龄前组外,维生素D均缺乏;且年龄越大,血清25-(OH)D水平越低,以初中组最低;与性别无关。浙西南儿童应重视额外的维生素D摄入,尤需重视7岁以上儿童维生素D的补充。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矮小症儿童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激发试验结果及体内维生素D(vitamin D,VitD)的营养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初步探讨矮小症儿童的病因。方法 对160例均符合身材矮小诊断标准的患儿进行GH精氨酸与可乐定激发试验,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进行血清GH、25羟维生素D[25-hydroxy vitamin D,25-(OH)D]检测。结果 生长激素完全缺乏8例,占5.0%;部分缺乏52例,占32.5%;生长激素不缺乏100例,占62.5%。可乐定激发试验的阳性率优于精氨酸(χ2=9.468,P=0.002),精氨酸激发的峰值多出现在30min(58.7%),而可乐定激发的峰值多出现在90min(48.1%)。157例疑似GHD儿童血清25-(OH)D水平为22.65±7.42ng/ml,普遍存在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其中25-(OH)D缺乏者62例,占39.5%;25-(OH)D不足者69例,占43.9%;25-(OH)D充足者26例,占16.6%。结论 矮小症儿童要尽早明确病因,及时正确地给予诊断和治疗对提高患儿的身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与代谢综合征相关指标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229例,采用单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索精神分裂症患者25-(OH)D水平与代谢综合征相关指标(空腹血糖、腰围、收缩压、舒张压)的关联。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25-(OH)D水平与空腹血糖存在显著负相关(β=-0.007,P=0.018)。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25-(OH)D水平仍与空腹血糖呈显著负相关(β=-0.008,P=0.006)。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25-(OH)D水平与空腹血糖存在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住院新生儿25羟维生素D[25(OH) D]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取421例住院新生儿,ELISA方法检测血清25(OH) D的水平,并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25(OH) D水平与临床指标如肝肾功能、电解质及心肌酶谱等的相关性。结果 421例新生儿血清25(OH) D水平为15.31±8.36 ng/m1。早产儿(71例)、ABO溶血症(24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215例)、新生儿窒息(14例)、新生儿肺炎(22例)、新生儿湿肺(25例)血清25(OH) D水平分别是13.93±7.60、14.48±8.68、14.84±7.41、16.58±6.56、17.42±9.43、18.71±8.67ng/ml。与早产儿、ABO溶血症、高胆红素血症组相比,正常足月新生儿及新生儿湿肺组血清VitD水平明显升高(P < 0.05)。不同性别、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血清25(OH) D水平无显著性差异。足月儿血清25(OH) D水平较早产儿明显升高。夏秋季出生的新生儿血清25(OH) D水平较春冬季出生的新生儿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秋季出生的新生儿总蛋白、球蛋白较春冬季出生的新生儿明显降低,而白蛋白/球蛋白较春冬季出生的新生儿明显升高,血钙在秋季出生的新生儿中最高。新生儿血清25(OH) D水平缺乏或不足比率较高,占73.1%。新生儿血清25(OH) D水平与母体25(OH) D水平高度相关(r=0.365,P=0.000);与白蛋白、血钙呈正相关(r分别为0.123、0.221,P=0.009、0.000);与体重、总胆红素呈负相关(r=-0.103、-0.148,P=0.036、0.002);与胎龄、肾功能、心肌酶、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无相关性。结论 不同疾病、胎龄、季节出生的新生儿血清25(OH) D水平不同,住院新生儿血清25(OH) D水平缺乏或不足非常普遍,血清25(OH) D水平与母体VitD水平、白蛋白、血钙、体重、总胆红素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蒋加雁  李雨  郑闯 《医学研究杂志》2015,44(12):121-124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与Th17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关系。方法收集124例COPD患者和188名对照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25(OH)D、IL-17A、IL-6、IL-21和IL-23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OPD患者中血清25(OH)D平均水平显著降低(P=0.007),而血清IL-17A、IL-6、IL-21和IL-23平均水平显著增高(P=0.002、0.005、0.001、0.005)。与稳定期COPD患者相比,急性加重期患者中血清25(OH)D平均水平显著降低(P=0.000),而血清IL-17A、IL-6、IL-21和IL-23平均水平显著增高(P=0.002、0.000、0.001、0.007)。与从未吸烟或已戒烟的COPD患者相比,吸烟患者中血清25(OH)D平均水平显著降低(P=0.000),而血清IL-17A、IL-6、IL-21和IL-23平均水平显著增高(P=0.007、0.003、0.006、0.006)。此外,与未经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治疗的COPD患者相比,经ICS治疗的患者中血清IL-17A、IL-6、IL-21和IL-23的平均水平均显著降低(P=0.004、0.004、0.040、0.010)。线性回归分析显示,COPD患者中血清25(OH)D平均水平与IL-17A (β=-0.164, P=0.002)、IL-23(β=-0.138, P=0.006)、IL-6(β=-0.720, P=0.000)呈负相关。结论COPD患者中血清25(OH)D水平与Th17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密切相关,并且都能影响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肌少症与甲襞微循环、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及IL-17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胜利油田中心医院130例RA女性患者作为RA组,同期选取该院80例体检健康人群为对照者,测定甲襞微循环积分(NFCS),生物电阻抗测试法(BIA)测定骨骼肌质量,光化学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25-(OH)D3浓度,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记录RA患者各项相关资料,计算疾病活动性。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法,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RA组ESR、CRP、NFCS、IL-17高于对照组(P <0.05),25-(OH)D3、SMI低于对照组(P <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SMI与25-(OH)D3呈正相关(r =0.515,P <0.05),与IL-17和NFCS呈负相关(r =-0.468和-0.229,均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25-(OH)D3是肌少症发生的保护因素[O^R=0.392(95% CI:0.183,0.841)],IL-17[O^R=1.516(95% CI:1.001,2.297)]、NFCS[O^R=3.497(95% CI:1.562,7.892)]、CRP[O^R=1.469(95% CI:0.992,2.175)]是肌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RA伴肌少症与微循环障碍密切相关,NFCS是肌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血清25-(OH)D3水平降低、IL-17水平升高与肌少症相关。  相似文献   

8.
刘茜  王炜  周婉  叶山东 《安徽医学》2020,41(5):510-514
目的 分析新诊断男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体内25-羟维生素D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与体质指数(BMI)、胰岛素抵抗(IR)和胰岛β细胞功能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新诊断男性T2DM患者84例作为T2DM组,选择同期在医院健康体检中心的男性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血清25(OH) D3、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水平(FIns)等指标,并于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或馒头餐试验后30、60和120 min采集静脉血检测血糖和胰岛素。结果 T2DM组血清25(OH) D3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BMI水平增高,25(OH) D3水平降低,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呈下降趋势(P<0.05),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呈上升趋势(P<0.05)。T2DM组行馒头餐或OGTT试验后不同时间的血糖、胰岛素、C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的推移各数值均有上升趋势,组别和时间因素对血糖、胰岛素、c肽水平变化有交互作用(P<0.05)。25(OH) D3与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HOMA-IR、HOMA-β呈负相关(P<0.05)。结论 低水平25(OH) D3可能与导致T2DM发病的IR及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维生素D水平与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Tol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及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胜利油田中心医院消化内科门诊收治的100例UC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该院健康体检中心50例体检正常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血清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粪便钙卫蛋白(FC)、TLR4、NF-κB、25-羟维生素D3[25(OH)D3];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ESR、CRP、FC、TLR4、NF-κB、25(OH)D3对UC的诊断价值。根据25(OH)D3水平将观察组患者分为维生素D充足组[25(OH)D3≥ 20 ng/mL]20例、维生素D不足组[10 ng/mL≤ 25(OH)D3< 20 ng/mL]25例及维生素D缺乏组[25(OH)D3< 10 ng/mL]55例;比较3组的ESR、CRP、FC及TLR4、NF-κB mRNA相对表达量;采用Person相关系数分析ESR、CRP、FC、TLR4、NF-κB与25(OH)D3的相关性。通过改良Mayo评分评估疾病活动度,分为临床缓解组(改良Mayo评分≤ 2分)20例、轻度组(改良Mayo评分3~5分)32例、中度组(改良Mayo评分6~10分)33例及重度组(改良Mayo评分≥ 11分)15例;比较4组的ESR、CRP、FC、25(OH)D3及TLR4、NF-κB mRNA相对表达量;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ESR、CRP、FC、TLR4、NF-κB、25(OH)D3与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ESR、CRP、FC及TLR4、NF-κB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 <0.05),25(OH)D3水平低于对照组(P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ESR≥ 19.814 mm/h、CRP ≥ 10.758 mg/L、FC ≥ 103.354 μg/g、25(OH)D3 ≤ 18.035 ng/mL、TLR4 ≥ 1.515、NF-κB ≥ 1.426时,其诊断UC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0(95% CI:0.769,0.910)、0.790(95% CI:0.712,0.869)、0.807(95% CI:0.729,0.885)、0.862(95% CI:0.800,0.935)、0.843(95% CI:0.776,0.910)、0.858(95% CI:0.790,0.926),敏感性分别为81.0%(95% CI:0.715,0.925)、78.0%(95% CI:0.725,0.830)、81.0%(95% CI:0.774,0.823)、85.0%(95% CI:0.704,0.937)、82.0%(95% CI:0.750,0.912)、88.0%(95% CI:0.764,0.965),特异性分别为84.0%(95% CI:0.628,0.972)、84.0%(95% CI:0.705,0.971)、82.0%(95% CI:0.659,0.864)、86.0%(95% CI:0.769,0.936)、84.0%(95% CI:0.726,0.936)、84.0%(95% CI:0.751,0.981)。维生素D充足组、维生素D不足组的ESR、CRP、FC及TLR4、NF-κB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维生素D缺乏组(P <0.05);临床缓解组、轻度组、中度组ESR、CRP、FC及TLR4、NF-κB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重度组(P <0.05),25(OH)D3高于重度组(P <0.05);ESR、CRP、FC、TLR4、NF-κB与疾病活动度呈正相关(P <0.05);25(OH)D3与疾病活动度呈负相关(P <0.05)。结论 UC患者的ESR、CRP、FC、25(OH)D3及TLR4、NF-κB表达与健康人群有显著差异,不同25(OH)D3水平UC患者的ESR、CRP、FC及TLR4、NF-κB表达均有差异,不同疾病活动度UC患者的ESR、CRP、FC、25(OH)D3及TLR4、NF-κB表达也存在差异。25(OH)D3检测可用于UC患者的临床营养治疗及长期随访管理中,通过补充维生素D提升UC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乌鲁木齐某社区维吾尔族(维)、汉族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肥胖的相关性。方法 2013年5月采用横断面方法随机抽取乌鲁木齐某社区1546例常住居民,维族726例(男/女=196/530,平均年龄43.63±12.90岁)、汉族820例(男/女=279/541,平均年龄44.19±12.88岁)。测定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 D]水平,测量身高、体重、颈围(NC)、臀围、腰围(WC),并计算腰臀比(WHR)、腰围身高比(WHtR)和体重指数(BMI)。结果 维族血清25(OH) D水平(12.82±7.15ng/ml)明显低于汉族(18.99±8.00ng/ml,P<0.05),两民族间维生素D缺乏(维86.0%、汉61.1%)、不足(维10.5%、汉29.6%)、充足(维3.6%、汉9.3%)的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民族间正常体重(维25.1%、汉42.2%)、肥胖(维41.2%、汉19.1%)的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该研究人群中,血清25(OH) D水平与臀围、WC、WHtR、BMI呈负相关(P均<0.05);在18~44岁维族女性人群中,血清25(OH) D水平与臀围、WC、WHtR呈负相关(P均<0.05);在45~60岁维族男性人群中,血清25(OH) D水平与臀围呈负相关(P=0.004);在各年龄段汉族人群及≥60岁维族人群中血清25(OH) D水平与肥胖指标均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 乌鲁木齐某社区维、汉族均存在普遍的维生素D缺乏及明显的超重肥胖现象,血清25(OH) D水平与多个肥胖指标呈负相关,尤其在维族青年女性人群中明显,提示维生素D缺乏可能与肥胖相关。  相似文献   

11.
李传应  吴成 《安徽医学》2022,43(5):545-548
目的 探讨牛奶蛋白过敏(CMPA)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维生素D代谢酶(CYP24A1、CYP27B1)和其受体(VDR)水平。方法 选择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安徽省儿童医院32例 CMPA患儿为研究对象(试验组),根据症状将患儿分为轻中度组和重度组,将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17例健康婴幼儿作为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轻中度组和重度组25羟维生素D 水平、VDR、CYP24A1、CYP27B1转录水平差异。结果 ① 试验组25(OH)D水平低于对照组,重度组患儿25(OH)D水平低于轻中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 试验组CYP24A1转录水平高于对照组,重度组患儿CYP24A1转录水平高于轻中度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CYP27B1、VDR转录水平在试验组和对照组、轻中度组和重度组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试验组患儿25(OH)D水平与住院天数呈负相关(r=-0.470, P=0.007); CYP24A1转录水平与住院天数呈正相关(r=0.806, P<0.001),25(OH)D水平与CUP24A1转录水平呈负相关(r=-0.397,P=0.024)。结论 CMPA患儿25(OH)D水平降低与CYP24A1水平升高有关,CYP24A1可能是CMPA潜在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25-羟维生素D水平与肾癌发病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初治肾癌患者100例设为肾癌组,同期选择本院体检者采用倾向性评分法匹配200例非肿瘤人群为对照组,检测两组人群25-羟维生素D水平,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如血钠、血磷、血钙及血肌酐)及25-羟维生素D水平等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与因变量相关的变量,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中再次分析。结果 25-羟维生素D (B=-0.067,OR=0.935,P=0.001)及高血压(B=0.064,OR=1.896,P=0.001)是影响肾癌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水平的25-羟维生素D是肾癌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维生素D水平、甘油三酯葡萄糖-体质指数(triglyceride glucose-body mass index,TYG-BMI)与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者的相关性,探讨TYG-BMI在维生素D缺乏对NAFLD影响中的作用。方法 纳入河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434例成年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人口学基本信息和血液指标,NAFLD通过超声诊断。维生素D缺乏定义为25-羟基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20 ng/mL。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方法,探讨25(OH)D、TYG-BMI和T2DM合并NAFLD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方法探讨25(OH)D、TYG-BMI与NAFLD之间的联系。采用中介分析方法探索TYG-BMI是否介导25(OH)D和NAFLD之间的联系。结果 ①在所有纳入的T2DM患者中,NAFLD组比无NAFLD组的25(OH)D水平更低[15.89(12.33,19.94) vs. 18.27(14.05,24.63),P<0.05],TYG-BMI水平更高[213.59(191.92,237.60) vs. 176.91(159.55,196.86),P<0.05],并且男性和女性均有同样的变化趋势(P<0.05)。②按照25(OH)D水平不同分组发现,维生素D缺乏组的NAFLD患病率(60.1%)高于维生素D不足组(45.4%)及维生素D充足组(23.3%),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③无论是男性患者还是女性患者,血清25(OH)D水平均与TYG-BMI呈负相关(男:r=-0.215,P<0.001;女:r=-0.271,P<0.001)。④采用logistic回归调整混杂因素后发现维生素D缺乏是T2DM患者发生NAFLD的危险因素(Model 1 OR=2.347,95%CI=1.423~3.871,P=0.001;Model 2 OR=2.478,95%CI=1.472~4.172,P=0.001;Model 3 OR=2.057,95%CI=1.172~3.610,P=0.012)。进一步按性别分亚组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仅在女性中发现维生素D缺乏是T2DM患者发生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Model 1 OR=5.52,95%CI=2.008~15.177,P=0.001;Model 2 OR=5.342,95%CI=1.776-16.061,P=0.003;Model 3 OR=3.734,95%CI=1.108~12.578,P=0.034)。⑤在所有患者、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中TYG-BMI与NAFLD患病率均呈正相关(P<0.05)。⑥中介分析发现在所有患者或女性患者中,TYG-BMI部分介导了25(OH)D对NAFLD患病率的间接影响(中介百分比:所有患者58.66%,女性患者38.07%),而男性没有。结论 仅在女性T2DM患者中,维生素D缺乏与T2DM合并NAFLD发病率增加相关。其中维生素D缺乏导致T2DM合并NAFLD发生率增加的原因部分由TYG-BMI介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肺功能及血清炎性因子与老年高血压合并冠状动脉疾病的关系。方法 选择152例患高血压疾病的患者,根据是否合并冠状动脉疾病,将患者分为合并冠状动脉疾病组和非合并冠状动脉疾病组,合并冠状动脉疾病组84例,非合并冠状动脉疾病组68例。结果 对比两组的一般资料,发现高血压合并冠状动脉疾病组患者与非合并冠状动脉疾病组患者的年龄(75.23±7.49岁vs 71.42±8.21岁)、甘油三酯(1.59±0.41mmol/L vs 1.41±0.63mmol/L)、血肌酐(82.42±39.27μmol/L vs 70.39±25.76μmol/L)、血尿素氮(7.85±4.31mmol/L vs 6.12±2.49mmol/L)、IL-2(567.32pg/dl±191.53pg/dl vs 501.26±217.74)、IL-6(3.95±2.92pg/dl vs 3.04±2.61pg/dl)和CRP (1.75±1.84mg/dl vs 1.04±2.01mg/dl)相比较高,而FEV1%(83.42%±24.57% vs 92.15%±19.38%)和FEV1/FVC (62.91±13.65 vs 70.24±9.42)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发现,FEV1%(P=0.005)、FEV1/FVC (P=0.003)、IL-2(P=0.012)和CRP (P=0.009)差异更明显,为高血压合并冠状动脉疾病的独立相关因素;对高血压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IL-2、CRP与肺功能指标FEV1%和FEV1/FVC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血清炎性因子IL-2与肺功能指标FEV1%(r=-0.391,P=0.000)和FEV1/FVC (r=-0.571,P=0.000)呈负相关,CRP也与肺功能指标FEV1%(r=-0.437,P=0.000)和FEV1/FVC (r=-0.559,P=0.000)呈负相关。结论 肺功能及血清炎性因子是老年高血压合并冠状动脉疾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血清25-(OH)D3与糖尿病肾病(DN)的关系。方法 根据糖尿病肾脏病变诊断标准,将301例糖尿病患者分为DN组和非DN组,分别记录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测量身高、体质量、腰围、臀围,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和腰臀比(WHR),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25-(OH)D3水平,比较两组均值,并分析25-(OH)D3与BMI、腰围、臀围、腰臀比及糖尿病病程的相关性。结果 DN组与非DN组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体质指数、腰围、臀围、WHR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DN组糖尿病病程(15.39±7.27)年,明显高于非DN组病程(12.01±6.45)年,血清25-(OH)D3水平(35.27±10.29)nmol·ml-1明显低于非DN组患者血清25-(OH)D3水平(39.79±13.16)nmol·ml-1,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25-(OH)D3与BMI、腰围、臀围、WHR均无相关(r分别为0.041,0.111,0.071,0.001,P均>0.05);与糖尿病病程呈负相关(r为-0.174,P<0.05)。结论 DN患者较非DN患者糖尿病病程更长,血清25-(OH)D3水平更低;且糖尿病患者病程越长,血清25-(OH)D3水平越低。  相似文献   

16.
张君  赵长印 《安徽医学》2016,37(1):43-45
目的 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患儿注意缺陷程度及执行功能相关分析。方法 对43例ADHD儿童及与其人口学资料相匹配的41名健康儿童使用Conners父母症状量表(PSQ)及威斯康辛卡片分类测试(WCST)进行比较。结果 ADHD组在PSQ 量表总分、学习问题因子、冲动-多动因子、多动指数因子方面(0.71±0.12),(0.48±0.15),(0.70±0.15),(0.68±0.18)均差于对照组[(0.30±0.09),(0.31±0.10),(0.29±0.09),(0.28±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673,P<0.05;t=6.299,P<0.05;t=15.401,P<0.05;t=12.901,P<0.05);ADHD组在WCST正确应答数方面[(61.79±5.90))次]差于对照组[(65.68±4.98)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60,P=0.002);ADHD组在PSQ量表冲动-多动因子与WCST错误应答数有相关性(r=0.356,P=0.019)。结论 执行功能损伤程度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症状严重性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HBsAg定量在慢性HBV感染自然史的不同阶段及HBV相关肝硬化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纳入慢性HBV感染患者185例,其中无肝硬化患者根据自然史分为免疫耐受组(n=34)、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组(n=25)、非活动携带组(n=24)及HBeAg阴性CHB组(n=34),肝硬化患者分为HBeAg阳性组(n=33)及HBeAg阴性组(n=35)。检测患者血清HBsAg、HBV DNA、ALT等指标。 结果 无肝硬化的慢性HBV感染患者HBsAg水平由高到低为:免疫耐受组[(4.60±0.32)log10IU/ml)]、HBeAg阳性CHB组[(4.36±0.45)log10IU/ml]、非活动携带组[(3.51±0.30)log10IU/ml]、HBeAg阴性CHB组[(3.62±0.35)log10IU/ml]。无肝硬化患者,年龄与HBsAg水平呈负相关(P=0.000);ALT与HBsAg水平无相关性(P=0.152)。免疫耐受及HBeAg阳性CHB组HBsAg水平与HBV DNA呈正相关(P=0.000,P=0.009)。HBeAg阳性肝硬化患者HBsAg水平[(4.27±1.33) log10IU/ml]与HBeAg阴性患者[(3.81±1.07) log10IU/ml]相似,HBsAg与年龄及ALT无相关性(P>0.05)。 结论 HBsAg水平在HBeAg阳性患者中可反映HBV DNA复制情况。无论有无肝硬化存在,HBsAg水平都不能反映肝组织炎性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血清维生素D结合蛋白(DBP)水平与复发的关系,及其对复发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四川绵阳四〇四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BPPV患者318例作为观察组,所有患者经手法复位治疗,1周后复查确认治疗成功,并随访1年。根据是否复发将观察组患者分为复发组(62例)和未复发组(256例)。另取同期该院3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应用汉化版眩晕障碍量表(DHI)和Berg平衡量表(BBS)评估受试者眩晕程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患者血清DBP水平,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Pearson法分析血清DBP与25(OH)D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DBP对BPPV患者复发的诊断效能。结果 观察组DHI评分(功能评分、躯体评分、情感评分、总分)、BBS评分>45分的比例、DBP及25(OH)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0.05)。复发组患者血清DBP及25(OH)D水平低于未复发组(P <0.05)。Pearson法结果显示,BPPV患者血清DBP水平与25(OH)D水平呈正相关(r =0.549,P <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HI评分(功能评分、躯体评分、情感评分、总分)、BBS评分<45分、DBP、25(OH)D是BPPV患者复发的影响因素(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BP [R=2.035(95% CI:1.608,2.575)]、25(OH)D [R=1.679(95% CI:1.271,2.218)]是BPPV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ROC曲线结果显示,截断值为665.320 μg/ml时,血清DBP预测BPPV患者复发的曲线下面积为0.905;敏感性为95.2%,特异性为74.1%。结论 BPPV患者血清DBP、25(OH)D水平降低,两者呈正相关,均是BPPV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DBP对BPPV患者复发具有一定预测效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早产儿肺功能发育与脑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 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入住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新生儿科早产儿,除外肺部感染、需吸氧及机械通气等影响肺功能疾病的早产儿。依据临床表现及头颅MRI结果,分为脑损伤组及非脑损伤组,矫正胎龄40周时行潮气呼吸肺功能检测,比较两组早产儿肺功能的特点及差异。结果 符合入选标准共55例,其中脑损伤组22例(男性12例,女性10例),非脑损伤者33例(男性19例,女性14例)。脑损伤组早产儿呼吸频率[(51.4±6.3)次/min比(42.8±5.8) 次/min,t=5.19]、每分钟通气量[(431.0±84.4)mL/min比(344.3±64.5) mL/min,t=4.31,P<0.05]明显高于非脑损伤组,达峰时间比[(28.1±4.3)%比(35.4±7.2)%,t=-4.27]、达峰容积比[(32.8±2.3)%比(39.9±3.8)%,t=-9.42]、呼气峰流速[(58.7±11.7)mL/s比(67.7±13.7) mL/s,t=-2.54]及75%、50%、25%潮气量时呼气流速[(51.7±8.4)mL/s比(61.6±12.8) mL/s,t=-3.19;(34.4±4.9)mL/s比(47.4±7.4) mL/s,t=-7.23;(31.5±4.0)mL/s比(40.7±7.3) mL/s,t=-6.24,P均<0.05]均明显低于非脑损伤组。结论 脑损伤组早产儿肺功能发育较非脑损伤组早产儿更为不成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以下简称甲减组)和妊娠合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孕妇孕晚期脐动脉血流S/D比值(S/D值)的变化及其与甲状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住院的孕晚期孕妇,剔除可能影响脐血流的合并症后,将孕妇分为甲减组、亚甲减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3组孕妇S/D比值的不同,分析S/D比值与血清TSH、FT4、FT3的相关性。结果 甲减组S/D值(2.46±0.31)与亚甲减组S/D值(2.48±0.27)均高于对照组(2.32±0.17),P值均为0.000。亚甲减组与甲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7)。3组间不同脐动脉血流S/D值区间病例数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甲减组孕妇S/D比值与血清TSH呈正相关(r=0.186,P=0.037),与血清FT4、FT3无相关性(P > 0.05),亚甲减组孕妇S/D比值与血清TSH呈正相关(r=0.146,P=0.015),与血清FT4、FT3无相关性(P > 0.05),对照组S/D比值与血清TSH、FT4、FT3均无相关性(P > 0.05)。结论 甲状腺功能减退状态有可能影响孕晚期脐动脉血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