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4 毫秒
1.
目的探讨脊髓脊膜膨出(myelomeningocele, MMC)修补术后迟发性脊柱畸形的影像学特征与矫形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MMC修补术后迟发性脊柱畸形的患者23例, 男16例、女7例, 年龄(15.4±5.9)岁(范围6~28岁), 均在幼儿期(0~4岁)接受MMC切除修补术。对脊髓脊膜膨出的合并症、脊柱畸形的影像学特征(侧凸Cobb角、冠状面平衡、局部后凸角)、矫形方法、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项问卷(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 SRS-22)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2.4±0.8)年(范围1~4年)。23例患者中MMC发生于上胸段3例、胸段1例、胸腰段13例, 腰骶段6例。16例患者脊柱侧凸或后凸的顶点与MMC病损在同一节段内。MMC位于胸腰段的13例患者中12例伴有侧凸畸形、9例伴有后凸畸形, MMC位于腰骶段的6例患者中3例伴有骨盆倾斜。椎...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椎体骨质疏松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伴有脊柱侧凸的效果。方法 :2009年3月至2014年3月,对121例接受PKP治疗的椎体骨质疏松骨折伴有脊柱侧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121例189椎体压缩性骨折,男41例,女80例;年龄56~92岁,平均73.2岁。术前、术后3 d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定患者疼痛和功能恢复情况,分析患者术前与术后3 d腰椎前凸、侧凸Cobb角。结果:121例术后均获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1个月。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30~65 min,平均42.2 min,术中透视未发现骨水泥向椎体后方渗漏。患者术后3 d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术后3 d腰椎前凸、侧凸Cobb角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PKP治疗合并脊柱侧凸的胸腰椎骨质疏松骨折能明显改善患者脊柱畸形,缓解疼痛,是值得推荐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3):1235-1238
[目的]探讨脊柱截骨矫形技术治疗成人复杂脊柱侧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14年1月~2016年3月收治的37例成人复杂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临床均给予脊柱截骨矫形技术治疗。术后1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对疼痛变化进行评价;利用生活质量评分量表(SF-36量表)对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利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量表(ODI量表)对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测量术前、术后脊柱相关影像学参数变化和矢状面平衡等相关参数变化;统计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手术用时225~521 min,平均356 min;术中出血量950~1150 ml,平均1 100 ml,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1年,患者ODI评分、VAS、SF-36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术后1年,矢状面胸椎后凸Cobb角、胸腰段前凸Cobb角、腰椎前凸Cobb角、最大后凸Cobb角、C7PL-CSVL和SVA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术后无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出现,随访期间1例患者出现螺钉置钉不良、1例老年患者因意外损伤导致骨折,并发症发生率为5.4%。[结论]脊柱截骨矫形手术治疗成人复杂脊柱侧后凸畸形,能够有效缓解疼痛,重建脊柱序列及三维立体面平衡,矫正脊柱生理弯曲,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经后路顶椎椎弓根全椎体截骨矫正胸腰椎后凸畸形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经后路顶椎椎弓根三柱截骨治疗脊柱后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6月-2006年6月,采用经后路顶椎椎弓根三柱截骨治疗42例脊柱后凸患者,其中陈旧胸腰椎骨折20例、椎体发育不良8例、结核性10例、强直性脊柱炎4例。评定脊柱后凸矫正情况、植骨融合情况、内固定位置、手术并发症、腰痛及Oswestry功能评分的变化。结果术后随访6—21个月,平均15个月。植骨融合满意,无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术前后凸Cobb角度平均为霹8.5°术后为20.6°,平均矫正角度为35.3°。术前患者腰痛VAS评分平均为7.5分,术后3.6分。术前ODI平均为57.6%,术后31.7%。结论经后路顶椎椎弓根截骨、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后凸畸形,矫正角度大,手术视野开阔,手术相对安全,可获得满意的放射学矫形效果和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4):1249-1253
[目的]观察后路截骨矫形手术治疗陈旧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继发胸腰椎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5月~2014年7月,采用后路截骨矫形手术治疗18例陈旧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继发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男2例、女16例,年龄54~73岁,平均65.8岁。15例采用后路经后凸顶点(椎弓根或椎间隙)截骨(PSO)闭合矫形或前方撑开后方闭合矫形术。3例采用后凸节段切除截骨(VCR)双轴旋转矫形和前柱重建术。观察手术前后的脊柱矢状位平衡(C7铅垂线与S1后上缘的水平距离,SVA)、后凸角、腰椎前凸角(LL)的变化。通过术前及末次随访JOA29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ODI)的比较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应用改良Frankel分级系统评估手术前后神经功能变化。[结果]手术前后凸角度平均(45.9°±13.2°),腰椎前凸角平均(35.9°±20.8°),脊柱SVA平均(38.4±51.1)mm。随访时间平均51个月,末次随访后凸角度平均(10.7°±6.7°),平均改善率76.7%,腰椎前凸角平均(27.7°±12.5°)。末次随访脊柱SVA平均(14.6±49.5)mm,平均改善率为63.2%。术前4例神经损害患者改良Frankel分级为3例D2、1例D3,术后提高至3例D3、1例E。术前腰痛VAS评分平均为6.8、JOA29评分平均为14.6、ODI评分平均为58.8%,术后腰痛VAS评分平均为2.3分、JOA29评分平均为20.2分、ODI评分平均为31.1%,相比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截骨矫形手术可有效治疗陈旧性OVCF继发胸腰椎后凸畸形,恢复脊柱序列,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Zeng Y  Chen ZQ  Guo ZQ  Qi Q  Li WS  Sun CG 《中华外科杂志》2012,50(1):23-27
目的 观察后路截骨矫形手术治疗陈旧结核性脊柱后凸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04年6月至2008年12月采用后路截骨矫形固定手术治疗31例陈旧结核性脊柱后凸患者,其中男性12例,女性19例,年龄13 ~56岁,平均33.4岁.手术方式包括后路经后凸顶点(椎弓根或椎间隙)截骨+闭合矫形或前方撑开-后方闭合矫形和后凸融合节段切除截骨,双轴旋转矫形和前柱重建.观察手术前后的后凸角度、腰椎前凸角和脊柱矢状位的平衡状况.同时于术前和随访时应用Frankel分级评定下肢神经功能,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患者生活质量.用患者满意指数(PSI)评价手术满意度.结果 术前平均后凸角度为94°±27°,平均腰椎前凸角为71°±20°,脊柱矢状位力线平均为(-15 ±44)mm.术后1周平均后凸角度改善为26°±11°,平均改善率为71.4%.术后平均随访22.5个月,末次随访时平均后凸角度为28°±12°,平均改善率为70.0%;平均腰椎前凸角为46°±11°,平均改善率为35.1%.术后后凸角度和腰椎前凸角与术前相比,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3和8.1,P<0.05).脊柱矢状位力线平均为(-4 ±22)mm,平均改善率为73.4%.术前患者Frankel分级为E级13例,D级13例,C级5例;末次随访时E级增加至20例,D级8例,C级3例.术前ODI评分平均为(13±12)分,末次随访时改善为(7±8)分,平均改善率为45.2%.PSI显示总满意率为90.3%.结论 根据陈旧结核性脊柱后凸畸形的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截骨矫形方式,可以获得较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脊柱后路截骨长节段固定治疗Kummells病伴脊柱后凸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江南医院诊断并行脊柱后路截骨长节段固定治疗的Kummells病伴脊柱后凸患者11例,其中男性3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67.2±2.4)岁。随访并分析患者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术后并发症,临床疗效评价包括后凸Cobb角的改善,Oswestry残疾指数(ODI)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 结果11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14.6±2.4)个月,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240±22)min,失血量为(1260±130)mL,输血量为(600±200)ml,X线显示术前Cobb角为(44±11)°,术后2 w为(9±3)°,末次随访时为(13±4)°,结果显示术后Cobb角与术前相比显着改善(F=81.141,P<0.05)。此外,术后VAS评分显着下降(F=71.962, P<0.05),术后ODI低于术前ODI(F=29.031,P<0.05)。 结论脊柱后路截骨长节段固定是治疗Kummell病伴后凸畸形的有效安全手术方法,但仍需长期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选择性减压长节段固定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DLS)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7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采用选择性减压、长节段固定融合手术治疗的19例DLS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减压固定节段、失血量等相关情况,比较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患者侧凸角度、腰椎前凸角度、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D评分的差异。结果手术减压1~4个节段,固定融合5~9个节段,椎间融合15例患者,共24个节段。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患者Cobb角、腰椎前凸角度、冠状面失平衡、矢状面失平衡、VAS评分、OD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至少1年手术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12例患者表示愿意再次接受手术治疗。术后9例出现并发症,其中硬脊膜漏2例,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病例,无一例发生内固定失败。结论对于伴有脊柱冠状面和矢状面失平衡的DLS患者,有限减压和长节段固定融合可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经椎弓根截骨术治疗胸腰椎后凸畸形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目的评估经椎弓根截骨术矫正胸腰椎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1年3月~2007年4月,15例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进行经椎弓根截骨矫形术。其中强直性脊柱炎8例,陈旧性胸腰椎骨折7例。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内容包括矫正情况、腰痛和Oswestry功能评分的变化。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25个月。平均手术时间为23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780ml。术前后凸Cobb角平均为47.2°,术后为18.0°,平均矫正角度32.3°,融合率80%。术前患者腰痛VAS评分平均为7.4分,术后3.7分。术前ODI平均为58.9%,术后为30.0%。患者主观满意率93.3%。无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结论经椎弓根截骨术对于矫正胸腰椎后凸畸形有效而安全,应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截骨部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应用Kaneda脊柱前路矫形系统(Kaneda anterior scoliosis system,KASS)治疗胸腰椎侧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43例脊柱侧凸畸形通过前路椎间盘摘除、松解、椎间植骨融合及KASS内固定矫正侧凸畸形的临床资料,男性17例,女26例。年龄11~24岁(平均14.6岁)。侧弯病因:特发性35例,先天性8例。[结果]所有患者均达到满意矫正效果,平均随访时间为22个月(6个月~4年)。胸腰椎术前侧凸Cobb s角平均为66°(43°~98°),术后矫正至18°(0°~32°),畸形矫正率为91.7%。无明显并发症出现。术后随访3例出现矫正度部分丢失。[结论]KASS内固定系统治疗脊柱侧凸具有能早期矫正畸形,创伤小,融合固定节段少,矫形效果好,维持术后矫正度理想等优点,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退行性脊柱侧凸对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难度及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自2016年9月至2019年9月,采用MIS-TLIF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52例,男16例,女36例,年龄42~71(63.44±5.96)岁,病程1.5~6.5(3.69±1.10)年。52例患者均有下肢根性痛或麻木症状,其中41例患者有间歇性跛行症状。51例均为单节段狭窄,狭窄节段:L4,5节段31例,L5S1节段21例。依据是否合并退行性脊柱侧凸分为侧凸组18例(退行性脊柱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狭窄组34例(单纯腰椎管狭窄)。记录围手术期相关数据和术后并发症,通过CT评估术后椎间植骨融合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疼痛和腰椎功能改善情况。结果:5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19.58±5.33)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狭窄组优于侧凸组(P0.05);两组间术后引流量、术后血红蛋白及C-反应蛋白、术后下地时间、出院时间、出院及随访时VAS评分、术后3个月及随访时ODI评分、术后并发症和椎间植骨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行MIS-TLIF手术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退行性脊柱侧凸三维畸形,可导致手术时间延长,出血增多。但是对患者术后症状的缓解,并发症的发生和腰椎功能的恢复并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退变性腰椎侧凸选择性短节段固定融合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选择性减压、短节段固定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4年1月~2007年6月收治的42例以下肢症状为主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其中男15例,女27例;平均年龄为65.6岁。手术方式采用选择性减压、短节段固定融合。对患者术前、首次随访、终末随访时的Cobb角,腰椎前凸角度,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进行对比。结果术前与终末随访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优良率为76.2%,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3.9%。结论以下肢症状为主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可通过狭窄节段椎管减压、短节段固定融合显著地减小手术创伤,获得良好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退行性脊柱侧凸畸形患者术前脊柱后方肌群肌力对长节段固定融合后纠正矢状位失衡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10—2016-10间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诊断为退行性脊柱侧凸且行长节段固定融合术的100例患者。根据术前腰背肌力量的测试结果分组。将可以完成"小飞燕"动作的45例患者作为A组,将不能完成"小飞燕"动作的55例患者作为B组。分别于入院首日、术后第3天和第24个月行脊柱正侧位X线检查,测量并比较2组患者的矢状位参数、骨盆参数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腰椎JOA评分和胸腰段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 2组患者入院首日各矢状位参数和骨盆参数及ODI、JOA和VA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2组各项参数和评分均有较好的改善,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4个月,末次随访时,B组患者矢状位参数中的SVA、TK、TLK、PJA较A组增大;骨盆参数中PT较A组增大、SS较A组减小;而ODI与VAS评分也较A组差。2组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后方肌群的力量较强的情况下,可以有效维持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长节段固定术后的矢状位失衡纠正效果。  相似文献   

14.
改良经椎弓根截骨治疗陈旧性胸腰段脊柱骨折后凸畸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改良经椎弓根截骨治疗陈旧性胸腰段脊柱骨折后凸畸形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2000年6月至2003年6月共收治26例胸腰段陈旧性骨折后凸局部畸形患者,其中男性16例,女性10例;年龄21~42岁,平均30.6岁.均采用单纯后路经椎弓根+椎间盘截骨路径,切除后凸顶点(包括伤椎后上角和伤椎上方椎间盘),截骨矫正手术前、后进行系统影像学检查,测量胸腰段Cobb角的变化;手术中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等指标;全部患者术前及手术后3年进行神经功能Frankel评分、腰痛VAS评分和Oswestry腰背、下肢功能评分,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5年,平均4.1年.手术固定范围包括伤椎上、下方各2个节段,平均手术时间(186.0±22.8)min,平均出血量(680.0±31.5)ml.术后胸腰段后凸畸形均明显改善,T_(10)~L_2 Cobb角由手术前22.3°±3.5°矫正为2.2°±2.1°,矫正率90.1%±4.5%;没有明显神经损害和其他严重并发症;没有发现椎弓根钉松动、断裂.术前存在神经功能损害的20例患者(Frankel评分D级12例、C级6例、B级2例),术后3年Frankel评分得到改善(E级14例、D级4例、C级1例、B级1例),腰背疼痛VAS评分由术前8.6±1.3改善至2.2±0.5,Oswestry评分由术前(62.5±8.6)%改善至(16.2±4.3)%.结论 经椎弓根+椎间盘截骨治疗陈旧性胸腰段脊柱骨折后凸畸形安全、可靠,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探讨多节段前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侧凸伴脊柱矢状面失平衡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20年4月于我院就诊并接受多节段OLIF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的17例腰椎退行性侧凸伴脊柱矢状面失平衡患者,男3例,女14例;年龄55~81岁(67.8±6.3岁);随访时间13~39个月(25.9±7.6个月)。在术前、术后与末次随访时的全脊柱X线片测量脊柱冠状面及矢状面相关参数,包括:腰椎侧凸Cobb角、C7铅垂线-骶骨中垂线距离(C7 plumb line-center sacral vertical line,C7PL-CSVL)、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胸腰段后凸角(thoracolumbar kyphosis,TL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腰椎前凸分布指数(lordosis distribution index,LDI)、脊柱矢状面垂直轴(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脊柱骶骨角(spino-sacral angle,SSA)、躯干整体倾斜角(global tilt,GT)、GAP评分(Global Alignment and Proportion score)、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 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记录术前、术后与末次随访时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腰部和下肢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对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影像学和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20~480min(327.4±85.4min),出血量50~1100ml(504.7±275.1ml),融合节段3~8个(3.8±1.2个)。1例患者术后左侧大腿外侧腹股沟区感觉减退,给予营养神经药物后20d症状缓解;1例患者术中发生椎体终板骨折,调整融合器置入路径避开骨折部位,同时一期附加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随访未发现融合器进一步沉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腰椎侧凸Cobb角、C7PL-CSVL、TK、TLK、LL、LDI、GT、GAP评分、PT、SS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腰椎矢状面平衡相关参数均获得改善;术后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ODI、JOA评分、腰部VAS和下肢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进一步改善,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多节段OLIF联合后路内固定术可以有效缓解腰椎退行性侧凸患者的症状,同时矫正脊柱三维畸形、重建矢状面和冠状面平衡,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智能化体外充气复位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22例单节段胸腰段爆裂型骨折患者,其中男12例,女10例,年龄32~56(42.4±8.6)岁。22例患者术前均采用自行研制的智能化充气复位仪体外复位,然后行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通过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脊柱后凸畸形角度(Cobb角)及椎体前缘高度对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特征进行评价并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5年,平均18个月。22例骨折均获得愈合,未出现椎弓根螺钉松动、移位、断裂及脊柱后凸畸形等并发症。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分别为7.82±0.85,3.09±0.92,1.05±0.72;ODI评分为84.2±11.2,46.3±9.0,12.2±4.3;后凸Cobb角为(16.3±5.4)°,(3.7±2.2)°,(5.5±2.6)°;椎体前缘高度为(59.5±7.8)%,(86.9±6.0)%,(83.5±5.5)%。VAS评分和ODI评分在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两两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凸Cobb角和伤椎前缘高度,术后1周、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智能化体外充气复位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具有复位可靠、创伤小、骨折愈合率高和并发症少等优点,是胸腰段爆裂型骨折较好的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经椎弓根椎体内楔形闭合截骨术治疗胸腰椎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23例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行椎弓根楔形闭合截骨矫正术,其中陈旧性胸腰椎骨折14例;先天性半椎体畸形5例;强直性脊柱炎4例。观察术前、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矢状面Cobb角、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的变化。结果平均随访34个月,术后后凸Cob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与术后比较无明显丢失(P〉0.05);术后腰痛及末次随访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随访ODI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弓根椎体内楔形闭合截骨术治疗胸腰椎后凸畸形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改良单侧后路椎体截骨术(MU-PVCR)治疗先天性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采用MU-PVCR和后路钉棒矫形固定治疗的22例先天性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围手术期资料,采用Frankel分级评估手术前后神经功能,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影像测量后凸Cobb角、脊柱矢状位平衡(SVA)。[结果] 22例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125.31±34.25) min,出血量(750.10±114.67) ml。2例患者术中硬脊膜撕裂,给予缝合硬脊膜,无不良后果。随访(26.75±1.25)个月。术前6例有神经症状的患者Frankel分级由术前D级提高到术后E级。术后3个月VAS评分和ODI指数均较术前显著减少(P<0.05),术后3个月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末次随访时VAS、ODI和JOA评分较术后3个月无显著改变(P>0.05)。影像评估方面,术后3个月Cobb角和SVA测量结果均较术前显著减少(P<0.05),末次随访时Cobb角和SVA测量结果较术后3个月无显著改变(P>0.05)。[结论]对于先天性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患者,行改良单侧后路全脊椎截骨矫形固定融合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进行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僵硬性胸腰段后凸畸形矫形前后影 像学参数与主观评分的相关性研究。 方法2004 年1 月至2010 年3 月, 对收治的38 例无脊髓神经症 状与体征、双髋活动良好的AS 僵硬性胸腰段后凸畸形患者, 行后路单节段或双节段经椎弓根截骨矫形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男24例, 女14 例;年龄22~57 岁, 平均35 岁。测量AS 患者矫形前后身高、颌眉 角、屈膝角、全脊柱后凸角(Cobb T1~S1)、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 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tle, PT)、 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 SS)、矢状面平衡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 SVA), 记录患者矫形前后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脊柱侧凸研究会-22 项问卷(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22, SRS-22)评分。分析矫形前后外观、影像学参数及主观评分变化;控制影响患者个体差异的因素, 将影像 学参数及主观评分行偏相关分析。 结果 患者矫形后外观、生存质量、活动能力、心理状态趋于正常; Cobb T1~S1、SVA及骨盆位置性参数(PT、SS)显著改善。矫形前Cobb T1~S1、PT、SS、SVA 与ODI 行走、站 立分项呈偏相关。矫形后PT、SS 与ODI 总分、行走、站立呈偏相关, 但Cobb T1~S1、SVA 与ODI 总分、行 走、站立不呈偏相关。 结论 骨盆后旋状态导致AS 后凸畸形患者直立活动能力下降, 确保骨盆中立位 是矢状面平衡重建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单节段脊柱去松质骨截骨(vertebral column decancellation,VCD)与双节段经椎弓根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矫正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探索两者之间的差异性。方法 :2007年1月~2013年3月共有33例需行40°~65°截骨的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矫形术后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31例,女2例,年龄19~56岁(35.2±8.9岁),后凸畸形以胸腰段后凸为重,脊柱胸腰段后凸Cobb角42.3°±15.2°,腰段前凸Cobb角4.4°±16.4°。A组15例行单节段VCD,B组18例行双节段PSO,记录手术前后胸椎后凸角、胸腰段后凸角、腰椎前凸角、矢状面垂直轴、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截骨角度、脊柱侧凸研究学会(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SRS)-22量表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比较两组观察指标及其变化量之间的差异。结果 :A组截骨部位分别为T12 1例、L2 6例、L3 8例,截骨角度46.7°~64.2°(53.6°±6.7°);B组截骨部位分别为L1、L3 13例,T12、L2 4例,T12、L3 1例,截骨角度45.1°~63.9°(55.6°±6.0°)。固定节段于截骨部位近端及其远端延伸至少2个椎体,B组截骨部位之间椎体均固定。A、B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A、B两组术后胸腰段后凸角、腰椎前凸角、骶骨倾斜角、骨盆倾斜角、矢状面垂直轴、ODI、SRS-功能评分、SRS-疼痛评分、SRS-外观评分、SRS-心理评分、SRS-满意度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A组术后胸椎后凸角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胸椎后凸角与术前相比变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观察指标对比,除胸椎后凸角变化量、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外,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需行40°~65°截骨角度的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单节段VCD可取得与双节段PSO相似的矫正效果,且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更短,在重建矢状面平衡与改善生活质量方面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