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72名医护人员职业紧张状况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探讨影响医护人员职业紧张状况的因素。方法 应用职业紧张量表 (OSI -R) ,整群抽样调查北京市某二级甲等医院门诊及病房医生和护士共 2 99名。结果 不同性别医生之间除了心理紧张反应得分差别有显著性意义外 ,其余各项得分均无差异 ;医生与护士在任务过重、角色界限不清和责任感 3项得分及修养得分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不同受教育程度医护人员在职业任务、角色界限、责任感和修养的得分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 <0 0 5 ) ;不同年龄者在业务技术和人际关系紧张反应及躯体紧张反应和理性处事得分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门诊医护人员与病房医护人员在个人紧张及个人应变能力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医护人员的职务、受教育程度、年龄、工作地点等与职业紧张有很大关系 ,应该加强对紧张反应强烈的医护人员的防护 ,减少由于紧张对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医生与护士职业紧张对比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为了探讨医护人员职业紧张方面的差异。方法 应用职业紧张测试指标OSI对108 名护士、75 名男医生和70 名女医生进行了测试,对样本进行年龄和婚姻状况配对,资料使用t检验和逐步回归进行分析。结果 医生比护士经历了更多的紧张,女医生躯体不适得分非常显著的高于男医生,医护人员工作满意感、心理卫生和躯体不适回归方程的主要预测因素不尽相同。结论 提示医护人员对各种紧张因素的反应存在着差异,而且中和缓解因素在紧张因素- 紧张反应这一因果关系链中修饰作用人群间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企业医院医务人员职业紧张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抽取郑州市15所企业医院医务人员818人,采用OSI-R量表对其职业紧张进行测量.结果:企业医院医务人员的职业任务与年龄、学历、科室有关(P均<0.05),紧张反应与年龄有关(P<0.05),应对资源与年龄、学历有关(P均<0.05).医务人员个体紧张反应与职业任务各子项成正相关(P均<0.01),与应对资源各子项成负相关(P均<0.01).结论:企业医院医务人员职业紧张水平较高,控制或消除生产环境和劳动过程中的紧张因素是减少职业紧张危害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4.
倪萍萍  蔡雨清  张小宁 《安徽医学》2023,44(9):1136-1140
目的 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医护人员职业倦怠情况及与心理弹性、负性情绪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宿迁市人民医院、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宿迁市钟吾医院等多家医院NICU医护人员125名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Maslach职业倦怠量表(MBI)、心理弹性量表(CD-RISC)、正负情绪量表(PANAS)调查,采用单、多因素方式分析NICU医护人员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利用乘法及加法模型评价心理弹性与负性情绪交互作用对职业倦怠的影响。结果 NICU医护人员情感耗竭、去个性化均高于国内常模,个人成就感降低评分低于国内常模(P<0.05)。工作年限、CD-RISC评分是NICU医护人员情感耗竭的保护因素(P<0.05);职称、CDRISC评分是NICU医护人员去个性化的保护因素,日工作时间是NICU医护人员去个性化的危险因素(P<0.05);受教育程度、工作年龄、职称、CD-RISC评分是NICU医护人员个人成就感降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宿迁多家医院院内NICU医护人员职业倦怠处于中等水平,影响因素涉及工作年限、职称、心理弹性等,建议加强医护人员职业风险管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温州地区三甲医院医护群体职业紧张水平及其体检血脂异常的情况,完善本地区医务人员职业紧张和血脂异常患病率的流行病资料。方法收集和分析2017年1~12月间温州地区三甲医院医护人员体检资料,纳入1275例医护人员,运用职业紧张调查表(Occupational stress Inventory Revised Edition,OSI-R)评估职业紧张水平,实验室检测血脂水平,对职业紧张状况与血脂水平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医护人员OSI-R总得分(392.46±26.88)分,高于常模(P0.05)。其中男性医护人员的OSI-R总得分(398.46±19.27)分高于女性医护人员(386.49±18.95)分(P0.05),血脂水平高于女性(P0.05);医生OSI-R总得分(399.65±20.12)分高于护士(386.31±19.79)分(P0.05),血脂水平高于护士(P0.05);不同科室职业紧张程度不同,急诊科OSI-R得分最高;不同科室之间血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控制吸烟和饮酒因素后,职业紧张与血脂异常有相关性(P0.05)。结论温州地区大医院医务人员的职业紧张程度和血脂异常率均较高,职业紧张有可能会增加医务人员发生高血脂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医护人员的职业紧张和生活质量,探讨职业紧张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整群抽取某市三级医院3所,从中随机抽取临床各科室医护人员1100例,采用职业紧张量表(OSI-R,1998)和生活质量量表(SF-36)对其职业紧张和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30~40岁年龄组医护人员生活质量最差,学历越高生活质量越差,临床科室医护人员生活质量较医技科室医护人员差(P0.01)。随着职业紧张水平的升高,医护人员的生活质量得分是下降的(P0.01),应对资源得分越高,其生活质量得分也越高(P0.01)。躯体紧张反应、任务过重、业务紧张反应和任务冲突是医护人员生理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心理紧张反应、理性处事、任务过重是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医护人员的生活质量具有年龄差异,随着学历的增高生活质量具有下降趋势,职业紧张水平越高其生活质量越差,增加应对资源能够降低职业紧张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我省黔北地区医务人员HIV/AIDS职业态度的认知情况,探讨提高医务人员HIV/AIDS职业认知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方式,对黔北地区12所县级以上医院的289名医务人员HIV/AIDS相关知识的掌握、个人培训经历和护理此类病人的心理反应3个方面进行调查。结果本次调查结果示具有恐惧心理的医务人员所占比例较大,且不同职称医务人员恐惧心理比较有差异(P〈0.05),不同学历恐惧心理比较也有差异(P〈0.05);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医务人员的职业认知优于本科以下学历医务人员(P〈0.05),高级职称与初中级职称医务人员的职业认知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按工龄长短对医务人员掌握职业防护知识程度进行自我评价比较有差异(P〈0.05),较高学历与较低学历医务人员自我评价掌握职业防护知识的程度比较也有差异(P〈0.05)。结论加强医务人员HIV/AIDS的职业态度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采用积极有效的心理辅导是提高医务人员良好职业认知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邹艳艳  甄亚琴  李文玉  丁清 《安徽医学》2015,36(11):1412-1414
目的:了解医护人员职业紧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提出预防职业紧张的对应措施。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将医院工作时间大于6个月的医护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基本资料调查表及职业紧张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放调查问卷600份,有效调查问卷573份,有效回收率为95.5%;本研究个体紧张反应及各子项目均显著高于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医护人员紧张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工作环境、社会支持、任务冲突、任务不适和任务过重。结论医护人员普遍处于较高的职业紧张水平,管理者应采用三级预防的综合措施,从紧张的来源、提高个人紧张敏感度、发展响应更敏感的管理系统3个方面着手,减轻医护人员紧张心理,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9.
医务人员职业紧张水平及分布特征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医务人员职业紧张水平及分布特征,分析职业紧张源.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医务人员350人(男127人,女223人)和非医务人员248人(男125人,女123人),应用职业紧张量表(OSI-R)中的职业紧张任务问卷进行职业紧张水平评价.该问卷包括任务过重(RO)、任务不适(RI)、任务模糊(RA)、任务冲突(RB)、责任感(R)和职业环境(PE)6个项目,共60个条目.结果:①男性医务人员职业紧张总平均分(ORQ)、RI、RB和R,女性医务人员RI和R均高于非医务人员(P<0.05);②低年龄医务人员职业紧张主要来自于RI和RA,而高年龄医务人员则主要是RO和R.③高学历医务人员职业紧张明显高于低学历者(P<0.01).④男性医务人员的职业紧张水平明显高于女性(P<0.01).结论:医务人员的职业紧张水平较高,男性高于女性,不同年龄有不同的职业紧张源.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医护人员抑郁症状与职业紧张的关系。方法:采用调查问卷分析758例医护人员在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教育程度、职务、夜班情况、每周工作时间、福利待遇满意度及医患关系等方面的差异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医护人员抑郁症状与职业紧张之间的关系。结果:758例医护人员中共有422例出现抑郁症状,抑郁症状检出率为55.67%,经单因素分析,医护人员在年龄、婚姻状况、职务、夜班情况、每周工作时间、福利待遇满意度及医患关系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高付出-高回报、低付出-低回报、高付出-低回报均与抑郁症状均具有密切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紧张程度越高,对抑郁症状的释放率越大。结论:医护人员抑郁症状与职业紧张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制订有效防治措施可明显降低医护人员精神抑郁症状的发生率,提高医疗工作效率和减少医疗纠纷事件的发生例数。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油田野外作业女工职业紧张与工作能力的关系。 方法 :利用“职业紧张量表”和“工作能力指数调查表”测试油田野外作业女工职业紧张强度、紧张反应、应变能力和工作能力变化。 结果:油田野外作业女工随着应变能力的降低 ,紧张水平增加 ,工作满意度逐渐降低 ,紧张反应增强 ,工作能力逐渐降低。在低度紧张组工作能力与职业紧张呈现明显的正相关。 结论 :长期过度的紧张可导致油田野外作业女工工作能力下降 ,但适度的紧张有助于提高工作积极性 ,提高工作能力 ,符合职业紧张 -紧张反应的理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医护人员职业紧张源、紧张反应及抑郁症状的关系.方法 2008年5-6月,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随机抽取辽宁省20所综合医院工作6个月以上的4602名医护人员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有效回收率为75.5%.应用职业祭张量表(OSI-R)及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验证紧张反应在职业紧张源对抑郁症状影响中的作用.以医护人员的职业紧张源为自变量,紧张反应为中介变量.抑郁症状为因变量,建构职业紧张源、紧张反应及抑郁症状关系的理论模型,应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该模型.分析变量间的直接效应及间接效应.结果 医生的最终模型拟合效果指标分别为:RMSEA=0.028,SRMR=0.050,CFI=0.912,TLI=0.901,IFI=0.913.护士为:RMSEA=0.025,SRMR=0.048,TLI=0.900,CFI=0.911,IFI=0.912,本研究所建构的模型拟合效果良好.医生任务冲突对抑郁症状的效应最大,护士任务过重对抑郁症状的效应最大.结论 医护人员紧张反应在职业l紧张源对抑郁症状影响中起中介作用;职业紧张源对抑郁症状的影响即有直接效应又有间接效应.  相似文献   

13.
医务人员职业紧张与健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煜 《海南医学》2010,21(19):128-129,136
本文结合有关文献,对近年来医务人员职业紧张的现状及职业紧张对职业人群健康的影响进行综述。结果表明:职业紧张在医务人员中的水平相对较高,具有人口学特征,职业紧张对过多个器官、系统的影响有研究结果证实。探讨了降低医务人员职业紧张程度,保障其健康,从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大量相关文献为依据了介绍了医护人员职业紧张现状和主要的紧张反应,简述了职业紧张对职业人群健康的影响,并分析了医护人员职业紧张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针对影响因素制订的预防措施;提出现有研究较少涉及医护人员的生命质量,医护人员的生命质量有待关注,职业紧张与生命质量的关系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三甲医院医务人员职业紧张反应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整群抽取南充市三甲医院医务人员,采用职业紧张量表评价其职业紧张水平。结果:研究组个体紧张反应及各子项得分均显著高于卫生技术人员常模(P<0.01);个体紧张反应及各子项与职业任务及各子项间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P<0.05),与个体应对资源及各子项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三甲医院医务人员紧张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任务冲突、任务不适、理性处事、工作环境和自我保健(P<0.05)。结论:三甲医院医务人员职业紧张反应水平较高,控制或消除工作中的紧张因素及增强个体应对资源是减少职业紧张危害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以下简计生所(中心)]医务人员对职业危害的认知、防护措施行为及与个人属性的关系。方法对本区11所计划生育服务所(中心)73名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计生所(中心)医护人员对职业危害认知意识普遍存在,但具体概念及操作仍存在问题,个人防护行为介于“经常”与“有时”之间,技术服务机构缺乏管理力度。结论计生所(中心)应加强系统职业安全教育,制定相关政策及规章制度,与医疗机构建立卫生信息交换平台,提供充足的防护物品,以减少职业危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大量相关文献为依据了介绍了医护人员职业紧张现状和主要的紧张反应,简述了职业紧张对职业人群健康的影响,并分析了医护人员职业紧张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针对影响因素制订的预防措施;提出现有研究较少涉及医护人员的生命质量,医护人员的生命质量有待关注,职业紧张与生命质量的关系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感染预防控制对肺结核病房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例在隔离肺结核病房工作的医护人员设置为A组,行感染预防控制,将同期于我院混住肺结核病房工作的20例医护人员设为B组,不实施通风、分区等措施,对两组肺结核发病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A组无1例发生肺结核病,与B组发病率5.0%相比,明显更低(P0.05)。结论实施感染预防控制可有效减少医务人员肺结核发病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9.
医务人员职业紧张对生命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医务人员生命质量,探讨职业紧张对其生理、心理健康和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整群抽取某市省、市级医院5所,从中随机抽取临床各科和检验、放射科医务人员1 630人,采用OSI-R和SF-36量表对职业紧张和生命质量进行评价.结果:30~40岁年龄段医务人员生命质量最差(P<0.01);职业任务、个体紧张反应与生理、心理健康和生命质量呈负相关(P<0.01),个体应对资源与生理、心理健康和生命质量呈正相关(P<0.01);职业任务、个体紧张反应和应对资源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系数大于生理健康,且对心理健康的预测能力大于生理健康;任务过重、工作环境、任务不适、任务冲突、躯体紧张反应、心理紧张反应、娱乐休闲、社会支持和自我保健是医务人员生理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职业任务问卷各子项,心理紧张反应、躯体紧张反应及个体应对资源各子项是心理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医务人员的生命质量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职业紧张水平越高其生命质量越差,应对资源能够降低职业紧张对生命质量的影响;职业紧张、应对资源的性质和特征不同,对生理、心理健康的影响也有差异,且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大于生理健康.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西宁地区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现状及职业紧张的影响因素。方法:从省级精神病医院6个科室随机抽取114名精神科医护人员,采用MBI-GS和应对方式问卷对其职业倦怠现状及职业紧张的影响因素进行测量。结果:精神科医护人员中等以上程度情感衰竭比较高,有94例(82.5%);在去人性化方面,有76例(66.7%)的被试者有一定程度的去人性化现象。在个人成就感方面,有85例(74.6%)的被试者没有个人成就感。医师在情感衰竭方面高于护师和医技人员,(F=11.975,P〈0.05),在个人成就感方面存在着职称差异(F=12.005,P〈0.05)。结论:精神科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问题不容乐观,明确和稳定精神科医护人员的工作职责和角色,加强健康教育提高职工的理性处事能力等对于预防医护人员职业倦怠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