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序贯机械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及护理监测.方法 对96例重度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并施行机械通气,"出窗后",随机分为序贯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机械通气治疗,序贯治疗组采用无创-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两组同时进行监护,观察两组患者有创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住院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气管插管复插率及院内死亡例数.结果 序贯治疗组和对照组有创通气时间分别为(74±31)h和(168± 57)h、气管插管复插率分别为6.2%和31.2%,VAP发生率分别为2.1%和27.1%,两组患者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气管插管复插率及VAP发生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肺部感染控制窗指导下的无创-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方法 ,可以明显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降低气管插管复插率及VAP发生率,结合有效的护理措施可有效改善治疗效果,是具有一定临床实用价值的有效脱机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有创加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严重呼吸衰竭的效果。方法 将内科综合治疗及经鼻或口鼻无创压力支持通气治疗效果欠佳的老年COPD严重呼吸衰竭患者,根据家属是否同意气管插管抢救分为有创加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和继续经鼻或口鼻无创压力支持通气(对照组)。比较两组呼吸衰竭缓解率、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及病死率。结果 观察组呼吸衰竭缓解率为83.33%,对照组为37。50%。观察组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病死率(62.50%)也明显降低(16.67%)。结论 有创加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是治疗COPD严重呼吸衰竭患者有效的手段,可以缩短住院时间、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重症呼吸衰竭治疗中的作用,以及以肺部感染控制窗(PIC)为切换点转换通气模式的效果.方法 分析本院呼吸科监护病房(RICU)48例COPD重症呼吸衰竭,分别接受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实验组)及传统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对照组)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 实验组有创机械通气和入住RlCU的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率减低(P<0.05);两组的再插管率和病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对于COPD重症呼吸衰竭,以PIC窗为切换点,实施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所致严重呼吸衰竭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在ICU予有创正压机械通气(IPPV)治疗的AECOPD患者30例作为序贯组(A组),待患者出现"肺部感染控制(PIC)窗"后拔管,改为无创正压通气(NIPPV)治疗;对照组(B组)为AECOPD合并严重呼吸衰竭患者28例,ICU予常规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有创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ion associated pneumonia,VAP)发生率、再插管率、病死率及住院费用.结果 有创通气时间:A组(6.0±1.9)d,B组(19.4±6.4)d;总机械通气时间:A组(11.2±3.9)d,B组(19.4±6.4)d;住院时间:A组(13.9±4.0)d,B组(25.9±6.3)d;VAP发生率:A组6.7%(2/30),B组35.7%(10/28);再插管率:A组13.3%(4/30),B组25.0%(7/28);病死率:A组6.7%(2/30),B组17.9%(5/28);住院费:A组(1.96±0.31)万元;B组(4.19±1.10)万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对AEC0PD所致严重呼吸衰竭的患者,以PIC窗为切换点,进行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安全有效,优于传统有创机械通气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各种严重呼吸衰竭的最佳时机。 方法 :分析 14例常规药物与氧疗无效而接受有创机械通气治疗 (经口或经鼻气管插管 )的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 ,依据转归分为痊愈与病死两组 ,每组各 7例 ,分别比较年龄、入住 RICU时的一般情况、机械通气治疗时临床指标 ,结合呼吸衰竭确诊至机械通气治疗间隔时间 ,综合评价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时机与转归之间关系。 结果 :痊愈组年龄显著轻于病死组 (P<0 .0 5 ) ,分别为 (5 6 .5 7± 11.87)岁、(78.71± 10 .75 )岁 ;呼吸衰竭确诊至应用机械通气治疗间隔时间痊愈组显著短于病死组 (P<0 .0 5 ) ,分别为 (15 .14± 11.38) h、(71.5 7± 48.34) h;此外 ,痊愈组机械通气治疗时间显著短于病死组 (P<0 .0 5 ) ,分别为 (0 .2 9± 8.96 ) d、(31.5± 14.41) d;VAP与 MODS发生率两组分别为 14.3%、71.4%和 2 8.6 %、85 .7%。结论 :虽然接受机械通气治疗患者的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 ,但获得有效机械通气治疗的时机也是不可忽视的环节。对经积极内科保守治疗无法缓解的呼吸衰竭患者 ,应不失时机地应用机械通气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呼吸衰竭的切换时机.方法 以49例COPD并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为研究对象.经抗感染及综合治疗,呼吸泵衰竭改善后,随机分为有创-无创序贯治疗组(序贯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序贯组立即拔除气管插管,应用无创正压通气(NPPV)支持脱机;对照组以常规有创机械通气方式脱机.比较两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再插管率和病死率.结果 序贯组24例,对照组25例,序贯组与对照组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为(2.8±0.9)d和(20.5±6.5)d,住ICU的时间为(3.3±0.8)d和(22.3±8.5)d,VAP发生率为16.67%(4/24)和44.00%(11/2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或P<0.05).而两组再插管率为20.83%(5/24)和16.00%(4/25),病死率为12.50%(3/24)和28.00%(7/2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对COPD呼吸衰竭需机械通气患者,以呼吸泵衰竭改善为切换时机,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是安全可行的,可以缩短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及住ICU的时间,降低VAP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无创机械通气治疗肺栓塞合并呼吸衰竭的效果.方法 肺栓塞合并呼吸衰竭患者24例,用抽签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2例.治疗组在常规药物基础上加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分析及插管率、病死率.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PaO2、PaCO2和SaO2、心率、呼吸改善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插管率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创机械通气可以有效改善肺栓塞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在RICU机械通气患者呼吸道管理的治疗价值。方法应用纤维支气管镜为RICU机械通气36例患者行吸痰、清除呼吸道痰痂治疗。结果全部患者经纤维支气管镜吸痰或清除痰痂治疗后呼吸困难症状明显改善,血氧饱和度迅速提升,肺不张患者肺组织迅速复张。结论纤维支气管镜能速清除RICU机械通气患者呼吸道异物,改善通气,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与机械通气相关的肺部感染的患病率约9%-68%,相关病死率可达50-90%,是机械通气治疗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并可能使患者的总病死率增加2倍。因此查明病原菌合理使用敏感抗生素是治疗肺部感染的关键。我们分析了27例呼吸衰竭(RICU)行机械通气的患者下呼吸道痰培养及药敏结果,以期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评价以肺部感染控制窗为切换点进行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COPD呼吸衰竭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01年11月至2004年10月呼吸科重症监护室(RICU)收治的COPD严重呼吸衰竭需要机械通气的7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临床出现"肺部感染控制窗"(出窗)后,随机分为有创-无创序贯性治疗组(序贯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序贯组立即拔除气管插管,应用鼻罩/口鼻罩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无创机械通气支持直至脱机;对照组则继续常规有创机械通气,以SIMV+PSV方式脱机.动态观察两组患者的感染、通气、氧合及生命征等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肺部感染控制窗出现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和患者的转归.结果:序贯组和对照组各38例,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基本情况差异无显著性(P>0.05);出窗时间和出窗时的情况差异无显著性(P>0.05);序贯组与对照组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7.5±1.9) d和(23.5±9.5) d(P<0.01);总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12.5±4.0) d和(23.5±9.5) d(P<0.05);序贯组的RICU时间和总住院时间分别为(9.5±2.8) d和(15.5±3.5) d,均分别短于对照组的(23.5±9.5) d和(29.5±12.0) d(均P<0.05);序贯组的VAP发生率、再插管率、住院病死率分别为18.4%(7/38),13.2%(5/38)和7.9%(3/38),均分别低于对照组的39.5%(15/38),34.2%(13/38)和28.9%(11/38)(均P<0.05).结论:对COPD重症呼吸衰竭需要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患者,以肺部感染控制窗为切换时机,采用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可以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VAP发生率、再插管率及住院死亡率,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有效机械通气策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无创和有创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院内肺炎和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将AECOPD合并呼吸衰竭需要行机械通气患者80例,随机分为ETI(45例)和NIV(35例)组,记录院内肺炎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AECOPD机械通气患者住ICU总病死率为22.5%;NIV/ETI组病死率为8.6%/33.3%(P:0.01);两组院内肺炎发生率为14.3%/35.5%(P=0.03)。NIV、院内肺炎、APACHEII是影响AECOPD患者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采用NIV治疗AECOPD合并呼吸衰竭,可降低病死率,其病死率降低与院内肺炎发病率下降有关。无创通气减少了ETI行有创通气的比率、缩短了机械通气及ICU停留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呼吸重症监护病房的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分别大于7,14,21 d的潜在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记录和回顾性分析患者在疾病稳定期,入住呼吸重症监护病房时及在呼吸重症监护病房期间的特征.以t检验,X2检验和逻辑回归分析作为统计学方法.结果:63例COPD需要机械通气患者入选.其中26例患者机械...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 Early withdraw from 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MV) followed by noninvasive MV is a new strategy for changing modes of treatment.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stimate the feasibility and the efficacy of early extubation and sequential noninvasive MV commenced at beginning of pulmonary infection control window in patients with exacerbated hypercapnic respiratory failure caused by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 (COPD). Methods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was conducted in eleven teaching hospitals’ respiratory or medical intensive care units in China. Ninety intubated COPD patients with severe hypercapnic respiratory failure triggered by pulmonary infection (pneumonia or purulent bronchitis) were involved in the study. When the pulmonary infection had been controlled by antibiotics and comprehensive therapy, the 'pulmonary infection control window (PIC window)' has been reached. Each case was randomly assigned to study group (extubation and noninvasive MV via facial mask immediately) or control group (invasive MV was received continuously after PIC window by using conventional weaning technique).Results Study group (n=47) and control group (n=43) had similar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initially and at the time of PIC window.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study group had shorter duration of invasive MV [(6.4±4.4) days vs (11.3±6.2) days, P=0.000], lower rate of 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 (VAP) (3/47 vs 12/43, P=0.014), fewer days in ICU [(12±8) days vs (16±11) days, P=0.047] and lower hospital mortality (1/47 vs 7/43, P=0.025).Conclusions In COPD patients requiring intubation and invasive MV for hypercapnic respiratory failure, which is exacerbated by pulmonary infection, early extubation followed by noninvasive MV initiated at the start of PIC window may decrease significantly the duration of invasive MV, the risk of VAP and hospital mortality.  相似文献   

14.
王彤  田巍 《医学研究杂志》2012,41(1):126-128
目的总结食管癌吻合口瘘伴呼吸衰竭的病例资料,探讨其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ICU需行有创机械通气的12例食管癌吻合口瘘伴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根据Urschel食管癌吻合口瘘的分类,Ⅱ型8例、Ⅲ型3例、Ⅳ型1例。3例Ⅲ型吻合口瘘患者接受非手术治疗,无住院死亡,机械通气时间3~18天,中位时间6.5天。1例Ⅳ型吻合口瘘患者接受非手术治疗,无住院死亡。8例Ⅱ型患者中,与手术治疗组(n=5)相比,非手术治疗组(n=3)机械通气时间明显延长(5.00±1.58 vs 13.67±5.13,P=0.010),住院病死率增加(0 vs 66.7%,P=0.035),而ICU住院时间和ICU病死率无明显差别。结论吻合口瘘是食管癌术后呼吸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及时准确的诊断及分类是进一步明确治疗策略的基础。对于Urschel分类Ⅲ型、Ⅳ型食管癌吻合口瘘伴呼吸衰竭的的患者可采用非手术治疗。对于Urschel分类Ⅱ型食管癌吻合口瘘伴呼吸衰竭的的患者,呼吸机辅助通气同时积极治疗吻合口瘘是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降低住院病死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背景 撤机困难作为临床机械通气患者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预后与生活质量,虽临床已采取相应措施,但针对撤机失败呼吸机依赖(DVWR)患者的撤机策略仍在探索。目的 探讨有创-无创机械通气降级治疗策略在DVWR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11月-2018年8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将无创正压呼吸机经分体式湿化器与单呼吸管道、P-V平台漏气阀、延长管和人工气道导管直接连接,形成漏气的单呼吸环路,进行有创-无创机械通气降级治疗,其中2例患者因个人原因退出。记录改用无创机械通气降级治疗前1 h和降级治疗后2 h、24 h时患者的心率、呼吸频率、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指脉氧饱和度(SpO2)、pH值、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氧分压(PaO2)、碳酸氢根离子(HCO3-)、剩余碱(BE)、痰液黏稠度等情况以及患者无创机械通气降级治疗后RICU住院时间及转归情况,并比较降级治疗前后相关指标有无差异。结果 降级治疗后2 h心率、呼吸频率大于降级治疗前1 h,降级治疗后2 h心率大于降级治疗后24 h(P<0.05)。降级治疗前1 h PaCO2水平低于降级治疗后2 h,PaO2水平高于降级治疗后2 h,降级治疗后2 h PaO2水平低于降级治疗后24 h(P<0.05)。患者痰液黏稠度分级不随降级治疗前后时间变化而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趋势=2.36,P=0.670)。降级治疗后患者RICU平均住院时间为(15.6±4.3)d,观察随访58例患者24周后,28例(48.2%)患者撤机并拔出气管导管,封闭气管切口;15例(25.9%)患者撤机改为经气管切开处加温湿化吸氧;12例(20.7%)患者自配无创正压呼吸机,转入普通病房、康复医院及家庭继续实施降级治疗;3例(5.2%)患者在RICU因感染死亡。其中28例拔管患者中有4例(14.3%)因痰液问题再次行气管切开,15例撤机保留气管切开氧疗患者中2例(13.3%)中途再次应用无创呼吸机治疗。随访截止时,采用降级治疗患者均无明显不适和不耐受现象。结论 有创-无创机械通气降级治疗策略可有效提高气管切开DVWR患者的撤机成功率及生活质量,可作为有创机械通气的一种安全替代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应用纤维支气管镜辅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序贯撤机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呼吸衰竭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者随机分为应用纤维支气管镜辅助有创一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撤机组(A组,38例)和有创一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撤机组(B组,36例),比较两组病例出现肺部感染控制窗(PIC)时间、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率、首次撤机成功率、RICU住院时间、住院病死率、住RICU费用及住院总费用等指标。结果A组和B组出现PIC时间分别为(6.0±2.5)d、(8.4±3.6)d,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6.3±2.7)d、(8.6±3.5)d,总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9.7±2.8)d、(12.7±4.1)d,住RICU时间分别为(7.9±2.8)d、(10.7±3.5)d,两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首次撤机成功例数分别为38、30,总住院费用分别为(28794±14618)元、(38746±22916)元,住RICU费用分别为(25936±12663)元、(35347±21696)元,两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无一例发生VAP,B组发生4例,A组死亡1例,B组死亡2例,未达到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纤维支气管镜辅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序贯撤机能进一步缩短有创通气时间,能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而且是更经济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在拒绝插管(Do-not-intubate)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AECOPD)呼吸衰竭病人的疗效.方法 2006年9月至2010年12月65名入住重症监护病房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呼吸衰竭病人纳入研究.将病人随机分为普通治疗组(n=32)和Bi-PAP(n=33)组.比较2组病人研究期间的意识变化、生理学参数的变化、院内死亡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呼吸衰竭无创通气组与普通治疗组的基线特征一致.经过2 h的治疗,与普通治疗组比较,Bi-PAP组病人的GCS评分有所改善(P<0.01),氧合指数有所改善[182(77~384)vs 165(70~358),P<0.01],PCO2分压有明显下降[55(31~86)mmHg vs 82(47~107)mmHg,P<0.01],院内死亡率较低[11(33%)vs 24(75%),P<0.01],未见不良事件增多.结论 Bi-PAP应用于拒绝插管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呼吸衰竭病人不仅可以改善病人的生理学指标,而且可以改善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的疗效,旨在为临床寻找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的有效方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3年1月来我院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患者80例作为观察对象,两组均予抗感染、解痉、祛痰、纠正电解质紊乱及对症支持冶疗。治疗组同时应用BiPAP Symchrony呼吸机,经口鼻面罩进行NIPPV治疗;对照组应用鼻导管低流量通气治疗。观察比较:1)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2)两组患者通气前及通气后2h、24h、通气治疗结束时的pH、PaO2、PaCO2、SaO2的变化情况;3)两组患者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率、病死率、平均住院时间及治疗期间发生的并发症等。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达90.0%,显著高于对照组(70.0%)(P<0.05)。治疗结束时,治疗组患者的pH、PaO2、SaO2、PaCO2较治疗前、通气后2h、通气后24h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pH、PaO2、SaO2、PaCO2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率5.0%,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治疗组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11.7±3.9)d,明显短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的病死率2.5%,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能提高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的氧分压和氧饱和度,缩短住院时间、降低病死率、降低机械通气率,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无创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伴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方法 将 5 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伴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 2组 ,每组 2 5例 ,在进行抗感染、平喘、祛痰等常规治疗的同时 ,分别予持续静脉滴注可拉明及Bi PAP呼吸机无创通气治疗 4h。观察血气分析变化和临床结果。结果 经可拉明治疗 4h后 ,患者血 pH值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较治疗前均无明显变化 (P >0 .0 5 ) ,而使用Bi PAP呼吸机治疗 4h后 ,PaCO2 明显下降 (P <0 .0 1) ,pH明显上升 (P <0 .0 1)。治疗前后两组动脉血氧分压(PaO2 )均有明显增高 (P <0 .0 1) ,且Bi PAP呼吸机治疗 4h较经可拉明治疗 4h的PaO2 增高更明显 (P <0 .0 1)。结论 Bi PAP呼吸机适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伴呼吸衰竭患者 ,其改善二氧化碳储留和低氧血症的疗效明显优于呼吸兴奋剂 ,且使用方便 ,患者易接受 ,还可缩短治疗时间 ,使部分患者能免于气管插管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发作合并重度呼吸衰竭患者有创机械通气的选择时机。方法对62例COPD急性发作合并重度呼吸衰竭患者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根据实施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时间,将其分为早期机械通气组(A组)和延迟机械通气组(B组),两组均给予抗感染、解痉、平喘、祛痰、气道分泌物引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营养支持等治疗措施,观察两组患者的血气分析相关指标及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等。结果治疗后A组氧合指数(PaO2/FiO2)高于B组,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A组患者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均少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PD急性发作合并重度呼吸衰竭符合有创机械通气指征的患者早期进行气管插管,有助于改善呼吸衰竭、减少有创通气时间,减少ICU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