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陕西中医》2016,(6):740-743
目的:调查陕西省12种常见中药饮片的耐热菌污染状况,评估安全风险,为中药饮片的用药安全及微生物质量控制提供支持。方法:按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需氧菌总数(TAMC)检验方法,100℃水浴30min热处理后,对金银花等12种中药饮片进行耐热菌数测定及分离、鉴别。结果:热处理后,中药饮片耐热菌平均较TAMC下降低2.6个对数单位。耐热菌数10cfu/g的(97/120)为80.84%,分别检出缓慢葡萄球菌、地衣芽孢杆菌、放射根瘤菌、少动鞘氨醇杆菌、阪崎肠杆菌、泛菌属、巴斯德菌属等多种耐热菌。结论:中药饮片耐热菌污染情况严重,应结合耐热菌的污染种类和数量,建立合理的耐热菌质控标准,保障中药饮片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根类饮片种植、加工、流通等全过程链微生物污染情况及与微生物污染相关的因素。方法:依据2015年版中国药典"非无菌产品"微生物检验方法,对甘草、黄芪、天冬、麦冬、丹参5种中药饮片进行需氧菌总数(TAMC)、酵母菌和霉菌总数(TYMC)、耐热菌及控制菌检查,对检验结果进行回归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分别有25.7%(9/35)的样品TAMC、TYMC超过USP38限度规定。42.9%(15/35)的样品检出耐热菌。45.7%(16/35)的样品耐胆盐革兰阴性菌载量超过中国药典饮片限度(10~4 MPN/g),1批甘草样品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1批丹参、1批天冬及2批黄芪样品检出大肠埃希菌,1批天冬样品检出铜绿假单胞菌;黄芪、甘草TAMC、TYMC、耐胆盐革兰阴性菌载量高于丹参、麦冬及天冬;黄芪耐热菌检出率最低,天冬最高。样品TAMC与TYMC、耐胆盐革兰阴性菌载量相关;聚类结果显示,黄芪、甘草大多聚于A分支,为微生物高污染型,天冬、麦冬及丹参大多聚于B分支,属微生物低污染型。结论:不同类型饮片微生物污染存在差异,应根据药材种植环境、炮制方法、水分及成分等分类制定微生物类别和限度标准。  相似文献   

3.
不同品种根类中药饮片耐胆盐革兰阴性菌污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通过对8种根类饮片共计40份样本需氧菌总数计数(total aerobic microbial count,TAMC)、酵母、真菌总数计数(total yeast and mould count,TYMC),探讨不同作用类型根类中药饮片微生物污染状况;进一步评价样品耐胆盐革兰阴性菌污染载量,并运用革兰阴性杆菌生化鉴定系统对分离到的耐胆盐革兰阴性杆菌进行鉴定。结果显示,85%(34/40)的样品TAMC超过1 000 CFU·g~(-1),30%(12/40)的样品TYMC超过100 CFU·g~(-1);45%(18/40)的样品检出耐胆盐革兰阴性菌污染,7批样品检测结果 N1 000 MPN·g~(-1),从13批样品中分离出阴沟肠杆菌、河生肠杆菌、创伤埃希氏菌、坂崎肠杆菌等16株耐胆盐革兰阴性杆菌,其中阴沟肠杆菌是丹参样品中分离到的优势菌;河生肠杆菌是麦冬样品中分离到的优势菌;假结核耶尔森菌是党参样品中分离到的优势菌。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市场中根类饮片存在较严重的微生物污染,微生物种类对药材成分具有一定的选择特异性,依据不同作用类型饮片所含化学成分有针对性地鉴定控制菌类型、制定控制菌检验限度,对提高中药饮片的安全使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甘肃省市售的两种道地药材当归和党参中药饮片的微生物污染状况.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微生物相应的检查方法,对两种中药材饮片共计61批样品的需氧菌总数(total aerobic microbial count,TAMC)、酵母菌和霉菌总数(total combined yeasts an...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柴芩清热口服液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并对5个不同批次柴芩清热口服液微生物限度进行适用性试验。方法:根据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制备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枯草芽孢杆菌菌液、大肠埃希菌菌液、白色念珠菌菌液、黑曲霉菌液和铜绿假单胞菌菌液;而后采用氯化钠胰蛋白胨稀释液制得1∶10的柴芩清热口服液供试品溶液;根据药典中微生物限度检查法,一步一步建立方法学,即进行计数方法适用性试验和控制菌检查试验,并重复3次进行反复验证,对柴芩清热口服液中微生物的含量进行检测。结果:1)需氧菌总数的计数中:采用薄膜过滤法微生物限度适用性试验研究,柴芩清热口服液需氧菌的菌株回收率计数试验结果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球菌、枯草芽孢杆菌、黑曲霉、铜绿假单胞菌的菌株回收率计数分别为1. 02、0. 99、0. 84、0. 96、0. 99。2)霉菌和酵母菌计数中结果显示,白色念珠菌和黑曲霉的菌株回收率分别是0. 89和0. 89。3)柴芩清热口服液在常规法检测控制菌适用性试验结果中显示,每1 g柴芩清热口服液供试品中可能的菌数(10~2N 10~3) cfu。4) 5批柴芩清热口服液的微生物计数结果显示需氧菌总数、霉菌总数和酵母菌总数均10 cfu/m L,而在控制菌检查试验结果中5批柴芩清热口服液中大肠埃希菌均未检出。结论:本研究中柴芩清热口服液微生物限度检查结果均符合我国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规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伤痛克酊中国药典2015版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方法:采用《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1105和1106"项下方法对伤痛克酊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适用性试验。结果:取1∶10供试液,采用薄膜过滤法测定需氧菌总数、平皿法(1 m L/皿)测定霉菌和酵母菌总数时,试验组回收率比值均在《中国药典》2015年版规定的0.5~2范围之内;铜绿假单胞菌检查用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为100 m L时,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查采用薄膜过滤法,培养基用量为100 m L时,实验组均能检出试验菌。结论:伤痛克酊需氧菌总数测定采用薄膜过滤法、霉菌和酵母菌总数测定采用平皿法(1 m L/皿),铜绿假单胞菌检查用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为100 m L,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查采用薄膜过滤法,培养基用量为100 m L的方法适用于此药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能真实反应其微生物污染情况,有效保证药品质量,降低微生物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珍黄胶囊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方法按照《中国药典》20l5版要求,对珍黄胶囊需氧菌总数、霉菌及酵母菌总数的计数方法以及控制菌的检查方法进行适用性试验研究。结果采用供试品溶液稀释法(1∶100,1 mL/皿)进行需氧菌总数的测定,采用供试品溶液稀释与培养基稀释结合的方法 (1∶20,1 mL分注2皿)进行霉菌和酵母菌总数的测定,采用常规法进行大肠埃希菌、耐胆盐革兰阴性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检查,采用培养液稀释法(200 mL TSB)进行沙门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查。结论所采用的方法经过验证,符合《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的有关规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健脾补血颗粒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保证检验结果的正确性和可信性。方法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通则1105、1106、1107,进行控制菌检查的适用性试验、需氧菌总数检查计数方法验证、霉菌和酵母菌总数检查计数方法验证。结果需氧菌总数计数的检验可采用平皿法-倾注法,最低稀释级别应为1∶100。霉菌和酵母菌总数计数的检查可采用平皿法-倾注法,最低稀释级别应为1∶10。控制菌:沙门菌、耐胆盐革兰氏阴性菌、大肠埃希菌都可以采用常规法检验。结论本章中确立的实验方法符合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可靠、可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符合201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的金感胶囊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方法:结合供试液稀释法与平皿法进行计数方法的适用性研究,采用常规法进行控制菌大肠埃希菌的检查。结果:计数方法中,分别采用1∶100、1∶80稀释倍数供试液,需氧菌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总数回收比值均能达到0.5。控制菌检查中,阳性对照菌能在试验组中被检出。结论:本研究所得方法能用于本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符合201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的金感胶囊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方法:结合供试液稀释法与平皿法进行计数方法的适用性研究,采用常规法进行控制菌大肠埃希菌的检查。结果:计数方法中,分别采用1∶100、1∶80稀释倍数供试液,需氧菌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总数回收比值均能达到0.5。控制菌检查中,阳性对照菌能在试验组中被检出。结论:本研究所得方法能用于本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考察从淡豆豉炮制过程中分离鉴定的枯草芽孢杆菌、鲑色锁掷酵母菌、黑曲霉菌、屎肠球菌、鸟肠球菌5株菌对产毒黄曲霉菌的拮抗能力,为探讨淡豆豉炮制过程中黄曲霉毒素的消长机制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平板对峙法与十字交叉法检测5株菌及其代谢产物对产毒黄曲霉菌生长的影响;使用液质联用技术(liquid chromatograph mass spectrometer,LC-MS)考察5株菌对黄曲霉毒素B_1(aflatoxinB_1,AFB_1)的降解效果。结果 AFB_1在10~200ng/m L线性关系良好,r为0.999,低、中、高质量浓度的加样回收率为92.4%~97.2%,RSD为1.48%~2.35%(n=3)。其中鲑色锁掷酵母菌降解AFB_1效果最好,达43.65%,对产毒黄曲霉菌生长抑制作用最强的是鲑色锁掷酵母菌,达64.29%,发酵上清液对产毒黄曲霉菌生长抑制作用最强的是屎肠球菌,为29.63%。结论淡豆豉炮制过程中存在多种AFB_1拮抗微生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千金子制霜前后提取物对正常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为进一步阐明千金子制霜减毒机制提供参考。方法大鼠ig高、中、低剂量的千金子生品和霜品提取物,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考察千金子制霜前后大鼠粪便中4类代表性肠道菌群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肠球菌的数量变化。结果平板菌落计数实验结果表明,ig千金子生品与霜品提取物后大鼠出现菌群失调现象,且千金子霜品较生品引起的菌群紊乱程度低,在低剂量给药时可使条件致病菌肠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数量减少。结论千金子制霜前后提取物均会影响肠道菌群的生物多样性,影响肠道菌群平衡,且千金子制霜后对4类肠道菌群的作用减弱,引起肠道菌群紊乱程度减小,这与千金子霜品泻下作用缓和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表明从肠道微生态角度考察千金子制霜前后对肠道菌群的干预作用,可揭示制霜与肠道菌群数量变化可能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中药一支箭3种基源植物尖头瓶尔小草(Ophioglossum pedunculosum)、狭叶瓶尔小草(O.thermal)和瓶尔小草(O.vulgatum)的HPLC指纹图谱,为科学评价药材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HPLC方法,Waters Xbridget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甲醇(A)-0.3%甲酸水(B)梯度洗脱,流速1.0 m L·min-1,柱温40℃,检测波长260 nm,进样量10μL,用聚类分析、相似度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一支箭指纹图谱进行分析。结果:15批一支箭中药材归为3类,确定14个主要共有峰,在亲缘关系上狭叶瓶尔小草和瓶尔小草较近,离尖头瓶尔小草较远,利用4个对照品瓶尔小草醇,3-O-甲基槲皮素,瓶尔小草醇4'-O-β-D-葡萄糖苷和3-O-甲基槲皮素7-O-β-D-葡萄糖基-4'-O-β-D-葡糖糖苷的相对含量作为化学分类学标签可区分3个种。结论:一支箭HPLC指纹图谱的构建为其基源植物的质量控制和品种鉴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王中华  窦志英  王洋  陈涛  王远志 《天津中医药》2019,36(12):1234-1240
[目的] 针对熟地黄的药性特点,深入研究熟地黄炮制过程中,陈皮与砂仁对其炮制过程中毛蕊花糖苷含量的影响,并建立超高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法检测熟地黄中毛蕊花糖苷含量的方法,并根据其含量变化,验证其炮制方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为丰富熟地黄的炮制品种并建立其质量控制标准提供参考。[方法] 参考熟地黄在全国各省市《中药炮制规范》中的炮制方法,采用其中具有临床实用特色的方法,即:陈皮制熟地黄、砂仁制熟地黄(酒蒸法和拌制法),并以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熟地黄的质量标准为参照指标,采用UPLC-MS检测技术对其炮制过程中毛蕊花糖苷的含量变化进行研究,并结合性状评分,进行综合评价及统计学分析。[结果] 检测的线性范围为(1~1 000 ng/mL,r=1),其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准确度均较好(RSD<3%)。本实验中炮制后的熟地黄其毛蕊花糖苷的含量均超过药典标准,在炮制过程中当性状达到药典及传统标准时,其毛蕊花糖苷的含量能保持在较高水平,以陈皮制熟地黄后的毛蕊花糖苷含量最高,炮制过程中含量变化最显著。[结论] 陈皮制熟地黄可明显稳定和控制毛蕊花糖苷在熟地黄炮制过程中的下降趋势。这对通过相应的炮制方法,在有效保存熟地黄指标性成分的同时,扩大熟地黄临床使用范围有积极意义。同时UPLC-MS法由于操作简便、速度快、准确度高,可用于熟地黄炮制过程中毛蕊花糖苷含量的检测。  相似文献   

15.
“调腹通络”技术是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基于临床五迟、五软病康复实践的总结,分为“调腹”与“通络”两部分。通过对《黄帝内经》《难经》经典整理、溯本求源,从发育迟缓病症、痿软无力病症等,以及对冲脉理论、神阙理论、从阴引阳及从阳引阴理论、解结理论的整理,深入认识五迟、五软与肾、肝、脾的关系,进一步优化“调腹通络”思路与技术的奠定基础,进而科学、合理的指导临床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叶片喷施厚壁菌门芽孢杆菌属复合菌剂(T1),假单孢菌属和根瘤菌属复合菌剂(T2)两类复配促生菌剂对甘肃贝母生理特征与生长的影响,以期为甘肃贝母生态种植开发功能性微生物菌剂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常规方法分离鉴定出甘肃贝母内生细菌;对3年生甘肃贝母叶面喷施T1和T2,并测定产量;试剂盒法测定植物和微生物相关酶活性及生理生化指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检测植物和微生物相关激素含量。结果 从甘肃贝母中分离到的内生细菌分属于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T2处理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生长素含量显著高于T1处理,T1处理的嗜铁素、水杨酸、赤霉素含量显著高于T2处理;TI和T2处理较空白组(CK)提高了贝母叶片内源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生长素含量,茉莉酸、脱落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处理促进了贝母叶片内源水杨酸的积累,T2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I和T2处理较CK提高了贝母叶片SOD,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了丙二醛含量,T2处理促进了贝母叶片过氧化氢的积累,T1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I和T2处理较CK提高了贝母叶绿素、根际土铁平均含量及百株重。结论 T1,T2处理都有促进增产的作用,具体机制有所区别,T1优于T2处理。  相似文献   

17.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牡蛎共生菌Chaetomium globosum ML-4发酵液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获得5个化合物。利用高分辨质谱、核磁共振谱及文献比对的方法,将上述化合物分别鉴定为chaetoglobosin V(1),chaetoglobosin Vb(2),tyrosol(3),5-methyluracil(4),uracil(5)。采用MTT法测定化合物对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的体外细胞毒活性,结果发现,化合物1对SMMC-7721细胞具有明显的增殖抑制活性,其IC50为60.5 mg·L-1,阳性对照药顺铂的IC50为19.96 mg·L-1。进一步研究发现,化合物1可引起SMMC-7721细胞G2期细胞周期阻滞,并能诱导SMMC-7721细胞凋亡;SMMC-7721细胞中Bcl-2/Bax的比值下降,Caspases-3,-8,-9的表达增加,Akt蛋白的表达和磷酸化水平下降。上述结果表明,化合物1对SMMC-7721细胞的体外抗肿瘤活性与诱导细胞周期G2期阻滞以及细胞凋亡相关;其诱导凋亡作用同时涉及线粒体途径和死亡受体途径,且与PI3K/Akt信号通路活性下降相关。  相似文献   

18.
人参属药用植物转录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丽秋  匡雪君  李滢  孙超 《中国中药杂志》2016,41(22):4138-4143
五加科人参属中含有多种药用植物,其中最著名的是人参,西洋参和三七。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使得转录组测序成为挖掘功能基因、筛选分子标记、阐明代谢途径的有力工具。人参等植物的转录组测序为其功能基因组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基因信息。该文综述了近年来人参、西洋参、三七转录组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人参皂苷合成途径的代谢调控及候选基因的挖掘,以期为这3种药用植物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该文对芦根及其混淆品(芦竹根、南荻根和芒根)的原植物形态、性状、横切面组织构造和粉末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比较,确定芦根及其3种混淆品的主要鉴别特征,为禾本科植物资源的合理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基于"识毒-用毒-防毒-解毒"的中药警戒思想,梳理明代代表性本草著作中警戒信息,分析明代药物警戒思想的特点,为现代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以《本草品汇精要》《本草纲目》《炮炙大法》《本草乘雅半偈》《本草蒙筌》为蓝本,以书中中药为研究对象,从识毒、用毒、防毒、解毒4个方面提取文本信息,归纳药物警戒思想。结果发现明代药物警戒认识较为系统,在识毒方面毒性分级明确并纠正前人谬误,在用毒、防毒方面用毒突出、注重毒药的配伍和炮制,在解毒方面中毒解救方法、机制明确。提示明代已初步形成"识毒-用毒-防毒-解毒"的警戒思想理论框架,为现代的药物警戒理念提供了理论支撑,并对现代临床合理用药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