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螺旋CT检查对胸段食管癌外侵程度判断的可靠性。方法429例食管癌患者,术前全部行胸部CT直接增强扫描,分析食管癌对气管、支气管、心包、主动脉及食管相邻大血管的外侵与否,将CT与手术、病理检验结果相对照。结果429倒中,食管癌侵犯气管、支气管58例,CT判断敏感性96.6%(56/58),特异性99.5%(369/371);侵犯主动脉及食管相邻大血管26例,CT敏感性92.3%(24/26),特异性98.8%(398/403);侵犯心包19例,CT敏感性94.7%(18/19),特异性98.5%(404/410);多器官脏器侵犯7例。CT判断食管癌外侵准确率83.5%(86/103)。手术切除成功385例,姑息切除14例,探查30例。结论术前CT扫描判断胸食管癌是否侵犯邻近脏器是可靠的,并能为术前分期提供可靠的证据。术前CT检查是必须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扫描对食管癌手术可切除性的评价。方法总结改良CT扫描法对40例食管癌CT扫描所见,并与手术、病理相对照。结果改良CT扫描法可使食管管腔扩张,管壁显示满意。有利于观察食管癌有无外侵及外侵的程度,40例食管癌中16例CT判断不能手术切除,其中2例能手术切除,CT判断正确率87.5%;能手术切除的24例,CT判断准确率100%。结论改良CT扫描可提高食管癌诊断水平,对判断食管癌能否手术切除,术前可作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张鑫  王华宇  沙小峰 《重庆医学》2009,38(24):3172-3173
目的 探讨术前食管癌的螺旋CT表现.方法 72例经病理证实的食管癌患者,术前均做了上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纤维胃镜及螺旋CT检查.结果食管癌CT检查示管壁不规则增厚,管腔不同程度狭窄或闭塞,部分病例侵及周围器官.(1)壁厚小于1cm,外侵率为10%,壁厚1~2cm,外侵率为43%,壁厚大于2cm,外侵率为75%.(2)与主动脉接触面小于45°,外侵率为8%,接触面45~90°,外侵率为45%,接触面大于90°,外侵率为72%.(3)明显的气管、支气管移位并有后壁呈锯齿状改变,成角凹陷或肿块突入,为受侵犯明确征象.(4)淋巴结肿大大于10mm时,CT检出率为62.5%.结论螺旋CT检查对中晚期食管癌的诊断准确率较高,可准确判断对周围组织的侵犯,便于指导临床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4.
谢昕 《四川医学》2000,21(2):130-131
目的 探讨CT判断食管癌外侵程度与手术病理结果的一致性。方法 86例胸段食管癌在术前均作CT检查确定癌外侵程度,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以确定CT判断食管癌外侵的准确性、特异性、敏感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CT判断食管癌外侵的准确性为88.4%~98.8%,以确定胸主动脉、气管支气管及心包受侵准确性最高;食管壁厚度>2cm时癌外侵率达94.7%。结论 术前CT检查在判断胸段食管癌外侵程度及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对胃癌术前分期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分析22例临床确诊胃癌患者术前64排螺旋CT三期扫描资料,结合多平面重组(MPR)、CT仿真内窥镜(CTVE)等后处理技术进行分期。对照手术后病理TNM分期资料,分析CT术前分期的准确性。结果:64排螺旋CT对22例患者T分期的总符合率为72.7%,N分期的符合率为54.5%,M分期的符合率为90.9%。结论:64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MPR像及CTVE3种图像结合对胃癌分期有较高的准确性,对制定手术方案及治疗有较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增强CT联合超声内镜检查( EUS)对食管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术前经内镜病理及术后病理确诊的食管癌患者120例,本组患者术前均行增强CT及EUS检查,依据检查结果对肿瘤进行术前T、N分期,并与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进行对比,观察两种检查联合对食管癌分期判定的准确。结果:增强CT对食管癌术前T分期与病理诊断准确率为66.7%,对T3、T4期判定显著高于T1、T2期( P<0.05),对N分期诊断准确率为73.5%;EUS检查食管癌术前T分期的准确率为71.7%,各分期判定准确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对N分期诊断的准确率为61.2%;增强CT联合EUS检查判定对食管癌术前T分期的准确率为95.0%,对N分期判定的准确率为95.9%,联合检查判定术前分期的准确率显著高于单一检查( P<0.05)。结论:增强CT联合EUS检查可显著提高食管癌术前分期诊断的准确性,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超声内镜检查在食管癌术前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检查在食管癌术前的诊断价值。方法胃镜检查+活检诊断为食管癌患者32例经超声内镜(EUS)检查进行术前TN分期以制定治疗方案及判断其预后,并与手术术后病理结果比较。TN分期标准是2003年修改的国际抗癌联盟(UICC)和美国肿瘤联合会(AJCC)联合制定的TNM分期法。结果EUS对食管癌的TN分期,T分期判断准确率为88%,N分期准确率为75%,对食管癌术前可切除性分期(R0)判断准确率为94%。结论EUS能较准确地判断食管癌的分期,为食管癌术前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探讨CT扫描对食管癌手术可切除性的评价,方法:总结改良CT扫描法对40例食管癌CT扫描所见,并与手术,病理相对照。结果 改良CT扫描法可使食管腕扩张,管壁显示满意,有利于观察食管癌有无外侵及外侵的程度,40例食管癌中16例CT判断不能手术切除,其中2例能手术切除,CT判断正确率87.5%;能手术切除的24例,CT判断准确率100%。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注液摇蓝CT扫描技术在胃癌检查中的应用及诊断价值。方法:对128例胃癌病人以水作对剂,利用低张法摇蓝技术,变换体位行CT检查,作出术前CT分期,并与手术病理分期对照,结果:CT分期与临床分期符合率84.4%(108/128)。CT分期低估11例(8.6%),高估9例(7.0%),CT对肿大淋巴结的检出率<1cm或≥1cm者分别为23.1%,76.9%,敏感性84.8%(167/197),特异性87.5%(98/112)。结论:以水作对比剂的注液摇蓝CT扫描技术能明显提高胃癌术前分期准确率,尤其在观察肿块与周期脏器结构关系及肿大淋巴结方面更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
姚沛旭 《实用新医学》2001,3(4):296-297
目的:评价CT在食管癌外侵判断中的价值和限度。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食管癌患238例,与术前CT资料进行比较,分析CT所见与手术病理结果的符合程度。结果:CT判断肿瘤外侵敏感性82.4%(28/34);特异性97.5%(199/204);阳性预测值84.8%(28/33);阴性预测值97.1%(199/205)。诊断符合率95.4%(227/238)。假阴性6例,假阳性5例。结论:CT判断食管癌外侵基本可靠,对治疗方案的制订有价值。对手术的难度估计有帮助,术前CT检查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分期食管癌的影像学及肿瘤分子标志物垂体肿瘤转化基因(PTTG)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进展。方法选择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心外科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食管癌患者80例作为观察对象,均进行超声内镜(EUS)和CT检查,进行临床TNM分期,并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评价不同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同时对癌组织中PTTG和MMP-9的蛋白表达进行检测,结合EUS检查临床分期进行分析,评价临床分期准确性。结果 EUS检查食管癌T分期准确率77.5%(62/80)显著高于CT检查55.0%(44/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6,P0.05),检查N分期准确率75.0%(60/80)略低于CT检查77.5%(62/8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P0.05);PTTG和MMP-9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8%(55/80)和62.5%(50/80);EUS与PTTG、MMP-9单独或联合检查可以提高食管癌T分期、N分期的准确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US检查对食管癌患者T分期的诊断准确率较高,结合PTTG和MMP-9蛋白表达,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食管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病理特征及临床诊断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本科接受治疗的32例原发性食管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影像学诊断方法、病理特征。结果:32例原发性食管神经内分泌癌中,小细胞癌27例(84.38%,27/32),不典型类癌4例(12.5%,4/32),类癌1例(3.13%,1/32);影像学(螺旋CT或PET/CT检查)评估可手术患者的临床TNM分期(TNMstaging),手术后病理TNM分期(Pathological TNM staging,pTNM分期)上调的占本组患者总数的12.5%(4/32),主要为3例术前评估为L的患者术中见为侵犯外膜(T4),另1例术前为T,NOM0患者术后有单站纵隔淋巴结转移(N1);免疫组化提示肿瘤细胞表达嗜铬素A(CgA)、肿瘤细胞表达突触素(Syn)、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等单种或多种分化标记物呈阳性表达。结论:原发性食管神经内分泌癌特别是小细胞癌恶性程度高,综合多部位的增强CT或PET/CT等多种影像学检查手段有助于临床分期,病理检查中联合CgA、Syn、NSE等多种分子标记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MSCT)在结肠癌诊断及术前分期中的准确性和应用价值。方法对4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结肠癌患者,回顾性分析CT影像在肿瘤侵犯范围、淋巴结转移以及远处转移等特点,并与手术及术后病理对照,分析64层螺旋CT对结肠癌诊断与术前分期的准确性。结果 64层螺旋CT定位诊断准确率为92.7%(38/41),肿瘤侵犯肠管范围准确率达90.2%(37/41)。T分期敏感度为97.6%(40/41),阳性诊断准确率为87.8%(36/41)。N分期敏感度为72.2%(13/18),阳性诊断准确率为66.7%(12/18)。M分期诊断准确率为100.0%。结论64层螺旋CT能准确显示结肠癌的解剖部位、大小和形态,确定肿瘤的侵犯范围、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等,更准确地诊断结肠癌和术前分期评估。淋巴结转移的评估是N分期的难点,应结合其大小、形态、密度及其生物学行为进行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增强CT在食管癌术前分期及切除可行性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44例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予以术前增强CT检查和手术病理检查。以病理检查为依据,评估增强CT对食管癌术前T、N分期的准确性;分析两种检查方法诊断肿瘤浸润及淋巴结转移的一致性。结果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增强CT对食管癌术前T分期诊断准确性为70.5%(31/44),对N分期诊断准确性为68.2%(30/44);对食管癌肿瘤浸润的诊断准确性为65.9%(29/44),对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准确性为68.2%(30/44)。结论增强CT在食管癌术前分期及手术可切除性评估工作中均有一定应用价值,于患者病情评估及后续治疗工作选择有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18BF-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显像诊断卵巢肿瘤分期的准确性及其对治疗决策的影响.方法对51例卵巢恶性肿瘤患者于手术前采用^18F-FDGPET/CT显像判断卵巢恶性肿瘤的分期,行手术治疗,根据手术探查情况及病理检查,确定FIGO分期,两者对照,探讨PET/CT显像诊断卵巢肿瘤分期的准确性.结果51例患者PET/CT与FIGO手术病理分期总符合率为92%(47/51),I期、Ⅳ期准确率为100%,FIG011期PET/CT分期过高为Ⅲ期50%(4/8),FIGOⅢ期PET/CT分期过低为Ⅱ期23.53%(4/17).PET/CT显像诊断大网膜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6.25%(9/16)、91.43%(32,35)、91.11%(41/51)、76.58%(9/12)和82.05%(32/39).PET/CT显像诊断肝或横隔表面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38.46%(5/13)、94.73%(36,38)、91.11%(41/51)、71.43%(5/7)和81.82%(36/44).PET/CT显像定性诊断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33%(14/15)、95.83%(23/24)、94.87%(37/39)、93.33%(14/15)和95.83%(23/24).结论PET/CT显像在诊断卵巢恶性肿瘤分期准确性较高,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够协助临床制定治疗策略、判断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食管癌合并脉管瘤栓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与P53、Ki67、表达和5年生存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食管癌合并脉管瘤栓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P53、Ki67表达和5年生存率。结果:食管癌合并脉管瘤栓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数目越多脉管瘤栓发生率越高(P<0.01);瘤细胞分化程度低/未分化癌较高/中分化的脉管瘤栓有显著意义(P<0.01);食管癌合并脉管瘤栓与免疫组化P53、Ki67阳性与阴性比较有差异(P<0.05)。食管癌患者5年生存率在脉管瘤栓阳性与阴性表达患者之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食管癌合并脉管瘤栓的发生与食管癌患者的年龄、性别无关;与临床病理的淋巴结转移数目及P53、Ki67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关系,与细胞分化程度表达呈负相关关系,合并脉管瘤栓患者预后差。把脉管瘤栓加入现行的TNM分期中结合P53、Ki67联合检测可能更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曾富春  刘胜中 《四川医学》2010,31(11):1600-1601
目的探讨贲门及部分胃小弯整块切除在食管中下段癌手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的110例食管中下段癌患者行根治术,骨骼化胃左动脉,并整块切除胃贲门及部分胃小弯组织,常规送病检。结果全组无围术期死亡。术后病检证实均为食管鳞状细胞癌。28例发生胃左动脉旁淋巴结癌转移,阳性率25.5%。其中胸中段食管癌5例,阳性率15.6%;中下及下段食管癌23例,阳性率29.5%。pTNM分期:0~Ⅱ期46例,发生胃左动脉旁淋巴结癌转移7例(15.2%);Ⅲ~Ⅳ期54例,发生胃左动脉旁淋巴结癌转移21例(38.9%)。有3例患者病变呈食管壁内跳跃性转移,均发生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结论胃贲门及部分胃小弯整块切除在食管中下段癌手术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与手术疗效密切相关,应作为食管中下段癌手术的常规步骤。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18F-FDG SPET/CT扫描诊断食管癌淋巴结转移与术后病理金标准比较,评价18F-FDG SPET/CT诊断的准确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0年6月首程治疗行颈、胸、腹三野淋巴结清扫的胸段食管癌根治术40例患者,术前1周内行18F-FDG SPET/CT检查,将18F-FDG SPET/CT诊断食管淋巴结转移与术后病理诊断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全组共清除淋巴结1216枚,平均每例清除淋巴结30.4枚(15~55枚),淋巴结转移率67.5%。SPET/CT诊断食管癌总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44.4%、84.6%和57.5%。但进一步分析SPET/CT诊断对颈部、上纵隔、下纵隔及腹部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较低,分别为35.0%、50.0%、32.5%和27.5%。其中转移淋巴结短径〈0.8cm、0.8~1.2cm和〉1.2cm的准确性分别为0.0%、43.8%和84.6%。结论 18F-FDG SPET/CT对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诊断有较高的特异性,但敏感性及准确性较低;对转移淋巴结短径〉1.2cm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64排螺旋CT前瞻性地对胃癌进行术前TNM分期,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确定CT在胃癌术前分期中的作用。方法经胃镜和组织病理学明确诊断证实的213例胃癌患者,于术前进行MSCT检查,所有患者空腹8 h后进行平扫和动态三期增强扫描,术前MSCT由3名资深放射科医生用双盲法进行TNM分期,评定时根据需要进行多平面容积重组并与术后病理学诊断进行对照。结果 213例胃癌患者MSCT的T、N、M分期总体判断准确率分别为80.3%、72.3%、84.4%。MSCT对于胃癌TNM判断的总体准确率为82.2%。进展期胃癌检出率为96.4%(187/194),早期胃癌检出率为73.1%(19/26)。结论 MSCT动态三期增强扫描对胃癌术前诊断及TNM分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