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研究活化的c-Jun氨基末端激酶(p-JNK)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表达和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PACAP)的影响、抑制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制成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72只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对照组、PACAP治疗组。缺血开始时治疗组静脉注射PACAP 2.5μg。再灌注后各时间点处死取脑,进行HE染色、p-JNK免疫组化染色和TUNEL法检测神经元凋亡。结果不同时间点PACAP组神经细胞缺血性损伤较缺血再灌注对照组减轻。缺血再灌注对照组p-JNK分别在2、48h成2次表达高峰,凋亡细胞较多;PACAP组再灌注后pJNK表达下降,凋亡细胞减少。结论PACAP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可抑制细胞凋亡.部分依赖于其可下调p—JNK表达。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PACAP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保护作用及保护机制.方法 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对36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PACAP组,在大鼠脑缺血2h后进行12h、24h再灌注,比较光镜下细胞损伤变性程度,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IL-1β的表达.结果 PACAP组大鼠脑标本光镜下细胞损伤变性程度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明显减轻;IL-1β灰度值PACAP组分别为120±5、114±4,与缺血-再灌注组178±4、162±6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PACAP能抑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时IL-1β的表达,可能是其脑保护作用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时ICAM-1在PACAP脑保护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对54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PACAP组,在大鼠脑缺血2h后进行再灌注.在再灌注2h、24h、48h,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ICAM-1的表达.结果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与假手术组比较,ICAM-1的表达量显著增加,灰度值分别为2h128.67±1.51(P<0.05)、12h168.67±2.66(P<0.01)、24h173.17±2.51(P<0.01);应用PACAP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ICAM-1表达的峰值明显降低,灰度值分别为123.00±2.98、143.67±2.42、144.67±3.01(P<0.01.结论 PACAP能抑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时ICAM-1的表达,进而抑制炎症反应,这可能是其脑保护作用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时氧化氮合酶(iNOS)在PACAP脑保护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对36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PACAP组,在大鼠脑缺血2h后进行24h、48h再灌注,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iNOS的表达.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后,与假手术组比较,iNOS的表达量显著增加,阳性细胞数分别为60.02±4.23、80.36±6.24,P<0.01;应用PACAP后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iNOS表达的峰值明显降低,分别为30.47±5.24、40.56±4.84,P<0.01.结论 PACAP能抑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时iNOS的表达,这可能是其脑保护作用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瞬时感受器电位(TRP)C1和TRPM7的表达变化,进一步探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分子病理机制.方法 将50只Wistar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缺血2h再灌注3 h组、缺血2h再灌注12h组、缺血2h再灌注24h组、缺血2 h再灌注72 h组,每组10只.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模型,应用RT-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分别检测再灌注后不同时相缺血侧皮层TRPC1和TRPM7 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 假手术组TRPC1和TRPM7均有均有少量表达.脑缺血2 h再灌注3 h TRPC1表达开始增加,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表达逐渐增强,至再灌注12 h达高峰,然后逐渐减弱,再灌注72 h时仍高于假手术组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RPM7表达也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高峰在再灌注24h.结论 TRPC1和TRPM7参与了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6.
JAK2/STAT3信号转导通路在缺血性脑损伤中作用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磷酸化JAK2、磷酸化STAT3蛋白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表达及JAK2-STAT3信号转导通路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应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磷酸化JAK2、磷酸化STAT3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利用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法)研究神经细胞凋亡的变化.同时应用JAK2特异性抑制剂AG490观察其影响.结果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再灌注损伤3h P-JAK2、P-STAT3蛋白可见少量表达,12h表达增强,24h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168h后仍有少量表达.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凋亡细胞也显著增多,再灌注24~48h达高峰,凋亡细胞的变化与磷酸化JAK2、磷酸化STAT3蛋白表达变化一致.应用JAK2特异性抑制剂AG490不但阻断JAK2的磷酸化、STAT3的酪氨酸磷酸化,而且具有抗细胞凋亡作用.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可引发JAK2、STAT3的活化,JAK2/STAT3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低分子肝素(LMWH)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和巨噬细胞及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 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并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LMWH治疗组,对照组及LMWH治疗组分别于脑缺血2 h再灌注3、24、48、72 h处死;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脑组织中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和巨噬细胞数量变化,应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TNF-α阳性细胞。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24、48、72 h组梗死灶周围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和巨噬细胞及TNF-α 阳性细胞明显减少(P<0.05)。结论 LMWH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梗塞灶周围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和巨噬细胞及TNF-α表达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病变侧亚低温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HIF-1α和Bcl-2蛋白变化的影响。方法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常温缺血组和亚低温缺血组,于缺血2h再灌注3h、6h、12h、24h、72h、7d后处死,其中亚低温组于缺血后30min实施病灶侧脑亚低温并持续4h。处死前进行神经功能缺陷评分、HE染色、免疫组化检测HIF-1α和Bcl-2的表达。结果 (1)神经功能缺陷评分:亚低温缺血组大鼠各时间点均明显低于常温缺血组(P0.05);(2)HIF-1α的表达:再灌注3h表达显著增高,至24h左右达高峰,其后又随之下降,亚低温缺血组各时间点表达与常温缺血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3)Bcl-2的表达:再灌注3h增多,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其表达逐渐增多(P0.05),6h达高峰,其后又随之下降,亚低温缺血组各时间点表达明显高于常温缺血组(P0.05)。结论 HIF-1α在脑缺血早期就发挥重要的保护作用。Bcl-2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主要起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亚低温能增加Bcl-2的表达;能明显减轻缺血所致的损伤,并能明显抑制细胞调亡;对大鼠缺血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有确切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再灌注期caspase-9 mRNA及Apaf-1 mRNA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再灌注模型,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检测caspase-9 mRNA及Apf-1 mRNA的表达.结果缺血2 h后再灌注,缺血皮质中caspase-9 mRNA的表达在再灌注后24h达高峰,48h仍保持高水平,而Apaf-1 muRNA的表达无明显改变.结论局灶性脑缺血后再灌注48h内caspase-9 mRNA表达增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人尿激肽原酶(HUK)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细胞凋亡及Caspase-3表达的影响. 方法 66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n=6)、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和HUK处理组,后两组又按不同观察时间点分为再灌注6h、12h、24 h、72 h、168 h共5个亚组(n=6).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和HUK处理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HUK处理组按浓度17.5×10-3PNAU/mL,1.0 mL/kg,于再灌注后3h尾静脉注射给药,1次/d.采用TUNEL法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中凋亡细胞及Caspase-3阳性细胞的数量变化. 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6h即有细胞凋亡,于24 h达到高峰,至168 h仍可见凋亡细胞.Caspase-3阳性细胞表达均于再灌注24 h达高峰,至168 h仍有较多表达.除168 h时间点外,其余各时间点HUK处理组大鼠神经细胞凋亡数量、Caspase-3阳性细胞数量均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HUK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6~72h)时能抑制细胞凋亡,推测与其减少Caspase-3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iNOS表达及行为学变化。方法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术后不同时间点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动态检测iNOS活性变化。结果缺血后6h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最严重,iNOS表达在缺血后6h开始出现,缺血后48h达峰,7d时基本降至基线水平。结论由iNOS产生的NO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迟发性病理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iNOS表达及行为学变化。方法 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术后不同时间点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动态检测iNOS活性变化。结果 缺血后6h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最严重,iNOS表达在缺血后6h开始出现,缺血后48h达峰,7d时基本降至基线水平。结论 由iNOS产生的NO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迟发性病理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p53凋亡刺激蛋白(apoptosis stimulating protein of p53,ASPP)家族的抑制因子(inhibitorymember of the ASPP family,iASPP)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48只清洁级、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8只)和脑缺血再灌注组(40只)。脑缺血再灌注组又分为缺血2h再灌注4h、12h、24h、48h和72h 5个时间点,其中每个时间点8只大鼠。苏木素-伊红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检测半暗带细胞凋亡情况;免疫印迹法测定半暗带iASPP的表达变化。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4h组和24h组的凋亡细胞阳性率与假手术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 <0.01)。脑缺血再灌注组的脑梗死体积百分比与假手术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假手术组相比,在脑缺血再灌注12h时iASPP表达开始下降(P <0.01),再灌注24h降至最低(P <0.01),再灌注48h开始回升(P <0.01)。结论 在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半暗带凋亡细胞显著增多,iASPP表达下降,提示在脑缺血再灌注中iASPP的表达下降可能在细胞凋亡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其表达上调可能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血脑屏障(BBB)超微结构和Occludin的变化,探讨BBB的结构改变及Occludin的表达异常在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缺血2h再灌注3h、12h、24h、72h组,应用透射电镜、RT-PCR、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等方法观察再灌注后不同时相缺血区皮质BBB的超微结构,Occludin mRNA和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区皮质BBB的超微结构受损,Occludin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下调。上述变化开始于再灌注后3h,再灌注24h达到高峰,72h开始减弱。结论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BBB的超微结构损伤及Occludin的表达下降加重了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磷酸化c-Jun氨基末端激酶(p-JNK)和蛋白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磷酸酶1(MKP-1)的变化,探索p-JNK和MKP-1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缺血2h再灌注4h、24h、48h和72h组。应用“线栓法”实现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2h后拔出线栓进行再灌注,并在相应时间点处死大鼠。利用免疫组化法观察p-JNK和MKP-1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再灌注组大鼠梗死灶周围区皮质p-JNK和MKP-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开始于再灌注后4,48h达到高峰,72h开始下降。结论:P-JNK和MKP-1相互作用,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背景:近年来,随着器官移植的不断开展和深入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供肝原发性无功能是引起肝移植患者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导致供肝功能不良的重要因素。如何减轻或消除缺血再灌注损伤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 目的:观察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和缺血后处理后MAPK级联通路中P38,JNK和ERK活化的情况。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5/10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 材料:10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6只,缺血30 min再灌注组48只和缺血后处理组48只,后2组又分为0,0.5,1,2,4,8,12,24 h不同时间处理亚组,每亚组6只。 方法:建立大鼠肝脏体内局部缺血再灌注-缺血后处理模型,于复灌后0,0.5,1,2,4,8,12,24 h取肝脏组织。 主要观察指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磷酸化的p-P38、p-JNK和p-ERK进行免疫组化检测并作半定量分析。 结果:①p-ERK,p-JNK在缺血后即有轻度增高,但在再灌注后30 min开始增高明显,持续到再灌注后4 h,高峰出现在再灌注后2 h。缺血后处理组p-ERK,p-JNK的表达在再灌注后1,2,4 h较缺血再灌注组增高(P < 0.05)。②p-P38在缺血后即有轻度地增高,但在再灌注后30 min开始增高明显,高峰出现在再灌注后1 h,2 h后开始下降,表达程度维持在缺血后水平。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缺血后处理组p-P38的表达增高,但仅在再灌注后1 h明显增高(P < 0.05)。 结论:缺血后处理可通过增高ERK和P38的磷酸化水平,降低JNK的磷酸化水平减轻缺血再灌注导致的肝脏损伤。  相似文献   

17.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在缺血不同部位的表达及组织病理学改变,探讨其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 72只清洁级、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等分为假手术对照(sham)组和脑缺血再灌注(CIR)组,CIR组缺血3 h后,按再灌注时间的长短不同分为0、6、24、48、72 h和7 d 6个亚组,每亚组均为6只大鼠。于各相应时间点以Longa法、Berderson法和平衡木法分别进行行为学评分后处死动物,制做脑组织病理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IGF-1的动态表达变化。结果 (1)大鼠在大脑中动脉阻断后手术对侧肢体存在不同程度瘫痪,24 h后行为学评分结果逐渐趋于稳定,根据观察大鼠病变对侧肢体出现不同程度的瘫痪,其功能异常程度与病变严重程度一致;(2)除假手术对照(sham)组外,其余各组在脑梗死后6 h局部可见少量散在炎性细胞浸润,梗死后48 h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增多,并持续到7 d;(3)IGF-1在sham组神经元中呈弱阳性表达(灰度值127±6);CIR组各缺血时段IGF-1表达分别为147±5(0 h)、153±6(6 h)、170±7(24 h)、169±5(48 h)、150±6(72 h)和147±5(7 d)。其中,缺血3 h及缺血3 h再灌注6 h组中心区、半影区阳性细胞数均增多,表达增强;随再灌注时间延长,中心区表达接近正常水平,半影区阳性细胞数增多,表达呈持续升高趋势,再灌注24 h和48 h达高峰,72 h表达有所下降,但仍表达高水平。结论 高表达的IGF-1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后内源性神经保护过程,IGF-1在缺血半影区与中心区的演变病理生理中起重要作用,说明IGF-1对缺血半影区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鼠海马区11β-羟类固醇脱氢酶1(11β-HSD1)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的表达及活性变化。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MCAO)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4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脑缺血-再灌注后4、8、12、24、48、72h组和假手术组,每组6只。采用核糖核酸酶保护实验检测11β-HSD1mRNA的表达,采用Westernblot方法分析11β—HSD1蛋白表达水平变化,采用薄层层析(TLC)方法检测11β-HSD1酶活性。结果短暂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海马区11β-HSD1表达增强,并于再灌注后24h达高峰,且11β-HSD1酶的活性也呈现类似变化规律。结论海马区11β—HSD1表达和活性的异常可能参与了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依托咪酯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1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即脑缺血-再灌注组、依托咪酯预处理组、脂微球对照组。采用颈内动脉线栓栓塞致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监测肛温及血糖,并于再灌注24h后断头处死动物,取大脑切片行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测量并计算脑梗死容积百分比。结果 依托咪酯预处理组脑梗死百分比明显低于脂微球对照组(P<0.01),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5)。但缺血-再灌注组与脂微球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依托咪酯预处理后可明显减小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脑梗死面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