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隐性误吸的高危因素与发生机制,为卒中相关性肺炎的风险评估与早期干预提供参考。【方法】2011年8月至2012年10月入选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老年脑梗死患者72例,入院后24 h内完成临床吞咽功能评估,并在7 d内完成吞咽电视荧光透视检查(VFSS),通过VFSS确定患者有无误吸,记录隐性误吸发生率,分析隐性误吸与年龄、病变部位、临床吞咽异常表现的关系,分析老年脑梗死隐性误吸的高危因素。【结果】完成VFSS检查的72例患者中,误吸者32例,误吸发生率为44.4%(32/72),其中隐性误吸占13例,占误诊的40.6%(13/32)。60~65岁,66~70岁,71~75岁,76~80岁,>80岁这五个年龄段的隐性误吸发生率分别为7.7%(1/31),15.4%(2/13),23.1%(3/13),23.1%(3/13),30.7%(4/13),年龄越大隐性误吸的发生率就越高。>80岁患者较60~65岁患者的隐性误吸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 P <0.05)。其余各年龄段无统计学差异( P >0.05)。双侧多发性梗死者隐性误吸率46.6%(7/15),脑干+小脑梗死者为40%(2/5),大脑半球+基底节区梗死者为9.5%,前两组与大脑半球+基底节区梗死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 P <0.01)。但前两组间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 >0.05)。【结论】急性老年脑梗死患者较容易发生隐性误吸,年龄越大的患者,双侧多发性脑梗死的老年患者发生的几率更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将FOCUS-PDCA持续质量改进程序应用于老年脑梗死吞咽障碍病人护理中,以减少隐性误吸的发生。[方法]选择2011年8月—2013年12月住院的脑梗死后吞咽障碍发生隐性误吸病人94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按照新流程FOCUS-PDCA给予治疗、护理及康复指导,每3个月收集1次资料,应用吞咽功能评估量表(GUSS)和电视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吞咽障碍评估方法,统计病人隐性误吸治疗有效率及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隐性误吸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FOCUS-PDCA程序的指导下,结合GUSS床旁评估和VFSS评估,有助于指导病人康复及护理,提高隐性误吸的检出率,以预防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Vitalstim型电刺激仪联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60例肝豆状核变性伴吞咽障碍住院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仅予以常规驱铜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常规驱铜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前后分别采用Gugging吞咽功能评估量表(GUSS)、视频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和洼田饮水试验(WST试验),评判两组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情况,同时采用ELISA法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数值水平变化。评判患者临床疗效的同时观察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组治疗1个月后GUSS及VFSS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均P<0.05)、WST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研究组治疗后GUSS及VFSS评分均较对照组升高(均P<0.05),WST评分较对照组降低(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IL-6及TNF-α较治疗前降低明显(P<0.05),IL-10较治疗前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治疗后IL-6、IL-10、TNF-α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明显降低(均P<0.05)。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3.3%、66.7%,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0.0%、16.7%,P<0.05)。结论:Vitalstim型电刺激仪协同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肝豆状核变性伴吞咽障碍患者能有效改善患者吞咽功能,减少误吸和感染情况的发生,大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经口喂食功能食品对脑卒中后口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通过洼田饮水试验筛选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3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1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常规饮食护理基础上采用功能食品进行治疗性经口喂食,然后给予相应饮食指导,对照组则给予常规饮食护理。经干预1个月后采用视频吞咽造影检查(VFSS)数字化分析技术和误吸渗漏评分量表(PAS)评估2组患者吞咽改善情况。 结果 通过VFSS数字化分析发现,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口腔运送时间(OTT)、咽期吞咽启动时间(IPS)及喉前庭关闭时间(LCT)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渗漏误吸情况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 结论 经口喂食功能食品不仅能有效减少脑卒中患者误吸发生,而且对其吞咽功能也有明显改善作用,值得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脑卒中后误吸患者的临床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食物误吸是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严重异常表现,可导致吸入性肺炎、气道阻塞、气管痉挛,使患者病情加重,甚至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In。及时、正确的评估食物误吸,对脑卒中的临床及康复治疗具有重要价值。目前电视X线透视吞咽功能研究(videofluoroscopic swallowing study,VFSS)是针对渗透误吸的诊断性评价方法。本研究对420例康复期脑卒中患者进行VFSS,旨在了解脑卒中后误吸患者的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早期实施吞咽功能评估与分级管理的康复护理模式对患者吞咽功能及误吸的影响。 方法 按入院先后顺序,将符合纳入条件的17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88例)和干预组(85例)。2组患者均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早期评估及分级管理的康复护理模式。分别于治疗前(干预前)和治疗后(干预10d后),对2组患者进行吞咽障碍程度评价、影像学检查和患者满意度调查,统计分析2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 结果 ①治疗后,干预组患者吞咽功能恢复的总有效率(87.06%)明显高于对照组(67.05%),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43,P=0.002);②对照组患者中有35例(39.78%)发生并发症(误吸、吸入性肺炎),而干预组有16例(18.82%),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28,P=0.003);③干预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97.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8.2%,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早期评估与分级管理的康复护理模式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降低误吸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吞咽障碍诊断系统早期评估和个体化吞咽治疗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8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3例,所有患者给予脑卒中常规药物和康复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吞咽康复治疗,观察组根据吞咽障碍诊断系统评估结果采用个体化综合吞咽治疗,连续治疗8周,在治疗前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标准吞咽功能评估(SSA)以及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SWAL-QOL)评分比较2组患者吞咽功能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并记录误吸和吸入性肺炎等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结果分级显示吞咽功能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提高(均P<0.01),且观察组患者洼田氏饮水试验结果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8周后,2组患者的SSA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均P<0.01),SWAL-QOL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1),且观察组患者SSA和SWAL-QOL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 (均P<0.01)。治疗8周后,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吞咽障碍诊断系统早期评估下个体化的综合吞咽治疗方案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减少误吸和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吞咽功能训练在老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上海市奉贤区中心医院老年科存在吞咽障碍的老年患者40例,给予吞咽功能训练,包括基本吞咽功能训练、防噎食吞咽技巧训练和进食训练。训练3个月后采用才藤吞咽障碍评价法比较训练前后患者吞咽障碍程度及进食误吸发生情况。结果训练后根据吞咽功能疗效判定标准,显效12例,有效23例,吞咽功能明显改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训练后误吸发生率由41.13%降至14.72%,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结论吞咽功能训练能有效促进老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延缓吞咽障碍的进展,有助于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应用不同剂量饮水试验评估脑卒中吞咽障碍误吸的差异,并与视频透视吞咽检查(VFSS)评估吞咽障碍误吸的效果进行比较。 方法 选取脑卒中患者40例,分别进行不同剂量的饮水试验(5ml、10ml、20ml),并记录误吸的阳性率;再吞咽5ml硫酸钡混悬液进行VFSS检查,记录阳性率。采用Bonferroni检验对不同剂量饮水试验的阳性率进行两两比较;另采用χ2检验比较5ml饮水试验与VFSS检查的差异,并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经Bonferroni方法校正检验水平分析,5ml饮水试验的阳性率[14例(35.00%)]与20ml饮水试验的阳性率[25例(62.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χ2检验分析,5ml饮水试验误吸阳性率与VFSS 5ml的误吸阳性率呈正相关性(r=0.68,P<0.05)。 结论 增加饮水试验的剂量会增加饮水试验阳性率;5ml饮水试验与VFSS检查评估脑卒中后吞咽障碍误吸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0.
孟玲  徐江  陆敏  彭军 《中国康复》2010,25(5):380-382
目的:评价综合康复治疗和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损伤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效果。方法:脑损伤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 2组各30例,均接受药物治疗、吞咽功能训练、球囊扩张术及低频电刺激等综合康复治疗。A组同时实施摄食直接训练、摄食行为训练、食物调节与营养及心理康复等护理干预。治疗前后评定2组吞咽功能。结果:治疗1个月后,2组洼田饮水试验改善程度和X线透视(VFSS)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A组高于B组(均P〈0.05,0.01)。临床疗效比较,A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93.3%与73.3%,P〈0.05)。结论:综合康复治疗结合康复护理干预能更加有效促进脑损伤后吞咽功能障碍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美国产的爱荷华口肌训练仪(IOPI)配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配合IOPI进行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1个月和2个月后的疗效,并采用视频透视吞咽检查(VFSS)评分进行评估。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VF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2组患者VFSS评分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VFSS评分[(4.20±0.92)分]优于对照组[(3.30±0.67)分];治疗2个月后,2组患者VFSS评分均较组内治疗1个月时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组VFSS评分(6.50±1.28)优于同时间点对照组(5.24±1.1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IOPI配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食物质地改良联合下颏抗阻力(CTAR)训练对头颈部肿瘤放疗后吞咽困难患者吞咽功能及误吸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6例头颈部肿瘤放疗后吞咽困难患者分为对照组、食物改良组、CTAR组及联合组,每组24例。4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食物改良组在此基础上针对食物质地进行改良,CTAR组则辅以CTAR训练,联合组则在食物质地改良基础上辅以CTAR训练。于训练前、训练4周后采用视频吞咽造影检查(VFSS)对患者吞咽功能进行评分,采用渗透-误吸量表(PAS)对患者误吸程度进行评估。 结果 经4周干预后发现4组患者VFSS评分、PAS评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联合组治疗后VFSS评分[(7.42±0.41)分]、PAS评级均显著优于对照组、食物改良组及CTAR组水平(P<0.05),食物改良组及CTAR组VFSS评分[分别为(5.96±0.82)分和(6.03±0.76)分]、PAS评级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在食物质地改良基础上辅以CTAR训练能进一步改善头颈部肿瘤放疗后吞咽困难患者的吞咽功能,减少误吸发生,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老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采用间歇性经口至胃管饲法治疗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7月至2022年6月桂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00例老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分为对照组(100例,采用鼻饲留置胃管法干预)和试验组(100例,采用间歇性经口至胃管饲法干预),两组患者均行口肌生物反馈训练。比较两组患者营养指标、吞咽功能、误吸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 干预后,两组患者血红蛋白、白蛋白及总蛋白水平均升高,且试验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均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改良曼恩吞咽能力评估量表(MMASA)评分均升高、纤维鼻咽喉镜吞咽功能检查(FEES)评分均降低,且试验组MMASA评分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FEES评分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均P<0.05)。干预后,试验组患者误吸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评分升高,且试验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老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通过间歇性经口至胃管饲法治疗,可显著改善其营养状态,提高吞咽功能与生活质量,减少误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自由饮水训练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康复的效果。方法:5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并保留管饲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25例。两组均接受4周间歇性管饲和常规吞咽功能训练,研究组增加自由饮水训练。观察治疗前后吞咽造影功能检查(VFSS)评分、吞咽障碍改善的治愈率、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评分(SWAL-QOL)、停止间歇性管饲时间和例数及吞咽障碍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VFS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1),吞咽障碍改善的治愈率(52%)优于对照组(12%)(P<0.01);停止间歇性管饲时间(天)少于对照组[(18.48±5.28)天,(23.76±5.22)天,P<0.01],停止间歇性管饲率高于对照组(80%,48%,P<0.05),SWAL-QOL高于对照组(P<0.05),吞咽障碍相关并发症率(误吸20%、吸入性肺炎0%)明显低于对照组(误吸40%、吸入性肺炎20%),P<0.05。结论:自由饮水训练能更好地改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降低吞咽障碍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标准吞咽功能评估(SSA)在住院高龄(≥80岁)患者误吸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20例住院高龄患者进行SSA筛查和吞钡电视透视检查(VFSS).以VFSS检查为金标准,计算SSA对高龄患者误吸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对比SSA筛查阳性患者和SSA筛查阴性患者的肺炎发生率.结果SSA对高龄患者误吸诊断的灵敏度为82.9%,特异度为81.0%,阳性预测值为69.4%,阴性预测值为90.1%.SSA筛查阳性患者的肺炎发生率高于SSA阴性患者(P<0.01).结论 SSA在高龄患者误吸的评估中是一个有价值的筛查工具.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功能训练辅以营养干预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将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各40例,2组均进行吞咽功能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肠内营养支持,观察组辅以全营养型个体化营养干预治疗,治疗前、后均行洼田饮水试验评价吞咽功能改善情况,并检查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Hb)、体重、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围、上臂肌围变化,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VF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VFS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TP、ALB、Hb较治疗前及观察组治疗后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上述指标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对照组体重指数、肱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肌围较治疗前及观察组治疗后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上述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功能训练辅以营养干预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更系统化、科学化,是提高康复效果,改善患者营养状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吞咽障碍患者电视透视下吞咽能力检查(VFSS)结果.方法 16例知情同意吞咽障碍患者接受VFSS检查.分别采用稀钡餐(50% w/v)、稠钡餐(270% w/v)、饼干沾稠钡餐进行咀嚼测试.一口量为10 ml.采用正位、侧位动态造影测试,依次观察双侧梨状窝对称情况、口期时长、咽期起始时间、咽期时长、滞留、误吸及其时间、剂量等.结果5例为口期吞咽障碍;3例为咽期吞咽障碍,显示存在咽期起始迟缓,并且有1例表现为吞咽后误吸;8例为口咽期吞咽障碍,其中5例不伴误吸,3例伴有误吸,其中2例为安静误吸,1例表现为吞咽前误吸,1例表现为吞咽后误吸(梨状窝滞留引起),1例无法判断误吸时间.4例误吸患者中,3例存在钡剂25%以上的重度误吸,1例存在5%的轻度误吸,同时配合吞咽康复治疗.结论VFSS检测可为制订吞咽障碍的康复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伴吞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护理配合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吞咽功能障碍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发生率可高达30%~65%,表现为进食饮水困难、呛咳、误吸甚至呼吸道梗阻窒息,如不能在短时间内恢复功能,患者易发生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营养失衡、肺内感染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治疗效果与护理工作的配合密不可分。我院在开展卒中后吞咽功能康复治疗的同时,护理工作也积极给予配合。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任务导向训练在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中的疗效。 方法 将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6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和运动想象,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任务导向训练。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治疗后)进行洼田饮水试验、标准吞咽功能评定(SSA),电视X线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 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洼田饮水试验评级Ⅳ级和Ⅴ级分别为14例和3例,显效25例(78.13%),对照组分别为16例和5例,显效20例(62.50%),2组患者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SSA和VFSS评分中的口腔期和误咽评分均显著优于组内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SSA和VFSS各项评分均显著优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任务导向训练与常规康复治疗(咽部冰刺激、舌主动和被动运动、运动想象)相结合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口腔期和咽期的吞咽功能,减少误吸并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Vocastim—Master吞咽言语诊断治疗仪联合康复吞咽功能训练对脑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将118例脑梗死合并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6例)及研究组(62例)。2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进行康复吞咽功能训练,研究组采用康复吞咽功能训练+Vocastim—Master吞咽言语诊断治疗仪治疗。2组均2周为1个疗程。根据洼田吞咽能力评定标准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吞咽功能(吞咽能力等级评定)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洼田吞咽能力评定等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治疗后2组洼田吞咽能力评定等级较治疗前升高,研究组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均P〈O.01)。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0.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Vocastim—Master吞咽言语诊断治疗仪治疗联合康复吞咽功能训练对脑梗死合并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恢复有明显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