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营养状况以及医疗费用的影响。 方法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87例,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2组均接受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干预组同时给予针对吞咽功能障碍的吞咽功能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及针刺疗法,观察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的营养学指标与医疗费用。 结果经过治疗1个月,干预组吞咽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营养学指标(包括血清白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以及体重指数、非瘫痪侧上臂围、三头肌皮褶厚度和非瘫痪侧上臂肌围)显著优于对照组,而医疗费用显著低于对照组。 结论综合康复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营养状况,同时减少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吞咽功能训练配合咽部冰刺激对脑卒中后病人吞咽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7月收治的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病人9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49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护理,对照组行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咽部冰刺激,分别于护理干预前、干预后2周采用临床护理用吞咽功能评估工具(CNSAT)及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对病人吞咽功能予以评估,并观察两组病人护理干预前后吞咽功能变化、营养指标变化及吞咽功能障碍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干预后2周CNSAT、SSA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2周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总蛋白(T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吞咽功能障碍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4.0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33%(P0.05)。[结论]吞咽功能训练配合咽部冰刺激应用于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病人护理中,可有效提升其吞咽功能,改善营养状况,减少相关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认知训练结合吞咽实时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后并发认知障碍和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后并发吞咽障碍及认知障碍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20)和对照组(n=20)。观察组给予吞咽训练(常规吞咽基础训练和吞咽摄食训练实时电刺激)和认知训练,对照组给予吞咽训练(常规吞咽基础训练)和神经肌肉电刺激。于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和电视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进行认知功能和吞咽功能的评定。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MMSE和VFSS咽通过时间均改善(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认知训练结合吞咽实时电刺激治疗可促进脑卒中后并发认知障碍和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吞咽功能训练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神经源性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临床纳入脑卒中后神经源性吞咽功能障碍患者76例,根据入院后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给予吞咽功能训练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对照组仅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观察察两组患者治愈率、吞咽造影检查(VFSS)、洼田氏饮水试验,并进行心理状态量评分调查。结果观察组临床治愈率68.4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2.11%(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洼田氏饮水试验的分级较治疗前均有一定程度的好转,且研究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VF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自尊量表(SES)平均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吞咽功能训练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神经源性吞咽功能障碍,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吞咽障碍,同时可以明显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下颏抗阻力(CTAR)训练在改善老年鼻咽癌放疗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经口进食情况和营养状态的价值。方法选取某院2019年5月至12月收治的128例鼻咽癌放疗后吞咽障碍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简单随机化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吞咽训练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CTAR训练,连续干预4周,观察两组患者吞咽功能、经口进食情况及营养状况。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电视荧光放射吞咽功能检查(VFSS)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血清白蛋白(ALB)及前白蛋白(PA)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 CTAR训练能够显著改善老年鼻咽癌放疗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舌骨上肌群力量,改善吞咽障碍症状,提高经口进食能力和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任务导向训练结合间歇经口管饲法在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9月—2019年6月收治的64例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2例,观察组32例,对照组采用一般康复训练结合留置鼻饲管法,观察组采用任务导向训练结合间歇经口管饲法,观察两组吞咽功能恢复效果,干预前、干预后4周吞咽功能评分、营养状况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吞咽功能恢复总有效率为93.75%,与对照组75.00%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中文版吞咽功能评估量表(GUS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后,观察组上述评分与同期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身体质量指数(BMI)、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后,观察组上述指标水平与同期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为9.38%,与对照组31.25%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实施任务导向训练结合间歇经口管饲法,可有效促进吞咽功能恢复,改善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发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呼吸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2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呼吸功能训练,每天训练1次。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吞咽造影检查(VFSS)评估患者吞咽功能,同时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气量(FEV1)及呼气峰流速(PEF)进行检测。 结果 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显效率(85.71%)明显高于对照组(61.9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VF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VFSS评分[(8.92±0.95)分]亦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7.36±1.62)分],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FVC[(3.57±0.48)L]、FEV1[(2.83±0.49)L/s]及PEF[(5.36±1.04)L/s]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基础上辅以呼吸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及肺功能,其疗效优于单纯吞咽功能训练,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口间歇性管饲法配合吞咽功能训练在中重度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9月1日~2018年7月31日收治的80例中重度吞咽障碍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均给予常规治疗配合吞咽功能训练,对照组营养支持采用留置胃管鼻饲法,观察组采用经口间歇性管饲法;比较两组吞咽功能(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舒适度、干预前后营养状态相关指标变化[包括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健侧上臂中部肌围(AMC)、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血清前白蛋白(PA)]、生活质量[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结果:观察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1),舒适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 0. 01);干预后,观察组Hb、ALB、PA均高于干预前及对照组(P 0. 01);观察组SF-36中生理功能、心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1)。结论:对中重度吞咽障碍患者实施经口间歇性管饲法配合吞咽功能训练可有助于其恢复吞咽功能,改善其营养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饮食分层管理结合“吞咽操”训练对阿尔茨海默病(AD)伴吞咽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2月1日~2021年10月31日本院收治的80例AD伴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营养及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饮食分层管理结合“吞咽操”训练;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进食情况、营养状况[包括体质量指数(BMI)、血红蛋白(Hb)、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及上臂中围(MAC)]、吞咽功能(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分级),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干预3个月后,两组每餐进食量、BMI、Hb、TP及ALB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观察组TSF、MAC均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两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呛咳、噎食、误吸、呼吸道感染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饮食分层管理结合“吞咽操”训练可提升AD...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联合采用高压氧(HBO)、康复训练及针刺综合治疗脑卒中后早期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80例脑卒中早期伴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高压氧组(HBO组)、针刺组、康复训练组及联合治疗组。各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HBO组同时辅以高压氧干预,针刺组辅以针刺天突等穴位,康复训练组辅以吞咽功能训练及德国菲兹曼Vocastim-master吞咽语言治疗仪,联合治疗组则给予HBO、针刺、吞咽功能训练及德国菲兹曼Vocastim-master吞咽语言治疗仪联合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0 d后进行洼田饮水试验和吞咽X线电视透视检查(video fluoroscopy swallowing study,VFSS)。结果各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和VF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或P〈0.01);进一步研究发现,各组患者吞咽功能疗效存在组间差异(P〈0.05):联合治疗组&gt;康复训练组&gt;针刺组&gt;HBO组。结论 HBO联合康复训练和针刺综合治疗脑卒中后早期吞咽障碍具有协同效应,可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促进患者吞咽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吞咽障碍患者鼻胃管肠内营养治疗的护理效果.方法 将我院神经外科实施鼻胃管肠内营养治疗的100例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观察组分别实施常规护理、综合护理,比较两组的吞咽功能评分、营养状况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睡眠状况指标.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吞咽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围、白蛋白及血红蛋白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0%,低于对照组14.00%,(P<0.05).护理后,相比于对照组,入睡潜伏期在观察组中更短,实际睡眠时长在观察组中更长,睡眠质量评分在观察组中更低(P<0.05).结论 综合护理用于神经外科吞咽障碍鼻胃管肠内营养治疗中,可改善患者吞咽功能和营养状况,有利于减少并发症,改善睡眠状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留置鼻胃管的情况下行球囊扩张术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环咽肌失弛缓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脑部疾病恢复早期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随机分为基础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3组均进行常规治疗,包括腹式呼吸训练、门德尔松手法训练、吞咽众肌群神经肌肉低频电刺激、营养及对症支持治疗,基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球囊扩张术,对照组在常规治疗上加用球囊扩张术序贯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球囊扩张术同时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结果:治疗6周后,3组患者功能性经口进食量表(FOIS)等级,电视荧光吞咽造影检查(VFSS)评分,颏下肌群、舌骨下肌群表面肌电图肌肉均方根值(RMS),吞咽相关生存质量问卷得分(SWAL-QOL)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且FOIS等级、VFSS评分、舌骨下肌群RMS值、颏下肌群RMS值方面,观察组优于其他2组(均P<0.05),SWAL-QOL得分组间无显著差异。3组患者治疗前后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营养分度未见明显差异。结论:留置鼻胃管下球囊扩张术同时联合表面生物肌电反馈对脑部疾病恢复早期环咽肌失弛缓症疗效显著,依从性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2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吞咽功能训练和神经肌肉电刺激,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治疗前后采用表面肌电分析(记录sEMG最大波幅)、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对患者吞咽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治疗20d后,2组患者的sEMG最大波幅、VFSS总评分及咽期VFSS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能明显提高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在电视X线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指导下进行治疗性进食结合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后留置胃管的吞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2组入院后都进行VFSS,对照组给予常规吞咽训练,观察组给予吞咽训练后进行治疗性进食,每周5d,共3周。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洼田饮水试验(WST),渗漏-误吸分级(PAS)及功能性经口摄食评估(FIOS),并比较2组患者拔管率、患者出院后咳嗽咳痰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WST、PAS、FIOS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周后,对照组WST、PAS分级情况改善(P<0.01,0.05),FIOS等级无明显变化;观察组各项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均P<0.0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3项评估指标、拔管率均有显著改善(均P<0.01),出院1个月后咳嗽咳痰情况有显著改善(P<0.01)。结论:在VFSS指导下进行治疗性进食结合吞咽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球囊扩张术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康复疗效及不良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经吞咽造影检查确诊为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导致的吞咽障碍患者50例,随机分为2组各2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吞咽功能训练、Vitalstim神经肌肉低频电刺激,观察组另外给予球囊扩张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吞咽功能、并发症发生率,同时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的咽通过时间、吞咽造影检查(VFSS)评分及功能性经口摄食评估(FOIS)评分。结果:观察组的可进水、可进食流质物、可进食糊状物、可进食固体食物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观察组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咽通过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VFSS和FOI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观察组的康复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6.0%,72.0%,P0.05)。结论:球囊扩张术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具有显著疗效,缩短患者康复时间,降低误吸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进食困难现状,并对患者进行营养评价。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调查问卷、中文版微型进食观察表-Ⅱ(MEOF-Ⅱ)、微营养评价简表(MNA-SF)对上海市6家医院385例脑卒中住院患者进行调查。结果进食困难的发生率为69.1%,对卒中后进食困难影响最大的维度是摄入能力,其次为精力和食欲、吞咽能力。进食困难患者与非进食困难患者间的营养状况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P0.01);营养正常者与营养不良风险者、营养不良者间的营养学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NA-SF得分与体重指数(BMI)、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上臂围(AC)、小腿围(CC)、上臂肌围(AMC)、白蛋白呈低度相关;脑卒中后不同时期的营养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卒中患者进食困难发生率高,吞咽不是影响卒中患者进食困难的唯一影响因素,造成进食困难的因素存在多元化的特点且在卒中的不同时期均有可能发生进食困难及营养不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群组管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营养状态、血管钙化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4月1日~2019年6月1日收治的86例MHD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群组管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营养状态[采用营养不良炎症评分表(MIS)、测量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上臂周径(MAC)]、血管钙化情况[检测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23)、胎球蛋白-A(Fetuin-A)]、心理状态[采用康奈尔医学指数量表(CMI)]和生活质量[采用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量表(KDQ-SF)]。结果:干预3个月后,两组MIS评分、FGF-23水平、CMI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0.05),且干预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3个月后,两组TSF、MAC、Fetuin-A水平及KDQ-SF评分均优于干预前(P<0.05),且干预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群组管理干预能够改善MHD患者营养状态和血管钙化情况,提升其生活质量,缓解负性情绪,从而改善患者心理状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镜像视觉反馈训练在合并认知障碍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康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经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筛选合并认知障碍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40例,随机分成镜像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吞咽康复训练,镜像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镜像视觉反馈训练。比较治疗前后临床吞咽功能与认知水平。结果:治疗2周后,2组的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MoC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镜像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简单反应时均较治疗前明显缩短(均P<0.05),且镜像组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结论:镜像视觉反馈训练能改善脑卒中后认知障碍合并吞咽困难患者的吞咽功能和注意力、执行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家属的强化教育对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经纳入标准吞咽功能评估诊断为吞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42 例,将患者及其家属随机分成干预组(21 对)和对照组(21 对)。干预组陪护家属给予强化教育,每次5~10min,每周1 次,持续1 个月;对照组家属仅进行常规健康教育。两组患者均接受药物及常规吞咽功能训练。1 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健侧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健侧上臂肌围(AMC)。结果干预组患者的Hb、ALB、健侧TSF和AMC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家属进行吞咽障碍康复管理的强化教育,可有效改善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20.
董旭  孙洁  李玲 《中国康复》2023,38(8):455-459
目的:探讨高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卒中后认知障碍伴摄食吞咽困难患者的疗效。方法:将在徐州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60例经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估为认知障碍和吞咽造影检查(VFSS)证实存在吞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予基础药物治疗、常规吞咽康复训练、常规认知功能训练,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高低频rTMS,对照组给予高低频rTMS假刺激。2组患者接受3周治疗后,分别评估脑神经营养指标、脑部血流动力学指标、MMSE量表及吞咽功能。结果:治疗后2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最大峰值流速(MPV)、平均流速(Vm)均较治疗前增快(P<0.05),血管阻力指数(RI)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MPV、Vm均快于对照组(P<0.05),RI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MMSE量表评分提高(P<0.05),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吞咽困难量表(VDS)评分降低(P<0.05),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评分(P<0.05);治疗后2组患者口腔运送时间(OTT)、软颚上抬时间(SET)均缩短(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缩短更明显(P<0.05)。结论:高低频rTMS可更好地改善脑卒中后认知障碍伴摄食吞咽困难患者的认知及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