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铜绿假单胞菌是引起院内感染的主要细菌,在脓汁、呼吸道及分泌物中所占比例较高,及时准确地检出对临床治疗用药有着重要的意义.是临床分离假单胞菌属中荧光假单胞菌DNA同源群中的一种.该菌在普通琼脂和SS琼脂平板上生长良好,在临床标本中,培养出现多种形态菌落.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检测患者分泌物细菌中,铜绿假单胞菌占有很大比例,下面将笔者所在医院常见铜绿假单胞菌50例报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Ni M  Tian DY  Yu B  Pi B  Zhu XH  Zhang DS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19):1649-1653
目的研究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17中的mucA基因序列及其生物膜形成、生长速度和耐药性,并与铜绿假单胞菌标准菌株PAOI进行比较。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分别扩增PA17与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标准菌株PAOI的mucA基因,全自动荧光测序仪测序。同时用改良的平板培养法分别建立PA17和PAOI的生物膜模型,于8h、24h、3d,6d用扫描电镜检测生物膜形成情况。稀释平板计数法比较PA17和PAOI的生长曲线,国际标准琼脂平皿二倍稀释法检测常用抗生素对上述两菌株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PA17mucA基因第166~333位核苷酸缺失;其生物膜形成速度及生长速度明显慢于PAOI;PA17与PAOI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一致。结论发现一株含新的mucA突变基因的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其生物学特性不同于以往报道的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可能与mucA基因新的突变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分析外科重症监护室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基因组差异,探索其与多重耐药性的关系.方法 琼脂稀释法检测49株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常用9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应用4种稀有位点核酸内切酶结合的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PFGE)对临床分离的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基因组分型.结果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菌株占外科重症监护室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的85.7%;PFGE基因组型A菌株占全部铜绿假单胞菌分离株的61.2%,为主导基因组型,该基因组型全部对阿米卡星和头孢吡肟敏感,对左旋氧氟沙星和美洛培南耐药;PFGE基因组型H、P菌株对6种以上抗生素耐药;PFGE基因组型I和J菌株对所测9种抗生素均敏感.结论 4种稀有位点核酸内切酶结合的PFGE基因组分型可以作为临床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监控和鉴定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我院2006年9月~2007年8月住院患者送检标本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水平,并分析亚胺培南耐药株对其他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临床标本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用常规K-B方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若结果判定为耐药和中介,则进一步采用琼脂倍比稀释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及其他10种抗菌药物的MIC。[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13.7%,22株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对10常用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也普遍较高,有3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受试的11种抗菌药物全部耐药。[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较高,并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L型细菌培养特性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将金黄色葡萄球菌L型,表皮葡萄球菌L型和铜绿假单胞菌L型接种非高渗透性的和高渗透性的1640液、Eagle,s液及营养肉汤中传代培养和接种单层HeLa细胞、L型培养基及软琼脂平板等培养基中培养。结果表明葡萄球菌L型和铜绿假单胞菌L型可在非高渗透性的和高渗透性的液体培养基中传代培养,并可致HeLa细胞病变。但未能在固体或软琼脂平板培养基中形成生长现象。  相似文献   

6.
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耐消毒剂基因qacE△1检测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目的 调查铜绿假单胞菌耐消毒剂基因qacE△1的流行状况。方法 利用PCR法检测临床分离的26株铜绿假单胞菌耐消毒剂qacE△1基因。结果 26株铜绿假单胞菌中13株检出qacE△1基因(50%),为我国首次发现。结论 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耐消毒剂qacE△1基因携带率高,应加强监控。  相似文献   

7.
百肤青抗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百肤青体外抗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作用.方法:通过琼脂稀释法测定铜绿假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用改良平板法建立体外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并检定不同MIC浓度的抗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作用,扫描电镜确认. 结果:4种不同MIC的百肤青都有抗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作用.结论:中药复方百肤青由于其有抗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作用,不仅可用于治疗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还有预防BV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铜绿假单胞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情况及其对常见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探索其耐药机制。方法用琼脂平板稀释法测定MIC,用PCR方法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结果。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药物的MIC值均较高,最高的是特治星(派拉西林/他唑巴坦)MIC90达到256μg/ml,其次为舒谱深(头孢哌酮/舒巴坦)达128μg/ml,泰能即亚胺培南达32μg/ml,最低的是美罗培南和帕珠沙星,分别达16μg/ml。PCR检测67株铜绿假单胞菌,共有21株产酶,产酶率为27·3%。产酶株与不产酶株铜绿假单胞菌对8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并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我院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现象非常严重,产ESBL酶并不是其主要的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医院外环境及病人脓汁标本中是否存在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分析分离得到的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对临床分离宿主菌的裂解情况。方法采集医院外环境、病人脓汁标本共69份,以标准菌株对其进行噬菌体的分离、培养及纯化。对所得噬菌体用123株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经双层平板法对其进行裂解谱的测定。结果共分离得到6株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其中4株分离自医院未处理污水,2株分离自病人脓汁标本,总体分离率为8. 7%。医院未处理污水中分离得到的噬菌体裂解能力高于病人脓汁标本中分离得到的噬菌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1. 4,P <0. 01)。结论医院未处理污水及病人脓汁标本中存在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且分离得到的噬菌体之间对临床菌株裂解能力存在差异。医院未处理污水及病人浓汁标本中存在的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可对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有裂解作用,后期可对由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起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菌株的耐药特征及外膜通道蛋白oprD2基因的缺失情况。方法琼脂稀释法检测最低抑菌浓度(MIC),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oprD2基因。结果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最高的是ICU病房和呼吸科病房,分别占50.8%和23.1%;65株铜绿假单胞菌对13种抗生素耐药率最低的是头孢哌酮/舒巴坦(30.8%),其次是亚胺培南(38.5%)、美罗培南(40.0%)和阿米卡星(46.2%);在25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RPA)中,有19株oprD2基因缺失,缺失率为76.0%。结论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严重;外膜通道蛋白oprD2缺失可能是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国产及进口试剂对泌尿生殖道解脲支原体(UU)及人型支原体(MH)的培养及药敏结果,判断两种试剂对UU及MH检出的阳性率及药敏结果在临床上的应用。[方法]非淋菌性尿道炎(NGU)泌尿生殖道标本同时接种国产与进口试剂,进行UU及MH培养、药敏试验,并按要求操作并观察记录结果。[结果]试剂间阳性率UUx2=0.00(P>0.05),MHx2=1.50(P>0.05)。UU敏感药物国产试剂强力霉素(多西环素)89.39%、美满霉素(米诺环素)87.90%、四环素84.80%、交沙霉素81.80%;进口试剂的敏感药物是:交沙霉素98.50%、原始霉素(普那霉素)98.50%、多西环素95.45%、四环素89.40%。[结论]两种试剂培养结果无明显差异,药敏结果对临床医师应用抗生素治疗意义较为重要,从卫生经济学角度考虑,宜选择国产试剂作为常规检测试剂,如果医院使用进口抗生素较多,则需选择符合程度较高的试剂盒。应用多西环素、交沙霉素治疗UU及MH感染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在体外探讨环丙沙星(CIP)、阿米卡星(AMK)、头孢他啶(CAZ)两两联合是否有利于减少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突变体的产生。方法分别应用琼脂平板稀释法和棋盘格法测定单独以及联合之后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琼脂平板稀释法测定单独及联合时对铜绿假单胞菌的防耐药突变浓度(MPC),并计算选择指数(SI)即MPC/MIC,根据SI下降的程度来判断防耐药突变能力。结果CIP、AMK、CAZ单药对铜绿假单胞菌的SI分别为16、16、>32。两两联合后各自单药的SI分别为:CIP+AMK (CIP 8,AMK 4); CIP+CAZ (CIP 4,CAZ 8);AMK+CAZ(AMK 8,CAZ 4)。结论以上3种药物任意两两联合均可以降低单独用药时对铜绿假单胞菌的SI,有利于防止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突变体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同源重组构建铜绿假单胞菌新的mucA基因突变菌株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构建铜绿假单胞菌新的mucA基因突变菌株,为研究新突变的mucA基因功能提供实验菌株.方法 首先将含新突变的mucA基因同源片段与自杀质粒pEX100T相连接,构建质粒pEXmucA56,再将质粒pEXmucA56转化人大肠埃希菌DH5α,与铜绿假单胞菌标准菌株PAO1共培养进行同源重组,并用羧苄青霉素(Carbenicillin)平板、假单胞菌分离平板(Pseudomonas isolation agar,PIA)和蔗糖(sucrose)平板进行筛选,获得染色体上含新突变的mucA基因的PAO1菌株.结果 经酶切及聚合酶链反应(polyrnerase chain reaction,PCR)鉴定质粒pEXmucA56构建及转化成功,经PCR及测序分析证实同源重组菌株PAOmucA56构建成功.结论 成功构建了含新的mucA基因突变的铜绿假单胞菌菌株PAOmucA56,为研究新突变的mucA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橄榄醋的体内、体外抗菌作用。方法体外抗菌实验:采用含药平板稀释法;体内抗菌实验:橄榄醋30 mL/kg、15 mL/kg、7.5 mL/kg 3组剂量灌胃3 d后,小鼠腹腔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菌液造成感染,继续给药至7 d,观察7 d内各组小鼠的死亡情况。结果体外实验显示,橄榄醋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体内实验显示,橄榄醋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小鼠均有保护作用,高剂量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橄榄醋具有较好的抗菌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细菌在不同培养基和不同菌龄条件下鞭毛的染色效果,探索细菌鞭毛染色形态鉴定理想的培育基和培育时间。方法①将普通变形杆菌分别接种在肉汤培养基、琼脂培养基、血琼脂培养基3种不同培养基内,37℃培养18 h后,染色镜检,选择取出染色效果最好的理想培养基;②将普通变形杆菌接种到理想培养基上分别培育8、12、18、24 h不同时间后,染色镜检,选择出细菌鞭毛染色效果最好的培育时间。结果①血琼脂中培养的细菌鞭毛结构清晰、形态完整、背景干净,镜检效果最好;②12~18 h菌龄的细菌菌体中等大小,鞭毛清晰完整,镜检效果好。结论血琼脂是鞭毛染色教学和形态鉴定理想的培养基;12~18 h是细菌在血琼脂培养基中的最佳生长时间。  相似文献   

16.
Isolation of Helicobacter pylori on artificial culture is hampered by the lack of reliable and cheap media. In this study, three different types of culture media were evaluated for isolation of H. pylori from clinical specimens. These media included: Modified Thayer-Martin (MTM), Skirrow's campylobacter agar and chocolate agar. Modified Thayer-Martin agar was superior in isolation to others with an isolation rate of 47% (31/66). The size of colonies on this media were larger and clearly defined. Growth was detectable after 4 days of incubation, with a maximum growth after 7 days. Thirty one strains of H. pylori isolated from cases were tested against ten antibiotics (ampicillin, tetracycline, gentamicin, erythromycin, chloramphenicol, nalidixic acid, colistin, kanamycin, sulpharazole and metronidazole) in Mueller-Hinton agar, to determine the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 H. pylori was very susceptible to most drugs but resistant to nalidixic acid.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外排泵在碳青酶烯类抗生素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的表达情况,为进一步研究其多重耐药机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M-H琼脂稀释法,测定添加和不添加抑制剂MC207110时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MIC值。结果 MC207110最佳使用浓度为20μg/ml。198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MIC值下降4倍以上的菌株分别有55.49%和67.15%。结论外排泵机制是导致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MC207110可以作为研究细菌外排泵机制的一种较好抑制剂。  相似文献   

18.
不同生长形态绿脓杆菌胞外粘液多糖的含量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探讨不同形态录脓杆菌外粘多糖的含量及其对体外培养的肺癌细胞粘附能力的影响。方法在分离一株形态对培养温度敏感的绿脓杆菌基础上,提取潜生体与繁殖体粘液多糖,以干重比评价二者粘液多糖的含量;并测定其对体粘附的影响。结果潜生体胞外粘液多糖含量显著增加,同时其对体外培养细胞的也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1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在接受抗菌药物治疗过程中其感染病原菌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由敏感株发展为耐药株的耐药机制.方法 收集感染患者治疗过程中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敏感株和耐药株共2株,查阅病史并对该2株菌进行:①PFGE分析其同源性,②SDS-PAGE分析外膜孔蛋白oprD2的改变,③泵抑制剂MC20...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收集安徽省细菌耐药中心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PAE)菌株,对其感染分布及耐药性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其耐药变迁情况,并筛选出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DR-PA),评价联合用药组的体外抑菌作用,寻求有效的联合抗菌药物.方法 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所收集PAE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按照2015年美国临床实验委员会指导原则的标准计算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中介率和敏感率,进一步采用棋盘法设计,琼脂平板稀释法测定所筛选出的54株PDRPA菌株的MIC,并计算部分抑菌浓度.结果 PAE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以及头孢他啶最为敏感且三年内耐药率较为稳定,对头孢唑肟等三代头孢耐药率显著升高(P<0.05),对环丙沙星耐药率有所下降(P<0.05),对于亚胺培南及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基本持平.多粘菌素E+利福平、多粘菌素E+亚胺培南、多粘菌素E+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头孢他啶+环丙沙星5组抗菌药物对于PDRPA主要起到协同相加作用.结论 PAE感染仍占临床感染一定比例,应继续加强对PAE耐药性的监测,多粘菌素等多种抗感染药物联合使用可作为对PDRPA感染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