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3篇
肿瘤学   2篇
  2013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0 毫秒
1
1.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特征,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并分析我院近3年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离情况及其耐药特征。结果:近3年临床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1287株,占革兰阴性(Gˉ)杆菌的21%,药敏结果显示,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及β-内酰胺酶抑制剂耐药率增加(>20%),对其他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及喹诺酮类的耐药率较高(>30%),仅对头孢他啶和阿米卡星保持较高的敏感率(>75%)。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及β-内酰胺酶抑制剂敏感性下降,对多种药物耐药率较高,应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加强耐药性监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新型突变的mucA基因对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17生物被膜形成过程和成熟生物被膜形态的影响.方法 将PAO1的mucA基因全长克隆到铜绿假单胞菌表达质粒pUCP20上,转化到含新型mucA基因突变的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17,酶切、测序鉴定;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重组质粒表达,半定最逆转录(RT)-PCR检测IPTG诱导前后藻酸盐合成关键基因algD的表达水平;改良平板培养法建立PA17、含重组质粒的PA17及PAO1的生物被膜模型,扫描电镜观察其生物被膜形成过程.结果 IPTG诱导后,表达重组质粒的PA17浮游状态时algD表达下降,证实PAO1的mucA基因转化PA17成功,其生物被膜形成速度居PAO1和PA17之间,8 h时即可出现不可逆性黏附,6 d形成成熟生物被膜,PA17、PAO1和含重组质粒的PA17所形成的成熟生物被膜形态相似.结论 PA17所含的新型mucA基因突变造成PA17生物被膜形成初始阶段的不可逆黏附过程延迟,但对成熟生物被膜形态无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3株铜绿假单胞菌即含新的mucA基因突变的黏液型PA17、mucA基因经典突变的黏液型PD0300、含野生型mucA基因的非黏液型PA01生物被膜早期形成和成熟形态,探讨铜绿假单胞菌纤毛介导的蹭行运动和胞外基质藻酸盐在黏液型及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用PAl7、PAO1、PD0300的单菌落穿刺接种1%琼脂糖平板,肉眼观察细菌纤毛介导的蹭行运动,测定细菌运动环评估3株细菌的蹭行运动能力;在生物被膜形成早期采用结晶紫对膜内黏附细菌染色,测定其吸光度(A)值,建立24 h内3株细菌的黏附曲线;建立未饱和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模型,检测早期和成熟期的胞外藻酸盐分泌;将含绿色荧光蛋白的pUCP/UV质粒转化3株铜绿假单胞菌,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静态生物被膜不同时期的形态和结构.结果 黏液型PA17、非黏液型PAO1菌株蹭行运动的直径小于黏液型PDO300(P<0.05),PA17、PAO1的运动能力弱于PDO300菌株;黏液型PDO300在早期生物被膜形成中黏附能力最强,非黏液型PAO1次之,黏液型PA17最弱;在未饱和生物被膜早期和成熟期黏液型菌株PA17、PDO300藻酸盐合成均明显高于非黏液型菌株PAO1(P<0.05),而PA17和PDO300在生物被膜相同时期的藻酸盐合成无明显差异(P>0.05);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PA17菌株在生物被膜形成中,不可逆黏附形成明显迟于非黏液型PAO1和黏液型PDO300,PA17成熟生物被膜形态呈薄膜状,与非黏液型PAO1成熟生物被膜类似;而PDO300不可逆黏附形成早,成熟生物被膜形态呈蘑菇状.结论 纤毛介导的蹭行运动是早期生物被膜形成中黏附的重要方式,可能影响成熟生物被膜的形态;而藻酸盐不是早期黏附的主要决定因素,与成熟生物被膜形态无关.  相似文献   
4.
同源重组构建铜绿假单胞菌新的mucA基因突变菌株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构建铜绿假单胞菌新的mucA基因突变菌株,为研究新突变的mucA基因功能提供实验菌株.方法 首先将含新突变的mucA基因同源片段与自杀质粒pEX100T相连接,构建质粒pEXmucA56,再将质粒pEXmucA56转化人大肠埃希菌DH5α,与铜绿假单胞菌标准菌株PAO1共培养进行同源重组,并用羧苄青霉素(Carbenicillin)平板、假单胞菌分离平板(Pseudomonas isolation agar,PIA)和蔗糖(sucrose)平板进行筛选,获得染色体上含新突变的mucA基因的PAO1菌株.结果 经酶切及聚合酶链反应(polyrnerase chain reaction,PCR)鉴定质粒pEXmucA56构建及转化成功,经PCR及测序分析证实同源重组菌株PAOmucA56构建成功.结论 成功构建了含新的mucA基因突变的铜绿假单胞菌菌株PAOmucA56,为研究新突变的mucA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检测胶质母细胞瘤(GBM)中Integrin α6的表达及其与患者预后和CD133表达的关系.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9例人胶质母细胞瘤组织和32例正常脑组织中Integrin α6和CD133的表达,分析Integrin α6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预后和CD133之间的关系.结果 Integrin α6蛋白在GBM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脑组织(P<0.01),且与CD133蛋白表达呈明显正相关(P<0.05),与患者的年龄、性别、KPS评分、术后放化疗情况均无明显相关性,而与是否完整切除和肿瘤大小呈明显负相关.Integrin α6阳性表达的GBM患者总生存期明显短于Integrin α6表达阴性组(P<0.05).结论 Integrin α6与GBM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且与肿瘤干细胞密切相关,检测Integrin α6的表达可能对判断胶质母细胞瘤的预后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对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17及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O1生物膜形成及其藻酸盐合成基因algD表达的影响。方法:试管倍比稀释法检测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对PA17和PAO1的最低抑茵浓度(MIC);改良平板培养法建立PA17和PAO1的生物膜模型,从微菌落形成阶段开始在生物膜培养基中分别加入1倍和10倍最低抑菌浓度的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扫描电镜观察PA17和PAO1生物膜形成的变化,半定量RTPCR检测加入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对生物膜形成过程中algD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对PA17用1倍和10倍MIC的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干预时,第3天algD表达较对照组分别增加1.5和3.4倍,生物膜形态无明显变化;第6天algD表达分别增加0.38和0.78倍,没有形成生物膜。对PA01用1倍和10倍MIC的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干预时,第24小时algD表达较对照组分别增加2.5和3.5倍,生物膜形态无明显变化;第3天algD分别增加0.7和2.1倍,1倍MIC干预组仍可看到少量微菌落存在,10倍MIC干预组仅见散在的细菌;第6天algD分别增加1.5和2.1倍,两个浓度组均只见数个细菌黏附于盖玻片。结论: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对黏液型和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algD表达和生物膜形成的作用一致,虽可诱导algD表达上调从而使藻酸盐合成增加,但若从生物膜形成早期开始使用,仍可抑制和破坏生物膜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治疗及预后,并分析影像学特征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汉协和医院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临床特点及MRI平扫及增强表现,其中 1例进行了脑DWI检查,1例 1H-MRS检查,并探究其MR表现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12例位于大脑半球浅表部位,其中肿瘤位于颞叶6例,额叶4例,顶、枕叶2例;1例病灶位于桥小脑角区.囊腔结节型9例,其中7例为大囊小结节,2例大囊大结节;实质型3例,囊型1例.增强扫描肿瘤结节及实质型瘤体均明显强化,瘤周不同程度水肿.所有患者均行肿瘤切除术,全切10例,大部分切除术3例.术后放疗4例,放化疗3例.术后随访平均2.7年,恢复满意10例,其中癫痫消失8例,头疼缓解2例;复发2例,死亡1例.结论 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多表现为良性,少数病例可能有恶变可能.MR对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的诊断以及与邻近结构关系的确定有指导作用,还能指导放疗,制定手术方案并预测预后,术后应对有残余、复发或间变病例及时进行放、化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胶质母细胞瘤(GBM)中Integrinα6的表达及其与患者预后和CD133表达的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9例人胶质母细胞瘤组织和32例正常脑组织中Integrinα6和CD133的表达,分析Integrinα6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预后和CD133之间的关系。结果 Integrinα6蛋白在GBM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脑组织(P<0.01),且与CD133蛋白表达呈明显正相关(P<0.05),与患者的年龄、性别、KPS评分、术后放化疗情况均无明显相关性,而与是否完整切除和肿瘤大小呈明显负相关。Integrinα6阳性表达的GBM患者总生存期明显短于Integrinα6表达阴性组(P<0.05)。结论 Integrinα6与GBM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且与肿瘤干细胞密切相关,检测Integrinα6的表达可能对判断胶质母细胞瘤的预后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9.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血流感染临床分析及耐药性监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的血流感染状况及其耐药特点,以指导临床诊治。方法:应用BACTEC9210全自动血培养仪对临床送检的145例血及骨髓培养阳性CNS标本进行鉴定,采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检出的145株CNS,菌种以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人葡萄球菌为主;MRCNS的检出率达73.1%(106株);确诊菌血症组有81株(55.9%),非菌血症组有64株(44.1%),其中两组MRCNS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72.8%vs73.4%,P>0.05);106株MRCNS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均耐药,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全部敏感。结论:CNS为医院内感染的重要致病菌,且广泛耐药,临床医师应正确分析血培养CNS阳性的意义,根据药敏结果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0.
重型肝炎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含量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重型肝炎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其对评估重型肝炎预后的意义.方法:采用ELISA定量检测47例重型肝炎患者及18例健康体检者血清IGF-1含量,同时检测有关肝功能指标.结果:死亡组治疗前IGF-1含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186.37±71.46)ng/ml vs (247.06±48.81)ng/ml,P<0.01],其死亡前含量显著低于入院时含量[(131.70±43.79)ng/ml vs (186.37±71.46)ng/ml,P<0.01].存活组治疗前IGF-1含量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209.44±71.96)ng/ml vs (247.06±48.81)ng/ml,P>0.05],其治疗后含量显著高于死亡组死亡前含量[(198.55±56.68)ng/ml vs (131.70±43.79)ng/ml,P<0.01].IGF-1含量和部分肝功能指标(PTA、CHO、CHE)相关(P<0.05).结论:IGF-1可以反映肝细胞增生情况,动态检测能较好预测重型肝炎发展趋势,对评估重型肝炎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