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叔丁氧羰基碳酸酐((Boc)2O)和氨基丙醇反应合成叔丁氧羰基氨基丙醇(Boc-氨基丙醇),以此为引发剂在辛酸亚锡的催化下,引发L-丙交酯开环聚合合成叔丁氧羰基氨基封端聚乳酸(BocNH-PLLA),叔丁氧羰基(Boc)经三氟乙酸处理脱除后得到端氨基聚乳酸(PLLA-NH2).以PLLA-NH2为大分子引发剂,引发ω-苄氧羰基L-赖氨酸-N-羧酸酐(ω-Z-L-Lysine-NCA)开环聚合,合成聚L-乳酸-聚ω-苄氧羰基L-赖氨酸两嵌段共聚物(P(LLA-LLz)).采用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H-NMR)、凝胶渗透色谱(GPC)对聚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PLLA-NH2端基亲核性明显提高,可引发ω-Z-L-Lysine-NCA开环聚合制备嵌段共聚物,PLLA-NH2的合成方法简便,氨基封端率高,其分子量和单体与引发剂的摩尔比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寻找合成9-芴甲氧羰基氨基酸叔丁基酯的新方法.方法:以9-芴甲氧基碳酰氯与3种不同的氨基酸(甘氨酸、苯丙氨酸和脯氨酸)在碱性条件下分别反应制得相应的9-芴甲氧羰基氨基酸后,再以二碳酸二叔丁基酯作为酯化试剂,以4-二甲氨基吡啶为催化剂,与制得的9-芴甲氧羰基氨基酸反应合成得到相应的9-芴甲氧羰基氨基酸叔丁基酯.结果:采用本法合成得到3个9-芴甲氧羰基氨基酸的叔丁基酯,化合物结构均经1H NMR确证.结论:本法是操作简单、反应条件温和、产率高、适用性广的制备9-芴甲氧羰基氨基酸叔丁基酯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对端羟基聚丁二烯/甲苯二异氰酸酯,端羟基聚丁二烯/己二异氰酸酯甲苯溶液体系进行了反应动力学研究,用基团分析方法计算了相应体系的活化能,并对无催化剂和有催化剂的体系作了比较。结果表明,二丁基二月桂酸象对上述体系有强的催化作用,使体系的活化能降低,反应速度加快。对于对端差基聚丁二烯/甲苯二异氰酸酯体系,无催化剂时前后期反应活化能分别为29.1kJ/mol、37.4kJ/mol,有催化剂时前后期反应活化  相似文献   

4.
采用磷系阻燃剂2-羧乙基苯基次磷酸(CEPPA)作为第3单体,通过聚合反应制备了含磷的阻燃共聚酯。采用核磁共振、DSC、元素分析和极限氧指数仪表征阻燃共聚酯的化学组成、序列分布、结晶性能、磷含量和极限氧指数。结果表明:大部分CEPPA单元以无规分布的形式共聚到聚酯分子链中,小部分CEPPA单元以短嵌段的形式共聚在聚酯分子链中,且随着阻燃剂含量增加,无规系数变小。由于分子链的规整性下降,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相比,阻燃共聚酯的Tg和Tm下降,结晶度减小。随阻燃剂含量的增加,极限氧指数值增加,当阻燃共聚酯中的磷含量达到9.08 mg/g时,极限氧指数值达到33%以上。  相似文献   

5.
双羰基还原酶(diketoreductase)选择性催化β,δ-二羰基酯底物还原生成相应的双羟基产物,其对映体过量(ee)和非对映体过量(de)均大于99.5%。为阐明该独特酶促反应的催化机制,研究了双羰基还原酶催化的双羰基反应过程及其反应特征。通过反应历程监测发现在双羰基还原及其逆反应过程中均生成两个单羟基中间产物。这两种单羟基中间产物经反相C18色谱法分离纯化,并采用手性分析鉴定了其立体化学特征。两个中间产物可以作为双羰基还原酶的底物被选择性还原,但具有不同的反应速率。反应温度和底物浓度对中间体的形成和消失有较大的影响。此外,初级稳态动力学显示两个中间产物的消除反应速率也不尽相同。结果表明,双羰基还原酶催化的双羰基还原是一个伴有中间产物的生成与消失的两步反应过程,并且反应速率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6.
液晶高分子材料具有相当高的强度和模量,被誉为当代超级工程塑料.以对羟基苯甲酸甲酯、1,4-丁二醇为主要原料,经熔融酯交换合成双-对羟基苯甲酸丁二醇酯(BBHB);以四氯乙烷为溶剂,采用溶液缩聚法将过量的BBHB与对苯二甲酰氯(TPC)合成端基为BBHB的齐聚物(PHBT);以对苯二甲酸二甲酯与乙二醇为原料,经熔融酯交换合成对苯二甲酸双β-羟乙酯(BHET),然后采用溶液缩聚法将BHET与少量的TPC合成端基为TPC的齐聚物(PTET);最后以PHBT与PTET为原料,以四氯乙烷为溶剂,采用溶液缩聚法合成目标共聚酯(PET-HBT)。研究了共聚酯的双折射现象及热行为;用偏光显微镜观察了试共聚酯的织态结构并用FTIR表征了共聚酯的微观结构.  相似文献   

7.
研究在间歇高压反应器中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及聚碳酸酯(PC)在超临界甲醇中的降解反应;通过建立聚酯在超临界甲醇中的降解反应模型,探讨了聚酯在甲醇中降解的机理。结果表明:PET、PBT和PC在甲醇溶液中的降解具有共性,均可分为超临界区、非临界区和中间过渡区三个区域。在超临界区聚酯完全溶于甲醇并降解为原料单体,且对苯二甲酸二甲酯(DMT)和碳酸二甲酯(DMC)的收率均大于90%;聚酯的降解是在聚合物分子链的无规断裂和聚酯进行酯交换反应的双重作用下发生的。  相似文献   

8.
分子氧催化氧化环己烯的啶酰胺等仿生催化剂及其在相应非均相催化反应体系中对环己烯催化氧化性能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分子氧催化氧化环己烯应采用高活性、高选择性的非均相仿生催化剂.  相似文献   

9.
通过直接熔融缩聚法合成了一系列聚十二烷二元酸酯,用GPC、^1H—NMR、FTIR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并讨论了预聚酯合成时催化剂浓度和种类、预聚反应温度、预聚初始醇酸摩尔比对聚合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选的三个催化剂体系中,氮化亚锡二水合物与对甲苯磺酸复合催化剂的催化效果最好;最佳反应条件:n对甲苯横酯/n二元酸=0.0021~0.0032,反应温度为160~180℃,醇酸摩尔比范围为1.05—1.10。  相似文献   

10.
以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丁二酸酐以及碳酸甘油酯为原料,合成了端基为五元环碳酸酯的聚乙二醇功能性大单体(mPEGGC);以mPEGGC为碳酸酯模型化合物,研究了碳酸酯与不同类型的胺在不同温度下反应的速率常数及其动力学活化能。结果表明:碳酸酯的转化率随时间的延长、胺的用量增大、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增加,随反应物浓度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正庚胺与mPEGGC反应的活化能最低(5.63 kJ/mol);在相同温度下,环己胺与碳酸酯的反应速率常数大于2氨基庚烷与碳酸酯体系的反应速率常数。  相似文献   

11.
急性牵拉对兔正中神经内血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已建立了的家兔在体正中神经瞬时应力和应变定量的单纯性牵拉伤动物模型,对定量张力与神经内血循环变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神经承受急性牵拉时,最先影响的是神经内静脉回流;随着牵拉的继续,有效循环血量明显减少,血管通透性增加,蛋白质外渗;进一步牵拉,则发生神经内供血中断。文中还讨论了周围神经牵拉伤的主要致伤因素和神经内血循环变化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文献查阅及整理.分析中医药分期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常用中药的药性特点和功效主治。方法借鉴循证医学的思路与方法,对RA按活动期用药和稳定期用药进行分类,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为主库,检索词为“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中医药”,收集近十年中医药治疗RA临床资料。将药物进行归纳、整理,分析中药的性、味、归经、有毒无毒以及功效。结果①活动期用药特点:四气方面,温性药使用频次最高,使用频率占43.2%,其次是寒性药占30.7%,平性药占18.2%。五味方面,苦味药使用频率最高,占34.9%,其次是辛味药占30.1%,甘味药占25.7%。归经方面,归肝经最多,占23.3%,归脾经占16.8%,归肺经占13.4%,归胃经占12-4%。毒性方面,有毒中药占11.4%,无毒中药占88.6%。功效方面,祛风湿药使用频率最高,占21.5%,其次是活血化瘀药占16.8%,清热药占13.6%,补虚药占12.5%,解表药占11.4%。②稳定期用药特点:四气方面,温性药使用频次最高,占45.6%;其次是平性药占25.1%,寒性药占23-3%。五味方面,甘味药使用频率最高,占33.8%,其次是辛味药占29.5%,苦味药占25.4%。归经方面,归肝经最多,占26.1%,归脾经占15.4%,归肺经占14.8%,归肾经占13.2%。毒性方面,有毒中药占12.1%,无毒中药占87.9%。功效方面,补虚药使用频率最高,占22.7%,其次是祛风湿药占20.8%,活血化瘀药占16.1%,解表药占13.2%,清热药占10.7%。结论治疗RA活动期用药多辛温祛风湿、活血化瘀,稳定期多用甘温补益、活血,分阶段使用、分期治疗反映了中医药治疗RA的特点和优势。  相似文献   

13.
沈文燕  李冉  覃扬 《西部医学》2014,(2):142-145
目的 构建pCS-CG-DsRed2-vigilin慢病毒重组载体,以及包装pCS-CG-DsRed2-vigilin重组慢病毒.方法 用NheⅠ、NotⅠ将目的片段红色荧光蛋白基因DsRed2从pDsRed2-N1中切下,连入pcDNA3.1(-)上,再用Kpn1从pcDNA3.1(-)-DsRed2中切下DsRed2片段插入pCS-CG-vigilin中.用相应的内切酶鉴定,阳性克隆送测序鉴定.采用三质粒系统包装慢病毒并分别感染HEK293T和HepG2细胞.结果 电泳显示,构建的pCS-CG-DsRed2-vigilin用KpnⅠ和SacⅡ分别单酶切切下800bp和600bp的插入片段,阳性克隆质粒测序结果与pDsRed2-N1中DsRed2序列一致;HEK293T和HepG2细胞感染后均能观察到较强的红色荧光.结论 带有红色荧光基因的pCS-CG-DsRed2-vigilin重组载体构建成功;成功包装出带红色荧光标签的vigilin重组慢病毒,且该病毒具有较高的感染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文献查阅及整理,对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进行系统回顾与用药规律分析.方法 借鉴循证医学的思路与方法,按活动期用药和稳定期用药分类,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为主库,检索词为“RA”、“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药”收集近10年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组方资料.将药物进行归纳、整理,分析中药的性、味、归经.结果 (1)活动期用药特点:四气方面,温性药使用频次最高,使用频率占43.2%,其次是寒性药占30.7%,平性药占18.2%.五味方面,苦味药使用频率最高,占34.9%,其次是辛味药占30.1%,甘味药占25.7%.归经方面,归肝经最多,占23.3%,归脾经占16.8%,归肺经占13.4%,归胃经占12.4%.毒性方面,有毒中药占11.4%,无毒中药占88.6%.功效方面,祛风湿药使用频率最高,占21.5%,其次是活血化瘀药占16.8%,清热药占13.6%,补虚药占12.5%,解表药占11.4%.(2)稳定期用药特点:四气方面,温性药使用频次最高,占45.6%;其次是平性药占25.1%,寒性药占23.3%.五味方面,甘味药使用频率最高,占33.8%,其次是辛味药占29.5%,苦味药占25.4%.归经方面,归肝经最多,占26.1%,归脾经占15.4%,归肺经占14.8%,归肾经占13.2%.毒性方面,有毒中药占12.1%,无毒中药占87.9%.功效方面,补虚药使用频率最高,占22.7%,其次是祛风湿药占20.8%,活血化瘀药占16.1%,解表药占13.2%,清热药占10.7%.结论 临床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中药以温性为主,多辛味,及归肝、肺经药物,说明中医多以祛风除湿、活血化瘀等为治则.性温,味辛,归肝、脾经等中药对治疗RA有着重要意义,有助于更好的指导临床遣方组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合成三尖杉碱吲哚类似物。方法以色胺为原料经缩合、环合、水解与脱羧反应得吲哚哌啶酮化合物,经Bischler-Napieralski反应得烯胺。通过烯胺的溴化与氧化-重排反应得到吲哚氮杂  相似文献   

16.
本文按Dixon方法制造血清病型肾小球肾炎动物模型,进而研究发病机制,模型AESSR血清CIC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值;CMSC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值。sIL-2R,IL-8,IFN,TNF和IL-2水平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值。CIC与CMSC呈高度负相关,r=-0.943。  相似文献   

17.
直接用煮沸的细菌裂解液中的DNA作PCR模板,扩增效果与用酚/氯仿抽提纯化的质粒DNA作模板的结果一致,缩短了实验时间。利用简单材料回收酶切片段,省去了有机溶剂反复抽提和沉淀的步骤,回收率达到90%,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8.
血瘀证模型大鼠舌象评价标准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通过模型动物舌体颜色及其光泽度的变化,判定血瘀证并建立血瘀证动物模型评价标准。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大鼠、寒凝血瘀证模型大鼠、肾上腺素皮下注射致血瘀证模型大鼠、10%大分子右旋糖苷尾静脉注射致血瘀证模型大鼠,采用数码相机拍摄舌象,分析比较所有舌腹面色泽深浅和舌下脉络呈色长短。结果舌腹面色泽深浅分级如下:舌质色泽红润记0分;舌质色泽红润略暗记1分;舌质色泽紫暗记2分;舌质色泽紫黑记3分。舌腹面舌下脉络色泽与长短分级如下:舌下脉络色泽红润,显色约1/3舌体长,记0分;舌下脉络色泽紫暗,显色大于1/3小于1/2舌体长,记1分;舌下脉络色泽紫暗,显色约1/2舌体长,记2分;舌下脉络色泽紫黑,显色约2/3舌体长,记3分。结论建立了血瘀证模型动物舌体色泽和舌下脉络的半定量评价标准,为血瘀证和活血化瘀药物的客观化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四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ANT)的临床病理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4例SANT的临床资料、病理学表现、免疫组化特征和术后随访情况进行分析、讨论。结果4例SANT患者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病理学检查示病灶呈灰白色结节,边界不清;镜下见多发性血管瘤样结节,结节中央可见裂隙样或窦样血管腔,血管腔隙周围散在卵圆形的组织细胞,结节周围围绕着致密的向心性分布的平滑肌或胶原纤维。免疫组化检测示部分结节内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呈CD34和F8阳性反应,但不表达CD8,而部分血管内皮细胞呈CD8阳性反应,但不表达CD34;血窦周围散在少量CD68阳性的组织细胞;结节周围梭形细胞呈Vimentin、SMA、Actin及Collage IV阳性反应;CD21、Desmin和NSE均阴性。术后随访,患者均未发现病变复发和转移。结论SANT是一种罕见的良性增生性病变,易与脾脏恶性肿瘤相混淆,诊断依靠病理组织学表现及免疫组化特点。行脾切除术可治愈,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检测乙肝标志物联合使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TRFIA)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8年1月至2014年5月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对门诊疑似乙肝患者2 476例,分别行TRFIA检测其血清学标志物HBV(HBV-M)和行FQ-PcR方法检测其HBv.DNA含量,并对2种方法的阳性检出率进行比较.结果 2 476例受检者中,FQ-PcR检测其HBv-DNA阳性1 656份,总阳性率为66.9%,其中TRFIA法HBsAg、HBeAg、HBcAb均阳性861份,使用FQ-PCR法检测HBV-DNA的含量阳性816份,占94.8%;TRFIA法HBsAg、HBeAb、HBcAb均阳性1 023例,使用FQ-PCR法检测HBV-DNA的含量阳性674份,占65.9%;HBsAg、HBeAg均阳性27份,其中使用FQ-PCR法检测HBV-DNA的含量阳性26份,占96.3%;HBsAg、HBcAb均阳性148份,其中使用FQ-PCR法检测HBV-DNA的含量阳性117份,占79.1%;HBsAb、HBeAb均阳性55份,其中使用FQ-PCR法检测HBV-DNA的含量阳性2份,占3.64%;HBsAb、HBeAb、HBcAb均阳性123份,其中使用FQ-PCR法检测HBV-DNA的含量阳性11份,占8.94%;HBeAb阳性22份,其中使用FQ-PCR法检测HBV-DNA的含量阳性2份,占9.09%;HBeAb、HBcAb均阳性43份,其中使用FQ-PCR法检测HBV-DNA的含量阳性3份,占6.98%;HBcAb阳性37份,其中使用FQ-PCR法检测HBV-DNA的含量阳性2份,占5.41%;HBsAb阳性89份,其中使用FQ-PCR法检测HBV-DNA的含量阳性2份,占2.22%;均阴性48份,其中使用FQ-PCR法检测HBV-DNA的含量阳性1份,占2.08%.结论 TRFIA法用来排查机体有无感染乙肝病毒,对于乙肝传染性强弱仅能做一个初步的估计指标,不能准确检测出血清HBV-DNA低滴度者,故靠TRFIA法诊断和判断病情是不够的;FQ-PCR法检查乙肝患者体内的乙肝病毒数量、复制指标,能够能为精确的判断出乙肝病毒在体内的复制、传染强弱情况,是对TRFIA法不足的补充.而FQ-PCR法在检测时也容易受到一些人为或非人为因素的影响.二者联合检测可提高其准确性,有利于病情的判断和诊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