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脂多糖(1ipopolysaccharide,LPS)作为一种多克隆免疫激发剂刺激免疫细胞,来模拟免疫激发状态,观察延髓内脏带(medullary visceral zone,MVZ)投射至下丘脑室旁核(paraventricular nucleus of hypothalamus,PVN)的儿茶酚胺神经元是否对LPS刺激起反应,为脑功能保护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目的观察MVZ投射至PVN的儿茶酚胺神经元是否对脂多糖刺激起反应,探讨MVZ至PVN的儿茶酚胺能通路在"免疫-脑通讯"中的作用.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随机对照的研究.单位一所军医大学的神经外科和神经科学研究所.材料实验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和解放军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全军神经科学研究所完成.10只健康清洁级成年SD大鼠由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方法将WGA-HRP注入大鼠一侧PVN内,存活48 h后经腹腔注射免疫刺激剂LPS诱发免疫反应,应用WGA-HRP逆行追踪与抗Fos和抗酪氨酸羟化酶(TH)抗体双重免疫组织化学相结合三重标记方法进行染色.主要观察指标观察MVZ中WGA-HRP逆标细胞、Fos蛋白和儿茶酚胺能神经元(以TH为标记物)的分布及表达状况.结果在MVZ内发现7种阳性神经元,即HRP,Fos和TH单标细胞,Fos/HRP,Fos/TH和HRP/TH双标细胞,Fos/HRP/TH三标细胞.Fos/HRP双标记和Fos/HRP/TH三标记细胞分别占总HRP逆行标记细胞的12.5%和39.6%.结论MVZ对脂多糖免疫刺激起反应,并可能将免疫信息经儿茶酚胺能神经元上传至PVN;MVZ可能作为"免疫-脑通讯"的一个中继站,通过"MVZ→PVN"通路起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背景:越来越多的研究事实表明免疫系统不是一个仅有自主调节的孤立系统.而是与中枢神经系统之间存在双向联系的,但中枢神经系统哪些部位参与免疫调节仍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目的:研究与神经免疫调节有关的功能神经元在大鼠脑内的分布。设计:随机对照的研究。单位: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和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呼吸科。对象:实验在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和第四军医大学全军神经科学研究所完成。10只健康清洁级成年SD大鼠由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干预:以腹腔注射脂多糖(LPS)为免疫激发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抗Fos蛋白ABC方法进行染色。主要观察指标:Fos蛋白在脑内不同区域内的分布。结果:Fos阳性产物多集中分布在大脑额顶皮质、边缘前脑(扣带皮质、梨状皮质、外侧隔核和中央杏仁核等)、丘脑室旁核、下丘脑室旁核、弓状核、视上核、视交叉上核、下丘脑外侧区、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部、外侧臂旁核和延髓内脏带。小脑内无明显Fos分布密集区。结论:LPS诱发的Fos阳性神经元在脑内有相对广泛的分布。  相似文献   

3.
大鼠脑内Fos蛋白在脂多糖免疫激发过程中的传导通路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背景越来越多的研究事实表明免疫系统不是一个仅有自主调节的孤立系统,而是与中枢神经系统之间存在双向联系的,但中枢神经系统哪些部位参与免疫调节仍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目的研究与神经免疫调节有关的功能神经元在大鼠脑内的分布.设计随机对照的研究.单位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和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呼吸科.对象实验在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和第四军医大学全军神经科学研究所完成.10只健康清洁级成年SD大鼠由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干预以腹腔注射脂多糖(LPS)为免疫激发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抗Fos蛋白ABC方法进行染色.主要观察指标Fos蛋白在脑内不同区域内的分布.结果Fos阳性产物多集中分布在大脑额顶皮质、边缘前脑(扣带皮质、梨状皮质、外侧隔核和中央杏仁核等)、丘脑室旁核、下丘脑室旁核、弓状核、视上核、视交叉上核、下丘脑外侧区、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部、外侧臂旁核和延髓内脏带.小脑内无明显Fos分布密集区.结论LPS诱发的Fos阳性神经元在脑内有相对广泛的分布.  相似文献   

4.
背景:传统观点认为癫痫是大脑不同区域内神经元出现异常兴奋引起的复杂神经行为紊乱现象。而对星形胶质细胞在癫痫发病中的作用目前研究较少。目的:研究戊四氮诱导大鼠癫痫发作后延髓内脏带内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反应。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和材料:实验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实验室和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全军神经科学研究所完成。成年健康SD大鼠14只,体质量180-220g,清洁级,由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干预:用抗Fos蛋白、抗酪氨酸羟化酶和抗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的三重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显示癫痫发作1h后延髓内脏带内反应性神经元与星形胶质细胞的分布。主要观察指标:对延髓内脏带内Fos,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和抗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细胞的分布及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阳性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元的关系进行观察。结果:延髓内脏带内的Fos阳性神经元和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阳性星形胶质细胞明显增多,三重免疫组化方法显示反应性神经元(Fos阳性)与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阳性)关系密切,发现3种不同标记的“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复合体”:即抗酪氨酸羟化酶 /Fos /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 三标记复合体、抗酪氨酸羟化酶 /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 /Fos-和Fos /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 /抗酪氨酸羟化酶-二标记复合体。结论:延髓内脏带内的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在癫痫发作时反应强烈,可能以神经元一星形胶质细胞复合体作为功能单位参与癫痫发病的调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缝背核还原型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NADPH-d)阳性神经元是否参与调控大鼠乙状结肠痛。方法:采用Fos免疫组织化学、NADPH-d组织化学及Fos/NADPH-α双标技术,观察乙状结肠痛大鼠中缝背核NADPH—d阳性神经元和Fos样免疫反应蛋白(Fos-LI)的变化。结果:乙状结肠痛刺激后,中缝背核内NADPH-d阳性神经元个数和染色深度增加;中缝背核Fos—LI明显增加;中缝背核内有Fos-LI/NADPH-d双标神经元的表达,约占NADPH-d神经元的11%,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中缝背核NADPH-d阳性神经元可能参与对乙状结肠痛刺激的信息传递。  相似文献   

6.
脂多糖诱发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脂多糖(Lipopo1ysaccharide,LPS)对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的毒性作用,探讨帕金森病(PD)发病机制。方法:脑立体定位注射LPS入大鼠脑黑质后,采用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不同剂量LPS和5μgLPS注射后不同时间点黑质DA能神经元的损伤状况。结果:0.1—10μgLPS注射后14d,导致TH^ 细胞数下降分别为5%、15%、20%、45%、96%和99%;5μgLPS注射后与对照组相比,TH^ 细胞数3d后开始下降,14d明显减少,仅为5%,30d后基本消失。结论:LPS能诱导黑质DA能神经元变性.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支气管哮喘状态下迷走神经向脑传递免疫信息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10/2004-06在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冲经外科进行。清洁级雄性豚鼠20只单纯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生理盐水;手术+生理盐水;假手术+卵蛋白;手术+卵蛋白。建立豚鼠哮喘模型,在致敏状态下切断或假切断颈部双侧迷走神经,术后2周用卵蛋白经呼吸道激发豚鼠哮喘发作,2h后处死动物,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观察延髓内脏带(MVZ)、下丘脑室旁核(PVN)和视上核(SON)Fos蛋白的表达。结果:假手术和手术组豚鼠给予生理盐水刺激后,仅在MVZ背内侧部、中间网状带和腹外侧部、SON和PVN内发现少数浅染的FOS蛋白阳性细胞。假手术组豚鼠卵蛋白激发后,MVZ,PVN和SON内可发现大量FOS蛋白表达,分别为(498.00&;#177;134.28),(99.27&;#177;15.32),(305.10&;#177;84.68)个,手术组豚鼠卵蛋白激发后上述核团内的Fos蛋白表达量则明显减少,分别为(239.78&;#177;48.28),(62.36&;#177;19.02),(127.14&;#177;57.01)个,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结论:迷走神经在支气管哮喘免疫应答中,可能是传递呼吸道免疫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8.
背景:既往有很多关于培养神经元或胶质细胞内钙的研究。然而关于高渗条件下共同观察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内钙变化的研究目前较少。目的:探讨高渗刺激后大鼠下丘脑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AST)内钙的变化。设计: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的神经外科和一所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的实验室。材料:实验在南方医科大学医院神经外科和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全军神经科学研究所完成。新生两三天的SD大鼠2只和孕18d大鼠胚胎6只,清洁级,由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方法:体外联合培养的神经元和AST经钙荧光指示剂Fluo-3负载后,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测定高渗Nacl溶液影响前后的细胞内钙水平随时间变化情况。主要观察指标:联合培养的神经元和AST的形态观察及等渗和高渗状态下神经元和AST内Ca^2 含量测定。结果:高渗刺激使培养神经元和AST内钙水平先升高后降低,最后维持在比高渗刺激前稍高的静息钙水平上。AST钙水平达到峰值的速度略快于神经元。结论:神经元和AST内Ca^2 在渗透压信息传递过程起作用。  相似文献   

9.
背景:星形胶质细胞能够积极参与脑内的神经活动,与神经元之间存在双向的空间信息联系。目的:观察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锥体细胞及其周围星形胶质细胞的分布,重塑两之间的三维构象。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的神经外科、一所军医大学的神经科学研究所。材料:实验2001-10/2003-06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和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全军神经科学研究所完成。出生30d的SD雄性大鼠由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方法:采用脑片膜片钳全细胞记录、细胞内荧光黄染色、免疫荧光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相结合的技术。主要观察指标:主要观察神经元的放电类型及其周围星形胶质细胞的空间分布。结果:根据放电形式的不同主要把海马锥体细胞分为两类:位相型和非位相型放电神经元。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单层光学图像和三维立体重建显示许多星形胶质细胞紧密围绕在细胞内荧光黄染色锥体细胞周围并形成紧密接触。两类神经元与星形胶质细胞形成接触的部位存在区别。非位相型放电神经元的树突和胞体周围都有许多星形胶质细胞形成接触的部位,而位相型放电神经元则仅位于树突。结论:不同特性海马神经元周围星形胶质细胞的空间分布可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背景:阵发性去极化漂移是癫痫活动的脑神经元的细胞学特征,过去认为其产生与突触传递异常有关。近年来,阵发性去极化漂移的内因机制得到进一步关注和重视。目的:观察小剂量藜芦碱诱发大鼠脑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产生癫痫样活动的特征,探讨其可能的离子机制。设计:探索性观察实验。单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的神经科学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2-10/2004-10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完成。选择出生后14d的健康SD大鼠40只,所需试剂购自天津市医药公司和Sigma公司。干预:大鼠经腹腔麻醉后取脑切片,通过0.5μmol/L藜芦碱诱发癫痫样活动。在6张脑片上诱发产生阵发性去极化飘移样放电后,灌流液中加入80nmol/L河豚毒素,在另外5张脑片上,用抗癫痫药物苯妥英(5μmol/L)替换河豚毒素,观察在不同药物作用下细胞电生理特性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细胞放电模式。②电压钳模式下通过细胞,Ⅰ-Ⅴ反应计算河豚毒素敏感性持续性钠电流的大小。结果:小剂量藜芦碱细胞外灌流后,随着神经元膜的超极化,大鼠CA1区锥体细胞表现出固定模式的阵发性去极化漂移串样放电,这种电活动可被小剂量(80nmol/L)河豚毒素或(5μmol/L)苯妥英所阻断。电压钳模式下测量阈下河豚毒素敏感性钠电流,在膜电位-55,-60,-65mV范围内,癫痫放电神经元测值明显增大,表明小剂量藜芦碱可增强持续性钠电流,并具有电压依赖性。结论:小剂量藜芦碱可在大鼠脑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上诱发出阵发性去极化漂移样癫痫活动。小剂量河豚毒素或苯妥英可阻断这种癫痫活动,其离子机制可能与持续性钠电流的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异氟醚诱导大鼠中枢神经系统各核团Fos蛋白与脑啡肽的表达及共存情况。方法:SD大鼠1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异氟醚组,每组6只。异氟醚组吸入20mL/L异氟醚2h,对照组吸入氧气。取脑和脊髓,冰冻切片,进行Fos蛋白与脑啡肽的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结果:对照组中,脑啡肽免疫反应阳性(ELI)神经元较多,Fos免疫反应阳性(FLI)神经元少量、散在无规律地分布,Fos,脑啡肽双标记(FLI/ELI)神经元极少见。异氟醚组中可明显观察到ELI,FLI,FLI/ELI 3种神经元,主要分布在大脑额顶皮质、外侧隔阂、杏仁核、海马CAI区、丘脑室旁核、丘脑腹外侧核、僵核、下丘脑腹内侧核、视上核、视交叉上核、脚间核、中脑中央灰质及脊髓背角等神经核团,这些核团内FLI和ELI神经元数量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多(P&;lt;0.05或P&;lt;0.01),在其他核团内无显著变化;Fos与脑啡肽神经元彼此靠近,分布区域非常一致,FLI/ELI神经元占FLI神经元的15%-42%。结论:异氟醚可诱导Fos蛋白在某些神经核团内表达并使其内脑啡肽增多;异氟醚可激活部分脑啡肽神经元,麻醉诱导的Fos蛋白可能作为脑啡肽基因的转录调控因子,进而引起脑啡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将体外菲立磁标记的骨髓基质细胞经单细胞悬液微移植后,观察其在恒河猴纹状体的存活、迁移、分化和整合状况,为细胞移植治疗疾病奠定基础。方法:实验于2004-04/2005-05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全军神经医学研究所和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完成。纳入健康恒河猴3只,分离恒河猴骨髓基质细胞,利用神经干细胞培养基、白血病抑止因子和碱性成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进行细胞扩增并诱导成骨髓基质源神经干细胞,再经体外菲立磁和活细胞荧光染料PK67标记后,采用微移植的方法,通过脑立体定位仪上用微玻璃针将干细胞分别植入脑纹状体内。细胞移植后1,4,8周应用核磁共振成像对脑内移植的细胞进行活体示踪,最后利用光镜和电镜观察标记细胞在脑内的形态学情况。结果:①体外菲立磁标记结果:骨髓基质细胞经微移植后可在脑内纹状体区域存活,移植的干细胞可向周围的脑实质内迁移和整合,迁移细胞沿特定的纹状体结构分布,少量细胞可分化成神经元。②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发现脑内移植的标记细胞在磁共振上呈明显的低信号改变,未标记细胞侧脑组织无明显的低信号改变,与组织学切片结果基本相一致。结论:骨髓基质源神经干细胞移植后,可在脑内存活、迁移、分化和整合,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对脑内移植后的标记细胞进行初步的活体追踪。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脂多糖(LPS)的直接诱导作用对肺微血管内皮细胞(PMVEC)IL-8表达的影响及通过核因子KB(NF-κB)的调控机理。方法 肺微血管内皮(PMVEC)细胞生长至80%以上融合度时用于实验。加入LPS以100ng/ml浓度刺激细胞分别至0、0.5、1、2、4、6、8h,或LPS分别以1ng/ml、10ng/ml、100ng/ml刺激细胞至1h或6h为检测时相点,每组6个标本。至预定时相点离心收集培养液上清,行IL-8 ELISA检。用原位杂交试验检测培养液上清中分泌的IL-8及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脂多糖(LPS)对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毁作用以及对小胶质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6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d组、1周组、2周组和2个月组各12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向大鼠单侧黑质内注入LPS,于注药后1d、1周、2周和2个月时分别经腹腔注射阿朴吗啡诱发动物旋转行为为造模成功;按各组不同时间点观察大鼠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细胞数变化和小胶质细胞活化过程、纹状体和黑质部位多巴胺(DA)及其代谢产物含量及黑质变性神经元。结果:单侧黑质内注入LPS后的各组黑质TH+细胞数分别较对侧减少12%~71.5%;其损伤侧纹状体和黑质DA及其代谢物含量降低28.2%~65.7%(均P〈0.05~0.01);1周组Fluoro—jadeB染色可见染色阳性神经元;LPS注射的各组黑质均可见活化的小胶质细胞。结论:黑质注入LPS可诱导小胶质细胞活化和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  相似文献   

15.
背景:脑干孤束核是内脏痛信息向高位脑中枢传递的一个关键的中继站。形态学证据表明,大鼠孤束核中分布有大量的神经激肽B受体(neurokinin B receptors,NKR)。然而,孤束核中表达NKR的神经元是否参与内脏痛信息的传入与整合目前仍不清楚。目的:阐明孤束核中表达NKR的神经元在脑肠通路中传递内脏痛信息中的作用。设计:随机的对照实验性研究。地点和对象:12只SD大鼠购自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大鼠均为雄性,体质量220~250g,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只。干预:6只雄性大鼠吸人麻醉后,将2mL50g/L的乙酸经导管注入大鼠升结肠内,20s后再注入5mL生理盐水冲洗结肠。对照组大鼠则注射等体积的磷酸缓冲液(0.01mol/L)。24h后大鼠开胸经心脏灌流40g/L的甲醛。灌注毕后取出鼠脑修块,然后将含有孤束核的脑块在300g/L的蔗糖溶液中浸泡过夜,冰冻切片机切片。用抗FOS抗体和抗NKR抗体行免疫组化双重标记染色。免疫组化由第一作者完成,动物模型构建由第二作者完成,第三及第四作者负责免疫组化结果评估。主要观察指标:孤束核中NKR和FOS蛋白的共表达。结果:孤束核各个亚核中均有大量的NKR免疫阳性的神经元,但在内侧亚核和联合亚核中尤其浓密。阳性产物分布在细胞膜和树突上;胃肠道给予甲醛刺激后,表达FOS蛋白的神经元主要分布在孤束核的内侧亚核和联合亚核。NKR和FOS蛋白双重标记神经元的胞核为黑色,而胞膜为棕黄色。在本研究中,双重标记神经元分别占所有NKR或FOS免疫阳性神经元的37%和42%。结论:在乙酸诱导的炎症性肠病大鼠孤束核中大约有1/3的NKR免疫阳性神经元表达FOS蛋白,提示这些神经元可能参与了内脏痛信息的传递与整合。  相似文献   

16.
人羊膜组织细胞神经生物学特性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神经于细胞特坪性标志蛋白,鉴定人羊膜组织中神经细胞的存在,从组织和细胞形态学角度探讨羊膜组织细胞的伸经生物学特性方法:利用TH、AchT、NeuN、MAP2、CNPase、MBP和GFAP单克隆抗体.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细胞化学和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技术方法,检测羊膜组织细胞中的多巴胺能神经元、胆碱能神经元、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和胶质细胞结果:羊膜组织细胞中存在TH、AehT、NeuN、MAP2、CNPase、MBP和GFAP等神经细胞特异性标记蛋白表达阳性细胞结论:实验结果提示羊膜组织细胞内可能存在多巴胺能神经元、胆碱能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等这对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氏病、老年痴呆和多发性硬化等神经系统疑难疾病将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多巴胺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研究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为多巴胺神经元及分化后细胞的功能特征,对细胞移植治疗包括帕金森病在内的神经精神性疾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目的:采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forskolin及多巴胺联合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多巴胺神经元定向分化,观察诱导产生的多巴胺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设计:随机对照观察。 单位:郑州大学及河南大学。 材料:实验于2005-03/2006-09在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实验室完成。实验用骨髓取自15名健康志愿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多巴胺、forskolin及单克隆抗体酪氨酸羟化酶为美国Sigma公司产品。 方法:①通过密度梯度离心获取人骨髓中的单个核细胞,贴壁培养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50μmol/L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10μmol/L forskolin和10μmol/L多巴胺联合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诱导。②诱导2周后应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神经元烯醇化酶(NSE)和酪氨酸羟化酶(TH)的表达;采用RT-PCR检测多巴胺神经元分化过程中转录因子Nurrl,Ptx3,Lmx1b及酪氨酸羟化酶mRNA表达;同时以未诱导的细胞为对照,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细胞多巴胺的释放水平。 主要观察指标:①细胞超微结构。②NSE和TH的表达变化。③细胞内关键转录因子及酪氨酸羟化酶mRNA变化。④细胞释放多巴胺情况。结果:①细胞超微结构:诱导2周后细胞胞浆中有大量密集的呈扁平囊状的粗面内质网及其间的一些游离核糖体以及神经微丝的形成。②NSE和TH表达的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表明诱导分化后NSE和TH阳性细胞的表达随诱导时间的延长逐渐增高(P〈0.001)。③细胞内酪氨酸羟化酶及关键转录因子变化:RT-PCR结果显示细胞均可表达Nurrl,Ptx3,Lmx1b和酪氨酸羟化酶的mRNA。④细胞释放多巴胺情况:诱导2周后的细胞多巴胺释放水平高于未经诱导的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forskolin及多巴胺可在体外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多巴胺神经元分化,并具有多巴胺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特征。  相似文献   

18.
张西京  王曦  刘少峰  王百忍  鞠躬 《中国临床康复》2005,9(21):117-119,i003
目的:探讨地西泮对大鼠局灶性脑梗死半影区Fos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6/12在第四军医大学全军神经科学研究所实验室完成,SD雄性大鼠36只,使用光化学法制作脑梗死模型。术后动物随机分为2组:地西泮组和对照组。地西泮组脑梗死前24h开始腹腔注射地西泮注射液10mg/kg,每8小时1次,直至动物处死;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两组动物术后按照存活时间6,12.24h分为地西泮及对照组6,12,24h 6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依不同时间灌流取材。在内氏染色的切片上计算最大脑梗死面积,用免疫组化法标记并计数各组大鼠最大脑梗死截面半影区内Fos阳性细胞数。结果:36只均进入结果分析,无缺失值。①梗死灶最大平均截面积:地西泮组6,12和24h组分别为(2.1&;#177;0.6),(2.8&;#177;0.8)和(3.1&;#177;0.5)mm^2,对照组分别为(4.1&;#177;0.7),(5.1&;#177;0.6)和(5.5&;#177;1.0)mm^2,地西泮组明显小于对照组(P&;lt;0.01)。②单位面积内Fos阳性细胞数:地西泮6,12和24h组也明显少于对照组[(56&;#177;21),(85&;#177;32),(36&;#177;18);(112&;#177;31),(167&;#177;36),(75&;#177;28),P&;lt;0.01]。③形态学观察:内氏染色在梗死区与周围正常脑组织间可见明显的有一定宽度的分界线,即为半影区,梗死中心内几乎未见细胞形态。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地西泮组和对照组梗死中心内无Fos蛋白阳性细胞,但在半影区出现大量形态多样的Fos细胞,表现为大部分细胞胞核染色,染色的胞核大小不一;少量细胞胞浆亦着色。正常脑区内仅见很少量的Fos细胞,而在半影区内可见密集成团的Fos细胞。结论: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后,神经细胞修复防御系统完全被抑制时,地西泮抑制了脑缺血损伤后Fos蛋白的表达,抑制了细胞凋亡,从而起到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背景:氯胺酮是否可通过影响脊髓水平的伤害性信息的传递而发挥抗伤害作用尚不清楚;一氧化氮在脊髓水平主要参与痛觉过敏的形成和发展,可诱导Fos表达,但其是否参与了氯胺酮对痛信号的转导或调控的机制不明。 目的:观察大鼠脊髓对甲醛痛刺激的反应及氯胺酮的影响。 设计:均衡随机的动物实验。 单位: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麻醉科和江苏省麻醉学重点实验室。 材料:实验于2000-01/03在徐州医学院江苏省麻醉学重点实验室进行。取SD大鼠30只,用均衡随机方法分为6组。甲醛组6只,甲醛+氯胺酮组6只,氯胺酮+甲醛组6只,氯胺酮组6只。甲醛+生理盐水组3只,生理盐水组3只,各组雌雄比例相同。 方法:④甲醛组:体积分数为0.05的甲醛200μL一侧前爪掌心皮下注射,刺激1h。②甲醛+氯胺酮组:甲醛痛刺激10min后腹腔注射100mg/kg氯胺酮1h。③氯胺酮+甲醛组:腹腔注射氯胺酮10min,后再行甲醛痛刺激1h。④氯胺酮组:腹腔注射同等剂量氯胺酮1h。⑤甲醛+生理盐水组:甲醛痛刺激10min后腹腔注射等容(10mL/kg)的生理盐水1h。⑥生理盐水组:腹腔注射等容生理盐水1h。 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大鼠行为学表现。②取脊髓切片,用c-fos基因免疫组化法和NADPH-d组化技术染色,观察大鼠脊髓背角4层(Ⅰ~Ⅱ层,Ⅲ~Ⅳ层,Ⅴ~Ⅵ层,Ⅶ~Ⅹ层)切片Fos样免疫阳性神经元(FLI)和FLI/NOS双标记神经元的数目变化。 结果:3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行为学变化:甲醛组及甲醛+生理盐水组大鼠注射甲醛后,出现痛反应;注射氯胺酮的大鼠,注射后数分钟内翻正反射消失,无明显的痛行为表现,而呈持续睡眠状态。至灌注时翻正反射仍未恢复。②FLI神经元表达:甲醛组及甲醛+生理盐水组大鼠注射侧脊髓背角出现大量FLI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在脊髓背角Ⅰ~Ⅱ层;氯胺酮+甲醛组、甲醛+氯胺酮组大鼠脊髓FLI细胞的分布与甲醛组及甲醛+生理盐水组基本相似,但FLI阳性细胞数量显著减少(P〈0.01);氯胺酮组和生理盐水组大鼠脊髓未见或偶见FLI阳性细胞。③FLI/NOS双标记神经元表达:氯胺酮+甲醛组、甲醛+氯胺酮组脊髓背角Ⅰ~Ⅱ层双标记神经元数目显著少于甲醛组及甲醛+生理盐水组[(1&;#177;1),(1&;#177;1),(7&;#177;3),(8&;#177;3)个/切片,P〈0.01],氯胺酮组和生理盐水组无表达。 结论:同侧相应脊髓节段的某些神经元参与了化学性致痛信息的传导和调控,氯胺酮通过抑制这些神经元的活动而产生抗伤害作用;此作用与抑制脊髓内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的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20.
熊抗辉  张文斌  郭峰 《中国临床康复》2005,9(9):215-217,i006
背景: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并调节神经活动,但鲜见在中枢神经脊上水平有关NOS参与内脏神经传入信息传递的报道。目的:探查三叉神经脊束间质核(interstitial nucleus of trigeminal tract,INV)内内脏传入终末与向臂旁核(parabrachial nucleus,PBN)投射的NOS阳性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验证性对比观察。一单位:一所军医大学解剖学教研室。材料:选择成年SD雄性大鼠10只进行动物试验。干预:分别给PBN及舌咽和迷走神经内注射四甲基罗丹明(tetramethyl rhodamine-dextran,TMR),生物素化葡聚糖胺(biotinylated dextran-amine,BDA)并进行NOS免疫组织化学反应,结合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主要观察指标:观察逆行TMR标记细胞,NOS阳性细胞以及跨神经节BDA标记的传入终末在1NV内的重叠分布和三者的相互关系。结果:逆行标记细胞主要位于注射侧的1NV,大多属20μm以下的中、小型细胞。NOS阳性细胞与TMR逆行标记细胞分布区域重叠。计数显示:NOS/TMR双标记细胞分别占NOS阳性细胞总数的55%(17/31)和TMR逆行标记细胞总数的34%(17/49)。跨神经节注射BDA标记的内脏神经初级传入终末点状膨体贴近双标记细胞胞体,呈紧密接触状。结论:存在经1NV向PBN投射的内脏信息传导通路,作为神经递质和神绎信息分子的一氧化氮可能参与其内脏伤害性信息的传递和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