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以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支持下行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源性休克(CS)患者近期疗效。方法收集AMI合并CS患者资料,按照是否行PCI治疗分为PCI组和常规药物治疗组,并将PCI治疗组根据有无使用IABP分为两个亚组。分析患者一般情况、危险因素和院内病死率的差异。结果 (1)PCI组与常规药物治疗组患者发病至就诊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2±2.9)h vs(27.5±8.3)h,P〈0.05],在一般情况及危险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情况下,两组院内病死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35.7%vs 57.4%,P〈0.05)。(2)IABP基础上行PCI治疗组在一般情况、危险因素与单纯PCI治疗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情况下,两组患者院内病死率有统计学意义(14.3%vs 46.4%,P〈0.05)。结论早期行PCI可改善AMI合并CS患者近期预后,在IABP基础上再行PCI治疗,院内病死率可进一步降低。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由于冠状动脉急性狭窄或闭塞,所产生的心肌严重的缺血和坏死.对AMI合并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患者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并早期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博(IABP)能有效减少并发症及病死率.2009年8月至2010年12月,我科对20例行AMI患者联合实施急诊PCI术、IABP术支持治疗,经精心治疗和护理后,均好转出院,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时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对术后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应用IABP支持下进行急诊PCI治疗的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46例为观察组,以同期收治未应用IABP支持下采用急诊PCI治疗的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32例为对照组,分别观察患者术前、术后3、7 d时的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变化,术前、术后2周、术后3个月时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及患者病死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AMI分类、病变位置、病变累及分支及置入支架数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IABP时间平均为(84.12±34.74)h,2组术前CRP、TNF-α、IL-6水平及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7 d时2组CRP、TNF-α、IL-6水平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LVEF术后2周、3个月时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内病死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30.43%vs.56.25%,P<0.05)。结论合并心源性休克的AMI患者在急诊行PCI治疗时联合IABP治疗能明显降低术后炎性因子水平,改善左心室功能,降低术后近期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急诊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IABP(主动脉球囊反搏)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泵衰竭护理支持的作用.方法 选择2000年1月至2008年8月55例AMI住院患者,年龄51岁-76岁,所有患者均合并有急性左心衰或心源性休克,且发病时间不超过12h,病人人院后90min内进行急诊PCI+IABP治疗.护理支持:重点观察血压、心率、呼吸、心电变化、血氧饱和度、尿量,同时镇静、纠正缺氧、利尿、稳定血压、严密观察PCI术中心律变化,正确使用IABP仪,加强抗凝监测.结果 55例AMI合并泵衰竭患者,经急诊PCI+IABP治疗及强化护理支持等处理,49例好转、治愈出院,6例死亡,抢救成功率为89.1%.结论 急诊PCI+IABP治疗AMI合并泵衰竭加上强化护理支持,可明显提高AMI合并泵衰竭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位学佳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9):1097-1098
目的:观察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源性休克(CS)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8例AMI并发CS患者均置入IABP,应用Data scope system98型反搏仪,采用34~40毫升型球囊,对其中24例患者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18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结果:28例患者中死亡15例,死亡率为53.6%,其中行PCI术死亡8例,死亡率为44.4%,未行PCI术死亡7例,死亡率为70%。结论:对AMI合并CS患者,在IABP辅助下,早期及时行PCI术,方可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心源性休克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排量的影响。方法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70例AMI伴心源性休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均行急诊PCI术,观察组给予亚低温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支持下急诊PCI治疗,对照组则行IABP支持下急诊PCI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脏指数(CI)、肌酐(Cr)、血氧饱和度(Sv Q2)、尿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情况,统计记录两组去甲肾上腺素使用剂量、并发症及28 d存活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CI、尿量、Sv O2、LVEF均显著增多,Cr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去甲肾上腺素使用剂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低血压及休克发生率、28 d存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联合IABP辅助急诊PCI治疗AMI伴心源性休克患者存活率稍高,并发症少,能明显改善患者术后循环功能及心功能,减少去甲肾上腺素使用剂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ntra—aortic ballon counterpulsction,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ardiogertic shock,CS)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AMI合并cs患者均行IABP治疗。结果AMI合并CS患者经IABP治疗可使心率、血压、尿量得到明显改善,本组未发生严重并发症,住院期间死亡3例。结论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安全有效,可显著降低AMI患者院内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张琮 《中国医疗前沿》2011,(18):28+25-28,25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ntra aortic balloon counterpulsation,IABP)支持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2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在IABP支持下行急诊PCI治疗,分析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20例患者中18例(90%)直接PCI操作成功,IABP持续12-230h,余2例(10%)失败,继续药物治疗,无术中死亡。15例病情稳定出院,住院时间8-50d,住院期间死亡5例,包括2例直接PCI失败患者,均死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结论 IABP支持下的急诊介入治疗能显著提高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生存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联合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护理。方法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56例,所有患者在24h内均使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联合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治疗,通过加强护理及监护,降低病死率。结果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联合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可提高PCI成功率,减少并发症,降低手术风险。56例患者中,54例患者抢救成功,成功率96%。结论 PCI联合IABP对治疗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有较好的疗效,护理中要求护理人员熟练掌握PCI的护理配合和IABP的工作原理及机械操作,确保PCI及IABP有效、安全实施,加强病情观察,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可有效提高手术治疗的成功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高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辅助治疗的作用.方法 收集2004年1月~2008年5月期间,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所有应用IABP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IABP的治疗效果.结果 23例高危AMI患者接受 IABP治疗,16例患者接受IABP治疗后,血流动力学稳定.17例患者成功行PCI术.死亡7例,病死率30.4%.结论 对于高危AMI合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心源行休克的患者,IABP可以有效地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降低病死率,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泵衰竭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组35例急性心肌梗死并泵衰竭患者在IABP辅助下行冠脉造影及PCI术。对照组24例AMI并泵衰竭患者仅使用常规药物及PCI术。观察组PCI术前或术后置入IABP球囊。结果观察组使用IABP后低血压或休克状况明显好转、尿量明显增多、心率明显减慢30例(85.71%),死亡5例(14.29%)。对照组24例中,患者血液动力学得以改善并接受PCI术17例(70.83%),死亡7例(29.17%)。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IABP辅助治疗下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泵衰竭患者,可明显降低其心源性死亡率,改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汪涛  李恩  孙利强  刘宗芳 《医学争鸣》2009,(16):1530-1533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对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肌灌注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AMI住院患者60例随机分为替罗非班治疗组(A组,予直接PC/+替罗非班,n=30)和对照组(B组,仅予直接PCI,n=30).比较两组间的基础临床状况、造影情况、介入治疗结果、心功能和心脏不良事件(MACE,包括死亡、再梗死、再次靶血管重建)发生率.结果:两组基础临床情况、介入治疗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B组相比,A组术后即刻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3级复流血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3%vs86%,P〉0.05).即刻心肌Blush分级3级(77.0%vs33.0%,P〈0.05)显著高于B组,而校正TIMI帧数[(23.5±7,6)帧和(32.1±4.2)帧,P〈0.05]显著低于B组.A组术后sT段抬高总和回落[(69.8±14.2)%和(38.6±11.7)%,P〈0.05]显著高于B组,而肌酸激酶(CK)峰值[(28.4±5.0)和(37.7±8.7)ukat/L,P〈0.05]显著低于对照组.住院期间,A,B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45.8±2.7)%和(44.7±3.8)%]、左室舒张期末直径(LVEDD)[(4.95±0.31)cm和(4.99±0.27)c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A,B两组LVEF[(58.1±3.6)%和(51.1±2.4)%]、LVEDD[(5.2±0.2)cm和(5.5±0.2)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期间和随访期间各项心脏事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出血并发症发生率高于B组(23.3%vs7.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可改善PCI的AMI患者心肌灌注及临床预后,且临床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瑞舒伐他汀联合地尔硫卓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PCI治疗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行直接PCI术患者150例,随机分为A组(n=72)和B组(n=78)。A组术前口服瑞舒伐他汀联合持续静脉泵入并术中梗死相关动脉内注射地尔硫卓;B组术前口服瑞舒伐他汀联合单纯术中梗死相关动脉内注射地尔硫卓。术前及术后检测两组生化指标、TIMI血流分级及术后90 min ST段回降率。结果 术后两组反映心肌损伤的生化指标较术前均有下降,但A组优于B组(P<0.05);两组治疗后TIMI血流达3级的比例及90 min ST回降率明显升高,A组更为明显(P<0.05)。结论 瑞舒伐他汀联合持续静脉泵入并术中梗死相关动脉内注射地尔硫卓可明显减轻PCI术中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并发的无复流现象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07年6月至2008年10月进行急诊PCI治疗成功的102例AM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和替罗非班治疗组52例。两组均在急诊PCI术前30min嚼服阿司匹林300mg及氯吡格雷600mg,术中普通肝素用量为70IU/kg,治疗组在急诊PCI术前即刻静脉推注替罗非班(欣维宁,武汉远大制药集团有限公司)10μg/kg,继以静脉滴注0.15μg/(kg·min),持续24—36h。结果对照组发生无复流6例(12.0%),其中发生心血管崩溃死亡1例。替罗非班治疗组发生无复流1例(1.9%),无死亡病例,两组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替罗非班能有效防治AMI急诊PCI治疗术中无复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梗死相关动脉开通时间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预后的影响,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时、有效血管再灌注治疗的价值。方法:144例初发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按冠状动脉梗死相关血管开通时间分A组(3 h内)32例,B组(3~6 h)65例和C组(6~12 h)47例。对比分析3组的临床资料、梗死相关血管情况、冠脉病变范围及支架植入情况,并随访梗死后2~5年主要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效再灌注治疗后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①年龄、性别构成、吸烟患者比例、饮酒患者比例、入院至IRA开通时间、抗凝用药、溶栓治疗、PCI前外周血WBC升高、梗死前24 h心绞痛、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PCI前室性心律失常、PCI前cTnT升高及出院时LVEF 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3组梗死相关血管(前降支、回旋支和右冠脉)发生率、冠脉病变范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采用雷帕酶素药物涂层支架,植入支架的直径和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植入后均取得满意的血管再灌注。③本研究中不同IRA开通时间组间除B和C组各有1例患者再次血运重建外,3组在随访期内均无其他主要心脏事件发生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及时、有效的血管再灌注治疗极大地降低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主要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明显改善其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中予血栓抽吸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诊断为AMI并行急诊PCI治疗的患者60例,分为两组,其中血栓抽吸+PCI组30例,PCI组30例。观察两组患者的心肌酶峰值、ST段抬高最高导联术后2 h回落幅度、超声心动图、冠脉造影术中血流情况及院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与PCI组比较,血栓抽吸+PCI组肌酸激酶峰值明显下降、ST段回落幅度明显增大、心脏功能和结构及心肌组织灌注明显改善。结论:血栓抽吸术的应用可改善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并且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7.
潘国洲 《中国医药导报》2011,8(29):57-58,60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应用替罗非班对抗炎因子和促炎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10月~2010年12月我院行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5例,将其分为常规治疗组(n=54)和替罗非班组(n=41),两组分别测定术前1 h、术后24 h血清IL-6、IL-10、P-选择素和C反应蛋白(CRP)含量。结果:常规治疗组PCI术后仅IL-6降低(t=2.132,P=0.046),其他指标均未见明显变化。而替罗非班组术后IL-6(t=4.315,P=0)、CRP(t=2.970,P=0.005)和P-选择素(t=3.308,P=0.002)均较治疗前及常规治疗组显著下降;IL-10上升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4,P=0.020)。结论:替罗非班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促炎因子释放,大大降低PCI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谢江  张健  王显 《华中医学杂志》2007,31(4):276-277
目的 观察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长期服用曲美他嗪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0例,PCI术后随机分为2组,2组年龄、性别、合并病变、肾功能及心功能分级均相仿.对照组(30例)PCI术后不服用曲美他嗪;治疗组(30例)PCI术后口服曲美他嗪治疗12个月.各组其他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均相同.观察2组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肌酐清除率和超声心动图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曲美他嗪治疗组肾功能未见恶化(P<0.05),24 h尿蛋白定量未增加,而心功能恢复较好(P<0.05).结论 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长期服用曲美他嗪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观察行PCI术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及载脂蛋白AⅠ(ApoAⅠ)水平与患者PCI术后30 d内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的关系,探讨用FIB及ApoAⅠ水平对ACS患者PCI术后近期预后进行预测的可能性。[方法]测定121例入院后行PCI术的ACS患者,包括不稳定心绞痛(UA)组(n=53),急性心肌梗死(AMI)组(n=68),和64例除外器质性心脏病确诊为心血管神经症者(对照组)的血浆FIB、ApoAⅠ和ApoB水平。根据FIB水平将所有ACS患者分为:Ⅰ组(n=83):FIB<4 g/L,Ⅱ组(n=38):FIB≥4 g/L;按ApoAⅠ水平将所有ACS患者分为:Ⅲ组(n=78):ApoAⅠ≥1.0 g/L;Ⅳ组(n=43):ApoAⅠ<1.0 g/L。分别比较Ⅰ组和Ⅱ组,Ⅲ组和Ⅳ组患者PCI术后30 d的主要MACE的发生情况,分析影响ACS患者PCI术后近期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1)AMI组FIB水平显著高于UA组和对照组(P<0.01)。AMI组与UA组同对照组比较ApoAⅠ明显降低(P<0.01),AMI组ApoAⅠ水平低于UA组(P<0.05)。(2)AMI组与UA组分别同对照组比较,ApoAⅠ/ApoB的比值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3)在MACE中,Ⅱ组与Ⅰ组比较,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室壁瘤、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5)。Ⅳ组与Ⅲ组比较,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生率上有明显差异(P<0.05);Ⅱ组与Ⅰ组比较,Ⅳ组与Ⅲ组比较总事件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不同FIB和ApoAⅠ水平是影响ACS患者PCI术后近期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老年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时常规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52例在IABP支持下行急诊介入治疗的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治疗组,将同期行急诊介入治疗但没有行1ABP支持的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5例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1个月、3个月以及6个月的左室功能和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并同时统计IABP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IABP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较对照组明显改善[(44.5%±8.2%)和(36.3%士4.7%),(46.7%±5.6%)和(39.1%±4.5%),(46.7%±5.6%)和(39.1%±4.5%),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12/52和25/45)、3个月(15/52和30/45)和6个月(17/52和37/45)的MACE事件发生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ABP并发症发生率为23.1%,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7.7%.结论 对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行急诊PCI同时采用IABP支持治疗能有效改善左室功能和减少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但IABP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