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植入术( CAS)治疗头颈部肿瘤放疗后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头颈部肿瘤放疗后颈动脉狭窄患者经支架血管成形术的临床资料。患者颈动脉狭窄均经DSA确诊,狭窄部位均位于颈总动脉或者颈内动脉起始段,其中合并椎动脉重度狭窄5例,合并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1例,合并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1例。结果13例患者中成功植入自膨式支架14枚。颈动脉狭窄率由术前的(82±8)%降至术后的(12±6)%。全部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发生。术后79 h发生脑出血后死亡1例,术后随访3~120个月,平均(50±1.5)个月,彩超检查均未见明显再狭窄,无支架断裂和移位。结论 CAS治疗放疗后颈动脉狭窄相对安全可行,疗效确切,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治疗严重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及手术安全性。方法35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了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治疗。结果手术成功率96.7%,治疗后残余狭窄率均低于30%。35例患者中有15例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2例出现可逆性卒中;1例出现术后高灌注综合征;1例出现颅内出血。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应用保护伞及围手术期监护可以降低手术并发症,提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李威娜 《当代医学》2016,(24):146-147
目的 讨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抗再联合他汀类药物,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为日后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1 5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出现颈动脉斑块.将1 50例患者划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75例.观察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抗再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予以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经过临床治疗,观察组患者显效41例(54.7%),有效32例(42 7%),无效2例(2.6%),总有效率为97.4%,对照组患者显效30例(40 0%),有效26例(34.7%),无效1 9例(25.3%),总有效率为74.7%,2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尤其多发斑块合并颈动脉狭窄提示患者的病情相对较重或可能加重进展,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治疗.通过对患者实施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抗再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决定患者的具体服药量,3种药物联合应用,效果更加突出,不易出现病情反复.日后,可在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推广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抗再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良津 《安徽医学》2008,29(5):542-544
目的分析总结颈动脉颅外段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术后的疗效及其并发症,探讨其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对41例因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70%的患者进行了支架置入术。其中22例狭窄严重者使用了脑保护装置。结果所有患者均经DSA血管造影证实有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残余狭窄率均低于50%,手术成功率100%。41例患者中有7例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2例出现高灌注综合征、2例出现可逆性小卒中(非脑保护装置支架植入术中)。术后随诊2~24个月(平均随诊12±2.6个月),临床疗效满意。1例发生非支架侧脑梗死。结论血管支架置入术为颈动脉狭窄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有前途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使用颈动脉支架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26例(狭窄≥50%,NASCET法测定),所有患者在围手术期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并行全脑血管造影及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结果26例手术操作完全成功,术后残余狭窄〈20%,有一例出现术中癫痫发作,7例出现术后心率减慢,血压下降,有2例出现高灌注综合症。均经治疗后恢复,无一例出现脑梗塞、TIA,术后随访6~12个月。颈部血管超声显示无再狭窄发生。结论颈动脉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短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6.
岳黎明  畅辉 《当代医学》2011,17(24):95-96
目的回顾分析PCI术后氯吡格雷与质子泵抑制剂联用在预防消化道出血及对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5月至2010年5月行PCI治疗术后6~12个月内持续服用氯吡格雷+拜阿司匹林的110名患者,根据患者在使用氯吡格雷+拜阿司匹林的同时有无联合使用PPI的情况分为两组,比较两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紧急靶血管血运重建、亚急性支架内血栓、脑卒中)发生率和消化道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在联合服用氯吡格雷和拜阿司匹林期间,A组中无1例出现消化道出血,有25例在随访期间由不同程度的消化道不良反应,心血管事件发生3例,包括2例支架内血栓,1例脑卒中,B组中有32例新发消化道不良反应,其中7例有粪潜血阳性,无消化道大出血病例,心血管不良事件5例,其中3例新发心梗,1例脑卒中,1例亚急性支架内血栓。结论氯吡格雷与质子泵抑制剂联用不降低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的疗效,同时可明显降低患者消化道出血时间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张仲  高励  刘西平  曾仲  张海涛 《四川医学》2006,27(2):176-177
目的探讨对老年人因颈动脉狭窄而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行支架置入术(SP)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例因颈动脉狭窄所致TIA的老年患者实施带脑保护装置的SP。围手术期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术前、术后行脑血管造影、颈动脉双功能超声检查。结果3倒均成功置入血管支架,左1例,右2例,术中及术后无脑缺血症状出现,术后随访5-11个月,均未出现再狭窄。结论实施带脑保护装置的SP是治疗老年人因颈动脉狭窄而致TIA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颈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管内自膨胀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收治颈动脉狭窄17例,疾病症状表现为反复的短暂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预扩张球囊通过狭窄部位扩张后回撤,自膨胀支架在导丝支撑下通过狭窄部位,回撤外鞘将支架释放,对10例患者应用不可脱卸球囊进行再扩张。结果:支架定位准确,13例患者狭窄部位恢复正常管径,3例狭窄程度减少90%以上,1例减少70%,无手术并发症发生。临床随访5-13个月(平均9.3个月),无1例再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DSA随访10例患者无再狭窄(6-12个月),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治疗重度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1年2月在我科行CEA的126例患者临床资料,122例均是初次手术,4例为双侧狭窄对侧治疗后再次手术;108例术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17例术前曾患脑梗死,1例术前无症状(狭窄率〉90%)。所有患者术前经选择性颈动脉造影证实狭窄率70%~99%。其中35例患者术前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合并冠心病,6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结果围术期1例患者因脑出血死亡。其余术前有临床症状的患者术后有较明显改善,TIA消失。术后随访2~24个月,1例在随访期间因心脏病死亡,其余患者病情稳定。结论CEA是治疗颈内动脉重度狭窄主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向锦艳 《基层医学论坛》2014,(31):4213-4215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片在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我院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老年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用硫酸氯吡格雷片治疗,观察组患者用硫酸氯吡格雷片和辛伐他汀联合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36例患者中,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36例患者中,总有效率为63.89%,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入院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硫酸氯吡格雷片和辛伐他汀联合治疗,不仅能够提高临床疗效,还能有效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症状,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和经验。方法对45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术后行全脑血管造影及颈动脉彩超检查,进行影像学随访。结果狭窄血管均成功扩张,术前、术后狭窄段血管管腔分别为(2.84±1.18)mm和(5.86±0.65)mm,术后残余狭窄程度均〈20%。临床随访无TIA或脑缺血发作,无1例发生再狭窄,3个月后颈部血管彩色超声检查,狭窄段管腔内径为(5.84±0.33)mm,与术后即刻狭窄段管腔内径(5.86±0.65)mm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植入术预防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远期效果。方法选择102例颈动脉狭窄接受颈内动脉颅外段支架植入术的病人作为研究组,90例药物治疗的颈动脉狭窄病人作为对照组,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缺血性卒中和死亡为终点事件对所有病人定期随访2年,比较两组在预防缺血性脑血管事件方面的效果。结果 2年随访结果显示,两组病人终点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χ2=24.95,P<0.05)。研究组亚组危险因素比较分析显示,年龄>70岁、高血压、有两种以上血管性危险因素、缺乏系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病人术后更容易发生缺血性脑血管事件(P<0.05)。结论颈动脉支架植入术较药物干预能明显改善颈动脉狭窄,能更有效且安全治疗及预防缺血性卒中,术后长期随访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ABCD2评分与颈动脉狭窄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30 d脑梗死发生的评估价值。方法以住院的173例TIA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随访TIA后30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并分析"ABCD2"评分、颈动脉狭窄程度与TIA后短期内发生脑梗死的关系。结果颈动脉狭窄≥50%的TIA患者128例,发生脑梗死46例(35.9%);颈动脉狭窄〈50%的TIA患者45例,发生脑梗死9例(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D2评分越高,脑梗死的发生率越高(P〈0.05),颈动脉狭窄越重,ABCD2评分越高(Gamma=0.433,P〈0.05)。结论 ABCD2评分法对TIA后脑梗死发生有预测价值,ABCD2评分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狭窄度检查能进一步提高TIA脑梗死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比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与单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对症状性轻度颈动脉狭窄患者脑卒中二级预防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纳入本科2009年1月至2013年8月诊断为症状性轻度颈动脉狭窄的患者,所有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术(DSA)检查确诊狭窄率≤50%,给所有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联合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患者归为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组(双抗组),单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的患者归为单联抗血小板药物组(单抗组).搜集入院时改良Rankin评分(mR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神经功能残损量评分(NIHSS评分)及电话随访患者出院后1年内mRS评分情况、卒中复发及不良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共搜集151例症状性轻度颈动脉狭窄患者,其中单抗组及双抗组分别为52、99例,排除10例失访患者,最终分别纳入48、93例患者进入分析.通过比较发现单抗组与双抗组同侧卒中复发率(分别为8.3%、2.1%)、非同侧卒中复发率(分别是2.1%、1.1%)、病死率(分别为4.1%、2.1%)无明显差异(P>0.05),出血发生率(分别为0%、11.8%)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侧卒中复发组与卒中未复发组颈动脉狭窄率分别为(46.70±5.16)%、(34.70±9.31)%,斑块面积分别为(86.15±17.15)%、(44.88 ±52.59)%,两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在最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值、不稳定斑块上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对颈动脉狭窄≤50%的症状性轻度颈动脉狭窄患者单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进行脑卒中二级预防可能更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保护装置在颈动脉支架植入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5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在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中使用脑保护装置,观察脑保护装置中有无脱落的斑块。术后B超随访有无再狭窄以及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结果支架放置全部成功,15例脑保护装置均安全回收,在回收的脑保护装置中4例发现斑块碎片,随访3~24个月,均未再发TIA和脑梗塞。结论使用脑保护装置可提高颈动脉支架植入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王嵩  肖福  李牧 《当代医学》2008,14(22):91-92
目的 探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治疗严重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及手术安全性.方法 35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了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治疗.结果 手术成功率96.7%,治疗后残余狭窄率均低于30%.35例患者中有15例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2例出现可逆性卒中;1例出现术后高灌注综合征,1例出现颅内出血.结论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应用保护伞及围手术期监护可以降低手术并发症,提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的经验,评价其疗效。方法:对36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在脑保护装置下使用自膨胀支架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共放置支架40枚。结果:支架释放成功率100%,术后残余狭窄〈20%,无死亡病例;4例术后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静脉持续给药24-72小时后恢复正常。结论: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远端保护装置的应用是防止术中脑卒中并发症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黄海东  赵凯  屈延  顾建文  杨涛  林龙  虞俊  张辉 《四川医学》2009,30(5):618-620
目的 探讨和总结脑保护装置下自膨式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技术及疗效。方法对1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茬滤网型脑保护装置下使用自膨胀支架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治疗。结果18例全部技术成功,共放置支架21枚,脑保护装置全部收回,颈动脉病变残余狭窄≤20%,临床症状消失。术中4例患者出现短暂性心率减慢和低血压,无死亡及症状性脑梗死并发症发生。术后临床短期随访无脑缺血发生。结论脑保护装置下自膨式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其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总结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组80例患者经颈部超声检查、MRI及全脑血管造影确诊颈动脉狭窄,经股动脉入路应用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结果80例患者手术均成功,颈动脉狭窄得到有效改善,临床缺血症状术后得到明显改善,短期随访6个月未出现新发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随访2年末发现明显颈内动脉支架部位再狭窄,支架形态无改变.结论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是治疗颈内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与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方法 将9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CEA组和CAS组,各48例,比较两组效果并随访6个月后观察并发症.结果 术后两组均经彩色超声、MRA检查证实颈内动脉血流通畅;CEA组35例(92.11%),术后未再出现TIA,与CAS组(89.7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30,P=0.719);术后4周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48,P=0.827);CEA组术后6个月颈动脉再次狭窄与再发TIA均低于CA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889,P=0.001).结论 采用CEA与CAS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各有利弊,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