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研究采用国产封堵器经导管同期治疗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的策略并评价其疗效.方法:15例患者中,房间隔缺损(ASD)合并肺动脉瓣狭窄(PS)7例,室间隔缺损(VSD)3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3例,VSD合并PDA 2例.先行瓣膜球囊扩张术纠正瓣膜狭窄,其次行VSD封堵术,再次行PDA封堵术,最后行ASD封堵术.封堵术用国产封堵器.术后3 d、1、6个月分别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X线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15例复合型先心病患者均一次性治疗成功.术中未发生任何重要并发症.术后即刻TTE和造影示ASD、VSD、PDA所有封堵器位置良好,无残余分流.7例ASD合并PS者,跨肺动脉瓣平均压差由术前(7.53±3.66)kPa下降到术后(2.43±1.13)k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1、6个月TTE示所有患者各水平分流均消失,所有封堵器位置固定良好,无移位及脱落.结论:复合型先心病采用国产封堵器经导管同期介入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经导管同期介入治疗的可行性、治疗策略和疗效.方法 2006年7月~2008年12月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共28例.先天性心脏病的复合畸形为室间隔缺损(VSD)并发房间隔缺损(ASD)4例,VSD并发动脉导管未闭(PDA)3例,ASD并发PDA8例,PDA并发肺动脉瓣狭窄(PS)2例,ASD并发PS11例.介入治疗的顺序依次为PS球囊扩张术、VSD封堵术、PDA封堵术,最后行ASD封堵术.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随访检查心电图、X线胸片和超声心动图.结果 28例复合畸形均一次性治疗成功.X线曝光时间平均(8.5±4.3)min,手术时间32~95min.1例VSD并ASD术后第4天发生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予用药治疗后转窦性心律.余随访无不良并发症发生.结论 严格掌握适应证,术中采取适当的治疗策略,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的同期介入治疗可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复合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初步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介入治疗合并其他先天畸形、瓣膜疾病、冠脉病变等复合先天性心脏病的策略和近期疗效评价。方法13例适合经导管介入治疗的复合先天性心脏病,其中男7例,女6例,平均年龄(25.2±20.3)岁。复合类型为:房间隔缺损(ASD)合并室间隔缺损(VSD)2例,ASD合并肺动脉瓣狭窄(PS)2例,ASD合并二尖瓣狭窄(MS)1例,ASD合并冠脉狭窄需介入治疗1例,ASD合并右位心1例,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3例,PDA合并B型预激综合征1例,PDA右位心、下腔静脉肝段缺如1例,VSD合并下腔静脉肝段缺如1例。经导管治疗原则:ASD合并其他先天性心脏畸形者先处理后者,再行ASD封堵;VSD合并PDA者先行VSD封堵,再行PDA介入治疗;PDA合并预激综合征者先行射频消融治疗,再行PDA介入治疗。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随访。结果13例复合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经导管治疗均获成功。术后即刻堵塞的ASD、VSD及PDA均无明显残余分流,跨肺动脉压差由术前的(78.5±28.9)mmHg(1mmHg=0.133KPa)降至(21.4±6.8)mmHg;平均(11.0±8.8)个月随访仍无残余分流,无任何并发症发生。结论复合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治疗指征把握恰当、治疗方法合理,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CHD)复合畸形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CHD复合畸形患者19例,男11例,女8例,年龄5~36(15.2±10.7)岁,体质量25.6~55.8(32.2±26.1)kg;其中房间隔缺损(A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5例,ASD合并肺动脉瓣狭窄(PS)6例,ASD合并室间隔缺损(VSD)3例,VSD合并PS 3例,PDA合并PS 1例,PDA合并B型预激综合征1例。介入治疗顺序为:PS球囊扩张术、VSD封堵术、PDA封堵术、ASD封堵术;PDA合并预激综合征先行射频消融治疗,再行PDA封堵术。结果 19例患者均一次性介入治疗成功,术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造影和心脏彩超证实无明显残余分流,封堵器固定良好。10例合并PS患者的跨肺动脉瓣压差由术前的(50.6±17.2)mm Hg降至术后的(21.2±9.5)mm Hg(t=6.28,P<0.01)。ASD合并其他畸形患者14例,均采用ASD封堵器,封堵器直径平均为(20.6±10.5)mm;PDA合并其他畸形患者6例,2例选用弹簧圈封堵,其余4例患者选用PDA封堵器,平均直径为(7.1±2.5)mm;VSD合并其他畸形患者6例,膜周部4例,并膜部瘤形成2例,均采用对称型VSD封堵器,封堵器直径平均为(9.5±3.2)mm。结论严格掌握适应证,制定合理的操作策略,CHD复合畸形介入治疗的疗效肯定,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同期介入治疗复合先天性心脏病(CHD)的可行性并评价其疗效.方法 对复合先天性心脏病患者60例同期施行联合介入治疗,其中房间隔缺损(ASD)并肺动脉瓣狭窄(PS)18例,室间隔缺损(VSD)并动脉导管未闭(PDA)4例,PDA并PS 18例,ASD并PDA 12例,PS并VSD 2例,ASD并VSD 6例.结果 60例均1次治疗成功.成功率100%,无严重并发症.经1个月~5年随访,患儿心脏缩小,心脏功能改善.结论 在病例选择恰当情况下,对小儿复合先天性心脏病进行同期介入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经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复合畸形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复合畸形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19例(男性9例,女性10例,年龄4~37岁)心脏复合畸形患者,包括:室间隔缺损(ventricu lar septal defect,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atentductus arteriosus,PDA)7例,VSD合并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5例,ASD合并PDA 4例,ASD合并肺动脉瓣狭窄(pu lm onary stenosis,PS)2例,先天性主动脉缩窄合并PDA 1例。按照“先难后易,先复杂后简单”的原则进行介入治疗操作,先行PS球囊扩张术,再行VSD封堵术,后行PDA封堵术及ASD封堵术。分别于术后第4天、1、2、6个月及1年复查心电图及心脏超声等。结果19例患者经导管介入治疗均获成功,其中16例分别植入2个封堵器,2例ASD合并PS患者成功地进行了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后及ASD封堵术,1例先天性主动脉缩窄合并PDA患者经球囊扩张及带膜支架植入治疗获得成功。平均随访(15.5±9.4)个月(1个月至3年),术后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先天性心脏复合畸形,只要严格掌握介入治疗适应证,遵循适当的手术方略,选择正确的操作顺序和方法,可以通过介入治疗手段一次性根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在X线透视、造影及经胸超声心动图监视下,经导管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ASD)、动脉导管未闭(PDA)、室间隔缺损(VSD),以及经皮穿刺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治疗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PS).结果 即刻成功率98.7%(78/79).2 例封堵术后早期少量残余分流;1例VSD术后出现血尿,经药物治疗5 d后症状消失;Ⅲ°房室传导阻滞1例,左前分支传导阻滞1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例,均经药物治疗后消失;全组无死亡.结论 经导管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ASD、PDA、VSD和PBPV治疗PS近期疗效确切,操作技术成功率高,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CHD)经皮介入治疗方法及其近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06例连续施行的CHD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一病变99例,复合病变7例;包括动脉导管未闭(PDA)28例,房间隔缺损(ASD)35例,室间隔缺损(VSD)18例,肺动脉瓣狭窄(PS)18例,PS合并ASD3例,PDA合并ASD2例,PS合并PDA1例,ASD合并VSD1例。结果106例介入成功101例,5例未封堵成功,成功率95.3%。封堵成功者术后即刻未见明显分流,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后患者跨瓣压差均降至20mmHg以下。结论CHD介入治疗成功率高、创伤小,近期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观察经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复合畸形的临床疗效,以期为治疗该病提供有利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3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先天性心脏复合畸形患者23例,其中包括2例患者为先天性主动脉缩窄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3例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合并肺动脉瓣狭窄(pulmonary stenosis,PS),4例ASD合并PDA,6例VSD合并ASD,8例VSD合并PDA,按照"先复杂后简单,先难后易"的原则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结果:本组23例患者中除2例患者因缺损过大而放弃封堵外,其余21例患者经导管介入治疗后均痊愈出院,显效率为91.30%。结论:严格掌握先天性心脏复合畸形的介入治疗适应证,选择正常的操作方法与顺序,遵循适当的手术方案,可以通过介入治疗一次性根治。  相似文献   

10.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285例疗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该院2003年6月 ̄2005年4月连续施行的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285例,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87例,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104例,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75例,肺动脉瓣狭窄球囊扩张术(PBPV)15例,冠状动脉瘘栓塞术4例;采用经皮穿刺股静脉和/或股动脉法,术前、术后行左、右心导管造影检查。结果技术成功率97.54%(278/285),并发症2.81%(8/285),紧急手术0.70%(2/285),死亡率0.35%(1/285)。结论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具有成功率高、创伤小、并发症及死亡率低等特点,对大部分病例可替代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小儿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1994年3月至2003年12月适合经导管介入治疗的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5例,肺动脉瓣狭窄(PS)伴房间隔缺损(A SD)或动脉导管未闭(PDA)者,先行PS瓣膜成形术,再堵塞A SD或PDA;主动脉缩窄(COA)伴PDA者,先行COA血管成形术,4~15个月后再行PDA堵塞术;主动脉瓣狭窄(A S)伴PDA者,先行瓣膜成形术,再行PDA堵塞;室间隔缺损(V SD)伴PDA采用弹簧圈封堵。结果:15例患者经导管介入治疗均获成功。除2例PDA术后即刻有少量紊流,余均无残漏。随访(3.57±2.61)年,跨瓣(或跨缩窄段)压差经超声心动图或导管测压除A S外均正常。围术期机械性溶血、弹簧圈脱落和动脉栓塞各1例。结论: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治疗只要恰当掌握指征,操作规范,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对合并A S者,适应证的掌握及球囊大小的选择需进一步摸索。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导管法非开胸方法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方法:应用Sideris钮扣式补片装置经导管关闭动脉导管未闭和房间隔缺损。结果:3例(PDA2例,ASD1例)手术成功,术后3d经复查出院。另2例因PDA和ASD直径太大,受补片大小所限,未能修补成功。结论:先天性左向右分流心脏病经皮钮扣式补片治疗方法安全,创伤小,疗效肯定,无严重并发症,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国产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国产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效果。方法: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继发房间隔缺损(ASD)2例,动脉导管未闭(PDA)4例,室间隔膜部缺损(VSD)2例),男3例,女5例,年龄8~30岁,对8例患者使用国产封堵器(北京华医圣杰科技有限公司制造)介入治疗,观察患者临床疗效,手术操作难易程度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患者介入封堵术技术成功率100%,手术操作简便,并发症少。结论:国产封堵器效果可靠、成功率高、安全、适应面广,且价格较低,从成本效益考虑,国产封堵器在临床应用上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4.
先天性心脏病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总结1990年3月至1998年7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44例先天性心脏病并发心内膜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男30例,女14例,平均年龄31.2岁,血培养28例,阳性12例,37例在感染控制后手术,7例于感染活动期手术。所有病例均彻底清除了感染灶,纠治瓣膜病变及先心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胸彩色超声心动图(TTE)在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前选择病例和术中及术后疗效观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术前应用TTE检查,选择适合行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患者37例,其中20例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10例膜周部型室间隔缺损(VSD),7例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均采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封堵器选择大于TTE测值的2~4 mm。术中在X线和TTE监测下观察封堵器的释放过程。术后1天、1周、1个月及6个月应用TTE观察封堵伞有无脱落,房、室间隔及大动脉水平有无分流,心脏大小变化。结果:20例ASD封堵成功19例,10例VSD封堵成功10例,7例PDA封堵成功7例。术后1天复查,1例ASD患者有少量残余分流,1例VSD患者三尖瓣瓣下见少量返流,2例VSD封堵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传导阻滞。随访1~6个月,均未发现有残余分流。结论:TTE在封堵术前选择合适病例,以及选择封堵器的大小,术中监测封堵器的位置是否准确,术后观察有无残余分流,疗效评价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先天性漏斗胸(pectus excavatum,PE)合并先天性心胸疾病患儿同期手术治疗的方法及原则。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8年9月于湖南省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27例先天性PE合并先天性心胸疾病患儿的资 料,分为PE合并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组(n=17)及PE合并胸科疾病组(n=10)。PE合并CHD组中, PE接受自制胸骨抬举装置及Nuss手术矫治,CHD分别接受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经胸骨正中切口或右腋下直切 口)或经皮及经心导管封堵治疗;PE合并胸科疾病组接受同期胸部手术矫治+Nuss手术。结果:27例患儿均接受同期 手术矫治。PE合并CHD组住院时间为8.0~25.0(13.2±4.8) d,2例并发切口延期愈合,1例术后左侧少量胸腔积液;PE合 并胸科疾病组住院时间为10.0~34.0(19.9±7.5) d,1例并发乳糜胸,2例胸腔积液。两组患者心胸疾病及PE矫治均满意, 无手术死亡、大出血及胸腔脏器损伤、排异反应等并发症。结论:依据病人的特点选择个体化的方案予以同期矫治 儿童PE合并心胸疾病,可避免多次手术和麻醉风险,安全有效,同时可减少家属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分析产前诊断中确诊的染色体异常并伴有先天性心脏病畸形患儿相关资料,总结心脏畸形不同分类和染色体异常的关系及比率,为探讨先天性心脏病病因、提高先天性心脏病产前诊断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产前诊断中心确诊的染色体异常并伴有先天性心脏畸形病例资料,综合分析先天性心脏病畸形分类和染色体异常的关系及比率.结果 49例染色体异常伴先天性心脏畸形患儿中,21-三体11例,18-三体6例,13-三体6例,14-三体1例,16-三体3例,8-三体1例,22-三体1例,46,XY/XX,5p- 2例,易位型部分三体8例,性染色体异常8例,三倍体2例.相同的染色体异常可伴有不同的心脏畸形及心外畸形,同样的心脏畸形可存在不同的染色体异常.结论 染色体异常可伴有众多基因的增加或减少,可同时伴有多种心脏或心外畸形,不同染色体异常伴发心脏畸形的类型及比率也各不同.超声提示胎儿心脏畸形者,应进一步行产前细胞遗传学诊断以排除染色体异常,避免染色体异常综合征患儿出生.  相似文献   

18.
①目的 探讨经导管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进行多因素综合疗效评价。②方法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TTE)选择适合封堵术的先天性心脏病病人46例,其中房间隔缺损(ASD)20例,室间隔缺损(VSD)19例,动脉导管未闭(PDA)7例。在TTE及X线引导下行介入封堵术,术后通过TTE进行动态的随访观察。③结果 46例病人全部封堵成功,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5 例病人有微量至少量残余分流;1 例出现阵发性房颤,1例出现一过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ASD、VSD及PDA术前TTE测量值与术中X线测量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0.222~1.136,P>0.05)。术后50%以上病人接受了3~6 个月随访。④结论 经导管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具有很高的成功率及安全性;介入封堵术疗效好、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TTE可以准确地应用于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中。  相似文献   

19.
先天性心脏病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我院手术治疗的41例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男23例,女18例,平均年龄22.6%,术前27例进行了血细菌培养,其中阳性11例(41%)。34例在感染控制后手术,7例于感染活动期手术。所有病例均彻底清除感染灶,纠治先心病及瓣膜病变。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例,死亡率2.4%,其余远期效果良好。结果:先心病并发IE发生率有上升趋势;超声心电图在诊断上有重要作用;常规血培养有假阴性结果;对先心病并发心内膜炎患者的手术治疗应采取积极态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先心病经导管封堵术后机械性溶血的发生原因与防治措施。方法 通过对1例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后发生机械性溶血患者的病例特点及治疗效果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文献报道对先心病经导管封堵治疗后发生机械性溶血的原因与防治措施进行讨论。结果 共438例先心病患者接受经导管封堵治疗,其中VSl5181例,房间隔缺损135例,动脉导管未闭122例。经导管封堵术后即刻发现35例有残余分流,其中1例VSD患者于术后10h发生机械性溶血,经用激素等治疗于术后72h病情好转,1周后治愈出院。结论 先心病封堵术后机械性溶血的发生与封堵术后的残余分流有关,大剂量激素、碱化尿液及大量补液等对机械性溶血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