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观察P-转移因子和酮替芬联合应用能否降低毛细支气管炎后支气管哮喘患病率。方法:5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采用口服P-转移因子进行免疫调节治疗并辅以酮替芬抗过敏,疗程3~6个月,临床随访≥1年,观察发生哮喘的例数。同时检测防治前后患儿血清IgE、IgG、IgA、IgM与T细胞亚群变化。46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不用药作为对照组。结果:完成随访 >1年者,防治组43例中仅2例(4.65 %)发生哮喘,而对照组39例中有11例(28.21%)发生哮喘,两组有显著差异(P <0.01)。防治组患儿免疫功能改善明显,IgE水平,CD4/CD8比率下降,IgG、IgA、CD3水平增高,与防治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P -转移因子联合酮替芬口服,可降低毛细支气管炎后支气管哮喘患病率。  相似文献   

2.
辅舒酮预防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后哮喘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吸入辅舒酮能否减少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后哮喘的发生率.方法 将52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3例采用辅舒酮吸入预防,疗程为2个月;对照组29例则不用药预防.临床随访半年、1年,观察两组患儿哮喘的发生率.结果 完成1年以上随访者,观察组仅3例(13.04%)发生哮喘,对照组中则有24例(82.76%)发生哮喘,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吸入辅舒酮可明显降低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后哮喘的患病率.  相似文献   

3.
毛细支气管炎吸入皮质激素预防哮喘发病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毛细支气管炎吸入皮质激素与预防儿童哮喘发病的关系。方法 52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间断吸入丙酸倍氯米松1.5-2年后,测其骨密度值。随访3-4斫,并测其气道反应性。结果 52例中有4例发展为哮喘,而对照组50例中16例发展为哮喘,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超声雾化蒸馏水激发试验(UNDW)显示吸入治疗组3例阳性,而对照组13例阳性,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吸入组治疗前后骨密度值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 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吸入皮质激素治疗有利于预防哮喘发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布地奈德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将84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采用综合治疗,治疗组42例于急性期加用布地奈德混悬液压缩雾化吸入,症状控制后继续布地奈德气雾剂吸入治疗2个月,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体征改善时间,随访2年后哮喘的患病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在缓解喘憋、缩短哮鸣音持续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随访治疗组哮喘患病率为10.0%,对照组哮喘患病率为41.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吸入布地奈德治疗毛细支气管炎有效、安全,明显加快治愈时间,恢复期吸入治疗能有效降低毛细支气管炎后哮喘患病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规范化吸入糖皮质激素(ICS)能否有效地预防毛细气管炎(ABI)患儿日后发展为哮喘。方法:应用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配合储雾罐、面罩规范化吸入治疗第一次毛细支气管炎愈后的患儿162例至少6个月,并以151例第一次毛细支气管炎愈后未作糖皮质激素吸入治疗的患儿为对照。结果:治疗组患儿哮喘发病率14.9%,对照组哮喘发病率为47.1%,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规范化吸入糖皮质激素能明显降低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哮喘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吸入布地奈德、口服酮替芬、肌注斯奇康防止毛细支气管炎发展成哮喘的疗效,寻找更好的治疗和预防小儿毛细支气管炎发展成哮喘的方法。方法将160例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预防1、2、3组和1个对照组各40例,预防1、2、3组给予相同剂量的酮替芬口服、斯奇康肌注。预防1组吸入激素布地奈德气雾剂100μg/次,每天2次,2周后减量至100μg/次/天,疗程2个月;预防2组吸入激素布地奈德气雾剂100μg/次,每天2次,2个月后减量至100μg/次/天,维持4个月后停药;预防3组吸入激素布地奈德气雾剂100μg/次,每天2次,2个月后减量至100μg/次/天,维持1个月后停药。对照组均不给予吸入布地奈德、口服酮替芬、肌注斯奇康。预防组、对照组每2月随访1次,随访2年,观察2年内每组哮喘的发生率。结果预防1组的哮喘发生率与预防2组、预防3组、对照组有显著差异;预防2组的哮喘发生率与预防3组无显著差异,与对照组有非常显著差异;预防3组与对照组有非常显著差异。结论吸入布地奈德、口服酮替芬、肌注斯奇康联用可显著降低毛支炎后哮喘的发生率。在吸入布地奈德运用方面,不同剂量、不同疗程对疗效有影响,在本研究中预防3组的方法比较可行。  相似文献   

7.
袁银开 《海南医学》2004,15(10):30-31
目的 评价吸入丙酸氟替卡松和二丙酸倍氯米松治疗儿童哮喘的疗效。方法 选取 2 0 0 3年 1-2月初诊时使用丙酸氟替卡松的 >6岁二级哮喘患儿 2 0例为治疗组 ,选取 2 0 0 0年初诊时使用二丙酸倍氯米松的 >6岁哮喘患儿 2 0例为对照组 ,两组均在初诊时及治疗第 3、6、9、12月详细记录其哮喘发作次数、吸入β2 受体激动剂的次数以及呼气峰流速 (PEFR)值。统计分析以上两组数据。结果 初诊时两组患儿的发作次数及吸入 β2 受体激动剂的次数无差异 (P >0 .0 5 ) ,在治疗第 3、6、9、12月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 ,在增加PEER值、改善肺功能方面 ,两组在治疗 3月后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 ,在治疗第 6、9、12月后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结论 吸入丙酸氟替卡松治疗儿童哮喘较吸入二丙酸倍氯米松效果更好且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普米克令舒)、丙酸氟替卡松(辅舒酮)对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 毛细支气管炎患儿2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1组和观察2组、3组均采用止咳平喘、吸氧等综合治疗.对照组给予特布他林溶液雾化吸入7 d;观察1组特布他林溶液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7 d;观察2组在观察1组的基础上,加用辅舒酮雾化吸入3个月.比较治疗前后3组患儿临床疗效、肺功能和2年后哮喘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的临床疗效、肺功能和2年后哮喘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2组比观察1组更具优势(P<0.05).结论 吸入糖皮质激素能缓解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急性期症状,改善患儿肺功能,并且降低哮喘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蔡珊  陈平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9):1398-1400,1403
目的比较沙美特罗替卡松干粉剂及联合吸入二丙酸倍氯米松、沙丁胺醇气雾剂治疗成人中重度哮喘的疗效。方法观察中重度哮喘34例,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干粉剂组及联合吸入二丙酸倍氯米松及沙丁胺醇气雾剂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症状控制情况及生命质量。结果治疗前及治疗第7天时PEFam、PEFpm值差异无显著性,第4、12周时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治疗1周内,两组日间无症状天数无统计学差异。而两组夜间无症状天数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4周中日间及夜间无症状天数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治疗12周后两组间综合评分、哮喘症状评分、心理情绪评分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在治疗成人中重度哮喘中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干粉剂优于联合吸入二丙酸倍氯米松、沙丁胺醇气雾剂。  相似文献   

10.
伏丽琼 《海南医学》2008,19(1):78-79
目的 观察比较沙丁胺醇与二丙酸倍氯米松联合吸入治疗与单用沙丁胺醇吸入对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 通过随机分组,将79例患儿分为治疗组44例给予沙丁胺醇及二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吸入治疗,对照组35例单用沙丁胺醇吸入,观察患儿症状体征消失的天数及住院天数.结果 治疗组各症状体征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喘憋及哮鸣音消失的时间为4.34±0.63天,对照组消失的时间为7.03±1.18天,两者比较(P<0.05)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对毛细支气管炎的患儿联合吸入沙丁胺醇与二丙酸倍氯米松,疗效明显优于单独吸入沙丁胺醇.  相似文献   

11.
刘继国 《吉林医学》2011,(31):6602-6603
目的:观察应用乌体林斯联合布地奈德降低毛细支气管炎后哮喘发病率,寻找更好的治疗和预防小儿毛细支气管炎发展成哮喘的方法。方法:61例确诊毛细支气管炎的患儿随机分成防治组(n=31)和对照组(n=30),两组均吸入布地奈德气雾剂100μg/次,2次/d,2个月后减量至100μg/(次.d),维持1个月后停药。防治组加乌体林斯肌内注射1.72μg/次,1次/周,共用10次,临床随访1年,观察1年内每组哮喘的发生率。结果:防治组与对照组的哮喘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乌体林斯联合布地奈德可明显降低毛细支气管炎后哮喘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小剂量氨茶碱与皮质激素吸入治疗小儿哮喘的协同作用。方法 选择64例缓解期轻,中度小儿哮喘,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对照组(28例),治疗组口服小剂量氨茶碱配合吸入必可酮气雾剂,对照组只吸入必可酮气雾剂,疗程1年。结果 治疗组皮质激素吸入量明显较对照组减少,中度以上喘息发作次数明显较对照组减少,峰值流速(PEFR)明显较对照组高,结论 小剂量氨茶碱配合吸入皮质激素,可减少小儿哮喘发作次数,减少皮质激素吸入量,使肺功能得到更好的保护。  相似文献   

13.
吴永东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7):2027-2028
目的:探讨孟鲁司特联合布地奈德预防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后哮喘发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7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治愈后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4例给予孟鲁司特口服及布地奈德吸入治疗,对照组不做治疗。两组均随访2年,统计随访期内哮喘发生的例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哮喘发生率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5,P<0.05)。结论:口服孟鲁司特联合吸入布地奈德能减少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后哮喘发生率,疗效确切,应用方便,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斯奇康注射液辅佐丙酸氟替卡松防治婴幼儿哮喘的临床疗效、机制及安全性。方法 对分为防治组的 3 5例婴幼儿哮喘采用局部吸入丙酸氟替卡松 (≥ 1年 )、同时注射斯奇康 (≥ 3个月 ) ,对照组的 3 0例婴幼儿哮喘仅口服酮替芬 ,临床随访哮喘发作程度、次数、免疫功能及肺功能检查 ( >1.5年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防治组婴幼儿肺功能PEF、FEV1恢复正常 (P <0 .0 1) ;防治组患儿免疫功能改善明显 ,IgE水平、SIL 2R及CD4 CD8比率下降 ,CD3水平增高 ,与防治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临床防治总有效率 94.3 % ( 3 3 3 5例 )。结论 斯奇康注射液辅佐丙酸氟替卡松防治婴幼儿哮喘疗效显著 ,可作为临床医生综合防治婴幼儿哮喘的较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吸入激素治疗后血清皮质醇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吸入布地奈德早期干预毛细支气管炎(毛支)对减少哮喘发病率的影响及血清皮质醇水平的动态变化。方法:将75例毛支患儿临床缓解后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33例(失访3例)吸入布地奈德3个月,未干预组42例(失访13例)不再用药。两组病人干预前测定血清皮质醇基础值,12周后复查。以21例无喘息症状的同龄儿为正常对照组。结果:112周后干预组30例血清皮质醇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与未干预组29例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2随访至1年时干预组哮喘发病率(16.7%)低于未干预组(44.83%),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组喘息复发率(30%)低于未干预组(58.62%),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毛支患儿早期吸入激素干预治疗可降低哮喘发病率,对肾上腺皮质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冯辉  马强  邓英 《中国医疗前沿》2010,5(1):33-33,29
目的观察应用酮体芬和布地夸德(普米克都保)联合治疗咳嗽变异型哮喘(CV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43例给予口服酮体芬片及布地奈德吸入剂,对照组43例给予口服氨荼碱片。结果治疗组显效30例(69.8%),有效12例(27.9%),无效1例(23%),总有效率高达97.7%。对照组显效21例(48.8%),有效8例(18.6%),无效14例(32.6%),总有效率为674%。结论酮体芬和布地奈德治疗CVA疗效显著,方法简便,未发现明显毒副反应,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7.
丁华  王善用 《中国现代医生》2012,(22):53+55-53,55
目的研究匹多莫德预防毛细支气管炎后发生哮喘的效果。方法将临床诊断为毛细支气管炎患儿69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4例,两组均予抗感染及解痉平喘等对症处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匹多莫德400mg/(kg·d),1次m,连服2个月,观察1年后两组哮喘的发生率及免疫功能(CD3+、CD4+、CD8+)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1年后观察组哮喘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免疫功能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匹多莫德预防毛细支气管炎后发生哮喘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温志园  古奕文 《吉林医学》2013,34(9):1613-1614
目的:分析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在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方面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3~10岁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给予盐酸丙卡特罗、酮替芬联合孟鲁司特咀嚼片治疗;对照组40例给予盐酸丙卡特罗联合酮替芬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及6个月内的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其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儿(P<0.05)。结论:孟鲁司特在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方面疗效确切,且复发率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100例中、重度支气管哮喘患者,分别用必可酮、喘乐宁吸入(治疗组55例)和传统间歇疗法(对照组45例)治疗,经一至两年随访观察,结果治疗组疗显著优于对照组,表明哮喘缓解期持续吸入小剂量的必可酮是当今理想的防治支气管哮喘发作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