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7篇
综合类   8篇
中国医学   1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对易造成气胸的腧穴进行分类和归纳,以期针灸工作者,尤其是针灸初学者更科学地掌握腧穴的针刺操作,预防气胸发生。[方法] 为了更好地预防针刺后气胸的发生,以腧穴定位和针刺操作为主要着眼点,根据肺体表投影及经穴的分布特点,将可能造成气胸的腧穴分成4大类,基于此从针刺操作角度、方向、深度三要素总结4类穴位的操作要点,并结合文献分析可能引起针刺后气胸或增加发生概率的其他危险因素。 [结果] 第一类位于肺体表投影内的腧穴,包括8条经、39个腧穴及1个经外奇穴,针刺操作要点在于不能直刺深刺。第二类位于肺体表投影边缘的腧穴,包括4条经、5个腧穴及11个经外奇穴,针刺操作要点在于不能朝肺深刺。第三类位于肺体表投影附近,包括6条经和10个腧穴,针刺操作要点在于不能朝肺深刺。第四类位于肩胛骨之上的腧穴,包括2条经和4个腧穴,针刺操作要点在于以直刺为主。文献分析发现,肺部基础疾病可增加针刺后气胸风险。 [结论] 在准确掌握肺脏解剖和经穴定位的基础上,严格规范针刺操作,了解患者肺部基础疾病,可最大程度地避免针刺后气胸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针刺手法是影响针刺疗效的关键,然而其作用规律、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天津中医药大学实验针灸学研究中心郭义教授团队与天津大学电气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王江教授团队,长期以来围绕针刺手法作用规律及神经电信息机制开展合作研究,构建了常见针刺手法的数学模型,用数学语言解析了针刺手法操作过程,实现了针刺手法的科学表征;揭示了基于神经电信息的针刺手法部分作用规律;刻画了针刺手法电信号的非线性动力学特征,明确不同针刺手法诱发神经电信息编码存在差异,是针刺手法效应差异的机制之一。研究成果为针刺手法的科学性奠定了提供了实验依据,对针刺手法的传承、应用和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方征宇  徐素美  洪寿海  陈植 《浙江医学》2021,43(24):2685-2687
目的观察复方嗜酸乳杆菌促进肛周疾病术后创面愈合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4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肛周疾病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痔疮60例,肛周脓肿60例。两种疾病患者分别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使用抗生素静脉滴注并每日换药)、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复方嗜酸乳杆菌片口服),每组30例;比较两种疾病患者观察组与对照组创面愈合情况、便秘症状评分及术后4周临床疗效。结果痔疮及肛周脓肿患者观察组术后创面愈合时间、创面肉芽形态评分、肛缘水肿评分以及术后排便间隔时间、每次排便时间、大便性状、排便时疼痛等4项便秘症状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痔疮及肛周脓肿患者观察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86%、89.29%,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97%、6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肛周疾病术后患者口服复方嗜酸乳杆菌片能改善便秘症状,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4.
脑卒中后尿失禁(PSUI)是脑卒中常见后遗症之一,可并发褥疮、泌尿系统感染等,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针灸作为中医的传统疗法,具有独特的“调衡效应”,在治疗PSUI中具有潜在优势。该文对目前针灸治疗PSUI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同时对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针灸大成》中神门穴相关条文进行归纳总结,从穴名穴性、刺灸操作、配伍规律及临床应用等方面探讨了神门穴的针灸临床价值。神门穴为手少阴经原穴、输穴,针灸操作中可针可灸,补泻手法强调辨证论治,多用泻法。《针灸大成》中神门穴被广泛用于心部、神志、肺部、脾胃、泌尿系统、肢体经络、五官等病证的治疗。在针灸操作中可单穴使用,也可与其他腧穴配伍使用,与其配伍腧穴绝大部分有特定穴属性且归属于手太阴、手厥阴和足太阳经,其中以配伍鱼际穴和大陵穴出现频次最高。在针灸临证使用神门穴时应注意辨证施治,重视腧穴配伍与刺灸操作,这对神门穴的现代临床应用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53岁,因"反复抽搐5年余"于2019年9月9日就诊。现病史:5年前突发高热、肢体抽搐,于丽水市某医院诊断为"病毒性脑炎",经抗病毒等常规治疗后病情好转。1个月后出现反复频发性抽搐,表现为突然倒地,意识丧失,双目上视,喉中痰鸣,四肢抽搐,口吐白沫,二便失禁。  相似文献   
7.
针刺反应与针刺效应密切相关,针刺反应可在穴位局部及全身形成相互联系的网络,其中被证实有关键响应介质的参与,使在穴区的神经细胞、肥大细胞以及相关化学物质形成良性循环的小网络,其中一些介质激活全身性的神经-免疫-内分泌大网络循环,若阻断关键响应介质可明显减低局部小网络的反应程度以及相应的针刺效应。因此,关键响应介质是维持针刺反应网络中各单元相互联系的枢纽,是针刺反应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且支撑着反应网络内部的脆弱联系,但从反应到效应的具体路径和机制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53岁,因"反复抽搐5年余"于2019年9月9日就诊。现病史:5年前突发高热、肢体抽搐,于丽水市某医院诊断为"病毒性脑炎",经抗病毒等常规治疗后病情好转。1个月后出现反复频发性抽搐,表现为突然倒地,意识丧失,双目上视,喉中痰鸣,四肢抽搐,口吐白沫,二便失禁。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提插针刺手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上腹痛综合征疗效及血清胃运动相关激素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12月于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天津市南开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上腹痛综合征患者114例,随机平行分为3组,即60次/min、120次/min和180次/min提插手法组。每组患者分别给予不同频率提插针刺手法治疗2个疗程。在治疗前、治疗后及随访期(治疗结束后8周)对各组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指标包括中国版尼平消化不良指数评分、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同时对患者治疗前后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评分,以及血清胃动素、胃泌素、胃促生长素的水平进行比较。[结果]3种不同频率提插针刺手法治疗2个疗程后,患者尼平消化不良指数评分、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并且治疗结束后8周针刺治疗效果依然显著(P<0.05)。同时2个疗程后,患者血清中胃动素、胃促生长素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0.05),而胃泌素水平显著下降(P<0.05)。组间比较发现,120次/min、180次/min提插手法组临床治疗效果及其对血清胃动素、胃促生长素水平的调节效应总体优于60次/min提插手法组(P<0.05)。3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事件。[结论]在固定选穴的基础上,相比于低频刺激手法(60次/min提插手法),中高频刺激手法(120、180次/min提插手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上腹痛综合征疗效更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针刺调节血清胃动素、胃促生长素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针灸的地位得到世界主流医学越来越多的认可,世界主流医学杂志发表的高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针灸相关文献也逐年增多。为了解相关文献情况,对近5年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收录影响因子大于10的期刊刊登的针灸相关文献进行了检索,对所得文献的数量、类型、涉及的病种、发表的国家以及文献发表期刊的来源、被引用情况、影响因子等7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并对其中一些研究焦点、研究新动向以及研究存在的不足进行讨论,以期为今后针刺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路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