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针灸大成》中针灸治疗头痛的取穴规律。方法确立头痛的相关检索词,依据《针灸大成》中的文献条目构建数据库,并运用频数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对针灸治疗头痛的腧穴和经脉的使用频次、腧穴间配伍规律、特定穴使用情况及腧穴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针灸治疗头痛以近部取穴为主,使用频次居前5位的腧穴为合谷、风池、列缺、百会、上星,使用频次靠前的经脉为督脉、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腧穴间配伍形式以远近结合配穴、局部配穴为主,选用频次最高的特定穴为交会穴,选用腧穴多位于头项部和上肢部。结论针灸治疗头痛注重近部选穴,多取循经头部经脉上的腧穴,腧穴间配伍以远近配穴、局部配穴为主,多使用交会穴、五输穴、原穴,所选腧穴多分布于头项部和上肢远端部,可为针灸治疗头痛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笔者从腧穴定位、刺法灸法、临床应用3个方面,通过整理《针灸大成》中有关膻中穴的相关记载及后世应用,探讨其临床运用规律。对《针灸大成》中有关膻中穴的适应症分析可知,就临床应用而言,医家以辨证论治为基础,依据该穴所在位置、特定穴属性及经脉循行灵活配伍,将其广泛用于心肺、脾胃及妇科等病证,临床疗效显著。因此,探析《针灸大成》中膻中穴的应用规律,可为该穴的现代临床运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系统整理《针灸大成》中关于曲池穴的记载,总结其穴意及相关的临床应用规律。[方法]应用中医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对《针灸大成》中有关曲池穴的记载进行整理,从曲池穴的定位、穴性、刺灸法、临床应用四个方面分别探讨分析,进行归纳总结。[结果]曲池穴位于肘外辅骨,屈肘横纹头陷中;穴性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主逆气而泻;可针可灸,也可针、灸配合;临床应用广泛,可疏通经络治疗局部肢体经络病及循经所过之头面五官病,清热解表治疗内外热病,调和气血治疗皮肤病、妇科病、浮肿、癫狂等多种疾病。[结论]《针灸大成》较为详细地记载了曲池穴所处的位置、归经、穴性等,这些特点与其临床应用关系密切,有助于对曲池穴的穴位本意有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临床应用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针灸大成》中内关穴的相关文献记载,为扩大内关穴在现代针灸临床中的运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整理《针灸大成》有关内关穴的条文,系统分析其定位、刺灸方法及临床应用规律,探讨内关穴的古今临床应用差异。[结果]《针灸大成》中内关穴定位在掌后横纹上二寸,两筋间,可针入三分、五分及一寸二分。内关穴为心包经之络穴,主治心胸虚实病证,配合阳池穴为主客原络配穴法可治疗三焦经病症。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演化出了本经原络配穴法及异经原络配穴法,使内关穴的现代临床应用更为广泛。内关穴又为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脉,可治疗神志疾病以及与阴维脉相关联的足三阴经、任脉及阳明经经脉循经所过病症。[结论]将《针灸大成》中内关穴的定位、刺灸法及临床应用规律进行总结对内关穴在现代针灸临床中的应用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针灸基本技能主要包括经络循行部位(划经)、穴位的定位(点穴)、各种刺灸法的操作,其内容贯穿于针灸推拿学专业《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课程,作为针灸临床基本功,是针灸推拿学专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近年来,为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围绕着强化针灸基本技能的培养,我院对《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索从先秦至清代的古代中风针灸处方文献,研究针灸处方的主要配伍规律。方法:选取半身不遂和不省人事2个具代表性的中风症状,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其治疗中腧穴、经络和特定穴运用规律,总结、提炼针灸处方配伍方式。结果:①半身不遂:使用腧穴频次最多的为曲池、肩髃等手阳明经穴;肩髃、曲池、足三里、百会、风池配伍是最常用处方;多选用足少阳经和手足阳明经穴位。②不省人事:使用腧穴频次最多的为督脉百会穴、心包经中冲穴;风池、百会、曲池配伍或大椎、百会、风池配伍是最常用处方;经脉多选用督脉和足少阳、手阳明等阳经穴位。结论:古代治疗半身不遂和不省人事针灸处方所选腧穴的配穴组方及特定穴运用与现代临床常用处方基本一致。在经络选取上,治疗不省人事针灸处方选用经络与现代临床常用处方基本相同,而治疗半身不遂选用足少阳胆经最多,与现代临床常用足阳明胃经不同,需要进一步思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7.
马丹阳,金代著名道家、针灸家,山东宁海(今牟平)人,为"全真七子"之一。元代王国瑞的《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首载"天星十一穴歌",且首创担截法,历代医家对此有针刺补泻手法、行气手法和配穴方法三种认识。明代徐凤的《针灸大全》首载《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并治杂病歌》,之后的《针灸聚英》《针灸大成》《类经图翼》等书加以转载。天星十二穴之足三里和内庭、曲池和合谷、委中和承山、太冲和昆仑、环跳和阳陵、通里和列缺除环跳位于臀部,其余均在肘膝关节以下,易于取穴,易于操作,成对配伍,对急危、重症和常见病、疑难杂病有较好的疗效。天星十二穴配伍机制严谨、少而精,为腧穴配伍之典范,至今仍在临床实践中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唐以前至清代150本针灸古籍进行挖掘分析,总结不同朝代针灸治疗中风病的处方用穴特点。方法 抽取古籍中符合脑卒中中风病病症、腧穴、经络、刺灸法等相关语句,形成病症、腧穴、刺灸法、经络数据,分为中风病处方与含有中风病症的腧穴主治两类,人工审核结果并予以规范,通过统计分析和关联规则以支持度和置信度的方式,实现对不同朝代古籍中风病针灸处方规律的多层分析。结果 共得中风病针灸腧穴处方536首;百会穴在各朝代的使用频率最高;百会、曲池配伍在宋、明、清最为频繁,地仓、颊车配伍在元代使用频率最高;经脉的选用除了清代选取手厥阴心包经为阴经外,其他各朝代所取经脉的前5位均为阳经。宋、元选取频率最高的经脉为督脉、足少阳胆经,明、清以手阳明大肠经居首。各朝代中,均以手阳明大肠经与足少阳胆经组合支持度最高;特定穴均以交会穴为首,除清外,均以交会穴与合穴的配伍最为频繁。结论 针灸古籍中治疗中风病首取诸阳之会百会穴,重视阳经和特定穴的应用,古代用穴少而精,后世取穴渐多。   相似文献   

9.
腧穴学是针灸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研究腧穴的定位、取法、性质、功能、主治、临床配穴应用及刺灸方法的一门学科。腧穴的定义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和通过体表的部位,也是某些疾病在体表的反应点和针灸治疗的刺激点。腧穴的分类腧穴可分为十四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三种。十四经穴是指分布在十四经在体表循行路线上的腧穴;经外奇穴是指没有归入十四经以内的腧穴;阿是穴是指在疾病过程中在体表某处出现的过敏穴。前二者都有固定的位置和名称,  相似文献   

10.
《经络腧穴学》作为高职高专中医类院校一门基础课程,是针灸学与推拿学的核心内容,是学习《刺法灸法》和《针灸治疗学》等其它相关针灸专业课程的基础,经络腧穴根植于中医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等,经络腧穴对医疗、康复和保健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对《经络腧穴学》这一学科进行教学改革实践研究应得到充分的重视,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和灵活运用到临床和生活中,提高他们的临床实践技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古今临床文献中针灸治疗突发性耳聋耳鸣的选穴规律。方法 全面检索并筛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期刊数据库(WF)、维普等数据库系统中的针灸临床文献,建立以腧穴为主的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所选腧穴、穴位归经及特定穴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对高频腧穴进行二阶、三阶关联规则分析,制作相关的网络图。结果 针灸治疗突发性耳聋耳鸣主要选穴特点是远近配合、循经取穴。其中使用频次最多的腧穴是翳风、听宫,本次研究所选腧穴遍布十四经脉,其中使用频次最多的是手少阳三焦经,特定穴中则常选用五腧穴。结论 针灸治疗耳鸣耳聋多依证型不同而辨证选穴取经,以局部选穴和远端配穴相结合,临床上选用翳风、耳门、听宫、听会等穴交替使用,可改善局部耳内循环, 恢复听力;选用太溪、太冲、中渚、三阴交、丰隆等穴可起到补肾益精,疏肝泄火,健脾化痰等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针灸治疗混合性尿失禁的用经、用穴及腧穴组方规律。方法 通过电子检索中国知网、维普医学资源数据、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中关于针灸治疗混合性尿失禁的文献,建立数据库并用数据挖掘软件进行腧穴关联分析。结果 针灸治疗混合性尿失禁常选穴位有会阳、三阴交、足三里、中髎、次髎;常选经脉为膀胱经、脾经、胃经;常选部位为腰骶部;特定穴中以交会穴的运用最多;相关性较高的腧穴有足三里-三阴交,会阳-三阴交;刺激方法以电针为主。结论 针灸治疗混合性尿失禁取穴取经有规律,疗效肯定,为临床治疗用经选穴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探析现代临床文献中针灸治疗亨特综合征的选穴规律。方法:全面检索并筛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期刊数据库(WF)、维普(VIP)等数据资源系统中的中文文献,选取从1994年1月至2019年3月符合以针灸治疗或其他中医外治法治疗亨特综合征的文献,对所选腧穴、穴位归经及其所属特定穴进行描述性分析,对相关数据进行二阶关联分析、三阶关联分析,并制作网络图。结果:经过严格筛选后,共纳入35篇文献,涉及相关腧穴51个,其中合谷穴应用频次最高;所选腧穴遍布十四经脉,其中足阳明胃经使用频次最多;对于交会穴的选择明显高于其他特定穴。结论:合谷为治疗亨特综合征的首选穴位,针刺治疗亨特综合征以阳明经脉为主,且重视局部取穴,配合辨证随证取穴,为亨特综合征的临床研究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挖掘针灸治疗抑郁症的取穴规律,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和手工结合检索2008年1月1日-2017年1月1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超星发现系统、维普数据库、Pub Med收录的针灸治疗抑郁症临床研究文献。采用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并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采用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核心处方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对纳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经筛选,共纳入针灸处方192条,涉及腧穴91个,总取穴频次1304次,其中取穴频次最高的腧穴为百会(156次,81.25%),常用经脉为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常用部位为头颈项部,常用特定穴为五输穴。结论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分析得出针灸治疗抑郁症可采用百会-内关、印堂-神门、足三里-三阴交等3组对穴来进行治疗,其取穴规律可指导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和可视化分析系统,探讨针灸治疗房颤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PubMed、Embase、Medline、Cochrane、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维普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库(WanFang)8个数据库,筛选建库至2020年11月针灸治疗房颤的全部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对腧穴频次、归经及腧穴关联规则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25篇文献,涉及腧穴24个,腧穴核心配伍3组,核心腧穴4个。【结论】选穴频次最高的穴位为内关,特定穴以交会穴为主,多选取任脉、心包经的腧穴,腧穴配伍以膻中、内关、中脘、气海为核心。针灸治疗房颤的选穴体现了中医的辨证论治思想,注重经络循行与经气的互通,重视特定穴的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国内外针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选穴规律。方法 检索建库至2020年12月31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收录的针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相关文献,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9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对腧穴、经脉进行频数统计,并运用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腧穴、经脉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共纳入182篇文献,包括308个针灸处方、96个腧穴,腧穴使用总频次为1 928次。其中,主要选取的经脉为督脉及足三阳经;腧穴主要分布于头面、下肢和上肢;累计应用频次最高的腧穴为百会、四神聪、足三里;特定穴多使用交会穴;腧穴配伍以大椎→百会最为常见。结论 国内外针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重视督脉及足三阳经的使用;取穴以近部取穴及远近配穴为主;重视特定穴使用,尤其是交会穴。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中医外治法治疗妊娠期贝尔面瘫相关的临床研究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临床医师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从建库起至2020年4月,以“妊娠”“孕妇”及“贝尔麻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面瘫”为关键词,检索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数据库,筛选中医外治法治疗妊娠期贝尔面瘫的相关文献,从介入时机、治疗方式、选穴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共检索到中医外治法治疗孕妇贝尔面瘫的相关文献50篇,其中中文文献46篇,英文文献4篇。应用于妊娠期贝尔面瘫的中医特色外治法以针刺、灸法为主。针刺手法宜轻宜浅,取穴以面部三阳经穴为主,注意穴位禁忌;重视灸法的应用,艾灸方式以温针灸或悬起灸为主,施灸部位局部以翳风穴、下关穴最为常见,亦可选择督脉神道穴,在热敏感区治疗可显著提高疗效。推拿、闪罐常作为辅助疗法与针刺联合应用。各种疗法均可早期介入,临床未见严重不良反应报道。[结论]以针灸为主的中医外治法治疗妊娠期贝尔面瘫疗效肯定,安全性好,可作为临床首选疗法。未来还需要更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来进一步证实各疗法的临床疗效,并探究提高疗效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针灸治疗胃下垂的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对其选穴规律进行分析,总结针灸治疗胃下垂的选穴规律和治疗思路。方法检索建库起至2020年10月期间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等数据库中针灸治疗胃下垂的文献,将筛选出文献的治疗方法、所选穴位、穴位归经、分布及特定穴的应用归纳总结,用Excel表格整理归纳,形成针灸治疗及处方数据库,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筛选出60篇文献,经统计分析,针灸治疗胃下垂所选经穴50个穴位和经外奇穴13个,其中足三里和中脘使用频次最高,达到总频次的10%以上;腧穴的选择以远部与近部配合取穴为主;任脉、胃经穴位使用频次最高;经外奇穴分布部位以腹部为主。结论针灸治疗胃下垂经脉多选取任脉、胃经腧穴,配伍以局部与远端要穴相配为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基于神经电生理与调控探讨针灸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选穴规律。方法 检索及梳理2000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4个中文数据库(CNKI、Wanfang、VIP、CBM)中针灸治疗中风后呃逆的相关文献,建立中风后呃逆的针灸处方数据库,利用SPSS 21.0和Clementine 12.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分析针灸治疗中风后呃逆的选穴规律。结果 经过筛选共有111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统计出200条针灸治疗中风后呃逆的针灸处方,共涉及穴位88个,总频次1 143次,穴位使用频次最多的是内关、足三里、中脘,选穴位置以胸腹部为主,任脉穴位使用次数最多。通过关联规则技术得出穴位间相关性最高的是内关-中脘-足三里。结论 针灸治疗中风后呃逆组方具有规律性,且与单纯性呃逆的选穴规律的差别体现在选穴部位和穴位配伍上,中风后呃逆更注重脑腑协同作用及神经功能的调节,本研究为临床上使用针灸治疗中风后呃逆的选穴提供理论支持及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临床针刺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组穴应用规律。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电子数据库,筛选文献建立数据库。应用Excel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运用SPSS Clementine 12.0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应用SPSS 26.0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共纳入60个针刺处方,47个腧穴,使用频次前5位的腧穴为百会、风池、颈夹脊、大椎、风府,督脉上的腧穴最多,多集中在头颈部,重视交会穴等特定穴的选用。关联度排名前4位的腧穴组合为百会-风府、大椎-哑门、百会-哑门、百会-哑门-大椎,并将高频腧穴聚为5类。结论 临床针刺治疗TIA取穴以头部为主,多采用近端取穴、循经取穴联合远端取穴的取穴原则,腧穴配伍重视调动阳气、醒脑开窍、滋补气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