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2篇
内科学   6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很多人以为,中药药性温和,因此可以大胆放心服用,剂量稍大也没有问题。但是,"是药三分毒",中药也不例外,如果乱用滥用,也会有不良反应甚至引起药物中毒。近年来有许多报道是关于中药中毒的案例,所以怎么能使中药"增效减毒"是一个日趋关注的问题,而炮制是降低中药毒性的常用手段之一。本文对中药中的各类毒性成分的中毒机制和炮制减毒原理做一简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肉苁蓉苯乙醇总苷(CPhGs)治疗肝细胞癌(HCC)的潜在分子机制。方法:应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等数据库及文献收集肉苁蓉苯乙醇总苷的活性成分及潜在作用靶点。通过TTD,GeneCards等数据库获得与HCC相关的疾病基因,得到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的交集为肉苁蓉苯乙醇总苷治疗HCC的潜在作用靶点,将交集靶点导入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筛选关键靶点。将关键靶点导入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终,利用Autodock vina软件对筛选出的蛋白与肉苁蓉苯乙醇总苷活性成分进行分子对接。结果:肉苁蓉苯乙醇总苷中有29种活性成分及410个靶基因,涉及PI3K-AKT信号通路、癌症信号通路、癌症蛋白聚糖通路、VEGF信号通路等以发挥治疗HCC的作用。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筛选的靶点受体蛋白与活性成分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结论:肉苁蓉苯乙醇总苷可能通过多组分、多靶点和多途径的方式调节癌细胞、血管生成等相关靶标和途径,从而对HCC产生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研究阿苯达唑纳米晶体(ABZ-NCs)在大鼠不同肠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 采用尤斯室技术进行肠吸收试验,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ABZ-NCS在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4个肠段的吸收状况,并考察不同浓度药物对肠吸收的影响,同时与ABZ片剂(T-ABZ)进行比较。结果: ABZ-NCS不同浓度在不同肠段均有吸收,且各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a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具有明显的浓度依赖性,提示其可能为被动吸收;ABZ-NCS组各肠段的累积吸收量Q、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渗透系数Papp均高于相同质量浓度的T-ABZ组(P<0.01)。结论: 该研究结果表明,ABZ-NCS与T-ABZ在整个大鼠小肠均有吸收,吸收机制可能为被动吸收,尤其是ABZ-NCS能显著改善药物的肠吸收。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DNA损伤修复抑制剂Veliparib联合青蒿琥酯体外对细粒棘球蚴活性的影响,分析Veliparib联合青蒿琥酯抗囊型包虫病的作用机制。方法将细粒棘球蚴分为空白组,DMSO组,Veliparib(10μmol/L)组,硝唑尼特(nitazoxanide,NTZ)组,H2O2组,青蒿琥酯低(65μmol/L)、中(130μmol/L)、高(325μmol/L)剂量组,H2O2+Veliparib组,青蒿琥酯低剂量+Veliparib组,青蒿琥酯中剂量+Veliparib组、青蒿琥酯高剂量+Veliparib组,共12组。采用1%伊红染色法检测药物干预2、3、4d细粒棘球蚴的活性,计算虫体死亡率。给药组干预细粒棘球蚴4d后,观察虫体组织病理学和超微结构变化;通过彗星试验评价DNA损伤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法观察虫体内DNA损伤标志物8-羟基脱氧鸟苷(8-oxo-dG)的变化。结果与DMSO组和青蒿琥酯各剂量组相比,青蒿琥酯低、中、高剂量联合Veliparib组细粒棘球蚴死亡率均显著升高(P0.01);组织病理学观察青蒿琥酯各剂量联合Veliparib组细粒棘球蚴虫体损坏情况较青蒿琥酯各剂量组严重且明显固缩,着色加深,并有空泡形成;超微结构观察青蒿琥酯各剂量联合Veliparib组的细粒棘球蚴合胞体带混沌,细胞结构破坏,异染色质边际化,出现脂滴、空泡样结构,微绒毛明显破坏或减少;彗星试验显示青蒿琥酯各剂量联合Veliparib组细粒棘球蚴彗星拖尾较低、中、高青蒿琥酯组明显加长,Olive尾矩(OTM)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358,2.482和4.224,P0.05)。免疫荧光显示青蒿琥酯高剂量+Veliparib组8-oxo-dG的阳性核数较青蒿琥酯高剂量组增多。结论 DNA损伤修复抑制剂Veliparib增强青蒿琥酯抗囊型包虫病作用,其作用机制是使虫体的DNA损伤更严重,从而导致棘球蚴死亡,为开发新的抗包虫病药物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去氢骆驼蓬碱Harmine(HM)对小鼠肝细胞NCTC1469和神经细胞PC12增殖与凋亡的影响,为去氢骆驼蓬碱衍生物作为抗包虫病候选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方法体外培养的小鼠肝细胞NCTC1469和神经细胞PC12分为HM干预组和无药物组对照组,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测定不同浓度HM作用不同时间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药物作用后的细胞形态改变;采用Hoechst 33258核染色法观察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MTT检测去氢骆驼蓬碱可抑制PC12和NCTC1469和细胞的增殖,该抑制作用呈时间-浓度依赖(F值分别为126.43、125.32、145.82,P0.01;F值分别为147.95、222.67、242.28,P0.01)。HM处理PC12细胞24、48、72h的IC50分别为32.40、24.50和15.37μg/ml,HM处理PC12细胞24、48、72h对NCTC1469细胞的IC50分别为62.19、38.43和28.52μg/ml。对照组细胞贴壁生长,排列均匀,大小基本一致,轮廓清晰,悬浮细胞少;实验组随着去氢骆驼蓬碱浓度的升高,细胞出现皱缩,细胞数量及生长密度逐渐减少。Hoeehst33258染色观察去氢骆驼蓬碱干预24h后细胞核均出现不同程度蓝色荧光,可见核致密、浓染等典型的细胞凋亡特征。10、20、40μg/ml去氢骆驼蓬碱干预24h,PC12细胞总凋亡率分别为(12.52±2.21)%、(23.44±1.27)和(55.85±2.30)%,NCTC1469细胞总凋亡率分别为(15.20±2.67)%、(41.31±3.09)和(53.92±2.58)%,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7.42、-48.73、-93.76,P0.01;t值分别为-76.00、-116.67、-144.25,P0.01)。结论去氢骆驼蓬碱能抑制PC12、NCTC1469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且存在正向的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过氧化氢(H2O2)构建体外人肝癌细胞BEL7402氧化应激模型的最佳作用浓度及时间。方法 采用噻唑蓝(MTT)染色法检测以10、100和1 000 μmol/L的H2O2处理0、2、4、6、8、10、12和24 h后BEL7402细胞的存活率;采用双氢罗丹明123(DHR123)探针法、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和分光光度法检测以100 μmol/L H2O2处理BEL7402细胞4 h后线粒体活性氧(ROS)含量、DNA损伤、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结果 100 μmol/L H2O2处理BEL7402细胞4 h后,其存活率为(43.44±5.74)%,与10 μmol/L H2O2处理组(92.77±5.51)%相比,细胞存活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OS含量结果显示100 μmol/L H2O2处理BEL7402细胞40 min时其体内的ROS含量达到峰值,之后呈下降趋势;与健康对照组比较,100 μmol/L H2O2组OTM值升高(P<0.05),MDA含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OD和GSH-Px活性均下降(P<0.05或P<0.01)。结论 100 μmol/L H2O2、预处理4 h,可成功构建BEL7402细胞体外氧化应激模型,可为通过氧化应激机制抗肝病新药的研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千金子甾醇在Caco-2细胞单层模型中的吸收和转运。方法用Caco-2细胞模型研究千金子甾醇在Caco-2细胞模型中的双向转运,考察时间、药物浓度和P-糖蛋白抑制剂对千金子甾醇跨膜转运的影响。采用UPLC-MS/MS法测定药物浓度,计算表观渗透系数(Papp)以及表观渗透率(PDR)。结果在Caco-2细胞中的转运过程中,不同浓度千金子甾醇的Papp值介于1×10-6~1×10-5,其累积转运量随时间和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具有浓度依赖性。10、30、50μmol/L千金子甾醇的PDR分别为1.35、0.83、0.65。盐酸维拉帕米可以促进千金子甾醇由AP侧→BL侧的转运。结论千金子甾醇在肠道中的吸收中等,以被动转运为主,可能存在肠道转运蛋白的外排机制。  相似文献   
9.
Wingless(Wnt)信号通路作为一个复杂的蛋白质作用网络,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作用调节多种细胞的发生和发育,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近年来针对神经和血管的整体保护,提出了神经血管单元(neurovascular unit,NVU)的新模型,并发现Wnt信号通路在缺血性脑中风神经血管单元保护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Wnts家族与卷曲蛋白(Friz-zled)/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5/6(low-density lipopro-tein related proteins 5/6,LRP5/6)结合,进入细胞内,经过一系列反应,可激活核内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factor-1α,HIF-1α),在基因水平上直接调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Wnt信号可作为HIF-1α和VEGF的上游信号),继而上调β-catenin信号分子,激活其下游信号分子从而调节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及NVU相关基因和蛋白的水平,即从整体上促进缺血性脑中风损伤后修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EgRad54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对细粒棘球绦虫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分析。方法克隆EgRad54基因并对编码产物的理化性质、二、三维结构进行预测和分析;采用MEGA5.0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并进行分析;采用qRT-PCR检测细粒棘球绦虫不同发育阶段的EgRad54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EgRad54基因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 714 bp,NCBI blast比对显示其序列与原始序列相似性为100%,DNAMAN比对相似性为95.40%;EgRad54蛋白含有581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为65.520 45×10^3,理论等电点为8.91;在EgRad54蛋白二级结构中,ɑ-螺旋占44.41%,β-折叠占13.25%,β-转角占6.37%,无规则卷曲占35.97%;三级结构选择123i.A模型,GMQE为0.78,QMEAN为-3.51,序列相似度为69.33%,覆盖率为85.20%;进化树显示EgRad54基因与多房棘球蚴亲缘关系较近;以未消化原头蚴组作为对照组,qRT-PCR检测胃蛋白酶消化原头蚴组和囊泡组Rad54基因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126±0.068和1.111±0.0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4.034,P>0.05)。结论成功克隆出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Rad54基因,其编码EgRad54蛋白二级结构主要为ɑ-螺旋。该基因在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及棘球蚴期不同发育阶段均有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