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药学   10篇
肿瘤学   9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辅助性T细胞17(Thl7)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群以表达IL-17而命名的新型CD4+T细胞亚群,可分泌IL-17A、IL-17F、IL-21、IL-22、IL-26等多种细胞因子.TGF-β、IL-6、IL-21、IL-23等在Th17细胞分化过程中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IL-27、IL-2、IFN-γ等则参与Th17细胞分化发育的负向调控.Th17细胞具有促进免疫反应的效应,在以慢性炎症为损伤机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Th17细胞与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并有望成为AA诊断、治疗、预后及预防的一个新靶点.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旨在探讨马钱子碱对人单核细胞白血病THP-1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应用CCK-8法检测马钱子碱对THP-1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应用AO/EB荧光染色法、Annexin—V/PI双染法检测马钱子碱对THP-1细胞凋亡的影响;PI单染法检测马钱子碱对THP-l细胞周期的影响;RT-PCR检测BCL-2、BAX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马钱子碱能有效地抑制THP-1细胞的生长,呈剂量和时间依赖关系;THP-1细胞经浓度为400μg/ml马钱子碱作用48h后,大部分细胞核染色质被EB染成橘红色并呈固缩状,显示为晚期凋亡的细胞形态;0—400μg/ml范围内的马钱子碱作用THP-1细胞48h后,随着药物浓度的增高,细胞凋亡率逐渐上升;与对照组相比细胞周期被阻滞于Go/G1,期,并出现亚二倍体凋亡峰;RT-PCR结果显示,BCL-2基因表达明显下降,BAX基因表达上调。结论:马钱子碱能抑制THP-1细胞生长,诱导其凋亡,并对细胞周期起阻滞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BCL-2基因表达抑制及BAX基因表达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三种糖皮质激素方案治疗成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方法:64例ITP患者中男29例,女35例,中位年龄32(18-71)岁。64例患者作为治疗随机分为2组:A 组(地塞米松组,32例),地塞米松40 mg/d,连用4 d,静脉点滴或口服,14 d 重复,共4次;B组(地塞米松加达那唑组,32例),地塞米松使用方法同上,同时持续服用达那唑0.2 g,2次/d。对照组(C 组)为历史对照患者30例,男12例,女18例,中位年龄30(18-70)岁,泼尼松1 mg/(kg·d)口服,血小板升至正常后逐渐减量,服用4周无效者停用。观察比较3组患者的近、远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第1周,出血症状明显改善,A组和B组有效率显著高于C组(P〈0.05),A组和B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第2周,A组和B组患者有效者中血小板多数下降,C组持续服用强的松,有效者中血小板继续升高;治疗结束时,治疗组A、B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后第3个月,A组较B组复发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在强的松减量后出现了较高的复发率;A 组和 B组患者对治疗耐受性良好,C 组副作用明显。结论:大剂量地塞米松加达那唑治疗ITP,早期缓解率高,持续完全缓解率高,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与乌司他丁联合应用早期治疗对脓毒症患者的治疗效果,为脓毒症患者临床早期抗凝和免疫调理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5例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3例和低分子肝素与乌司他丁联合治疗组(以下简称实验组)12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急性生理学与既往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以及治疗前后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0 (IL-10),D-二聚体,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PLT)变化。流式细胞仪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D14-+单核细胞HLA-DR。结果(1)D-二聚体在实验组明显下降,并且在治疗5、10、16 d的D-二聚体值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与实验组TNF-α随着时间延长均呈下降趋势,但实验组下降更为明显,在治疗3 d时分别为(38.1±4.5)pg/ml与(55.1±7.6)pg/ml,5 d时为(30.1±6.3)pg/ml与(49.2±3.9)pg/ml,10 d为(23.3±3.7)pg/ml与(42.4±6.5)pg/ml,16 d为(12.1±4.2)pg/ml与(39.8±7.1)pg/ml四个时间点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照组与实验组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随着时间延长均呈升高趋势,但实验组升高更为明显,在治疗3 d时分别为(41.6±5.5)%与(25.3±5.6)%,5 d时为(61.7±3.4)%与(35.7±4.5)%,10 d时为(62.4±4.1)%与(40.6±7.8)%,16 d时为(60.1±2.9)%与(43.3±2.3)%四个时间点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与乌司他丁联合应用早期干预,可以改善脓毒症患者恶化的全身炎症反应状态、免疫功能紊乱和血液高凝状态,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迄今为止 ,CHOP方案仍然是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NHL )的标准方案之一 ,而且加大剂量可提高 NHL的疗效 [1]。但化疗后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和继发性感染所致的化疗间期的延长 ,不同程度阻碍了疾病的治疗。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的问世 ,使上述问题有了很大改观。对 2 0 0 1年 1月~ 2 0 0 2年 12月住院的 19例 NHL患者 ,给予 CHOP方案联合 G- CSF治疗。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住院患者 ,均经病理组织学确诊 ,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 19例 ,男 12例 ,女 7例 ,年龄 17岁~ 6 5岁 ,中位年龄 39岁…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抑癌基因p16、Rb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中的蛋白表达水平,探索其在ALL发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Western Blot及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抑癌基因p16、Rb在ALL患者白血病细胞中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32.14 % ALL患者p16蛋白表达缺失,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白血病细胞阳性率降低为11.3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8.57 % ALL患者pRb蛋白表达缺失,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白血病细胞阳性率降低为41.6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L患者p16与pRb蛋白表达水平经等级相关分析呈负相关(rs =-0.9247,P<0.001)。结论 p16、Rb基因的异常表达在ALL的发生及演变过程中有重要意义,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着负反馈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7.
应用改良Undritz法对129例成人急性白血病进行甲苯胺蓝染色(TBS)及半定量分析,试提出当白血病细胞TBS的阳性率和积分分别大于30%和60%时,为考虑急性嗜碱粒细胞白血病(ABL)的标准之一,129例中有4例修正诊断为ABL,原诊断均为AM-M3,通过在不同细胞中TBS阳性和阴性对照的观察,认为该法对识别ABL,尤其在与AML-M2鉴别时,是一种简单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CD55、CD59、CD34抗原在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综合征(PNH)的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PNH患者CD55、CD59、CD34抗原阳性表达变化,并与非PNH组以及正常对照组CD55、CD59、CD34抗原表达情况进行分析,同时做糖水试验、Ham试验、RC%、NAP积分检测。结果:PNH、AA-PNH患者CD55+、CD59+表达率较正常对照组及其它病组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1);PNH患者CD34+表达率较正常对照组及其它病组明显增高(P<0.01),而AA患者CD34+表达率最低。结论:CD55、CD59、CD34抗原表达率可作为PNH综合征早期诊断最敏感指标,而基础检测对PNH的诊断及病情监控有重要意义,可达到早发现、早鉴别、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改良 Seldinger 技术与传统 PICC 置管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方法:检索国内外有关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与传统PICC置管术效果及并发症的研究。结果:共纳入23个符合条件的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传统PICC置管术,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4.58,95%CI=2.53-8.29;OR=5.06,95%CI=2.53-8.29)。静脉炎、血栓、感染的发生率低于传统 PICC 置管术,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0.13,95%CI=0.09-0.19;OR=0.17,95%CI=0.07-0.40;OR=0.16,95%CI=0.06-0.38)。结论: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较传统 PICC 置管术在提高穿刺及置管成功率和降低静脉炎、血栓、感染的发生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