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研究和探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与传统 PICC 置管术穿刺及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8月~2014年11月收治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 A 组(40例,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B 组(40例,传统 PICC 置管术),对比两组患者的应用效果。结果:A 组患者术中穿刺、置管一次成功率显著高于 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 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 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与传统 PICC 置管术相比,传统 PICC 置管术术中穿刺、置管一次成功率较低,并发症总发生率较高;而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可以提高穿刺、置管一次成功率,降低并发症总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王璇 《中国医药导报》2014,(25):50-53,70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行PICC置管与传统穿刺置管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2010年6月~2013年12月门诊或住院需要进行PICC置管的患者2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40例。研究组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经上臂行PICC置管,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穿刺方法进行PICC置管。观察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总置管成功率,观察贵要静脉使用情况、置管后导管末端位置及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及总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9.3%、97.8%、99.3%比80.0%、77.8%、88.6%),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395、6.843、4.283,P〈0.05)。两组穿刺静脉及导管末端位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09、4.375,P〈0.05)。研究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162±20)d比(124±1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94,P〈0.05)。研究组静脉炎、静脉血栓、周围组织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穿刺点渗血、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行PICC置管可有效提高穿刺及置管成功率,且导管异位及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置管与传统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方法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应用改良塞丁格技术置管,对照组采用传统塞丁格方法PICC置管。比较2组置管成功率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置管总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组导管异位、静脉炎、感染和血栓等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声引导下应用改良塞丁格技术具有实用、安全、损伤小、定位准的优点,较传统PICC 置管适用性、成功率大大提高,减少了穿刺时的相关并发症,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超声引导下使用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行PICC置管的临床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选取在我院2013年6月至2017年12月需行PICC置管的100例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按传统方法行PICC置管,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使用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行PICC置管,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置管一次成功率、置管后第2d和第6d患者产生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对照组发生静脉炎、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结论超声引导下使用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行PICC置管较常规方法置管更能准确定位靶向静脉血管,穿刺成功率高、对穿刺血管损伤少,能有效减少静脉炎、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欧小梅 《基层医学论坛》2013,(13):1720-1722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术在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0例需行PICC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行PICC置管;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运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分析2组患者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率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置管时间短,机械性静脉炎、局部感染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未发生静脉血栓。结论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能提高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率,缩短置管时间,减轻患者置管时疼痛,降低PICC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与传统盲穿法行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的并发症发生率,探讨超声引导下行PICC置管的优势.方法对300例拟实施PICC的患者,根据肘部血管条件分为对照组136例(传统盲穿法)和超声组164例(高频超声实时引导下穿刺),分析比较两组的穿刺成功率、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超声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一次置管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超声组出现并发症24例,对照组57例(P<0.01),两组局部血肿、局部感染、静脉炎及血栓形成发生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相对于传统盲穿法简便、安全、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盘婧婧 《中外医疗》2012,(20):72-72
目的探讨并比较血管超声引导下施行PICC置管和盲插置管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该院收治的26例实施PICC置管治疗的老年病人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3例,对照组给予传统盲插置管,治疗组在血管超声引导下采用改良赛丁格穿刺技术实施PICC置管。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病人在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一次穿刺成功率以及穿刺出血量方面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血管超声引导下实施PICC置管手术能够明显减少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提高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降低穿刺出血量,使老年病人的舒适度以及满意度得到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盲穿和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某院2011年1~8月符合PICC置管条件但血管条件差的200例住院患者,将其按入院时间的先后分成对照组(n=98)和观察组(n=102).两组均使用美国巴德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对照组采用盲穿法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观察组采用SiteRite 5 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比较2种不同方法进行PICC置管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81.63%、肢体肿胀2例、机械性静脉炎6例、局部感染7例、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2例;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4.12%、肢体肿胀1例,术后机械性静脉炎、局部感染率、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均为0;与对照组相比,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机械性静脉炎、局部感染的发生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较盲穿法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提高了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降低了PICC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医学创新》2016,(21):85-87
目的:分析研究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行PICC置管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8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PICC盲穿术,观察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改良塞丁格穿刺PICC置管术,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导管异位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置管第2天穿刺点渗血和疼痛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取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穿刺PICC置管术,能明显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B超引导下应用塞丁格技术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临床应用效果,解决无法在直视下直接穿刺置入PICC管患者的置管方法。方法:改良塞丁格技术配合超声引导PICC置管将临床上凭经验的盲目穿刺变为可视穿刺,极大地提高了穿刺的成功率和安全性,降低了置管后静脉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患者对改良塞丁格技术配合超声引导PICC置管的应用满意度达100%。结论:B超引导下应用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彩超引导下行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对烧伤患者的运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6月至2018年12月42例烧伤患者,行彩超引导下的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术。观察2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及导管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满意度。[结果]研究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5.23%、90.47%,高于对照组66.66%、47.61%(χ~2=7.71、χ~2=9.024,P<0.05);导管留置时间为(112.48±15.26)d,长于对照组(93.67±11.28)d(t=6.962,P<0.05)。2组导管堵塞、静脉炎、穿刺点出血、穿刺点感染、导管脱出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并发症总发生率研究组(9.52%)明显低于对照组(38.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25,P<0.05)。患者置管满意度研究组(100%)显著高于对照组(7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75,P<0.05)。[结论]烧伤患者行彩超引导下的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术能够显著提高置管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率,安全可靠,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分析B超引导下PICC置管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2月在本院申请置管的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PICC置管技术,观察组则采用经B超引导下PICC置管技术。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使用不同方法置管的穿刺成功率及置管后静脉炎、导管感染发生率,评价经B超引导下的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PICC置管的效果和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置管后发生导管脱出、出血和皮下淤血、静脉炎、血栓以及导管感染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B超引导下的改良塞丁格技术对患者进行PICC置管,可以有效地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同时还可以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安全可用性,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三种PICC穿刺方法在儿童肿瘤疾病中置管的应用,比较三种穿刺方法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患儿疼痛感、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为选择合适的PICC穿刺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经确诊疾病行化疗的47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年龄3~13岁,采用美国巴德公司4 F规格的PICC导管,其中28例使用盲穿法(A组)、12例使用非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B组)、7例留置针改良塞丁格技术(C组)行PICC置管术。观察比较三种穿刺方法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患儿疼痛情况、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A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置管率为71.43%,B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置管率为91.67%,C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置管率为100%,三组PICC一次性穿刺成功置管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170,P=0.0243)。三组患儿疼痛情况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PICC置管术后机械性静脉炎、渗血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组体外断管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置管过程中运用留置针改良塞丁格技术更适用于儿童的PICC置管。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传统盲穿与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致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对比结果。方法将笔者所在科室2017年10月至2018年8月86例PICC置管患者按置管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3例采用改良塞丁格PICC置管术,对照组43例采用传统盲穿PICC置管术,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次性送管成功率以及置管后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次性送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血栓发生率为4.65%,对照组血栓发生率为18.60%,经统计学处理,P0.05。结论改良塞丁格较传统盲穿技术能够有效降低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B超引导下使用静脉留置针行儿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0例拟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置管,观察组在B超引导下应用静脉留置针代替改良塞丁格技术中的穿刺针进行置管操作.比较两种方法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置管成功率、静脉炎发生率、置管时间.结果 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置管成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置管时间、术后静脉炎发生率短于或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静脉留置针代替改良塞丁格技术中的穿刺针进行B超引导下PICC置管,可以提高儿童PICC置管一次穿刺及置管成功率,降低置管后静脉炎发生率,缩短置管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非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在县级医院PICC置管中的应用.方法 随机选取23例需行PICC置管的患者作对照组,用传统盲穿技术行PICC置管;另选取17例相同情况患者作观察组,使用非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对比2组患者的穿刺情况.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分别为94.11%与60.86%,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88%与26.08%.结论 通过非超声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一次性成功率高,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适合在县级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恶性肿瘤患者超声引导下的PICC置管方法并进行效果分析,为临床应用超声技术引导PICC置管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方法观察组采用超声技术引导下的PICC置管方式,对照组采用常规肉眼判断置管方式,比较两种方式的一次成功率,出血情况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一次成功率、出血情况、静脉炎发生情况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一次成功率(94.9%)高于对照组一次成功率(85.0%),观察组在出血例数和出血时间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7.3%)低于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14.4%),而堵管和血栓形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恶性肿瘤患者中,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在成功率方面、出血情况和静脉炎发生率均优于常规方式,有助于提高静脉穿刺质量,缓解静脉炎并发症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7):166-169
目的 探讨隧道式PICC置管方法与传统PICC置管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3月我中心收治的76例PICC静脉置管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8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隧道式PICC静脉置管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超声引导下塞丁格PICC静脉置管方法,研究结局包括并发症发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渗血程度与量管后机械性静脉炎发生情况优于对照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和导管脱出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比于常规超声引导下塞丁格PICC技术,隧道式PICC置管术可有效降低置管后渗血、机械性静脉炎及导管脱出的发生率,延长导管留置时间,有更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别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和传统盲穿置入PICC导管,比较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情况。方法选择60例拟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在上臂置管;B组采用传统盲穿在肘下置管,观察两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在上臂行PICC置管,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法在降低肿瘤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后静脉炎、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80例PICC置管化疗治疗的肿瘤患者为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传统PICC盲穿,而观察组则实施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观察治疗前后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 P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原时间(PT)]、置管一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穿刺效果[穿刺点渗血率及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疼痛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a PTT、Fbg、PT相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仅对照组a PTT、Fbg、PT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较,观察组置管一次成功率明显高,置管时间明显长,置管后静脉炎、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及导管堵塞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在PICC置管化疗治疗的肿瘤患者中的应用中,对患者凝血功能无较大影响,其可有效提高置管成功率,明显降低置管后静脉炎、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导管堵塞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