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5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1995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引导甲状腺结节的细针活检是否可以减少取材不足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6年10月至2017年3月期间,228例患者中检测到的236个甲状腺结节的细针抽吸活检情况。其中有117例患者接受了超声造影引导下的细针活检(造影组),111例患者接受了二维超声引导下的细针活检(超声组)。造影组的靶目标避开无增强区,多角度穿刺结节中造影增强区域。超声组穿刺采取常规方法,即在结节内不同角度进行抽吸活检。最后的细胞病理学结果应用Bethesda系统进行报告。取材量满足病理诊断为取材成功。比较两组细针抽吸结果的取材不足发生率。结合患者粗针活检、手术及临床随访比较两组的穿刺结果。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结节大小及超声特征均无明显差异。造影组的取材不足率显著低于超声组(3.3% vs 12.4%,P=0.008)。造影引导组细针活检诊断22例良性结节,超声引导下细针活检诊断7例良性结节。超声造影组的良性率明显高于超声组(P=0.006)。两组间恶性肿瘤发生率相近。结论:超声造影引导下的细针穿刺活检减少了取材不足发生率,提高了甲状腺良性结节确诊率,通过微循环灌注成像可实现对可疑恶性甲状腺结节进行精确活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结缔组织增生性色素痣的病理学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4例皮肤结缔组织增生性色素痣的临床表现、组织学表现、免疫组化及荧光原位杂交(FISH)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4例结缔组织增生性色素痣中,男2例,女2例,年龄19 ~ 30岁,平均26.5岁;皮损位于四肢3例,外阴1例.组织学特点:均为皮内痣,病变左右对称,痣细胞呈上皮样和(或)梭形,聚集成团或单个散在分布于增生的纤维组织之间,均未见淋巴细胞聚集、坏死或溃疡.免疫组化显示,3例痣细胞为S100和Melan A阳性,2例为P16阳性;Ki-67阳性指数均小于5%;2例间质细胞为凝血因子FⅫ和CD34阴性.荧光原位杂交(FISH)显示结缔组织增生性色素痣在6p25(RREB1)、6q23 (MYB)、6p11.1-q11.1(Cep6)及11q13(CCND1)4个基因位点均无拷贝数异常.结论 结缔组织增生性色素痣是一种组织学独特的良性黑素细胞痣,ki-67 、S100、Melan A、凝血因子FⅩⅢ等免疫组化染色和黑素瘤FISH检测有助于其与皮肤纤维组织细胞瘤和黑素瘤鉴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广州40~65岁居民膳食n-6/n-3脂肪酸比值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40~65岁广州市民1133人,采用定量食物频数问卷调查对象的每日摄入食物种类和数量,计算能量和营养素摄入量,检测其红细胞膜脂肪酸构成、血脂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分析n-6/n-3比值大小高Q3,中Q2,低Q1与血压、血脂和IMT的关系。结果 995人资料完整纳入分析。对象日均膳食总能量摄入为9.10±2.09MJ、脂肪供能比为(34.3±7.9)%。膳食n-6/n-3脂肪酸比值为(29.74±22.71):1,红细胞膜n-6/n-3脂肪酸比值为(2.7±1.0):1,膳食SFA:MUFA:PUFA为1:1.5:1。膳食n-3脂肪酸摄入量与红细胞膜n-3构成比、膳食n-6/n-3比值与红细胞膜n-6/n-3比值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膳食n-6/n-3比值最高组Q3(>31.16)对象的收缩压、TC和IMT水平显著高于最低组Q1(<17.40);红细胞膜n-6/n-3比值最高组Q3(>3.04)和中间组Q2(2.18~3.03)对象的收缩压、舒张压、TC、LDL-C及IMT水平均显著高于最低组Q1(≤2.17)。结论广州市40~65岁居民膳食n-6/n-3脂肪酸比值约为30:1;该比值小于17.40:1时,有较低的血压,总胆固醇及IMT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脏原发粒层细胞瘤(granulosa cell tumor)伴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对1例肝脏原发粒层细胞瘤伴海绵状血管瘤进行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其超微结构及临床影像学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CT及MRI提示肝脏右叶可见一巨大实性肿物,低密度。肉眼见肿物突向肝脏下方,切面呈实性;另外,在肝脏膈面被膜下见一灰红色出血区,呈疏松海绵状。镜下巨大肿物中肿瘤细胞椭圆形或梭形,呈微滤泡状、小梁状排列,部分区域呈实性弥漫状分布,类似于卵巢粒层细胞;部分区域呈束状排列,间质中可见较多胶原纤维瘢痕形成,似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肿瘤细胞核内可见小核仁,并可见纵形核沟。免疫组化结果示肿瘤细胞CD99、α-inhibin、CK8、CK18、SMA和BCL-2均(+),Ki-67增殖指数<1%。超微结构显示肿瘤细胞可见各种形式的核皱叠形成,部分细胞呈Call-Exner小体样结构排列,偶见桥粒结构,提示该肿瘤与卵巢粒层细胞瘤极其相似。结论粒层细胞瘤原发于肝脏且合并海绵状血管瘤,非常罕见,目前其临床生物学行为难以确定,需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BPB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分析41例BPBC与409例单侧乳腺癌(unilateral breast cancer,UBC)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单因素分析,分析BPBC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危险因素.结果:BPBC组中第二侧原发乳腺癌中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的比例显著高于第一侧原发乳腺癌(17.1%∶2.4%,P=0.005).BPBC组中一级或二级亲属患乳腺癌的比例显著高于UBC组(24.4%∶6.3%,P=0.001).与UBC相比,BPBC组在发病年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病理类型、分子分型、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和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的表达无显著差异.8例同时性BPBC中,4例患者对侧乳腺触诊阴性,通过乳腺钼靶成像发现微小钙化进而诊断为BPBC.结论:乳腺癌家族史是BPBC明确的发病危险因素,乳腺钼靶检查有助于对侧触诊阴性的同时性BP-BC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老年早期乳腺癌患者行乳腺区段切除术后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1年1月到2016年4月共65例70岁以上女性早期老年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转移复发及生存资料。患者均接受乳腺区段切除,术后根据情况行内分泌治疗或放疗。结果:中位随访42个月,共有6例患者出现同侧局部复发或合并远处转移,10例死亡,其中3例因乳腺癌转移死亡,7例死于其它疾病。3年累积乳腺癌特异性DFS 91.1%,3年累积OS 90.2%。单因素分析显示Ki67表达>14%(P=0.009)以及ER/PR阳性患者未接受内分泌治疗(P=0.023)是出现转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70岁以上老年早期乳腺癌患者给予乳腺区段切除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肺腺纤维瘤(pulmonary adenofibroma)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肺原发性上皮与间质双相分化的良性肿瘤,多为胸膜下的实性界清结节,上皮呈简单的腺样结构,偶有乳头或叶状结构,上皮周围围绕着丰富的间质,间质由温和的梭形细胞及胶原组成。在目前有限的病例报道中,尚未发现与肿瘤相关的复发与转移。由于既往报道极少,对此类疾病的认识不足,在冰冻组织病理诊断或穿刺组织病理诊断中,容易将其误诊为恶性病变。本文报道1例肺腺纤维瘤,患者为74岁女性,体检时发现左肺外周型肿物,近年缓慢增大,遂于胸腔镜下行肺叶楔形切除手术。肉眼观肿物呈类圆形,边界清晰,但无明显包膜,切面灰白质韧。显微镜下肿瘤由结构简单的腺样分化的上皮及形态温和的梭形细胞间质两种成分组成,每个间质细胞周围围绕着粗细不一的胶原束,偶见小的粗乳头状或叶状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腺上皮与肺泡上皮表型一致,间质细胞CD34、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2,Bcl-2)、CD99和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 ER)阳性,S-100、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 muscle actin, SMA)以及间皮标记等均为阴性。短期随访患者无复发或转移表现。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已报道的相关病例,并对肺腺纤维瘤可能的组织学起源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一氯乙酸分别与丙氨酸、异丁氨酸、a-氨基丁酸、亮氨酸、天门多氨酸、苯丙氨酸作用,制成一系列与氨三乙酸类似的胺羧络合剂,并借离子交换树脂除去溶液中的无机盐而提纯。化合物VIa,c,d,e与亚锑酸或亚锑酸丁酯反应所形成的锑螯合物,其结合比例亦如NTA,即一原子的锑和二分子的络合剂所形成。但螯合能力,从化学反应上推测,则较NTA为弱。上述锑螫合物系供肿瘤动物实验之用。初步报告,应用VIa-Sb,VIc-Sb及VIe-Sb分别为10,15及20毫克/公斤剂量时,能抑制小白鼠Ehrlich腹水瘤的生长(其抑制率分别为36%,65%及64%)。对肉瘤180则无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报告一种激光散射法测定静脉注射混悬剂的颗粒大小分布情况。 先将混悬液雾化成为气溶胶,然后送入国产光明JGD-101型尘粒计数仪的散射腔内,对各档颗粒进行自动计数。为了验证该仪器测量结果的可靠性,使用了同类型进口尘粒计数仪及其他三种检测法(光学显微镜计数法电子显微镜照相法及库特氏计数仪法),分别检测同一样品,并将结果与激光散射法进行比较,所有结果表明与激光散射法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