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9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肾性高血压大鼠脑梗死后期梗死灶边缘区皮层基因表达谱的改变及其意义.方法 利用双肾双夹法复制肾性高血压大鼠模型,再采用线栓法复制成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并设置假手术组,术后7 d取梗死灶边缘区域脑皮层,提取RNA,经过荧光标记后与含5705个基因的oligo芯片进行杂交、扫描,采集图像,经数据分析筛选出差异表达的基因.结果 差异表达基因共197个(包括表达序列标签12个),其中表达上调174个,下调23个.12类功能分组的基因均有上调,下调的基因仅包括运输、转录调控、信号、应激反应、代谢和细胞粘附组的基因.12类功能分组中有17个差异表达基因尚未有文献报道与脑缺血/梗死相关.结论 脑梗死后期基因表达仍然非常活跃,预示着损伤与修复的分子机制和可能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2.
OCSP分型与TCD用于急性脑梗塞溶栓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迄今为止,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尚无一种普遍有效的方法。随着脑血管病的基础研究和CT、MRI、SEPCT、PET、TCD等影像学技术的发展,更新了治疗观念,如时间窗内溶栓复流,保护半暗带、个体化综合治疗等。如果能将现有的诊断技术与临床判断结合起来,在尽可能细致分析卒中病人的病理生理状态的基础上,做出相应的亚型诊断,选择合适的个体化治疗方案,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将有一个较大的进展。Bamford等[1]提出的OCSP临床分型方法与通行的WHO和美国的脑血管疾病分类方法不同,它在CT、MRI等影象学检查尚不能发现病…  相似文献   
3.
丁苯酞对实验性动脉血栓形成性脑梗死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63,自引:1,他引:63  
目的:观察丁苯酞(恩必普)对实验性动脉血栓形成性脑梗死的治疗作用.方法:按已定型的双肾双夹法建立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RHRSP)模型,用光化学法造成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致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94只MCAO大鼠随机分为丁苯酞治疗组、生理氯化钠溶液(NS)对照组各47只,另取3只RHRSP作为假手术组.治疗组于MCA闭塞d1起po丁苯酞150 mg·kg-1,bid,给药10 d.每日行神经行为学评分, d10处死大鼠取脑进行TTC染色及常规病理检查,观察局部血栓梗死灶微血管等的变化.结果:丁苯酞治疗1~6d的神经行为学评分均明显增加(如d4治疗组(17.14±0.38)分, NS组(15.29±1.11)分,P<0.05);治疗组梗死面积为(6.94±2.11)mm2,梗死灶占前脑面积百分比在治疗组为(1.82±0.50)%,均显著低于NS组[(8.90±1.96)mm2和 (2.40±0.65)%,均为P<0.05];治疗组局部血栓变小、梗死灶及周围微血管增生也显著多于NS组(79% vs 62%,P<0.05),灶内出血发生率减少.结论:丁苯酞可改善病灶局部循环,减小梗死面积,减轻脑组织损伤,恢复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4.
脑脉Ⅱ号胶囊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脑脉Ⅱ号胶囊对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高血压性脑出血患预后的影响。方法:将86例高血压脑血急性期病上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治疗组常规治疗加脑脉Ⅱ号胶囊,对照组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02%,对照组为74.4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性(P<0.05)。对患的生活能力状态(ADL),随访3个月,治疗组恢复到良好33例,病残9例,对照组分别为23例和20例,两组比较差异有显性(P<0.05)。提示脑脉Ⅱ号胶囊治疗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优于常规治疗,能减轻病残程序,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急性脑梗死早期OCSP分型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验证OCSP(OxfordshireCommunityStrokeProject)分型法在急性脑梗死临床中的使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2年202例急性脑梗塞早期OCSP分型情况及影像学特征.结果OCSP分型与影像学结果有良好对应关系;我院急性脑梗死的亚型构成脑隙性脑梗塞占65.3%,部分前循环梗塞19.3%,完全前循环梗塞9.9%,后循环梗塞5.4%.结论OCSP法可用于急性脑梗死的早期分型、指导治疗、评估预后;我国急性脑梗死的亚型构成中轻型病例多,重型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人工寒潮促发大鼠脑卒中发病前脑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CAM)的变化&#65377;【方法】 110只SD大鼠制成双肾双夹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模型,分为寒潮和非寒潮两大组,再按血压水平各分为正常血压组&#65380;160 ~ 199&#65380;200 ~ 219和 ≥ 220 mmHg等4个亚组,寒潮箱处理3 d后(每亚组6只大鼠)取视交叉平面脑片,连续切片,每8张取1张切片作免疫组化检测血管内皮的VCAM-1&#65380;ICAM-1&#65380;P-选择素水平,视交叉平面剩余切片及其余脑片连续切片,HE染色,了解是否有卒中病灶&#65377;发生脑卒中者被剔出统计学分析&#65377; 【结果】 在 < 220 mmHg的各血压亚组,寒潮组各级脑血管的VCAM-1&#65380;ICAM-1&#65380;P-选择素的免疫组化阳性信号均比非寒潮组高;在 ≥ 220 mmHg血压亚组,寒潮组各级脑血管的上述指标的免疫组化阳性信号均比非寒潮组低;在非寒潮组,各级脑血管的三个指标的免疫组化阳性信号均随血压升高而升高;在寒潮组,各级脑血管的三个指标的免疫组化阳性信号也随血压升高而升高,然而在血压 ≥ 220 mmHg时转为降低&#65377; 【结论】 长期持续的高血压损害了脑血管内皮的调控功能,在寒潮等外因的诱导下易致脑卒中&#65377;  相似文献   
7.
莫秀云  钟经馨  施晓耕  陈红霞 《广东医学》2012,33(16):2430-2431
目的研究及预测单侧颈动脉急性闭塞时刻大脑后动脉的血流代偿潜力。方法对142例体检者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及压迫颈总动脉试验以检测后交通支,观察3 s内双侧大脑后动脉P1及P2段血流的变化。结果潜在后交通支双侧均不开放者56例(39.4%),仅有1侧开放者34例(23.9%),双侧开放者52例(36.6%)。后交通支开放则均表现为同侧P1段血流速度的升高,而绝大部分同侧大脑后动脉P2段及对侧P1、P2段血流不变(P=0.000),少数分别出现血流速度升高(0~9.2%)及减低(1.4%~2.8%)。结论单侧颈动脉急性闭塞若后交通支开放,大脑后动脉代偿当时多限于P1段,远端血流极少受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肯尼迪病(Kennedy’s disease,KD)的肌电图特点,并对其敏感性进行分析。方法:方法:对7例经基因确诊的KD患者行针极肌电图、神经传导、F波和H反射检测,并与18例年龄相匹配的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患者进行对比。结果:KD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异常率、动作电位波幅与ALS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以腓肠神经动作电位波幅异常率最高(71.43%);两组运动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传导速度、F波出现率及H反射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KD组的正中神经、尺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远端潜伏期异常率低于ALS组(P<0.05),而H反射潜伏期异常率高于ALS组(P<0.05)。两组的针极肌电图均表现为广泛的神经源性损害,但KD组出现进行性的神经源性损害比例要低于ALS组。结论:与ALS比较,KD的肌电图以广泛的慢性神经源性损害及神经传导异常为主要表现,且神经传导以感觉神经轴索损害更常见。  相似文献   
9.
凝血酶具有血管内和血管外作用。在血管内,凝血酶具有促凝和抗凝的双重功能,可调节血栓形成与止血。近年来,随着蛋白酶激活受体的发现,凝血酶血管外作用的相关研究也不断深入,特别是对于神经系统,凝血酶具有随浓度而改变的双重作用,低浓度时有神经保护作用,高浓度时可损害血脑屏障,导致脑水肿和癫痫,甚至引起神经元和星形细胞死亡。文章主要就凝血酶血管外作用的分子机制及其与卒中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研究对象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患病情况,分析MS与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使用JIS(2009)标准对广东省省直机关干部随机选取1200人,通过干部体检和健康风险问卷了解目标人群MS及其各相关组分(腹型肥胖、血压、血糖、血脂异常)的患病状况,分析相关因素对患病率的影响。结果 MS总检出率达到30.00%,男性高于女性,且存在统计性差异(P0.00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性别、年龄、BMI、吸烟、饮酒、睡眠不足、高脂饮食、静坐时间等均为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P0.05),锻炼习惯、地中海饮食属于保护因素(P0.05)。结论研究对象中MS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有升高趋势,男性高于女性,与生活习惯、饮食方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