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15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0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我院于1996~1999年使用单吻合器代替双吻合器于临床应用,效果良好,报告如下。一.对象与方法本组共10例患者,男6例、女4例,年龄49~78岁。均为直肠中段癌。患者取截石位,下腹正中切口进腹,游离乙状结肠、直肠。直肠下段游离到肛提肌平面,于肛提肌平面直肠拟切断处,用直角钳钳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吻合器经腹全胃切除时预防吻合口瘘的方法.方法采用不设标志线、美蓝检查法及体位切口改进三项措施,改进全胃切除时吻合器吻合方法,观察了原方法组41例患者及改进方法组78例患者.同时采用离体猪肠管160段观察了原方法和改进方法各吻合40次结果.结果原方法吻合离体猪肠管40次,出现吻合口瘘5次,瘘口均有2个钉子松脱;改进方法40次无吻合口瘘发生(P<0.05).临床上采用原方法吻合41例,2例患者出现吻合口瘘后死亡,膈下脓肿4例;改进方法78例患者中无吻合瘘发生、无膈下脓肿、无手术死亡,与原方法组比较P<0.01.结论采用原吻合方法时留置标志线拉脱吻合钉是导致吻合口瘘的主要原因.改进后的吻合方法可以预防吻合口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梁××,男,31岁。阴部肿物伴疼痛半日,无发热。诊断为精索囊肿。检查:患者左精索肿物约1.3cm,质硬,轻压疼,临床疑精索肿瘤,申请针吸细胞学检查。细胞涂片所见:涂片见散在及成团微丝蚴,虫体形态如丝线,部分微丝蚴有脱膜出现,另见由虫体引起的炎症变化、坏死、中性白细胞、嗜酸性白细胞及组织细胞。针吸细胞学诊断法方便、迅速,病人痛苦小,因此受到临床医师的欢迎,近年来被普遍采用。我院对于肿块的鉴别,针吸细胞学检查已成为常规。本例精索肿块,临床怀疑肿瘤,通过针吸细胞检查,确诊为丝虫病。丝虫病病人阴囊及下肢橡皮肿,是典型的临床表现,可本例肿块直径仅1.3cm,而且未见其它症状。该肿块确诊后患者药物治疗即可痊愈。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临床对多原发癌(Multiple primarycancer)的诊断,已引起人们广泛注意;本组发现6例,现将治疗体会报道如下,并结合文献加以讨论。 多原发癌近年来有些报道,其发生率约在10%左右,McNeer等曾统计了1,685例原发性胃恶性肿瘤,其中23例为多原发性胃恶性肿瘤,可见临床并非少见,而在文献中早期癌发现甚少,张荫昌等发现最常见是进行期癌,伴另一个早期癌灶,大体形态表现,称作主癌和副癌;本文6例中,有三例为胃贲门及胃内早期癌,实属罕见;其中二例为术前确诊。见(附表)。  相似文献   
5.
自1980—1985年3月共收治胃癌808例,行全胃切除根治术为60例(7.4%),全胃合并其他脏器切除12例,术后并发症4例,无一例死亡,随访率95%,三年存活率64.33%,五年存活率35.25%。 本文阐述了全胃切除术治疗胃癌比胃大部切除预后为好的三种理由,并介绍了我院常用的全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的五种类型,经短期临床观察,以空肠插入代胃法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6.
贲门癌胸腹联合切口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贲门癌根治术采用胸腹联合切口,比单纯经腹或经胸显露好,尤其施行根治Ⅱ式(R_2)或根治Ⅲ式(R_3)手术清除各组淋巴结时,选择开阔的切口甚为重要。常规的胸腹联合切口,需切断肋弓和腹直肌,术后易并发肋软骨骨髓炎及切口感染。为此,我们自1988年1月以来使用改良切口,较原切口效果佳,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和健康的常见病之一。据全国1973~1975年死亡回顾调查资料表明,我国恶性肿瘤的世界年龄调整死亡率是99.46/10万,其中男性为119.64/10万、女性为80.60/10万。恶性肿瘤的死亡在各类死因中,男性占第二位,女性占第三位。为了解我市恶性肿瘤的死亡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浊漳河水及改水对林州市居民食管癌性别、年龄别发病率的影响。方法对林州市居民食管癌性别、年龄别发病率时间变化与浊漳河水(红旗渠水)水量变化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959年—2003年间,林州市食管癌发病率、死亡率随浊漳河水、红旗渠水的水量时多、时少而上升和下降。1959年—1963年红旗渠通水前食管癌的性别、年龄别发病率相对偏低。红旗渠通水6年后,即1969年—1970年食管癌发病率、死亡率达到历史高峰期,随后,当红旗渠水量减少和恢复时,食管癌发病率、死亡率随之显著下降和显著上升。1995年全县85%的居民改用地下水后,食管癌发病率、死亡率稳定在较低水平。结论林州市居民食管癌发病率时间变化与浊漳河水量变化相一致、并有时间先后关系,先浊漳河水量变化,5-10年发病率随之变化。预防措施应加强"氮循环"病因学说的宣传教育,要特别预防浊漳河水源的工农业污染,净化红旗渠水后再灌溉土地,同时加强饮用水管理和检测,改水、改厕、改善环境卫生、保护水源是预防食管癌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亚硝化农肥水中N-亚硝基化合物的种类。方法使用特异的高效液相色谱—光水解、热裂解—热能分析仪联机技术(HPLC-PHPS-TEA)进行分析检测。结果在亚硝化农肥水中发现N-亚硝基甲基脲(MNU),二甲基亚硝胺(NDMA);结论农肥水中含N-亚硝基化合物的胺类、酰胺类前体物:二甲胺和甲基脲。亚硝化农肥水中含有N-亚硝基化合物:二甲基亚硝胺和N-亚硝基甲基脲。这是两种能引起动物胃癌、食管癌和肝癌的N-亚硝基化合物。因此,从环境微生物、环境化学角度为"食管癌、胃癌和肝癌的氮循环——N-亚硝基化合物前体物病因假说"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另外,使用我们的专利《消除饮用水中N-亚硝基化合物及其前体物的方法》作为干预措施,经过干预处理的农肥水,不管是否亚硝化,均无N-亚硝基化合物。证明专利方法有效,可以直接应用于食管癌、胃癌和肝癌的病因预防。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食管癌高发的原因;方法根据“氮循环”病因假说,结合我们在该处所做的蚕豆根尖微核实验结果,收集地理、地质、气候条件、工农业污染等资料,与沿河县、市食管癌发病率、死亡率资料(1969年~1971年调查结果,和高发点连续48年的食管癌死亡登记资料)进行对照,分析河流对食管癌发病率、死亡率的影响。结果1、山西省晋东南地区盛产无烟煤,工农业污染源较多,河流逐渐汇集了土壤包气带、污水、农肥中的N-亚硝基化合物两类前体物,浓度逐渐升高,并通过河流、地下水等迁移到中下游。2、发源于山西省晋东南地区的河流主要有六条,清漳河、浊漳河、沁河、丹河、淇河、卫河,其中前五条河流成集束状流向,卫河在5条河流的下游成圆弧状起拦截、排泄作用,使河水流向海河,卫河晋东南侧均为食管癌高发区,成不规则同心圆状分布。3、晋冀豫三省交界处,气候半干旱,多为山区、丘陵,水源奇缺,居民多有修渠引水习惯。4、人群有效污染比率越大、食管癌死亡率越高。结论晋冀豫三省交界、太行山南段大断裂处食管癌高发与河流有关。气候类型和胺类、酰胺类污染源决定了两类前体物的有效浓度。河流、人工渠网的水是载体,决定了两类前体物的分布范围。人群直接、间接饮用河水、灌溉渠水的人数多少决定了人群死亡率的大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