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10篇
药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urgery,PTES)治疗腰椎术后复发、邻椎病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6月使用PTES治疗57例腰椎术后椎间盘突出症的资料,术后手术节段复发40例,术后手术节段残留7例,神经减压植骨融合术后邻椎病9例,L_5/S_1椎间孔镜术后发生L_(4/5)椎间盘突出症1例。均行PTES。随访2年,进行下肢放射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采用Mac Nab法进行疗效评级。结果手术时间(52.4±5.9)min,中位术中透视次数5(4~14)次,出血量5(2~20)ml,住院时间3(2~4)d。术后即刻下肢放射痛VAS评分由术前的9(6~10)分降至1(0~3)分,术后2年随访为0(0~3)分。术后2年Mac Nab分级优51例,良5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98.2%(56/57)。无永久性神经损伤、腹腔脏器损伤、大血管破裂。结论 PTES技术治疗腰椎术后复发、邻椎病等椎间盘突出症简便、安全且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在退行性的腰椎病变患者中,行经椎间孔的椎体间融合(TLIF)手术的价值.方法:31例微创TLIF手术.通过双侧旁正中小切口(约5 cm长),经骶脊肌,行椎板减压,切除双侧关节突及椎间盘后,在所需融合的间隙置入椎间融合器及自体骨椎体间的融合.患者平均年龄为53.4岁.结果:31例患者中16例是行L5-S1融合,15例为L4-L5融合.平均随访时间为14.7个月,所有患者融合情况良好.ODI评分从手术前的32.4提高到手术后的43.7.结论:微创TLIF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技术,并且能够得到良好的手术效果.这种创伤小、暴露好的入路,适合于打入椎弓根钉,置入椎间融合器.还适合于再次手术的患者,这种方法可以避开前次手术的瘢痕,避免神经的损伤.  相似文献   
3.
腰椎椎间融合是治疗腰椎疾患的常用方法,旨在使融合节段达到骨性融合,重建脊柱稳定性。准确判断融合状态不仅可对各种椎间融合器、植骨替代物和融合技术进行比较和评价,而且对椎间融合术后仍有症状而需要外科干预的患者更为迫切。目前临床上仍然没有判断腰椎椎间融合的统一标准。手术探查作为金标准,但巨大的有创性使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X线平片作为最基本评价方法,准确性有限,只能正确判断2/3左右患者;依据运动学评价的屈伸动力位片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可能提高评价的准确性,但精准程度受到评价方法、片子质量、观察者主观能力等多方面影响;X线立体摄影测量分析(RSA)、失真-补偿X线测量(DCRA)等具有高准确性,但判断方法过于复杂;MRI应用时间较短,经验有待积累;同位素骨扫描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较高。目前"最理想"的方法当属CT,尤其是薄层、高分辨力、冠状矢状面重建CT。另外,SPECT/CT、PET/CT等新技术应用使判断椎间融合朝着敏感性和特异性更高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建立兔桡骨骨缺损模型。研究异种(猪)骨基质明胶(pBMG)与单纯骨传导物质在促进骨愈合上的差别。方法:把16只新西兰大白兔的双侧桡骨制造成10mm的骨缺损模型。分别植入pBMG,自体骨段和羟基磷灰石(HAC)。在术后即刻,2周,4周和8周进行放射学,组织学,扫描电镜和骨密度的检测。结果:发现pBMG组术后4周即有新骨形成,到8周缺损已愈合;组织学发现植入pBMG的缺损处为多中心成骨,到术后8周已基本吸收,而植入HAC的骨缺损处也可见到缺损愈合,但HAC没有降解。结论:从实验结果可以发现异种骨基质明胶是一种具有好的骨诱导活性和生物降解性的治疗骨缺损的填充材料。  相似文献   
5.
抗滑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双髁骨折26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抗滑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 26例胫骨平台双髁骨折,按Schatzker分类为Ⅴ型和Ⅵ型。采用切开复位,胫骨平台外侧使用支持钢板、内侧使用短节段的1 /3管形或重建钢板做抗滑的有限固定。随访至骨折愈合,观察骨折有无再移位,并测定关节活动度和爱荷华(Iowa)膝关节评分。 结果 26例骨折全部愈合,无再移位发生,平均关节活动度为屈曲92°,平均Iowa评分为93分。 结论 联合外侧支持钢板和内侧抗滑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双髁骨折是一种很好的选择,但尚需要大规模的病例来验证。  相似文献   
6.
骨基质明胶与羟基磷灰石修复兔桡骨缺损模型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骨基质明胶(BMG)与羟基磷灰石(HAC)在节段性骨缺损愈合上的差别。方法把16只新西兰大白兔的双侧桡骨制造成10m的骨缺损模型,分别植入BMG、自体骨段和HAC及旷置。在术后即刻,2、4和8周进行放射学、组织学、扫描电镜和骨密度的检测。结果发现BMG组术后4周即有新骨形成,8周缺损已愈合;组织学发现植入BMG的缺损处为多中心成骨,术后8周已基本吸收,而植入HAC的骨缺损处也可见到缺损愈合,但HAC没有降解。结论治疗兔桡骨缺损模型上,BMG和自体骨有相近的疗效,并优于在体内吸收较差的HAC。  相似文献   
7.
刘富兵  刘洋  秦榜勇 《贵州医药》2010,34(9):791-793
目的本研究拟观察胶体液及晶体液预负荷对剖宫产患者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征得病人同意并签字后,健康足月妊娠择期剖宫产妇80例随机分为A、B两组(n=40)。A、B组分别为硬膜外麻醉前20min内乳酸林格液或琥珀酰明胶500mL预负荷,记录产妇麻醉前和麻醉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术中恶心呕吐情况,新生儿Apgars评分、新生儿脐静脉血pH、PvO2、SvO2、CvO2及脐动脉血pH、P(O2)、SaO2、CaO2。结果 A组患者麻醉后SBP和DBP明显较麻醉前下降(P〈0.01),B组麻醉后SBP和DBP较麻醉前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A、B两组患者在麻醉前及麻醉后心率及恶心呕吐频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B组新生儿脐静脉血pH、PvO2、SvO2、CvO2、脐动脉血P(O2)显著高于A组(P值分别为〈0.01、〈0.01、〈0.05、〈0.01、〈0.05)。A、B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琥珀酰明胶预负荷不仅能够稳定硬膜外麻醉下剖宫产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性,还能有效地改善胎儿体内代谢状况,提高胎儿对麻醉及手术期缺氧的耐受。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西维来司钠(sivelestat sodium)对犬心肺转流(CPB)中血小板活化/损伤与计数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犬1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西维来司钠组(S组)。S组开始CPB前静脉注射西维来司钠15mg/kg,随后静脉维持10mg·kg-1·h-1至CPB结束。C组使用等量生理盐水。建立CPB模型,分别于CPB前(T1)、阻断升主动脉15min(T2)、45min(T3)、开放升主动脉30min(T4)、60 min(T5)测定血浆弹性蛋白酶(NE)、丙二醛(MDA)、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GMP-140)和血栓素B2(TXB2)及Plt和Hct。结果与T1时比较,两组T2~T5时NE、GMP-140、TXB2明显升高,T3~T5时MDA明显升高,且S组明显低于C组(P0.05);T2~T5时Plt均明显降低,且S组明显高于C组(P0.05)。结论西维来司钠可降低CPB中NE、MDA、GMP-140、TXB2浓度,抑制血小板活化,减少血小板损伤和消耗,对血小板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腰椎单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后的有限元分析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建立两节段L3、L5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分别行L3、L5两节段单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固定后螺钉的应力分布特点。方法  收集人正常 L3、L5 节段的 CT 扫描数据,利用Scan IP等软件建立人正常 L3、L5 三维有限元模型(INT),并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L3、L5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模型(unilateral pedicle screws,UPS)及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模型(bilateral pedicle screws,BPS)。 并于L3 上表面施加 500 N 预载荷,再施加 8 N·m 的力矩模拟腰椎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等生理活动,观察不同工况下两种模型中椎弓根螺钉应力分布情况。结果  由应力分布图可知,两种模型椎弓根螺钉所受应力主要集中在椎弓根螺钉根部、钉棒连接处;相比于上下螺钉,中间椎弓根螺钉基本不受应力;下位椎弓根螺钉承受较高应力。在各个工况下,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最大应力值都高于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结论  模拟邻近两节段内固定后正常生理活动时,下位椎弓根螺钉钉棒连接处承受较大应力,易发生断裂,且单侧置椎弓根钉相比于双侧置椎弓根钉,在各个状态下内固定承受更大应力,发生内固定断裂失败等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