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确定一种新枕颈角度的正常范围,指导枕颈融合术中头颈位置的固定.方法 50例健康体检者拍摄包括头颅在内的颈椎中立位的侧位X线片,测量硬腭的平行线与C2椎体下缘切线的垂线所成的枕颈角度(BP-C2角),确定正常范围.将BP-C2角应用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例Jefferson骨折和17例Chiari畸形枕颈融合术中,用于术中头颈固定位置判断.结果 (1)50例健康体检者在中立位下BP-C2角度为100.0°±5.6°.(2)1例Jefferson骨折患者行枕颈融合术后BP-C2角为97.5°.(3)17例Chiari畸形患者术前中立位BP-C2为84.5°±12.5°,术后测量的BP-C2平均角度为87.8°±9.7°,经配对t检验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健康人中立位与Chiari畸形患者术前中立位的BP-C2角度,经成组t检验比较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非畸形枕颈部疾患的患者可根据健康人BP-C2角来指导枕颈融合术;Chiari畸形患者中立位的BP-C2角与健康人的BP-C2角度相比均减小,对该病具有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底凹陷(BI)患者术后枕颈角对下颈椎曲度(C_(2~7)Cobb角)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BI行后路复位枕颈融合术且临床资料完整的17例患者。于术后3 d和末次随访时在颈椎中立侧位X线片上测量O-C_2及C_(2~7) Cobb角(C_(2~7)角)。根据术后3 d O-C_2角大小,将患者分为10°≤O-C_2角≤20°组、O-C_2角<10°组及O-C_2角>20°组。观察不同O-C_2角组Cobb角的差异,分析O-C_2角与C_(2~7)角的相关性。结果 17例患者中男4例(23.5%),女13例(76.5%);年龄12~60岁,平均(37.9±13.4岁);随访时间25~9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69(35.5,74.0)个月。术后3 d各组间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各组间Cobb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与末次随访相比10°≤O-C_2角≤20°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C_2角<10°组及O-C_2角>20°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回归分析显示,O-C_2角与C_(2~7)角在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存在负相关(r=-0.626、-0.780,P<0.05)。结论 BI患者O-C_2角与下颈椎C_(2~7)角呈负相关,行后路枕颈融合术时需密切注意O-C_2角,将其固定于合适的角度。  相似文献   

3.
枕颈CD在枕颈融合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枕颈CD在枕颈融合术中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25例不同原因引起上颈段失稳病例(新鲜骨折7例,陈旧性寰枢椎脱位18例),采用枕颈CD为内固定器械进行枕颈融合术,随访手术效果。结果:所有病例得到随访,随访期大于1年,25例均获得骨性融合。新鲜外伤所致3例神经损伤者,1例术前双手指麻木术后症状消失,术前不完全脊髓损伤者,1例术后神经功能由ASLA C组改善为D组,1例D级无改变,18例脊髓慢性压迫损伤病例神经功能改善率71%,1例前路减压时出现咽升动脉损伤并遗留脑缺血后遗症。所有病例未出现与内固定有关的神经脊髓损伤,椎动脉损伤和脑脊液漏等并发症。结论:枕颈CD固定可靠,操作简单,安全,并发症少,是枕颈融合内固定器材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4.
李成香  周兰岛 《右江医学》2009,37(2):236-237
枕颈交界区不稳主要由外伤、先天畸形、类风湿和肿瘤等原因引起。由于枕颈失稳常伴有对颈髓的压迫或潜在的颈髓损伤的危害,因此,目前多主张手术固定融合。枕颈融合术是在其他治疗措施仍不足以保持其稳定时的一种永久性稳定措施。我科于2003年9月~2007年11月采用自制金属框架内固定治疗枕颈融合交界区不稳患者59例,术后精心治疗和护理,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枕颈融合联合枕下减压内固定术治疗枕颈畸形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38例枕颈畸形并脊髓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22例,女16例,年龄16~57(38.2±12.1)岁,入院后均行枕颈融合联合枕下减压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通过随访对术前、术后JOA评分进行对比,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根据术后随访影像学资料评价椎管减压、植骨融合等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平均15.6个月。术中未出现脊髓、椎动脉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螺钉位置良好,无松动、断钉,均呈骨性愈合。所有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良好,JOA评分:术前5~12(7.1±1.8)分,术后12个月8~17(14.9±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枕颈融合联合枕下减压内固定术是治疗枕颈畸形并脊髓损伤的简单、安全、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和评估AXIS内固定系统在枕颈融合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运用AXIS系统固定融合治疗8例严重的创伤性或肿瘤切除术后枕颈不稳定患者,对术后症状改善程度、植骨融合及固定效果进行随访观察。结果 8例患者平均随访10.5个月,局部症状及神经系统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所有病例植骨均骨性愈合。AXIS内固定良好。结论 AXIS内固定系统固定枕颈部操作方便.钉孔匹配好.螺钉方向可调范围大,固定效果好.不影响植骨区。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有限元分析的方法比较蝶形板枕颈内固定系统与SUMMIT系统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 设计并研制了一种蝶形枕骨板的新型枕颈内固定系统,将该系统中枕骨部3、7、11枚螺钉的固定方式与传统DEPUY SUMMIT系统作对照,建立两套枕颈固定方式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术后枕颈活动,分别在屈伸、侧屈及旋转6种工况下施加40N垂直载荷及1.5N·M力矩的预载荷,观察两套内固定系统中枕骨的螺钉应力及位移分布.结果 在前屈后伸、侧屈、旋转6种工况下,两套系统的最大应力均出现在后伸状态,且低于钛合金的屈服强度.其中,蝶形枕颈系统3枚、7枚螺钉组螺钉的最大应力值分别较SUMMIT系统增加16.5%、15.0%,11枚螺钉组螺钉的最大应力值较SUMMIT系统减少15.6%,随着蝶形钢板枕骨螺钉固定数量的增加,螺钉的最大应力值逐渐减少,并低于SUMMIT系统最大应力值;枕骨的最大位移值同样出现在后伸状态,蝶形枕颈固定系统不同螺钉组枕骨的最大位移值均小于SUMMIT系统组,分别减少10.0%、11.4%、11.8%,随着蝶形钢板螺钉数目的增加,枕骨的最大位移值呈减少趋势.结论 SUMMIT系统与蝶形枕颈系统在枕颈内固定术中均能提供足够的强度与即刻稳定性,对于儿童、老年骨质疏松的枕颈疾患,蝶形枕颈系统可提供自由选择的螺钉铆定点,为临床医生提供多一种参考和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8.
枕颈部疾患经口咽前入路手术治疗的进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波  徐荣明 《医学综述》2009,15(1):129-131
枕颈疾患手术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治疗寰枕关节的严重不稳及神经压迫的外科手术中,枕颈融合是可供选择的措施之一,后路内固定包括椎弓根螺钉、经关节螺钉及侧块螺钉技术;经前路分颌下入路和口咽入路,经口咽前入路已经被临床证实是一种治疗枕颈部疾患有效安全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9.
由颈部骨骼、软组织病变引起的枕神经痛统称为颈性枕神经痛。本院自1987~1993年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枕神经痛28例,现报告如下。 1 治疗方法 1.1 颈椎牵引:取坐位,头部前倾15°~30°,用颌枕吊带行颈部牵引,重量4~7kg,每次30~60分钟,每日1~2次,10次为1疗程,中间休  相似文献   

10.
11.
枕颈融合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枕颈融合术是维持枕颈区域稳定的唯一手术方式.目前文献上已记载了许多用于枕颈融合的技术,传统的融合部位是颈椎固定至枕外隆突上,而新近国外报道颈椎可固定至枕骨髁上[1-2].本文对枕颈融合术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Cervifix内固定系统在上颈椎损伤行后路枕颈融合术的价值和作用.方法 对14例上颈椎损伤患者行后路自体髂骨植骨枕颈融合Cervifix内固定术.其中包括寰枢关节陈旧性脱位6例,枢椎齿状突骨折4例,C2椎体骨折并寰枢关节半脱位2例,C2、C3椎体骨折1例,Jefferson骨折1例.按ASIA分级:A级2例,B级4例,C级7例,D级1例.结果 14例患者均随访0.5~3a,平均1.75 a.所有病例植骨均融合,融合率100%.无1例发生Cervifix螺钉及固定棒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术后按ASIA分级:A级1例,B级2例,C级3例,D级8例.瘫痪分级明显好于术前,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Cervifix内固定系统能够有效地维持枕颈融合所要求的稳定性,固定效果良好,内固定后融合率高.  相似文献   

13.
14.
运用U型枕行小儿颈外静脉穿刺术中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劲松 《吉林医学》2008,29(20):1769-1770
颈外静脉穿刺是临床最基本的治疗和检验病情手段之一,随着医疗水平和采集血标本技术的不断提高,静脉穿刺术已成为临床护理人员应该熟练掌握的基本功,做到一针穿刺成功,既减轻患儿的痛苦,又为治疗和抢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应用U型枕行小儿颈外静脉穿刺术的采血方法既有效又安全,积极地协助了临床诊断及治疗,并且有效地提高了穿刺成功率,获得满意效果。现将操作方法临床经验和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枕颈融合术是维持枕颈区域稳定的唯一手术方式.枕颈融合术虽然牺牲了寰枕和寰枢关节的活动度,但是通过C2以下活动的代偿,头颈部的活动可以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我院采用经C1-C2关节螺钉固定技术可使枕颈交界处获得可靠的稳定性,枕颈融合率高.同时,该方法固定节段短,最大限度保留了颈椎的部分功能.现将手术配合及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AXIS内固定在枕颈融合术中的作用。方法对5例上颈椎不稳行枕颈植骨融合AXIS内固定术,其中颈1椎管中巨大神经鞘膜瘤,环椎后弓骨折、环椎枢椎骨折脱位,环椎脱位和枢椎齿状突骨折合并脱位各1例。结果5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3-18mo,平均时间7mo,全部植骨融合,对颈部神经受压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骨块融合,螺钉无松动。结论AXIS可提供有效的内固定,适用于不稳定地枕颈骨折或脱位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枕颈间扩大减压和植骨融合术治疗枕颈部复杂畸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连顺  侯铁胜 《上海医学》1993,16(6):329-333
枕颈部畸形导致该部解剖结构不稳,并可能引起脊髓压迫症。治疗上,发育畸形本身不可逆转,而局部不稳和脊髓压迫症是需要解决的两个基本问题。本组应用颈枕间减压和稳定联合手术技术,即枕骨大孔扩大、寰椎后弓切除减压和枕颈间桥式植骨融合术。共治疗35例,男性21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36.5岁。平均随访20个月,植骨全部获得骨性愈合;神经功能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12例,感觉和运动功能明显改善18例,功能有改善2例,无变化3例。本文还对畸形特点,手术操作等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机动车保有量及使用日益增多,交通事故发生率逐年增加,各类暴力骨折的治疗日益受到社会关注。其中枢椎齿状突骨折因其隐匿性、罕见性等特点常常被人们所忽视,直到出现严重的临床症状后才被人们重视。枢椎齿状突骨折并非少见,在成人颈椎骨折中占10~15%,不幸的是,仍不时有齿状突骨折在首次就诊时被漏诊的报道。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当造成的齿状突骨折不愈合率为41.7~72%[1],且同时存在潜在的寰枢椎不稳定,一旦发生移位就可能导致脑干、脊髓或神经根的急性或慢性损伤,引起严重的四肢瘫痪、呼吸功能障碍甚至死亡。福山区人民医院治疗6例齿状突骨折,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临床诊治项肌痉挛和血管神经卡压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30具(60侧)成人头颈标本枕颈区肌肉的附着点、血管和神经的走行、分布等解剖关系进行观测.结果(1)头夹肌止点宽(45.80±6.80)mm,头夹肌止点内缘至正中矢状面(52.83±7.87)mm;头半棘肌止点宽(42.45±7.29)mm;头上斜肌止点宽(18.32±4.18)mm,该肌止点内缘距正中矢状面(29.4±6.53)mm.(2)枕大神经与枕动脉伴行穿出斜方肌点距正中矢状面(18.18±5.55)mm,距上项线(25.15±4.64)mm.结论针拨疗法或针刀疗法在上项线与下项线之间治疗头夹肌和头半棘肌,在下项线以下治疗痉挛或颈痛的头上斜肌和头后大直肌;枕大神经和枕动脉穿出斜方肌点是枕大神经易受“卡压”而需松解的部位.  相似文献   

20.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约占人群的17.3%,并随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伏案工作过长及感受风寒侵袭等影响,发病率有不断增高和年青化趋势。目前临床上大多以非手术治疗为主,临床疗效得到肯定,但是其复发率较高,因此如何保证其远期疗效是倍受临床关注的问题。我们研究认为,枕头不宜过高,亦不宜过低。应该根据自身颈椎曲度及睡姿情况来调整颈枕的高度,从而使睡眠中的颈椎保持正常的内外平衡。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均为福建中医学院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康复中心门诊2002年10月至2004年6月颈椎病患者,114例中男60例,女54例,按照随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