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初步评估股骨头部分置换术后股骨与内植物模型的应力分布和位移。 方法选择一名成年健康志愿者,获取股骨全长CT扫描数据,利用Mimics 20.0软件、Geomagic软件及UG NX 12.0软件建立股骨头缺血坏死模型,骨隧道切除股骨头坏死区域后装配设计开发的股骨头假体,模拟单腿站立环境进行有限元仿真模拟,获取股骨与内植物模型的应力分布和位移数据。 结果股骨应力分布主要集中在股骨颈下方和股骨干皮质骨两侧,最大应力为48.25 Mpa,最大位移为10.98 mm。内植物模型的应力主要分布在金属内植物主体结构下方,最大应力为147.2 Mpa,最大位移为9.58 mm。 结论股骨头部分置换后,假体头与股骨头曲率一致,应力传导模式与正常侧髋关节一致,但在假体头与茎部连接处发生应力集中,应重点考虑选择更大强度的材料。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大腿远端前内侧入路在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1)纳入2016年8月-2017年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MRI室双侧大腿中下段MRI资料20例40侧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22~59岁,MRI均未见明显异常。扫描范围:自股骨内侧髁水平线(0 cm处)起,至其上方18.5 cm;扫描层厚5 mm、层间距15 mm,共10个扫描层面(Ⅰ~Ⅹ层面)。应用我院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测量各扫描层面上前内侧手术入路(预计手术的前进路线)与股动脉之间的最短距离。(2)在1具成年男性新鲜尸体标本上,模拟股骨远端骨折前内侧手术入路内固定物置入过程,同时对该入路涉及解剖层次与结构进行应用解剖观察。结果 (1)20例40侧受检者MRI测量:前内侧入路与股动脉之间最短距离测量值左右两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故合并统计。分析显示,该间距测量值在Ⅰ~Ⅹ层面的分布规律总体呈中间小两头大、上端小下端大的趋势,其最大处位于股骨内侧髁水平线0 cm处(Ⅰ层面)为46.72~49.47(48.02±0.84)mm,其最小处位于股骨内侧髁水平线上方10~10.50 cm范围内(Ⅵ层面)为23.34~25.05(24.35±0.52)mm,手术入路与股动脉间有足够的安全间距。(2)尸体标本模拟手术:股骨远端骨折前内侧手术入路内固定物模拟置入过程顺利,手术操作未侵扰到股血管和股神经及其分支;应用解剖观察证实,该手术入路可沿肌间隙进入,周围解剖层次及结构显露清楚。结论 大腿远端前内侧入路应用于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安全可行,这是对传统外侧入路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良好补充。  相似文献   
3.
[摘要]〖HTSS〗人体骨骺出现及闭合时间因骨骼部位不同而存在差异。在临床中发现,机体受到间接暴力造成骨折时,骨骺接合部的骨折发生率较高,骨骺闭合较晚的部位较临近部位更易发生骨折,且骨折线走形与骺板融合部走形存在一定相关性。本文对全身重要骨骺部位及其闭合时间与骨折部位及其发生率的对应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病率很高,有向近端进展的风险,从而增加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甚至死亡的风险。目前关于创伤性下肢骨折(traumatic lower extremity fractures,TLEF)后DVT的研究较少,其预防和治疗方案仍存在争议。文献报道DVT的发生率差异很大,与多个因素有关,如性别、基础疾病、骨折部位、骨折、软组织和血管等损伤的严重程度,以及受伤后干预措施,如受伤后肢体制动时间、预防血栓方案的实施时机和用药量等;另外手术相关因素,如止血带的使用、手术时间的延长和从受伤到手术的延迟也可影响DVT的发生。在临床中,低分子肝素是最常用的预防性药物,关于其用量缺乏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华法林、乙酰水杨酸和利伐沙班等也常用于预防深静脉血栓,但在药物种类的选择方面仍缺乏明确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比较四种不同长度的锁定钢板在治疗温哥华C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生物力学实验中的表现,来分析锁定钢板相对于股骨假体柄远端的位置与产生的刚度和应力集中情况的关系。 方法选取10对成人新鲜股骨标本,随机均分为四组,制作温哥华C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模型,以四种不同长度的锁定钢板固定:A组,钢板最近端双皮质锁定螺钉距离假体尖端1个股骨直径;B组,钢板最近端双皮质锁定螺钉与假体尖端平齐;C组,钢板最近端单皮质锁钉与假体尖端重叠1个股骨直径;D组,钢板最近端单皮质锁钉与假体尖端重叠2个股骨直径。分别进行轴向压载实验、扭转实验、内外四点侧弯实验及前后四点侧弯实验,记录各组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最后进行循环负载实验,记录骨折情况。 结果各组在各实验中表现出的刚度值有显著差异,D组刚度值最大(P<0.05);在循环负载实验中,D组骨折线分布于股骨假体尖端、近端锁钉以及钢板远端附近,A、C组的骨折线集中在近端锁钉与股骨假体尖端之间,B组骨折线集中在股骨假体尖端与钢板顶端的线性区域内,结果显示D组应力集中程度比A、B、C三组低(P<0.05)。 结论在使用锁定钢板治疗温哥华C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时,随着钢板长度增加,内固定稳定性提高;锁定钢板与股骨假体柄尖端重叠固定不会增加应力集中,反而随着钢板与股骨假体重叠区域增加,应力显著分散。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比较18~40,41~60,≥61岁不同年龄段髂前下棘形态学解剖参数变化。 方法选择正常半骨盆资料155例,其中男性115例,年龄(48±15)岁,女性40例,年龄(53±14)岁,均无髋臼撞击综合征,通过软件测量髂前下棘的最大长度、宽度、高度以及表面积和体积。 结果41~60岁及≥61岁年龄段男性髂前下棘的最大宽度[(12.0±1.9)mm;(12.0±1.8)mm]、表面积[(444.11±139.24)mm2;(469.03±132.26)mm2]以及体积[(910.19±452.34)mm3;(989.09±442.99)mm3]显著大于女性[宽度:(9.5±1.1)mm,(9.5±1.6)mm;表面积:(328.96±92.64)mm2,(326.26±118.32)mm2;体积:(577.04±259.51)mm3,(482.47±254.34)mm3,均P<0.05)。≥61岁年龄段中,男性髂前下棘的最大高度大于女性[(6.1±1.4)mm VS(4.6±1.4)mm,P=0.007)。不同年龄段之间(18~40岁,41~60岁,≥61岁),男性和女性的解剖学参数均无统计学意义。在三个年龄段中,最常见的髂前下棘分型均是1型(18~40岁,86.05%;41~60岁,71.23%;≥61岁,79%)。年龄与髂前下棘的长度、宽度、高度、体积和表面积均没有相关性(均P>0.05)。 结论髂前下棘的解剖形态相对稳定,与年龄没有显著相关性,但同年龄组不同性别髂前下棘的体积和表面积会有显著差异。此外低位髂前下棘(2型)并不一定导致髋臼撞击综合征的出现。  相似文献   
8.
9.
正股骨颈骨折是一种临床上非常常见的骨折,年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多数是由高能量创伤引起,缺血性坏死及骨不连的发生率较高。癫痫是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导致短暂大脑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癫痫的临床发病率较高,临床症状表现为运动、感觉、意识、精神等功能障碍,影响患者及家属的生活质量[1]。然而年轻无外伤由癫痫发作引起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老年股骨颈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血栓位置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南开医院和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2017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708例。入院后,对患者行常规超声多普勒扫描以评估患者双下肢是否有深静脉血栓,将有血栓者为病例组(112例),无血栓者为对照组(596例)。提取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信息、合并病、受伤情况和入院时实验室结果,采用单因素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DVT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112例(15.8%)患者诊断为DVT,84例(75.0%)为远端型,21例(18.8%)为近端型,7例(6.2%)为混合型DVT。75.9%(85/112)的患者DVT发生在骨折侧肢体,12.5%(14/112)发生于双侧肢体,11.6%(13/112)发生于未骨折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D-二聚体升高(>0.5 mg/L、受伤至入院时间长、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35 g/L)和血小板计数(>262×109/L)是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入院时DVT发生率较高,近端DVT达到6%。多个相关危险因素与DVT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