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是老年创伤患者最常见并发症之一,本研究目的在于探究老年粗隆间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血栓位置及相关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南开医院和河北省人民医院于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老年粗隆间骨折患者。患者入院后经常规超声多普勒扫描以诊断双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将有DVT的患者归为病例组,无DVT者归为对照组。患者的资料由住院病历获得,包括人口学资料、合并症、受伤相关数据和入院实验室检验结果。采用单因素χ2或Student-t检验评估两组患者的差异性,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发生DVT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共673例患者纳入本研究,125(18.6%)例患者诊断含有DVT;其中75(60.0%)例为远端型,37(29.6%)例为近端型,13(10.4%)例为混合型DVT。74.4%(93/125)的患者DVT发生在骨折侧肢体,16.8%(11/125)发生于双侧肢体,8.8%(21/125)发生于未骨折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受伤至入院时间、D-二聚体升高(>1.73 mg/L)、红细胞(RBC)减少(男,<4*1012/L;女,<3.5*1012/L)、周围血管病史、超重和肥胖(以正常BMI为参考)是DVT发生的独立相关因素。 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老年粗隆间骨折患者入院时DVT发生率较高,近端DVT达到7.4%。多个相关危险因素与DVT独立相关,这些流行病学数据有助于预测血栓发生、危险评估及针对性术前筛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下肢闭合骨折24 h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8年3月西安市红会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下肢闭合骨折后24 h内入院患者的病例资料,依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共685例患者参加研究。其中男314例,女371例,年龄(59.83±19.93)岁;股骨粗隆间骨折184例,股骨粗隆下骨折11例,股骨颈骨折171例,股骨干骨折35例,膝关节周围骨折129例,胫腓骨干骨折61例,踝关节骨折74例,足部骨折20例。根据患者入院时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分为血栓组和无血栓组。对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部位、术前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入院时的实验室检查、是否合并内科疾病等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其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685例下肢闭合骨折患者中发生下肢DVT者144例,发生率21.02%,其中近端血栓与混合血栓的总发生率为2.34%。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骨折部位、术前ASA分级、入院时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水平会对下肢DVT形成产生影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5岁、骨折部位是下肢骨折24 h内发生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下肢闭合骨折后24 h内就会发生下肢DVT。患者的年龄、骨折部位为下肢闭合骨折后24 h内发生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下肢骨折患者应及时就医,入院后尽早进行DVT预防和诊治,防止致死性肺栓塞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超声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9月本院骨科收治的228髋部骨折患者相关资料,观察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2周超声显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变化特点,分析DVT相关因素。[结果]术前DVT总发生率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52.53%,股骨颈骨折患者为28.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1周股骨粗隆间骨折者DVT总数增加1例,远端DVT减少5例,而近端DVT增加4例,混合DVT增加2例;股骨颈骨折者DVT总数减少6例,远端DVT减少8例,而近端DVT增加1例,混合DVT增加1例。发生DVT患者的体重指数、术前等待时间、术前D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手术时间以及内固定术比率显著大于未发生DVT的患者(P0.05)。术后12周进行超声随访检查,远端DVT完全再通率100%,而近端DVT患者完全再通率为60.71%,混合型DVT患者完全再通率为36.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有效筛查老年髋部骨折DVT。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DVT发生率高于股骨颈骨折。体重指数大、术前等待时间长、术前D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高、手术时间长和内固定是发生DVT的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南院骨科下肢骨折住院患者住院病历,依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3 19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梗塞、肿瘤、吸烟、饮酒)、临床诊断、术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血管超声检查结果数据。依据下肢血管超声检查是否发现血栓,将研究对象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计算下肢骨折后DVT发生率及不同部位骨折DVT发生率。对下肢DVT形成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进一步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下肢骨折后DVT发生率为5.17%,DVT发生率较高的骨折部位为股骨髁间髁上骨折(21.88%)、股骨干骨折(19.55%)和股骨转子间骨折(11.46%)。血栓组患者年龄为(62.68±15.16)岁,显著大于非血栓组[(51.75±17.25)岁,P=0.000)]。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冠心病、血浆D-二聚体水平、骨折部位对下肢DVT形成会产生影响,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骨折部位是下肢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下肢不同部位骨折后DVT发生率存在差异,对DVT高发生部位的骨折(如股骨髁间髁上骨折、股骨干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应加强DVT预防。高龄、骨折部位是下肢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及规范化预防性抗凝治疗下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普爱医院骨科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老年患者363例,年龄(66±5)岁,男性114例(31.4%),女性249例(68.6%)。将患者分为股骨颈骨折组(n=187)和非股骨颈骨折组(n=176)。按照《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进行规范化血栓预防,对围手术期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特点。 结果骨折组患者中8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其中2例并发肺栓塞;非骨折组中6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其中1例并发肺栓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5,P>0.05)。骨折组下肢深静脉血栓5例发生于术前,3例发生于术后;非骨折组6例患者均发生于术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前和术后均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对于这类特殊的群体,术前血栓防治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新鲜下肢骨折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程度评分量表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初步尝试建立新鲜下肢骨折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程度评分量表,用于院内下肢骨折患者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程度的客观判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治疗的新鲜下肢骨折患者资料,依据排除标准剔除病例后共纳入分析1 705例.这些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879组)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危险因素,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OR值赋分的方法产生新鲜下肢骨折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程度评分量表,检验组(826例)对评分表进行验证.结果 纳入患者中男性1 106例,女性599例;平均年龄(50±18)岁,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可以预测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包括年龄、待术时间、受伤原因、受伤部位、心脑血管疾病史以及D-二聚体(D-Dimer)检测值.根据回归OR值得出的分值分别是:年龄≤35岁为1分,>35 ~ <65岁为4分,≥65岁为6分;待术时间<8d为1分,≥8d为2分;受伤原因低能量为1分,高能量为3分;受伤部位中,足踝损伤为1分,小腿骨折为3分,膝关节周围骨折为5分,股骨中上段为7分,骨盆髋臼为4分,多发骨折为6分;无心脑血管疾病史为1分,有心脑血管疾病史为2分;D-Dimer< 600 μg/L为1分,≥600μg/L为3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9,临界点15.5分,总体数据临界点灵敏度为77.00%,特异度为68.17%.结论 新鲜下肢骨折术前血栓危险程度评分量表对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一定的预测效能,但是存在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22):2027-2031
[目的]初步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概率及其患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16年12月收入我院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323例,按其是否发生下肢DVT分为DVT组和无DVT组。分别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受伤至接受检查的时间、骨折类型、体重指数(BMI)、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肺部疾病、脑血管病、肿瘤、老年痴呆、肝肾疾病、周围血管疾病以及高脂血症等一般临床资料,所有入组患者均采用Charlson合并症指数(CCI)评分评估患者的内科基础状况。[结果]本研究中老年髋部骨折术前发生DVT的概率为10.84%。经单因素对比分析显示DVT组患者受伤至接受检查的时间和CCI评分明显高于无DVT组,并且具有更高的糖尿病、肺部疾病、脑血管病、肝肾疾病、周围血管疾病及高脂血症患病率(P<0.05)。进一步对差异显著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受伤至接受检查的时间、脑血管病、周围血管病、高脂血症以及CCI是发生DVT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在术前具有较高的下肢DVT发生率,因此在术前均需对下肢DVT进行筛查;并且对术前等待时间较长、合并脑血管病、周围血管疾病、高脂血症及CCI较高的患者应特别警惕下肢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患者静脉血栓位置与下肢骨折部位的关系。方法我院创伤骨科2017年1月至6月单侧下肢骨折、且彩超检查出有下肢静脉血栓的患者93例,观察血栓发生的左右侧是否与骨折左右侧一致,并观察血栓的具体位置,了解血栓分布的具体特点。结果 93例患者中有75例(80.63%)深静脉血栓发生在骨折肢体同侧。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在骨折肢体同侧的相关系数为r=0.67,为正相关,显著相关。93例患者共检出下肢深静脉血栓146处,其中肌间静脉血栓80处(54.79%),明显高于其他部位发生血栓的比例。结论下肢骨折发生后,血栓一般发生在骨折同侧,发生于小腿肌间静脉丛的血栓明显高于发生于其他位置的血栓。  相似文献   

9.
间断气囊压迫法预防下肢术后深静脉血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间断气囊压迫法对老年患者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效果。方法83例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当天开始患肢间断气囊压迫治疗,并作足踝被动屈伸和环转运动。24h后鼓励患者主动功能锻炼。术后2周作超声多普勒检查有无下肢静脉血栓。结果随访3~6个月,8例患者出现DVT,发生率为9.6%。近端DVT3例,其中2例出现肢体肿胀症状;远端DVT5例,均无明显临床症状。未出现肺栓塞患者,无伤口及其他部位异常出血发生。结论老年患者髋部骨折术后进行下肢间断气囊压迫治疗并主动功能锻炼可以有效减少DVT的发生,没有增加出血的危险,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股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12月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2571例股骨骨折患者资料。男1079例,女1492例;年龄为14~96岁,平均67.1岁。骨折部位:股骨颈骨折115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951例,股骨干骨折309例,股骨髁骨折153例。2414例患者行手术治疗,157例患者采用非手术治疗。手术患者术前及术后每周,非手术患者入院48 h内及住院期间每周均行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判断DVT的发生情况。记录股骨不同部位骨折后DVT的发生率及发生位置。结果股骨骨折患者DVT发生率为35.5%(913/2571),近端DVT发生率为5.3%(135/2571),远端DVT发生率为30.3%(778/2571)。股骨颈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干骨折、股骨髁骨折患者DVT的发生率分别为28.8%(334/1158)、44.7%(425/951)、30.7%(95/309)、38.6%(59/153),近端DVT发生率分别为2.7%(31/1158)、5.6%(53/951)、9.7%(30/309)、13.7%(21/153),远端DVT发生率分别为26.2%(303/1158)、39.1%(372/951)、21.0%(65/309)、24.8%(38/153)。股骨骨折患者股静脉及以上部位、腘静脉、胫腓静脉、肌间静脉DVT发生率依次2.3%(60/2571)、2.9%(75/2571)、6.4%(165/2571)、23.8%(613/2571)。结论股骨骨折患者DVT发生率较高,而且发生肺栓塞风险性大的近端DVT更易发生于股骨髁骨折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与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抽样研究方法,2014年2月至2017年选择在我院诊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7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DVT发生情况分为DVT组40例与非DVT组132例,记录两组的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特征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DVT组的DVT发生于深静脉10例,股静脉20例,髂骨静脉10例。DVT组的股静脉管径、腘静脉管径的宽度显著大于非DVT组,DVT组的股静脉流速、腘静脉流速显著低于非DVT组;DVT组的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与FIB均显著高于非DVT组;DVT组的MAP与CVP值显著低于非DVT组,HR值显著高于非DVT组,对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法分析显示股静脉流速、腘静脉流速为导致DVT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DVT患者的股静脉流速、腘静脉流速与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FIB、MAP与CVP都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DVT与血流动力学指标有显著相关性,超声检查与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可成为临床防御DVT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Zahn HR  Skinner JA  Porteous MJ 《Injury》1999,30(9):605-607
Out of 61 consecutive patients admitted for femoral neck fracture 21 patients had a delay to operation for more than 48 h from the time of injury. We studied these patients prospectively for the presence of deep-vein thrombosis (DVT). 13 (62%) had venographic evidence of thrombosis. All occurred in the broken limb. Five patients had bilateral thrombosis. The delay alone seems to be the major risk factor for thrombosis irrespective of age, fracture type, premorbid mobility and coexisting illness. The prevalence of preoperative DVT 48 h after injury approaches the reported postoperative incidence of DVT, which suggests that DVT will occur in a high proportion of patients regardless of treatment and prophylaxis. We recommend that those patients, in whom operation is delayed, should be routinely investigated for the presence of thrombosis preoperatively and a prophylactic vena cava filter should be considered when major deep vein thrombosis occurred.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是否为髋部人工关节术后DVT的危险因素。方法:检索自2005年1月至2010年7月于北京协和医院接受人工髋关节手术的患者,排除不适合纳入研究病例,其余为候选病例。候选病例均在术前经B超检查除外DVT,在围手术期接受了规范的预防DVT治疗。对术后出现DVT或肺栓塞(PE)症状、体征者,通过相应影像学检查进行确诊。选取术后发生症状性DVT的患者作为病例组,以年龄、性别、体重作为匹配条件选取对照组病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以股骨颈骨折为暴露因素,计算比值比(OR)并比较其暴露率,验证其关联强度。结果:在670例接受人工髋关节手术的患者中,408例为候选病例。其中13例术后发生症状性DVT作为病例组,男4例,女9例,平均年龄77岁(57~91岁),全部为股骨颈骨折患者。对照组52例中男18例,女34例,平均年龄76.98岁(57~91岁);其中39例因股骨颈骨折接受手术。病例组中股骨颈骨折的暴露率为100%(13/13),对照组为75%(39/52),2组暴露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尚不能认为股骨颈骨折是髋部人工关节术后症状性DVT的独立危险因素。股骨颈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决定了其患病人群既是DVT的高危人群,也是接受人工髋关节手术的主要人群。人工髋关节手术可以降低股骨颈骨折的DVT风险,与手术本身的DVT风险增加相平衡,故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DVT风险较非股骨颈骨折患者并未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关节置换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情况. 方法 2007年1月至9月收治175例Garden Ⅲ、Ⅳ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均拟行关节置换术,其中男51例,女124例;年龄60~90岁,平均73.5岁.术前不同时间接受双下肢静脉彩超检查以筛查DVT.彩超检查时探头的压迫不能使静脉管腔塌陷是诊断DVT的主要标准. 结果除去6例明显延迟就诊(>2周)患者外,其余169例患者骨折发生至超声检查的等待时间平均为4.6 d(3~6d).本组DVT的总发生率为18.3%(32/175).骨折后第3~6天检测的DVT发生率分别为13.3%(4/30)、20.4%(10/49)、19.6%(10/51)、17.9%(7/39),6 d后的DVT发生率为16.7%(1/6).男性组DVT发生率为17.6%(9/51),女性组为18.5%(23/124).60~69岁组DVT发生率为15.7%(8/51),70~79岁组为18.7%(17/91),≥80岁组为21.2%(7/33).以骨折发生至超声检查时间、性别、患者年龄为分组依据分别进行比较,各组间DVT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950、0.889、0.807). 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等待关节置换手术期间有较高的DVT发生率,超过48 h的患者应常规术前筛查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以降低围手术期风险.  相似文献   

15.
Purpose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 is a frequent complication in infants with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CVCs). We performed this study to identify risk factors and risk-reduction strategies of CVC-associated DVT in infants.MethodsInfants younger than 1 year who had a CVC placed at our center from 2005 to 2009 were reviewed. Patients with ultrasonically diagnosed DVT were compared to those without radiographic evidence.ResultsOf 333 patients, 47% (155/333) had femoral, 33% (111/333) had jugular, and 19% (64/333) had subclavian CVCs. Deep venous thromboses occurred in 18% (60/333) of patients. Sixty percent (36/60) of DVTs were in femoral veins. Femoral CVCs were associated with greater DVT rates (27%; 42/155) than jugular (11%; 12/111) or subclavian CVCs (9%; 6/64; P < .01). There was a 16% DVT rate in those with saphenofemoral Broviac CVCs vs 83% (20/24) in those with percutaneous femoral lines (P < .01). Multilumen CVCs had higher DVT rates than did single-lumen CVCs (54% vs 6%, P < .01), and mean catheter days before DVT diagnosis was shorter for percutaneous lines than Broviacs (13 ± 17 days vs 30 ± 37 days, P = .02). Patients with +DVT had longer length of stay (86 ± 88 days vs 48 ± 48 days, P < .01) and higher percentage of intensive care unit admission (82% vs 70%, P = .02).ConclusionsDeep venous thrombosis reduction strategies in infants with CVCs include avoiding percutaneous femoral and multilumen CVCs, screening percutaneous lines, and early catheter removal.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中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股骨近端解剖参数的性别和年龄差异,以期为内固定器械的研发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7年3月期间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骨科收治的375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按不同年龄段将患者分为4组:中年(45~59岁)组22例,男16例,女6例;老年前期(60~74岁)组87例,男37例,女50例;老年(75~89岁)组238例,男76例,女162例;长寿老年(≥90岁)组28例,男6例,女22例。通过影像学资料测量患者的股骨颈前倾角、股骨颈干角、股骨头直径、股骨颈长度、股骨颈偏移量及股骨颈宽度。比较同一组内不同性别之间及同一性别不同组别之间患者股骨近端解剖参数的差异。结果男性与女性中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体重指数和骨折AO分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中老年男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股骨颈前倾角(8.33°±5.00°)显著小于女性患者(11.28°±6.15°),股骨头直径、股骨颈长度、股骨颈偏移量、股骨颈宽度[(49.10±2.48)、(99.70±5.22)、(7.18±2.20)、(39.10±4.92)mm]显著大于女性患者[(43.46±2.79)、(90.00±4.75)、(6.29±2.07)、(33.49±4.87)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年组、老年前期组、老年组、长寿老年组男性患者股骨头直径、股骨颈长度、股骨颈宽度显著大于女性患者,老年前期组、老年组、长寿老年组男性患者股骨颈前倾角显著小于女性患者,老年组男性患者股骨颈偏移量显著大于女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性别不同组之间患者的股骨颈前倾角、股骨颈干角、股骨头直径、股骨颈长度、股骨颈偏移量及股骨颈宽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中老年男性相比,中老年女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股骨颈前倾角偏大,股骨颈偏移量、宽度、长度及股骨头直径偏小。中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股骨近端的解剖参数无明显年龄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Caprini血栓风险模型分析股骨头缺血坏死(ANFH)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THA)后发生深静脉血栓(DVT)的情况。 方法回顾近几年来在赤峰市医院行THA治疗的ANFH患者。纳入条件:Ficat Ⅳ期ANFH,首次行THA术,单侧THA术,术后采用低分子肝素及物理措施预防DVT;排除条件:术前经超声检查发现已存在下肢DVT,采用骨水泥型假体。根据THA术后35 d内是否出现了下肢DVT,分为DVT组、非DVT组。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Caprini血栓风险模型评分。 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93例,其中DVT组9例(9.68%)、非DVT组84例(90.32%)。两组患者的年龄(t=-1.198)、性别(Fisher’s精确概率法P>0.05)、手术时长(t=-1.391)、术中出血量(Z=-1.745)较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患者在单项分值为3分的危险因素组(Z=-3.183)、及Caprini总分(Z=-2.242)方面的评分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行THA治疗的ANFH患者,应积极关注Caprini血栓风险模型中评分为3分的危险因素,如: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病史或血栓家族史,以便及早发现并处理DV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