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率与骨折部位、骨折类型和待术时间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43例下肢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不同部位骨折、不同骨折类型和不同待术时间患者DVT的发生率.结果:2043例患者中182例发生DVT,发生率为8.92%.不同部位骨折DVT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股骨近端骨折、股骨干骨折、股骨远端骨折、胫骨平台骨折、胫腓骨干骨折、踝关节骨折、髌骨骨折、足部骨折.三个及以上部位骨折患者DVT发生率明显高于单发和两个部位骨折(P<0.05);待术时间≥4天的患者,DVT发生率明显高于<4天的患者(P<0.05).结论:临床骨科医师应重视骨折后DVT高发部位和多发骨折患者,以便尽早行针对性的诊治,对于待术时间较长的骨折患者,应给予相应处置,以降低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儿童肱骨近端骨折少见,据Magerl报告约占小儿总骨折的3.4%,Neer统计在2500例儿童骨骺分离与骨骺骨折中,肱骨近端骨骺受累者仅为3%。由于该部骨折致伤的暴力较大,常伴有其他部位的损伤。儿童期肱骨近端骨骺板尚未闭合,骨折分型与成人不同,通常分肱骨头骨骺分离、骨骺骨折、结节下骨折、骨折伴脱位等型。我院1969年4月至1987年11月共收26例肱骨近端骨折手术病例,除早期1例切开复位钢丝内固定外,其余25例我院在切开整复骨折的同时,直视下以一枚克氏针由肩峰区贯穿肱骨头,再打入肱骨干髓腔内固定,骨折均获得了接近解剖复位。术后随访中患肢功能恢复良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胫骨远端三平面骨折是一种累及青少年骨骺而又不属于Salter-Harris分型的复杂踝关节损伤,主要发生在从青春期逐渐过度到成年期的青少年胫骨远端进展性闭合骨骺。它是胫骨远端骨骺闭合不对称的结果,骨骺逐渐闭合的过程中在外旋暴力的作用下,造成由2或3块骨构成的三平面骨折。临床上通过X线及CT检查可明确诊断,对骨折块移位大于2mm的骨折多采取手术治疗。本文就其损伤机制、分型、诊断及治疗的最新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正>股骨髁上骨折是临床上多见的骨折,治疗上采用传统治疗方法,但对大龄儿童发生的该部位折,由于该部位骨骺未闭合,治疗上有其特殊性,要避免治疗过程中进一步损伤骨骺,又要注意有强的固定,治疗不当,易引起膝关节黏连、骨折畸愈合、膝关节僵硬等并发症。2006年1月~20086月,我院采用单边外固定架结合交叉克氏针治儿童股骨髁上骨折5例,获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骨折按与皮肤的完整性可分为:闭合性骨折与开放性骨折;按骨折部位可分为:骨干骨折、干骺端骨折、关节内骨折、骨骺骨折。对于闭合性非粉碎性骨折临床一般可采用中医正骨治疗,其创伤小,患者恢复快。但长时间的外固定可能会导致一些并发症的发生,如:关节僵硬、肌肉萎缩、压疮、坠积性肺炎、便秘、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6.
桡骨下段伸直型骨折多见于中老年有骨质疏松的患者,跌倒时腕背伸着地所致,或因直接暴力发生桡骨下段骨折.青少年因骨骺未闭合也易发生骨骺分离骨折.笔者采用闭合复位法治疗该病84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林伟 《中外医疗》2008,27(35):19-19
目的 观察不同方法 治疗股骨远端骨骺损伤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以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闭合或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骺损伤15例.结果 本组15例出现2例骨折再移位和内、外翻成角畸形,1例出现关节僵硬,4例出现骺板早闭.结论 股骨远端骨骺损伤较其它部位损伤并发症多且严重,Salter-HarrisⅡ型骨折最为常见,建议行髋人字石膏固定,或复位后常规经皮空心钉或交叉克氏针固定.  相似文献   

8.
骨骺部位损伤涉及骨骺和骨骺生长板(骺板),约占儿童骨损伤的6%~30%。由于不能早期预测畸形的发展,其中约30%导致肢体萎缩或成角畸形。对骨骺部位损伤的研究虽然已有多年,但由于影像技术的限制一直没有突破性的进展。磁共振成像(MRI)问世以来,由于其显示软骨的能力,为骨骺部位损伤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方法。我们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交锁髓内针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与闭合复位治疗下肢长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30例下肢长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有限切开复位组(采取交锁髓内针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术,n=69)与闭合复位组(采取交锁髓内针闭合复位内固定术,n=61)。比较两组性别、年龄、病程、骨折部位、AO/OTA分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骨折愈合率、并发症总发生率、下肢功能优良率。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限切开复位组手术时间与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62.85±11.07) min、(12.02±3.55)周,短于闭合复位组的(86.94±13.44)min及(14.66±4.10)周(P<0.05)。两组骨折愈合率分别为92.75%与81.97%,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11.59%与18.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关节功能恢复的优良率分别为89.86%与78.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交锁髓内针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下肢长骨骨折可缩短手术时间,增加骨折断端有效接触面积,为骨折愈合创造有利条件,效果优于闭合复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骨折部位及密度对下腰部位疼痛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脊柱骨科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的106例(114个骨折椎体)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年龄分为<70岁组(26例)、70~79岁组(58例)和>80岁组(22例),平均随访时间2.1年.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记录PKP术后疼痛发生率,骨密度(BMD)和T值进行测定,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对患者术后下腰部疼痛情况进行评估.结果 106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骨折患者中单一骨折98例,2个椎体骨折8例;三个年龄组患者的骨密度、T值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任意两年龄组的骨密度、T值经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KP术后,下腰部疼痛发生率为18.9%(20/106);三个年龄组患者下腰痛发生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上升,任意两年龄组的下腰痛发生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经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年龄组患者随着骨密度和T值的下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呈现上升的趋势.骨折部位距离下腰部位越近则疼痛发生率越高.结论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骨折患者PKP术后有16.0%的患者发生下腰痛,椎体骨折部位及骨密度与下腰痛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骨骺分离技术在儿童保肢技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通过回顾性调查2007年3月至2010年3月我科采用该方法治疗的儿童骨肉瘤3例患者,并与同期采用切除骨骺、同种异体半关节置换的病例4例进行对比研究,对病人术中情况及术后骨愈合、患肢功能、并发症等情况进行观察。结果:3例患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关节功能、肢体生长长度差异等指标较对照组均有差异。采用该手术方法的3例患者术后均达到良好肢体活动功能,且未发生复发、感染、骨折及不愈合等并发症。结论:采用骨骺分离技术保留骨骺,可以达到肿瘤广泛切除,并保留关节功能和患肢正常生长等优点,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杜志昭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11):1537-1540
目的:探讨酒精性大鼠骺板与骨膜成骨分化的损伤。方法:建立酒精性大鼠模型,SD雄性大鼠30只,随机分成3组:正常组、对照组(蒸馏水灌胃)、酒精给予组(酒精灌胃模型组),共60d。对各组大鼠股骨头骨骺与骨膜,光镜下作组织病理学分析及组织计量学测定。结果:与正常组、对照组相比,模型组骺板变薄、细胞柱密度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骺板厚度和细胞柱密度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骨膜厚度和骨祖细胞数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骨膜厚度和骨祖细胞数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酒精可促进骺板早闭,出现酒精性骨膜水肿、退化等骨膜反应。骺板及骨膜在骨修复中占重要地位的成骨活动减弱。  相似文献   

13.
王春辉  吴兵  何方生 《农垦医学》2011,33(4):317-318
目的:探讨青少年胫骨远端骨骺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对2000年5月~2009年12月期间手术治疗35例青少年胫骨远端骨骺骨折病例进行分析。平均年龄13岁(8~15岁),男性25例,女性10例。按骨骺损伤Salter-Harris分型:Ⅲ型25例,Ⅳ型10例。结果:术后平均随访3.8年(2~5年)。按Helfet踝关节功能评价:优28例,良7,差0例,优良率100%。术后创伤性关节炎3例,骨骺早闭3例,无骨折延期愈合、不愈合。结论:青少年胫骨远端Salter-HarrisⅡ、Ⅲ、Ⅳ型手术治疗效果良好,手术治疗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解剖型胫骨髓内钉对胫骨干骺端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以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间收治的42例胫骨干骺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n=21)采用解剖型胫骨髓内钉治疗,对照组(n=21)采用传统胫骨髓内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下肢Harris功能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愈合时间(2.9±0.7)个月,短于对照组【(4.5±1.2)个月】;观察组患者下肢Harris功能评分优良率(95.2%)高于对照组(66.7%);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率(9.5%)低于对照组(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解剖型胫骨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骺端骨折有效地缩短了骨折愈合时间,改善了患者的下肢功能,降低了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具有长远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人工骺板软骨移植修复骺板损伤。 方法:切除家兔左侧胫骨上端骺板软骨约1/3~1/2,制备人工骺板软骨构件移植入该骺板损伤处;右侧胫骨近端骺板损伤后不进行移植作为对照。连续观察家兔双下肢外观及运动状态,摄双侧下肢X线片,测量胫骨角进行比较。行HE染色、甲苯胺蓝染色及免疫组化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移植8周时双下肢胫骨角,对照组为(38.80±13.50)°,人工骺板软骨移植组为(9.01±4.2)°;移植24周时对照组为(54.25±18.33)°,人工骺板软骨移植组为 (11.27±5.1)°,对照组与人工骺板软骨移植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术后2周,对照组胫骨近端骺板内侧缺损处有骨桥形成,无软骨修复组织;而实验组移植后2周时,骺板缺损区已由软骨修复充填,移植的骺板软骨细胞排列未见层次及柱状排列状态,与正常骺板软骨相邻处分界明显;移植4周以后的骺板软骨细胞开始出现柱状排列状态,层次较明显。移植的骺板软骨Ⅱ型胶原染色阳性。结论:人工骺板软骨应能够修复骺板软骨损伤,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龙海兵  李海冰 《重庆医学》2015,(8):1069-1071
目的:探讨儿童胫骨近端骺板骨折的治疗、并发症及预后。方法选择2002年1月至2012年6月儿童胫骨近端骺板骨折19例,均为单侧闭合性骨折。采用闭合复位长腿管型石膏固定10例,闭合或切开复位内固定9例。结果19例患儿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8年,平均2.8年。骨折愈合时间8.5~20周,平均11.8周。按照Lysholm评分系统对膝关节功能进行疗效评定,优:12例,良:4例,可:2例,差:1例。其中1例出现膝外翻畸形,1例出现创伤性关节炎导致膝关节疼痛,1例出现骺板部分早闭。结论对于闭合复位失败、骨折移位明显的Ⅰ型、Ⅱ型骨折,及关节面下陷超过2 mm或者劈裂骨折移位超过5 mm的Ⅲ型或Ⅳ型骨折,应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采用克氏针或空心加压螺钉固定治疗,可以达到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Five atypical cases were observed amongst ninety children with Perthes'' disease, ten of whom had bilateral hip joint involvement. All five were boys, four being under 4 years of age. Four had bilateral hip joint disease, four presented with hip pain, three showing some degree of retardation of bone growth. In one case the hip disorder was familial, and in four there were bony abnormalities elsewhere. Despite the absence of the classic signs of multiple epiphyseal dysplasia, a mild form of this condition is a possible alternative diagnosis for these children. Racial and familial differences are known in the prevalence of Perthes'' disease which itself may represent a dysplasia. The pathogenesis of Perthes'' disease is still uncertain, although some abnormality of the blood supply to the proximal femoral epiphysis is postulated. That such a vascular defect may be engrafted on to multiple epiphyseal dysplasia is possible, with subsequent joint degeneration which may come to resemble Perthes'' disease either clinically or radiologically. A plea is made for the closer study of young children presenting with what may seem to be atypical Perthes'' disease.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照研究微创AO空心拉力螺钉与规避骺板法复位治疗小儿ACL(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3例小儿ACL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31例)行微创AO空心拉力螺钉治疗,观察组(32例)采用规避骺板法进行复位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膝关节稳定性、膝关节功能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41.05±9.87)min、(10.32±3.17)d,均显著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2周、3个月的膝关节活动度分别为(87.73±4.74)°、(128.03±10.25)°、术后2周分别为(84.72±13.54)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观察组末次随访的Lysholm评分(93.07±7.64)分,与对照组差异显著,显著性差异;观察组的膝关节恢复优良率为93.75%,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观察组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13%,复发率为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微创AO空心拉力螺钉与规避骺板法复位治疗小儿ACL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的疗效接近,但规避骺板法复位的并发症更少,远期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9.
大鼠股骨骨折愈合中双能X线吸收法和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Xu SW  Zhao GF  Li W  Wang JW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20):1826-1828
目的 动态观察大鼠骨折愈合过程中骨折端的骨密度和组织学变化,探讨双能X线吸收法(DEXA)监测骨折愈合的作用。方法 60只3月龄,雌性SD大鼠,手术方法建立右股骨骨折模型,于术后2、4、6、8、10、12周截取双侧股骨。用双能X线吸收法作骨折端和干骺端骨密度测定,对侧股骨相同位置测量以作对照。同时对骨折端骨痂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骨折端平均骨密度值随时间变化递增,显示了一个明确的骨折愈合趋势。术后2、4、6、8周时分别为对侧股骨相应区域的29.5%、48.3%、85.3%、105.2%,各组差异明显。骨密度值的升高与骨痂组织的产生、钙化在时间上有一致性。干骺端骨密度在术后持续降低,到12周时尚未见回升迹象。结论 骨折端的骨密度变化与骨折端骨痂的组织学变化有一致性,骨密度能准确、定量地反映骨痂组织的钙化程度。用DXEA监测骨折愈合具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青少年膝关节骨骺损伤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青少年膝关节骨骺损伤病人的MRI表现.结果 股骨远端骨骺损伤7例,按Salter-Harris分类法分类,SalterⅡ型3例,SalterⅢ型4例;胫骨近端骨骺损伤10例,SalterⅡ型3例,SalterⅢ型5例,SalterⅣ型2例;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