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肝移植术后受者外周血CD19+CD24hiCD38hi B细胞占单个核细胞比例变化情况及其与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ACR)之间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接受心脏死亡器官捐献肝移植的80例成人受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ACR,将受者分为ACR组(25例)和非ACR组(55例)。术前、术后各个时间点抽取参加研究者静脉血并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加入异硫氰酸荧光素-单克隆鼠抗人CD19抗体、藻红蛋白-单克隆鼠抗人CD24抗体和别藻蓝蛋白-单克隆鼠抗人CD38抗体,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CD19+CD24hiCD38hi B细胞百分比。采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比较计数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ACR组、非ACR组受者术前外周血平均CD19+CD24hiCD38hi B细胞比例分别为(3.13±0.91)%、(3.49±0.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36,P>0.05)。ACR组术后发生ACR前外周血平均CD19+CD24hiCD38hi B细胞比例为(1.87±0.70)%。非ACR组受者术后3个月、6个月和1年外周血平均CD19+CD24hiCD38hi B细胞比例分别为(1.64±0.52)%、(1.63±0.56)%和(2.04±1.24)%,术后3、6个月平均值均低于术前和术后1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CR组受者发生ACR时外周血平均CD19+CD24hiCD38hi B细胞比例为(0.8±0.5)%,低于发生ACR前的平均水平(t=5.752,P<0.05),且低于非ACR组术后3个月、6个月和1年的平均水平(P<0.05)。ACR组受者接受抗排斥反应治疗后,CD19+CD24hiCD38hi B细胞比例也逐渐增加,ACR发生后7 d为(0.84±0.08)%,与ACR发生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发生30 d后达(1.65±0.18)%,与ACR发生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截断值为1.015%时,CD19+CD24hiCD38hi B细胞比例预测ACR发生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86和0.702,ROC曲线下面积为0.775(95%CI: 0.671~0.879,P<0.05)。 结论CD19+CD24hiCD38hi B细胞比例下降与肝移植术后ACR反应发生有关,并可作为预测ACR发生的细胞标志物。  相似文献   
2.
3.
当前颈源性眩晕相关发病机制尚未形成统一定论,中医诊疗颈源性眩晕主要以经筋理论为主导。通过将颈部经筋循行及病变特点与颈源性眩晕的发病机制进行对比概述,旨在发现经筋理论与颈源性眩晕发病机制的相关性,提高对颈部经筋的认识,以期更精准辨证、辨经、辨位、辨点合一,指导临床通过经筋疗法去恢复颈部生物力学平衡,为临床治疗颈源性眩晕探寻新方法、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Wnt5a信号通路调控MDA-MB-231人乳腺癌细胞迁移的分子机制?方法:在建立了划痕实验检测MDA-MB-231人乳腺癌细胞迁移模型的基础上,研究Wnt5a/Dvl2/Rac1信号通路对MDA-MB-231人乳腺癌细胞迁移的调控?结果:高表达的Rac1可促进MDA-MB-231人乳腺癌细胞的迁移,干扰Rac1的表达可显著降低其迁移,Rac1活性受Wnt5a/Dvl2信号通路的调控?结论:Wnt5a/Dvl2/Rac1信号通路可调控MDA-MB-231人乳腺癌细胞的迁移,此为深入阐明乳腺癌细胞转移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新线索?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30 min就医圈内老年人选择社区卫生服务的动因和影响因素。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方法,依据社会支持网络的分析范式,在上海市卢湾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60岁的老年人中,筛选步行30 min范围内既可以到达一家综合医院,也可以达到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709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老年居民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前3位的原因是距离近和方便可及(85.9%)、服务态度(72.8%)以及经济实惠(41.2%);首诊选择综合性或专科医院的原因则依次为技术力量强(78.3%)、设备先进(61.3%)以及治疗效果好(45.3%)。有无慢性病、等候时间长短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年就诊次数对社会赞许度的选择有影响(P<0.01)。结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的特征是高强度、低密度和低互动性,网络在30 min就医圈里的稳定性并不出色,其中等候时间成为影响网络稳定性的重要指标,服务要求中老年人更关注情感支持和信息传递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分析1例胰腺错构瘤(pancreatic hamartomas,PH)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患者为女性,62岁,因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持续性疼痛6个月余而入院,影像学检查显示胰腺颈部有1个实性占位,考虑神经内分泌肿瘤而行肿瘤切除术。大体上,肿瘤呈实性结节,与周围胰腺组织分界清楚,切面实性,灰白灰红色。组织学上,肿瘤与周围胰腺组织界限清楚,但无包膜。肿瘤由分化成熟的腺泡、导管和胰岛杂乱无章地分布于致密的梭形增生的间质中。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导管上皮和腺泡表达CK、CK8/18,其间可夹杂少量CgA和Syn阳性表达的神经内分泌细胞;间质梭形细胞表达vimentin和CD34,不表达CD117、CD99、SMA、Bcl-2、S100和Desmin;Ki-67增殖指数约2%。大多数导管周围同心圆结构的弹力纤维断裂或缺失。PH是一种少见的胰腺非肿瘤性病变,术前影像学检查难以明确诊断,明确诊断需要组织形态学结合免疫组织化学。  相似文献   
8.
目的 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是前列腺癌筛查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其特异性不高。本研究探索分析社区非前列腺癌人群中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水平与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年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nternational prostatic symptom score,IPSS)等因素之间的关联性,了解其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通过问卷调查和实验室检测收集了1 575例非前列腺癌社区男性的血清PSA、人口学信息(年龄、学历、婚姻状况等)及各项临床参数(身高、体重、IPSS评分等),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χ2检验,Logistic回归等分析社区非前列腺癌男性血清PSA的影响因素。 结果 研究对象血清PSA中位数为0.60(0.32~1.12)ng/mL,其中PSA≥4.00 ng/mL的有55名,占总人数的3.5%,血清PSA和年龄、IPSS得分存在联系,与其他临床参数无显著关联性。 结论 在非前列腺癌男性中,年龄增大、IPSS评分升高是影响血清PSA升高的危险因素,前列腺癌的诊断需要将血清PSA检测与更多其他的检验方法结合,以降低假阳性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存在不良饮食行为问题的1~6岁儿童进行交互式干预,评价干预后体格生长指标改善情况。方法选择上海市长宁区、卢湾区和虹口区1~6岁存在饮食行为问题的常住户籍儿童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在基线(T0)调查后给予交互式干预,并于入组后的1、3、6和9个月(T1~T4)分别进行随访评估,测量身高和体重;对照组T0调查后不予交互式干预,于T4时点随访。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体重和身高的增长量[△(T4-T0)],评价干预组体重/身高的改变趋势。结果共纳入存在不良饮食行为问题的儿童490例,失访25例(5.1%)。465例完成随访,其中干预组248例,对照组217例。两组基线水平具可比性。①至T4时点干预组1~4岁亚组体重增长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干预组2~3岁亚组男、女性体重增长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②至T4时点干预组和对照组身高增长量均呈现随年龄增长而降低的趋势,干预组2~3岁亚组身高增长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干预组2岁亚组男性及2~3岁亚组女性身高增长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③T0~T4时点干预组男、女性的体重/身高增长均呈现赶超P50曲线的趋势,对照组T0及T4时点均在P50曲线以下,干预组男性体重/身高增长幅度低于女性。结论交互式干预对饮食行为问题儿童的体格生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存在不良饮食行为问题的1~6岁儿童进行交互式干预,评价干预后体格生长指标改善情况。方法 选择上海市长宁区、卢湾区和虹口区1~6岁存在饮食行为问题的常住户籍儿童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在基线(T0)调查后给予交互式干预,并于入组后的1、3、6和9个月(T1~T4)分别进行随访评估,测量身高和体重;对照组T0调查后不予交互式干预,于T4时点随访。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体重和身高的增长量[△(T4-T0)],评价干预组体重/身高的改变趋势。结果 共纳入存在不良饮食行为问题的儿童490例,失访25例(5.1%)。465例完成随访,其中干预组248例,对照组217例。两组基线水平具可比性。①至T4时点干预组1~4岁亚组体重增长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干预组2~3岁亚组男、女性体重增长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②至T4时点干预组和对照组身高增长量均呈现随年龄增长而降低的趋势,干预组2~3岁亚组身高增长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干预组2岁亚组男性及2~3岁亚组女性身高增长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③T0~T4时点干预组男、女性的体重/身高增长均呈现赶超P50曲线的趋势,对照组T0及T4时点均在P50曲线以下,干预组男性体重/身高增长幅度低于女性。结论 交互式干预对饮食行为问题儿童的体格生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