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脊髓分级压迫损伤的病理改变与磁刺激诱发电位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用41只成年家猫,随机分为对照组,轻、中、重度损伤4组.应用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s)对脊髓压迫前、压迫后30min,6h,1wk,2wk及4wk做动态观察,观察血管、神经细胞、神经纤维及中央管的病理改变.结果:轻和中度损伤的病变是可逆的,而重度损伤导致神经细胞的不可逆改变和运动功能丧失.轻度损伤MEPs潜伏期在损伤后30min及6h比术前分别延长0.37倍和0.38倍,至4wk复原;中度损伤MEPs潜伏期延长0.77倍和0.81倍,重度组延长1.322倍和1.361倍.中度损伤组有部分恢复而重度组无明显变化.结论:脊髓分级压迫损伤病理组织学变化与运动功能和MEPs之间在统计学上具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3.
为研究马尾神经对牵拉损伤的耐受极限及其在不同强度损伤下的变化过程,作者设计了动物马尾神经牵拉损伤的模型。手术将家犬L_(3、4)椎骨间连接的韧带及椎间盘彻底松解,并在L_2、L_3、L_4及L_5椎体中各穿针一枚,连接外固定器。用外固定器撑大L_(3、4),椎骨间隙,于不同的牵拉强度和时间,检测动物马尾诱发电位、下肢疼痛反射和肌力。实验发现,急性2cm牵拉损伤可引起马尾诱发电位波形降低和畸变;立即去除牵拉损伤力,马尾诱发电位波形迅速恢复正常,次日动物肌力和疼痛反射恢复正常。但持久的2cm牵拉损伤,则造成持续的马尾诱发电位降低、畸变和运动、痛觉障碍。将牵拉损伤长度增加到3cm、4cm,则见到马尾诱发电位波形进一步降低、畸变,最后消失。由此可见椎骨间分离移位,可造成椎管内神经根牵拉损伤,使马尾诱发电位波幅降低或消失,并产生运动、痛觉障碍。轻度牵拉损伤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是可以恢复的。但严重的牵拉损伤则引起不可逆转的神经功能障碍或丧失。  相似文献   
4.
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检查在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中的应用赵龙柱,陈君长1.实验方法:仪器为丹麦Neuromatic2000C型肌电图诱发电位仪,屏蔽室内,室温22~24℃。表面电极(131.36)刺激腕部正中神经,负极向近心端,方波脉冲时程0.2ms,频...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颈神经根在慢性嵌压性损伤中,不同损伤程度的神经病理组织学改变与运动诱发电位(MEP)表现形式之间的对应关系。方法:建立猫颈神经根慢性嵌压伤的病理模型,用表面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对损伤神经做动态观察,结合不同损伤程度的神经病理组织学改变情况,研究两者间的相关性。结果:神经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在有髓神经首先出现髓鞘的变性。此时的MEP表现为潜伏期延长和波形离散。继而脱髓鞘的神经轴突发生变性、断裂及远侧的瓦勒变性。MEP则表现出在潜伏期延长的同时伴有波幅降低,且MEP在不同的神经病理损伤程度中具有相应的特征性表现形式。结论:磁刺激MEP的检查指标与神经根慢性嵌压性损伤的程度具有相关性,其表现形式可作为判断神经病理损伤程度的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6.
应用皮肤电极刺激,针电极记录的体感诱发电位,检查94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胫后神经和节段性(根性)皮神经刺激时的皮层电位,并以5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发现患者的异常率为84%,其中L(4·5)突出者异常率为71%,L5·S1突出者异常率为61.5%。认为体感诱发电位检查是一种判定腰骶神经根损伤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7.
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在青少年脊柱矫形术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椎弓根三维矫形系统在脊柱外科中的应用,因矫形应力点分散,把持力强,脊柱畸形矫正强度较以前Harrington器械平面矫形有明显增加,但脊髓损伤的风险也随之增加,术中脊髓监护受到重视。本文就我院1996—2002年46例脊柱畸形术中应用体感诱发电位(SEP)监护的总结,了解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索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机制,近年国内许多学者通过B超、CT及MRI检查,对手法治疗前后的影像学表现进行了对照观察,唯平片征象对比有何变化,尚无此类报道。作者对60例有典型平片征象且经手法治疗前后的平片征象逐一进行对照观察,发现许多患者虽然症状、体征消失,但X线改变仍同治疗前,而有些征象可有明显改变,临床疗效与X线改变不尽一致,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突发性耳聋患者和正常耳针刺内听宫穴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BR)的变化,以确定该穴位治疗耳聋的作用。方法:19例(21耳)突聋患者,使用丹迪公司2000型诱发电位仪,在铜网屏蔽状态下进行听觉脑干诱发电位检测,针刺内听宫穴15min,拔针后休息5min,再行ABR检测,比较针刺前后ABR的变化。结果:针刺正常耳“内听宫”穴,针刺前后ABR的Ⅰ,Ⅴ波潜伏期以及Ⅰ—Ⅴ波间期无显著性变化(P&;gt;0.05)。21耳突聋中15耳针刺内听宫穴耳鸣减轻,甚至消失。耳闷减轻,听力提高。其中5耳针刺前ABR波形分化差,Ⅰ波或Ⅲ波消失,重复性差,针刺后其ABR波形分化明显清晰,Ⅰ,Ⅲ,Ⅴ波均出现,且重复性好。16耳突聋针刺前ABR的Ⅰ波潜伏期:(2.00&;#177;0.34)ms,Ⅴ波潜伏期(6.04&;#177;0.59)ms,Ⅰ-Ⅴ波间期(4.04&;#177;0.57)ms,针刺后ABR的Ⅰ波潜伏期:(1.77&;#177;0.27)ms,Ⅴ波潜伏期:(5.79&;#177;0.63)ms,Ⅰ-Ⅴ波间期:(3.98&;#177;0.58)ms,Ⅰ,Ⅴ波潜伏期针刺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406,2.463,P&;lt;0.05)。结论:针刺内听宫穴能提高突聋患者耳蜗听神经以及外侧丘系桥脑的兴奋性和传导性。但对正常耳无影响,针刺该穴位可作为治疗突聋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针刺“内听宫”穴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机理。方法:使用诱发电位仪测定正常组、突聋组的ABR,观察针刺“内听宫”穴前后ABR的变化。结果:针刺正常耳“内听宫”穴,针刺前后ABR的Ⅰ波、Ⅴ波潜伏期以及Ⅰ-Ⅴ波间期无显著性变化(P>0.05);而针刺突聋耳“内听宫”穴后,其ABR波形分化明显清晰,Ⅰ波、Ⅲ波、Ⅴ波均出现,且重复性好,Ⅰ波、Ⅴ波潜伏期缩短(P<0.05)。结论:针刺“内听宫”穴能提高突聋耳耳蜗听神经以及外侧丘系桥脑的兴奋性和传导性,但对正常耳无影响。该穴位可用于治疗突发性耳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