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2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5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65篇
基础医学   5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49篇
内科学   2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31篇
综合类   94篇
预防医学   40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39篇
中国医学   69篇
肿瘤学   2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基于PI3K/Akt/mTOR信号通路,探讨穴位埋线疗法治疗肾虚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及对IL-1β、TNF-α、VEGF和MMP-2等相关信号通路下游细胞因子的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肾虚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门诊和住院患者8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穴位埋线组和西药组,西药组口服孕三烯酮胶囊(内美通),穴位埋线组在西药组的基础上采用穴位埋线进行治疗,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IL-1β、TNF-α、VEGF、MMP-2等相关信号通路下游细胞因子的水平。结果:治疗后穴位埋线组总有效率93.02%(40/43),西药组总有效率83.72%(36/4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穴位埋线组和西药组的VAS评分、血清IL-1β、TNF-α、VEGF和MMP-2水平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但穴位埋线组较西药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或P<0.01)。治疗过程中,西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60%(8/43),穴位埋线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5%(2/4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可以显著改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并能显著降低孕三烯引起的不良反应,可见穴位埋线疗法可以作用PI3K/Akt/mTOR信号通路,通过改善通路下游的IL-1β、TNF-α、VEGF和MMP-2水平,发挥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 SLN)阴性乳腺癌病人腋窝低位淋巴结清扫的必要性和安全性。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本中心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外科乳腺疾病诊治中心单纯乳房切除和SLN阴性的718例乳腺癌病人,均行腋窝低位淋巴结清扫,分析其转移率及转移相关因素。结果:本研究腋窝低位淋巴结检出686例(95.5%),平均检出(9.4±5.7)(0~21)枚。40例病人发现腋窝低位淋巴结转移,转移率5.6%(40/718)。单因素分析显示,腋窝低位淋巴结转移与腋窝淋巴结可触及、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 SLNB)数目、脉管癌栓、神经侵犯、HER2阳性、分子分型显著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腋窝淋巴结可触及、SLNB数目、脉管癌栓、神经侵犯、分子分型是腋窝低位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患肢发生上肢淋巴水肿5例(0.7%),病人上肢功能恢复良好。结论:SLN阴性乳腺癌病人存在腋窝低位淋巴结临床转移。腋窝低位淋巴结转移存在许多危险因素,有必要行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3.
自人类脑科学研究计划开始以来,中医药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渐与脑科学研究紧密结合。在此期间涌现了大量新理念、新技术及新成果,极大地促进了中医药新技术的开发,加快了中医药现代化的步伐。但是诸多的研究手段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导致中医药脑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非常有限。近年来,光遗传学技术和化学遗传学技术具有细胞类型特异性、高精度时空分辨率、神经网络功能性解剖特性,在神经科学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为临床治疗脑部疾病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因此,本文主要阐述光遗传学技术和化学遗传学技术的原理、应用以及助力中医药脑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5.
目的:分析超声内镜引导下经支气管针吸活检(endobronchial ultrasound-guided 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EBUS-TBNA)术中肿大纵隔淋巴结的超声图像特点,探讨EBUS-TBNA超声内镜对纵隔淋巴结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以期提高EBUS-TBNA对纵隔淋巴结恶性病变的活检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8年11月行EBUS-TBNA患者的超声内镜图像。我们使用以下EBUS超声内镜特征来预测淋巴结的良恶:回声,长轴长度,短轴长度,纵横比,形态,边界,淋巴门有无,淋巴结内血流信号分级。将超声检查结果与最终病理结果或临床随访结果进行比较。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肿大淋巴结EBUS-TBNA超声内镜下的特征与良恶性的相关性,以 P<0.05 为标准判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对130例纵隔淋巴结肿大患者的227个淋巴结进行回顾性分析,67.4%的肿大淋巴结被证实为恶性转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回声、长轴及短轴的长度、正常淋巴门结构的消失是诊断恶性淋巴结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纵隔恶性淋巴结具有一定的超声特征,可以通过这些超声特征提高EBUS-TBNA对纵隔恶性淋巴结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6.
正滞动针疗法是以中医学阴阳平衡理论和经络学说为基础,借鉴现代理论及微创技术,将滞针和动针结合的一种新的针刺方法~([1])。滞针术,又称为搓针、搓柄法~([2]),是将针常规刺入体内一定深度后,通过单向捻针等手法操作,造成人为滞针,以获得较强烈针感,试图提高针刺治疗效果的针刺方法~([6])。明·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云:"指搓者,凡转针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中国汉族人群中雄激素受体基因(AR)第一外显子上的(CAG)n多态性与男性尿道下裂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为342例男性尿道下裂患儿以及351例健康人。从外周血淋巴细胞中提取全基因组DNA,对AR基因上的第一外显子(CAG)n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以Sanger测序方法对其测序,计算各样本的(CAG)n分布情况。采用卡方检验(Chi-square test)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的(CAG)n分布,并分析(CAG)n对男性尿道下裂发病风险的影响。结果病例组(CAG)n为15~44,平均长度23.65±3.36;对照组为19~31,平均长度23.14±1.87,两组CAG重复序列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3)。当n≥23,24,25,26时,尿道下裂发病风险分别为1.47(CI:1.081~2.001),1.356(CI:1.004~1.830),1.484(CI:1.063~2.071),1.565(CI:1.034~2.369),各组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而当n≤19时,尿道下裂患病风险为2.111(CI:0.935~4.767),P=0.05。结论 AR基因第一外显子上的(CAG)n与男性尿道下裂发病有明显的相关性,CAG重复序列越长,尿道下裂的发病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适合全国乙肝发病率的预测模型,为乙肝预测预警系统提供参考。方法应用2004-2012年全国乙肝月发病率数据,分别建立ARIMA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利用建立的模型预测2013年1-12月乙肝发病率,采用实际发病率验证与比较两种模型的预测效果,评价指标为平均绝对误差(MAE)、平均绝对误差率(MER)和非线性相关系数(RNL)。结果全国2004-2013年乙肝月发病率在2.79/10万~9.44/10万间波动,序列具有明显的长期趋势。建立的乘积ARIMA(0,1,1)(0,1,1)12模型预测的MAE、MER、RNL分别为0.445、0.065、0.909,BP神经网络模型分别为0.635、0.093、0.872。ARIMA模型预测的平均绝对误差和平均绝对误差率要低于BP神经网络模型(△MAE=-0.190,△MER=-0.028),非线性相关系数要高于BP神经网络模型(△RNL=0.037)。结论 ARIMA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均适用于我国乙肝发病率的预测,且前者的预测效能和非线性拟合能力略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炎性痛条件下西非单叶豆同工凝集素(BSI-B4,可以选择性标记参与痛觉信息传递的C纤维及其终末)结合位点的变化情况以及电针对其调节。方法采用大鼠单侧佐剂性关节炎性痛模型,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观察了致炎后不同时间段(分别取第3、7d)背根节BSI-B4结合位点的表达情况,以及在针刺(电针环跳穴、阳陵泉穴)条件下该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注射后第3、7d各组大鼠背根节的BSI-B4结合位点表达关系比较如下:炎性痛组(包括3、7d组)>电针组(包括3、7d组)>生理盐水组(包括3、7d组)(P<0.01)。且炎性痛组大鼠BSI-B4表达还表现为3d组>7d组(P<0.05)。结论电针可以下调炎性痛大鼠背根节BSI-B4结合位点表达的增多,这可能是电针镇痛的机理之一,即通过减缓炎性痛大鼠C伤害性感受器的持久发放达到治疗炎性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