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52篇
儿科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12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3~8岁是儿童脑功能发育的重要时期,该阶段儿童大脑及其功能具有较强可塑性,而早期经验的剥夺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停滞,甚至萎缩并构成永久性损害。儿童早期经验的获得大部分来自游戏,而游戏的开展离不开成年人的参与,越来越多的研究揭示了游戏力对脑功能的重要作用。本文旨在综述成人游戏力对儿童脑功能发育,如在感觉和动作、注意力和意识、学习和记忆中的作用。本综述还简述了游戏类型对脑功能的影响及现有的挑战,以期从父母、教师等成人参与游戏的角度来促进儿童脑功能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户外时间对小学生近视发生的影响,并评估其在不同年级学生中的差异,为预防近视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本研究基于队列研究设计,在2019年调查了江苏、上海、福建、山西、河南、湖南、甘肃、重庆、广西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6 046名1~5年级小学生,现场对其近视情况进行检查,并在2020年对该群体再次进行随访,现场检测近视发生情况,并在2020年视力测量后一周内对近视相关行为进行问卷调查。采用χ2检验、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比较组间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检验户外时间与近视发生的关系。结果 在2020年,基线时为1~5年级的小学生近视发生率为27.5%,其中,1~2年级小学生近视发生率为23.0%,3~5年级小学生近视发生率为31.7%。控制协变量后,在1~2年级小学生中,平均每天户外时间≥1 h学生近视发生风险是平均每天户外时间<1 h学生的0.76倍(95%CI:0.62~0.93,P=0.008);而对于3~5年级小学生,平均每天户外时间≥3 h才对近视发生有显著保护作用,其近视发生风险是平均每天户外时间<3 h学生的0.75倍(95%CI:0.61~0.93,P=0.007)。结论 1~2年级小学生平均每天达到1 h户外时间可以降低近视发生率,而3~5年级小学生平均每天需达到3 h户外时间可能才会有效降低近视发生率。因此,针对不同年级小学生预防近视的户外时间推荐应有差异,年级越高,户外时间相应增加,降低其近视发生率。但同时,还要关注其他因素对近视的作用,采用综合手段防控近视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青春期前生活方式对儿童血压偏高检出率和新发率影响的累积作用,为儿童血压偏高的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  2017年在福建省厦门市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建立青春期发育研究队列,对所有符合纳入标准的二、三年级女生和三、四年级男生进行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随访2年,选择2017和2019年数据完整的1 31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根据2017年基线调查结果评估青春期前生活方式状况。根据2019年血压水平进行血压偏高检出率和新发率的判定。调整混杂因素后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健康生活方式对血压偏高新发率和血压偏高检出率的影响。  结果  2017和2019年血压偏高检出率分别为25.0%和23.3%,血压偏高新发率为18.9%。具备健康生活方式的儿童血压偏高新发率和检出率偏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儿童满足健康生活方式因素越多,血压偏高检出率的风险越小(P < 0.05)。与满足0~2个健康生活方式因素学生相比,满足4~5个健康生活方式因素的学生血压偏高检出率低(OR=0.52, 95%CI=0.30~0.90),血压偏高新发率低(RR=0.60,95%CI=0.29~1.22)。其中,超重肥胖学生血压偏高检出率风险明显更低(OR=0.29, 95%CI=0.10~0.81)。  结论  儿童青春期前生活方式对血压偏高检出率具有累积作用,维持健康生活方式对降低血压偏高风险具有积极作用,超重肥胖儿童采取综合的健康生活方式获益更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不同身高增长幅度与超重肥胖联合作用对儿童新发血压偏高的影响,为探索防控儿童血压偏高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基于厦门市青春期发育队列研究,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2017年基线和2019年随访时身高、体重和血压数据完整的1 313名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身高增长幅度与超重肥胖的联合作用对儿童血压偏高的影响。  结果  1 313名小学生基线时(2017年)血压偏高检出率为25.2%;随访2年后,未发生血压偏高的人群中有19.7%的儿童新发了血压偏高,男生血压偏高新发率为23.4%,女生为16.6%。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在调整年龄、性别、高血压家族史、睡眠时间、水果、蔬菜、含糖饮料及肉制品摄入情况后,总体及男生身高增长高水平超重肥胖组血压偏高新发的风险高于身高增长低水平非超重肥胖组(总体:RR=2.41,95%CI=1.44~4.04;男生:RR=2.69,95%CI=1.45~5.02);女生身高增长低水平联合超重肥胖组血压偏高检出率也显著增加(RR=4.47,95%CI=1.45~13.75)。  结论  身高增长幅度较高和超重肥胖是儿童血压偏高发病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在男生中。在青春期身高突增前对儿童进行肥胖的预防和干预可能有益于降低儿童期高血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1990—2010年中国15~19岁女性青少年结婚和生育的地区不平等性。方法 利用1990—2010年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汇总数据,计算中国15~19岁女性青少年的已婚率和生育率。将各省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作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指标,计算女性青少年已婚率和生育率的不平等绝对指数(slope index of inequality,SII)和集中指数(concentration index,CI),并建立线性回归模型衡量已婚率和生育率与人均GDP的关联。结果 1990—2000年,全国15~19岁女性的已婚率从4.7%下降至1.2%,但在2010年反弹至2.1%。生育率从1990年的22.0/1 000人下降至2000年的6.0/1 000人,2010年进一步下降为5.9/1 000人。1990年,15~19岁女性青少年已婚率和生育率地区层面的社会经济不平等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SII和CI均P>0.05)。SII分析显示,2000和2010年,人均GDP最低人群的已婚率比最高人群分别高2.4%(95%CI:0.4~4.4)和2.3%(95%CI:0.3~4.2)。与此同时, 2000年和2010年人均GDP最低人群的生育率比最高人群分别高12.9/1 000人(95%CI:5.4~20.5)和9.3/1 000人(95%CI:4.6~14.0)。已婚的CI值在2000年和2010年分别为-0.32(P=0.02)和-0.17(P=0.03), 生育的CI值在2000年和2010年分别为-0.37(P<0.01)和-0.26(P<0.01)。2000年,人均GDP上升100%,已婚率平均下降1.4%(95%CI:0.1~2.7),生育率平均下降7.9/1 000人(95%CI:2.9~12.8)。2010年,人均GDP上升100%,已婚率平均下降1.5%(95%CI:0.1~2.9),生育率平均下降6.7/1 000人(95%CI:3.2~10.1)。结论 2000年和2010年存在女性青少年早婚早育地区层面的社会经济不平等性,生活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女性青少年更容易早婚早育;减少收入不公平、增加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资可能是改善早婚早育地区不平等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筛选推荐适宜的视听材料,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展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方法向各部门征集现有的艾滋病健康教育VCD材料,组织专家、学生评审,就内容的科学性、针对性和信息表达形式、画面质量、音响效果等6个方面进行评价,从中筛选出适合不同学段学生的宣教材料。结果《良性反应》、《公益广告及节目》、《预防艾滋病小品集》等作品较适合用于教学辅助影像材料;《预防艾滋病、保护金葫芦》等适宜当地使用;《预防艾滋病(科普类)》和《艾滋病离我有多近》等视听教材内容全面,知识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强,但其中部分涉及敏感内容,需修改后再进入学校。部分剧集需经拆分后单独提取艾滋病知识向学生宣教。大学生较喜爱知识性强的科普教材,中学生则对形式活泼的小品类、文艺类材料更感兴趣。结论现有视听材料有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内容和形式可适合不同人群需求。教师在使用时应对材料内容和形式作适当选择和把握,使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真正产生实效。  相似文献   
7.
中国10~17岁中小学生耐力素质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中国10~ 17岁中小学生耐力素质的影响因素.方法 利用201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数据,选取资料完整的10 ~ 17岁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共68 458名,将耐力跑测试时间≤同年龄、同性别第25位百分数(P25)时间值确定为耐力素质好,耐力跑测试时间≥同年龄、同性别P75时间值确定为耐力素质差.比较不同耐力素质者,耐力跑时间的差异,同时,采用x2检验、logistic回归及多水平模型分析城乡、BMI、饮食、运动、锻炼意愿等因素对耐力素质的影响.结果 68 458名研究对象中,耐力素质好者有34 239名(50.0%),耐力素质差者有34 219名(50.0%).耐力素质好者的比例,乡村学生为53.8%(18 285/33 996),高于城市学生的46.3%(15 954/34 462)(x2=384.16,P<0.01);肥胖学生为12.2%(448/3660),低于BMI正常[55.2%(28 183/51 028)]、超重[29.3% (2012/6874)]和消瘦的学生[52.1% (3596/68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40.08,P<0.01).;每天吃早餐的学生为52.5%(25 534/48 679),高于从来不吃或每周吃1~2次早餐的学生[41.3%(3209/7768)](x2=438.31,P<0.01);每天喝牛奶的学生为51.7%(11 580/22 379),高于从来不喝或有时喝牛奶的学生[49.2%(22 659/46 079)](x2=39.84,P<0.01);体育课充足的学生为55.3%(18 961/34 314),高于体育课不足的学生[44.7%(15 278/34 144)] (x2 =756.41,P<0.01);每天体育锻炼lh及以上的学生占58.6% (9484/16 195),高于锻炼lh以下学生[47.4% (24 755/52 263)](x2=619.82,P<0.0l);愿意参加长跑锻炼学生占60.1%(19 287/32 118),高于意愿为“一般”[45.4%(10 569/23 272)]和“不愿意”[33.5%(4383/13068)]学生(x2 =2909.61,P<0.01).多水平分析显示,耐力素质差的风险,乡村学生低于城市学生(OR=0.80,95%CI:0.77~0.82);消瘦(OR=1.11,95%CI:1.05~1.17)、超重(OR =2.69,95%CI:2.55~2.85)及肥胖(OR =7.71,95% CI:6.97 ~8.52)学生高于BMI正常的学生;从不吃早餐或每周吃1~2次早餐(OR=1.20,95%CI:1.13 ~ 1.26)、每周吃3~5次早餐的学生(OR=1.13,95% CI:1.08~1.18)高于每天吃早餐的学生;每天喝l袋牛奶的学生(OR=1.09,95%CI:1.02~1.17)高于每天喝2袋牛奶的学生;体育课不足的学生(OR=1.20,95%CI:1.16~ 1.24)高于体育课充足的学生;每天体育锻炼不足lh的学生(OR=1.34,95%CI:1.29 ~ 1.40)高于每天锻炼lh及以上的学生;长跑锻炼意愿为“一般”(OR=1.67,95%CI:1.61~ 1.73)和“不愿意”的学生(OR =2.72,95% CI:2.60 ~2.85)高于“愿意”的学生.结论 城乡居住差异、BMI、吃早餐、喝牛奶、体育课、运动时间及锻炼意愿与中小学生耐力素质相关.  相似文献   
8.
了解北京市高中生饮酒相关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青少年过早饮酒和过量饮酒提供依据.方法 2014年3-5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北京市18个区县的15 726名高中生进行健康危险行为自填问卷调查.结果 北京市高中生曾饮酒率为67.9%,13岁前饮酒率为35.2%,现在饮酒率为41.0%,过量饮酒率为16.6%.“与家人朋友喝”是北京市高中生饮酒的最主要原因.职业技术学校、男生、高二、母亲高中文化水平、重组家庭、人均月收入高和学习成绩差的高中生各项饮酒率均较高.有健康危险行为的高中生更容易出现饮酒相关行为,如有吸烟行为的学生更容易发生现在饮酒行为(OR=4.41,95%CI=3.90~4.98),有打架行为的学生更容易出现过量饮酒行为(OR=2.00,95%CI=1.77~2.26),有性行为的学生更容易出现13岁前饮酒行为(OR=1.58,95%CI=1.36~1.84),有尝试自杀行为的学生更容易出现过量饮酒行为(OR=1.67,95%CI=1.27~2.19).结论 在预防青少年饮酒相关行为时,应考虑年龄、家庭、性别等因素,并重视其他健康危险行为因素的影响,家庭和学校需尽早积极开展预防青少年饮酒行为的综合性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北京市亚运村社区居民环境与生活满意度的变化趋势.方法 2006年选择奥运会举办地亚运村社区15周岁以上常住居民进行入户问卷调查,获得有效问卷1641份.同时对333名暂住居民进行横断面调查.2007年对常住居民随访,获得有效问卷1583份,同时对410名暂住居民进行横断面调查,问卷包括基本信息、满意度调查等7个部分.结果 北京市亚运村社区常住居民2007年环境与生活各领域表示满意的报告率均高于2006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常住居民2006年满意度最高的前3位分别为生活总体满意度(50.6%)、城市绿化(48.4%)及家庭住房条件(39.1%);2007年满意度最高的前3位分别为城市绿化(64.0%)、生活总体满意度(56.5%)及饮用水质量(48.5%);暂住居民环境与生活满意度2007年与2006年无明显变化.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医疗保障类型、是否常住居民、不同年度均为居民环境与生活满意度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北京市亚运村社区常住居民环境与生活满意度2007年比2006年有较大提升,社区周边环境的改善对居民生活满意度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北京市亚运村社区常住居民健康行为的变化状况,估计奥运会对举办地居民健康产生的影响.方法 分别于2004年和2005年选择亚运村社区的600户常住居民中的15周岁以上居民共计1765人作为队列研究的基线人群,使用自行设计的<北京市典型社区居民调查表>,了解居民健康行为情况.于2006年、2007年采用同一问卷对同一人群进行随访调查.结果 与基线调查和2006年随访相比较,2007年随访显示,北京市亚运村社区常住居民摄入新鲜蔬菜和鱼禽瘦肉增多,摄入高盐和高脂饮食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次调查中体育锻炼行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一年来骑自行车时有过交通危险行为的人群比例逐年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次调查北京市亚运村社区常住居民不同年份出现过敏、失眠等常见病及常见症状的人群比例整体上呈下降趋势,不同年份相同疾病或症状发病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007年北京市亚运村社区常住居民健康相关饮食行为、交通安全行为和健康状况较基线调查和2006年随访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